汉语大全>历史典故素材>晋江五店市导游词

晋江五店市导游词

详细内容

篇一:《五店市介绍》

晋江五店市传统街区位于晋江老城区青阳的核心区,紧挨塘岸街,毗邻世纪大道,背靠青梅山,与万达广场相连,和敏月公园相望;占地126亩。

街区特色:街区历史悠久。唐开元年间,青阳有“五店市”之称,街区是晋江城区的发源地;建筑特色突出。独具闽南特色的“皇宫起”红砖建筑、中西合璧的洋楼等明清、民国至现代的特色建筑保存完好,拥有“青阳八景”中的四景、蔡氏宗祠、庄氏家庙、石鼓庙及布政衙、蔡妈贤宅、朝北大厝、庄志旭宅、宛然别墅等一百多处历史风貌建筑;

文化遗产丰富。街区保留和传承高甲戏、木偶戏、南音等晋江传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石鼓庙分香菲律宾、台湾等地,香火旺盛,有演戏酬神“旦夕锣鼓喧天”的习俗。蔡氏宗祠、庄氏家庙是遍布东南亚10多万人的蔡氏、庄氏乡亲寻根谒祖的重要场所,是侨台亲缘的纽带.通过保存传统街巷肌里格局、特色古建筑等载体,传承高甲戏、木偶戏、南音及其他民俗遗风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进现代产业经营模式,以“乡土、乡音、乡情”、“艺术、艺苑、艺人”、“传统、传承、传播”为主题,打造集传统文化展示、民俗体验、商务旅游、休闲娱乐、美食品尝等为一体的街区博物馆、文化产业聚集带、城市新名片,让外地人感觉很闽南、让年轻人感觉很时尚.

街区特色

高甲戏

五店市传统街区文化遗产聚集之一高甲戏,又名“戈甲戏”、“九角戏”、“大班”、“土班”,最初是从明末清实初闽南农村流行的一种装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术的化装游行发展起来的剧种,也是闽南诸剧种中流播区域最广、观众面最多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

高甲戏的演出剧目分为“大气戏”(宫廷戏和武戏)、“绣房戏”和“丑旦戏”三大类,以武戏、丑旦戏和公案戏居多,生旦戏较少。传统剧目有九百多个,大半来自京戏、木偶戏和布袋戏,小部分是吸收梨园戏的,还有一些是艺人根据历史小说和民间传说编而创作的。高甲戏的角色,原来只有生、旦、丑,后来又先后增加了净、贴、外、末和北(净)、杂二色,俗称“九角戏”。高甲戏的表演艺术,一部分来自梨园戏和木偶戏,一部分来自弋阳腔、徽戏和京剧。初期节目没有固定的脚本,可以演员按剧情顺口溜。唱做也较自由,没有一定的台位,演出时间可长可短。

高甲戏的音乐唱腔兼用“南曲”、“傀儡调”和民间小调,而以南曲为主。高甲戏使用的乐器,分为文、武乐二种。伴奏乐器以管乐、唢呐为主(解放后改用琵琶为主),此外还配有横

笛、二弦、三弦等。打击乐器及其打击方法与京剧相同,如〔冲头〕、〔长锤〕、〔急急风〕等,但“三通”和“出将”时则与京戏不同。丑旦戏或轻松场面加用双铃、响盏等。

木偶戏

五店市传统街区文化遗产聚集之一木偶戏,又称“景戏”、“指花戏”、“掌中戏”,傀儡戏剧种之一。其特点是用指掌直接操纵偶像进行戏剧性的表演布袋木偶戏,使之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既能够体现人戏的唱、念、做、打,以及喜、怒、哀、乐的感情,又能表演一些人戏难以体现的动作。

以晋江布袋木偶戏为代表的南派布袋戏,对表演艺术有严谨的规范要求,每个行当的基本功都非常精细,如生角基本动作24步,旦角基本指法40步,同是一把扇,生角玉骨扇11步,丑角鼓扇21步。一个缝衣程式,就有外手裁衣裳,髻上拔针、针插襟前、抽线、咬线、线尾搓尖、对针穿线、打结、口齿弹线、发上滑线、缝衣抽线等11个动作;表演修书盖章,从取印开始,再看印,去印脏、盖印油、呼印、下印,最后迭手压印,细致入微,一丝不苟。南派布袋戏演员,人人都要经过严格的训练,全面掌握各种行当表演程式的基本功。

晋江布袋木偶戏的剧目非常丰富,有生旦戏、武打戏、宫廷戏、审案戏、连本戏和折子戏等等,大量是一代一代承袭下来的传统剧目,其中有些剧目如《玉真行》等剧是从梨园戏移植过来的。南派布袋戏对各种类型的剧目都有过硬的工夫,其中特别擅长表演抒情性的文戏,尤其是公子、小姐、男女丑角的表演更是丝丝入扣,点点带情,是观众、行家公认的看家本领。

晋江布袋木偶戏的音乐是南管音乐系统,其中有提线木偶的傀儡调,更多的是梨园戏的音乐唱腔,传统唱腔曲牌近百首,场景音乐用十音谱伴奏居多。音乐的基调清脆幽雅,悦耳动听。乐器有唢呐、三弦、二弦,有时也用琵琶和洞箫。打击乐以独特的南鼓(压脚鼓)、钲锣、草锣为主,还有通鼓、花鼓、大锣、小锣、响盏等。

此外,南派布袋戏的服装、道具也有特定的风格,早年的布袋戏所使用的行头都有固定的加工点,如江加定的木偶头、安鲍的服装、凤冕斋的金魁头戴、阿林的刀抡剑戟等。南音

五店市传统街区文化遗产聚集之一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主要由“指”、“谱”、“曲”三大类组成,是我国古代音乐保存比较丰富、完整的一个大乐种。被称为音乐文化的“活化石”,唐代琵琶普遍用拨子,且是横抱姿势,泉州南音至今保持这一遗制。南音中所用的“拍板”及其演奏方式与敦煌壁画中的伎乐图一样。

泉州南音由谱、指、曲三大部分组成。谱是唐大曲遗存,词的内容多与戏文相关,曲的结构形式与元曲有直接联系。

泉州南音还吸收佛曲、道情的东西,吸收楚歌、吴歌、潮调及闽南地方音乐,并吸收弋阳腔、青阳腔、昆腔。

泉州南音演唱时的位置固定为:演唱者执拍板居中;其左边,上方为洞箫,下方为二弦;右边,上方为琵琶,下方为三弦。

演唱程序固定是“指头谱尾”,就是说开头一定要合奏一套或一折“指”,最后一定要奏谱“煞尾”;中间演唱也要按“支头”顺序来进行。要“起曲头”,就是每个支头要有带头唱的人,他唱的曲属于哪个支头,其他人就要跟着唱这个支头的曲。若转换支头,则须唱“过支曲”作为转折的过渡、连接。上一个唱完,下一个接过拍板接着唱,伴奏乐器基本没有间断。

乐器演奏也有其规矩,琵琶是先生,起指挥乐队的作用;三弦和之,犹如“琴瑟和鸣”;而洞箫与二弦的关系,洞箫为主,二弦为辅,“箫咬弦,弦入箫”,即所谓“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

南音不管是表演形式还是音乐内容,始终都保持着古代中原的古风古味,研究价值高,欣赏价值也高。代表曲《八骏马》、《梅花操》等。泉州已将泉州南音申报“世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并成功入选,“泉州南音研究”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元化文化部列入“中亚—东西方文化间对话”项目计划。

篇二:《福建部分经典导游词》

泉州概述

泉州市地处福建省东南部、台湾海峡西岸,东经117度25'--119度05',北纬24度30'--25度56',东西宽153公里,南北长157公里。与台湾隔水相望,离台湾最近的地方仅距97海里。全市土地面积11015平方公里。泉州市依山面海,境内山峦起伏,丘陵、河谷、盆地错落其间,千米以上大山有455座,主要分布在德化、永春、安溪和南安的部分山区。戴云山脉从东北部向西南延伸,主峰海拔1856米,有“闽中屋脊”之称。境内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由中山、低山向沿海丘陵、盆地平原过渡。泉州海岸线曲折蜿蜓,大部分为基岩海岸,总长约421公里,有湄州湾、泉州湾、深沪湾、围头湾四个港湾及肖厝、崇武、后渚、梅林、石井等14个港口。整个泉州地形呈"E"型前东南方向开口,有利于东南季风过境,对开发农、林、渔业生产,发展外向型经济极为有利。

至1997年底泉州市人口总数为646万,其中市区人口21.8万,全市人口以汉族为主,占人口总数的99%以上,少数民族以回、畲、苗和蒙古族居多。回族主要分布在晋江陈埭、惠安白崎和鲤城近郊,畲族分布在德化、安溪和惠安等地。泉州人口密度不均,东南沿海一带人口稠密,西北山区相对稀疏。泉州市城乡通用语言是普通话和闽南方言,本地市民特别农村居民日常更习惯用闽南方言。

泉州又是全国著名的侨乡和台湾汉族同胞的主要祖籍地之一。目前泉州籍华侨有620多万人、港澳同胞75万人,海外经济界和科技文化界的许多知名人士祖籍泉州。海外侨胞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各国。在台湾汉族同胞中,有44.8%约900万人祖籍泉州。泉州人民与台湾同胞血缘相亲,语言相

通,习俗相近,文化相同。侨、港、澳及台湾同胞为加强泉州同海外经济文化交流、推动泉州侨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成为泉州与世界密切联系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泉州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劳动生息。泉州禹贡时属扬州城,周时为七闽地。春秋战国时为越地。秦汉时期,中原战乱频繁,晋人大批南迁,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和文化,使泉州得到进一步发展,唐景云二年(公元711年)由武荣州始改名为泉州。唐中叶的“安史之乱”给中原造成严重灾难,中原人民进一步南迁,经济文化中心转移,促进泉州进一步繁荣。唐大历间,泉州“文风大盛”、书院林立。经济上,泉州已逐步成为南方重要大港口,天佑间,已是一个车旅辐辏、商贾云集,“云山百越路、市进十州人”的国际港城,北宋时在泉州设市舶司,专管海外贸易。南宋时与广州并驾齐驱成为全国的两大商港。元代泉州成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东方第一大港,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并称为“世界最大的贸易港”,同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

泉州是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海滨邹鲁”的美誉。这里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文物瑰宝举世瞩目。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省级27处。泉州是古代“东方第一大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自古以来各种宗教兼容并存,东西文化交汇荟集。特别是佛教、道教、摩尼教等一度十分盛行。诸多宗教遗迹构成一道独特的人文景现,颇具历史和艺术价值。泉州清源山老君岩经典导游词

各位团友,大家好。很高兴今天有机会和大家一起领略有

“秀出东南”美誉的清源山秀丽而多姿的风采。首先我先做一下自我介绍:我是你们今天的导游,我姓苑,大家如果不介意的话可以叫我小苑。今天的行程就将由我为大家提供服务,希望我的服务能得到大家的满意,在此也预祝大家今天能玩得开心、愉快。

清源山是泉州十八景之一,也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由清源山、九日山、灵山圣墓三大片区组成,总面积62平方公里。清源山景区方圆有四十华里,主峰海拔498米,与泉州市山城相依,相互辉映,犹如名城泉州的一颗璀璨明珠,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吸引了众多的海外游客。

清源山历史上因泉眼诸多亦名“泉山”,城因山得名“泉州”;山高入云又名“齐云山”;位于市区北郊又称“北山”。据泉州府志记载,清源山最早开发于秦代,唐代“儒、道、释”三家竞相占地经营,兼有***教、摩尼教、印度教的活动踪迹,逐步发展为多种宗教兼容并蓄的文化名山。景区内流泉飞瀑、奇岩异洞、峰峦叠翠、万木竞秀,以宗教寺庙宫观、文人书院石宝以及石雕石构石刻等文物为主的人文景观几乎遍布清源山的每个角落。

大家快跟上,我们已经到了老君岩的山门,请大家注意一下,眼前这个曲尺形的上下两级平台,就是道教里阴阳太极八卦的变形图案,大家知道什么是阴阳八卦吗?阴阳啊,原指向日为阳,背日为阴的日照向背,后来才扩展引申到或消长的两种现象或事物,而八卦指的是《周易》中的八种符号,象征八种基本自然现象。正前耸立的这方天然石头上刻着的是“青牛西去,紫气东来”八个篆字,关于这个石头,有个故事。据载,老子曾经担任过周朝管理图书的史官,可谓是博览群书。西周末年,老子目睹西周王朝的衰败,放弃周朝隐居,骑着青牛悠然出函谷关,这时关令尹喜看见紫气东来,料定有圣人过关,老子过关时,受到尹喜邀请,写下了中国思想史上和道教史上的名著《道德经》五千言。还有这盘根错节作为窗饰挂落的石构山门,有没有让大家感觉到充满了山野气息呢?这把老子“崇尚自然”的思想烘托得淋漓尽致,闭上眼睛,我们感受一下,令人有种进入仙境的快意之感。现在我们进入仙境去看看吧,沿着这条幽静的林荫石径我们往前走,大家看,这两边分别就是植物界的巨人——榕树了,是不是很气派呢?看,那一丛丛又密又长的树根,它就像老子的长须,充满了生机,昭示着老子的思想“天长地久,无限生机”。

说着说着,我们已经到了老君岩了,大家看,现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这尊石雕,就是真正有“老子天下第一”的老君像。这尊老君像可是我国道教石刻中独一无二的瑰宝,它是宋代雕刻而成的,经历了千年的风雨沧桑,依然栩栩如生,神采奕奕。据清代乾隆年鉴编的《泉洲俯志》记载:“石象天成如事者,略施雕琢”说的就是一块形状像老翁的天然巨岩,经过民间工匠略施技艺,把它雕刻成春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道教的开山鼻祖—老子。

现在我们认真的来看一下老君岩坐像,石像高5.63米,厚6.85米,宽8.01米,整个占地面积55平放米。有个团友刚才问了,为什么他被称为“老子天下第一”呢?因为啊它是我国先存最大,雕刻技艺最绝,年代最久的道教石刻雕像,因此文史界的人士戏称它是“老子天下第一”。大家仔细看下老君的耳朵和双膝是不是不符合比例,双耳垂肩,膝大无比,但这夸张的变为却恰到好处的让人感到大丈夫能屈能伸。看,老君神态和蔼

可亲,满脸笑容。在民间,这尊老子石象还是健康长寿的象征。泉州还有一句方言:“摸到鼻,吃百二,摸到眼,吃白六”。意思就是说,谁要是能摸到老君的鼻子,就可以活到120岁,摸到眼睛,就可以活到160岁。当然,这只有小孩子才会相信。其实我觉得清源山不仅空气清新,又有山野之趣,常到此地,身心得意,不必摸到什么鼻子,眼睛就可以延年益寿了!

大家看下,在我们2边分别立有9块石头,上面刻的就是道德经。这部书虽只有5000余言,但思想深邃,博大精深,具有广泛的包容性。涉及天文,地理,医学,养生,军事,历史,政治。建筑学有这样一件趣事,世界著名的美国现在建筑大使赖特,极力推崇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1946年,我们著名建筑专家梁思成作为联合国总部建筑选址委员会的中国代表,在美国访问。赖特问:“你到美国来的目的是什么?”梁思成答:是来学建筑理论“你赖特随口说:回去吧!最好的建筑理论在中国。”老子《道德经》中“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说明的就是老子高超的建筑空间理论。这也代表老子的道德经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好了,各位团友,今天我们的寻道之旅就到这里了结束了,希望今天的游览能给你们的生活中增添几分纯净的快乐,欢迎下次再来参观,谢谢!

外交通史博物馆——导游词

大家好,欢迎各位参观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是中国唯一以海外交通史为专题的博物馆。1959年创建,新馆于1991年建成。它的外型象一艘扬帆起航的大海船,内设有“泉州海外交通史陈列馆”、“泉州宗教石刻馆”、“泉州民俗文化陈列馆”

和“中国古代船模馆”等四个展馆。{晋江五店市导游词}.

在“泉州海外交通史陈列馆”,我们将从大量的珍贵文物和模型中去了解古代泉州、了解古代刺桐港的兴衰。泉州,古称“刺桐”,作为中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曾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泉州的海上交通,起源于南朝而发展于唐朝。到了宋元时期,刺桐港的海上贸易活动空前繁盛,被马可·波罗誉为“东方第一大港”。当时的泉州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经济文化中心。到了明清两代,由于中央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致使官商渐渐衰弱,

而私商贸易迅速崛起。大批移民流向海外,泉州因此成了一个著名的侨乡。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古代泉州府的版图。古代泉州府的管辖范围包括德化、永春、安溪、晋江、石狮、惠安、南安,以及解放后划归厦门的同安和现属台湾的金门岛。古刺桐港素有“三湾十二港”之称。“三湾”所指的是:泉州湾、深沪湾、围头湾,在每个港湾中各有四个支港,由此而组成了这个著名的东海名港。在这个沙盘中所标出的是泉州省级、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泉州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十二处,其中大部份与泉州悠久的海洋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据记载福建最早的居住者是闽越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他们就已“善于造舟“。从1920年在福建连江出土的独木舟残件,能够明显地看到有火烘烤的痕迹,这说明在当时人们已经能够用火和石斧制造独木舟用于海事活动。由独木舟发展而来“舢写船”形状象一只栩栩如生的水鸟,它已经

具备了福船的一些特征,可以说是福船的前身。在公元后的十六个世纪里,福船以它优良的性能、先进的技术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船种之一。三国孙吴时,晋人因永嘉之乱南迁。现在泉州地区的王、林、陈、黄、郑、唐、邱、何、胡等姓氏的祖先,多来自于中原。他们来到晋江的两岸,沿江而居,开始把这条江称为“晋江”。三国吴景帝永安三年(公元260年),由于晋江人南迁,闽南地区人口增加。吴国设置东安县加强管理。管辖南安、晋江、同安三县,县治设在今天的南安丰州,使丰州成为当时闽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80年,在丰州出土了“太康五年六月六日作”的基础和一批随葬的陶制日用品,至今,闽南农村的一些生活用品仍保留着当时的风貌。

经过两晋的发展,泉州海上活动渐渐活跃,到了南朝,泉州已经有大船通航南洋。有记载最早来到泉州的第一个外国人是印度僧人拘那罗陀(真谛)。他曾两次想由拉州乘大船前往梭伽修国(今马来西亚),都因遇到风浪,而不能成功。在九日山下的延福寺里,由他历时多年翻译了《金刚经》等经文,为佛教的传播作出了-份贡献。至今九日山仍存有一块“翻经石”,是传说中拘那罗陀翻译经文所在地。

唐代是泉州港海上交通发展的重要时期。唐景云二年(公元711年)泉州和福州分治;而到了开元六年(公元718年)泉州治所从南安迁移到了现在的泉州市区。这时,泉州户口,发展到三万五千五百七十一户,约十几万人口。泉州经济也得到不断的发展,农业、织造业、陶瓷业、冶炼业等在这一阶段都已经初具规模,这为泉州在宋元时期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经济文化中心奠定了一定基础。这时期泉州的海外贸易交通发展十分迅速。1982年,在开元柳三娘佛塔中所发现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石经幢上刻有

“海路都指挥使“的名称,这就是当时专设的管理海外贸易的官职名称。可见当时泉州的海外贸易已经发展到需要由专人的管理。

唐五代时,泉州节度使留从效为适应海外贸易的发展而扩展城区,并沿城环植刺桐树。从此,外国人亲切地称泉州为“宰桐(”ZAITUN)。但是,它在阿拉伯语中的含义却是油橄榄。这或许是他们睹物思情,看到了刺桐花,想起了故乡的缘故。

宋元两朝,是泉州交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鼎盛时期。泉州与汴京(开封)、京北府(西安)、杭州、福州、长沙、庐陵、南京同称为全国八大城市。城市户口由唐元和年间的三万多户增加到淳枯年间的二十五万五千七百五十八户,已经拥有百万人口。为适应港口城市的发展需要,泉州又多次扩修城墙,这里所陈列的宋代城墙,就是南宋嘉定年间,以“胡贾簿录之资”大修的历史见证。

宋时商船外出经商,一定要持有市舶司发给的公凭。李充公凭就是当时由宁波市舶司发出的。李充是一位泉州商人,他带领商船到日本经商,并将公凭留在了日本。公凭中记载了纲首,也就是船长李充,并且将一艘船的甲板分成几个区域,分别记明负责各个区域船员的姓名。另外,还详细记载了船上所载的货物。可以说它是最早的出国签证。由于当时泉州没有设市舶司,泉州商人外出经商都绕道宁波领取公凭,给许多经商活动带来诸多不便。因此,北宋元枯二年(公元1087年),中央政府在泉州设置了市舶司,下设堆放货物的市舶库和接待外宾的来远驿。便利了过往商人的贸易活动。

为了将优质的货物源源不断地运送到港口,泉州人架起了中国第一座跨海石桥一洛阳桥。这座桥梁首创筏形桥基,并且采用种植牡蛎的方法加

固桥基,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将生物学和工程学综合运用的最成功的例子。洛阳桥建成之后,港口附近的许多地方纷纷仿照它的造桥方法,建成了许多长度不一的跨海石桥。其中堪称中国最长的古代跨海石桥的是安平桥,桥长2250米,俗称“五里桥”,素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说。当时人们这样形容泉州的桥:闽中桥梁甲天下,泉州桥梁甲闽中。

古代泉州人的智慧卓越超群,早在一千多年前,他们就能够用“桐油加钉子”造出世界上最先进的船种:福船中的泉州船。1925年,泉州湾后诸港曾出士了一艘宋代古船,残长24.2米,宽9.15米,复原之后,它的长度可以达到36米,宽11米,载重量200吨以上,是当时泉州所造的中型的货运海船。从它的剖面模型上,我们可以发现它有十三个水密隔仓,水密隔仓在中国的运用始于唐代,比欧洲早了一千一百多年。另外,我们还可以从这艘船模上发现,它的船锚采有物是木爪石碇的结构。近百年来在日本、朝鲜等地发现有不少与泉州船相雷同的碇石,这足以证明古代泉州船的足迹。

近年来,我们在港口附近发现多艘沉船。其中1980年在法石湾发现的一艘载重量吨左右的宋船上,有一片蔑帆的残件,属国内唯一的一件珍贵文物。蔑帆是泉州古代海船用帆的一种类型。在南宋前,棉花种植纺织没有广泛推广之前,只有官船才用得起昂贵的丝织品作帆。聪明的泉州人用蔑片、竹叶等天然植物原料制成蔑帆,一直到明朝仍广泛运用。一艘艘性能优良的泉州船驶向朝鲜、日本、驶向东南亚,甚至远渡重洋,驶向非洲东部,驶向地中海,将精美的刺桐缎和中国瓷器带到了世界各地。同时也载回了无数为经商、传教等不同目的而来的海外友人。在当今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同种宗教的不同教派之间,都会产生矛盾

和冲突。但古代的泉州却以她博大的胸怀,同时容纳了多种宗教共同生存和发展。这当中有中国传统的道教、南朝传入中国的佛教,还有伊斯兰教、基督教、印度教和摩尼教。千百年来,泉州的石刻默默记载了诸多宗教在泉州的兴衰。象清源山上中国最大、最古老的道教石刻老君岩;晋江东石南天寺的“西天三型”佛教石雕;伊斯兰教“蓄刻墓”石碑;基督教的“也里可温吴安哆呢嗯碑“和“安德列·佩鲁贾基碑”;印度教保护神毗湿努力雕像以及世界仅存的草庵寺摩尼光佛雕像和摩尼教经文石刻。除此之外,海交馆内现存的五百多件宗教石刻,无一不证明,泉州无愧于“宗教博物馆”的称号。明代,是中国及全世界航海史上最辉煌的一页。提起“郑和下西洋”,总能牵动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郑和率领由两万七千多人和近两百多艘福船组成的船队由泉州起航,浩浩荡荡驶向“西洋”,你可知其中有多少泉州人辛勤的汗水。据史料记载,郑和船队中百分之七十五的水手来自福建,仅在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在福建订造的海船,就有一百三十多艘。郑和宝船,是船队中的指挥舰。史书记载“长四十四丈四,宽十人丈“,为福船型。复原后长约126米,宽约51米,载重量可达七千多吨,排水量一万五千吨,可称得上是世界上最早的万吨轮。由于当时没有机械设备来推进它,只有充分利用风力,因而它的帆特别多,史称“九桅十二帆”。

然而,就在郑和船队满载和平和友谊驶向世界各地传播大国礼邦的优秀文化时,明朝政府两度宣布实行“海禁”,只允许泉州和流球通商,泉州由此成了对琉球贸易的中心港口,两地关系渐密切。明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赐福建人三十六姓移民琉球,这对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及朝贡贸易的进行,起了很大作用。现在日本仍保留有这三十六姓的族谱,证明了琉球

篇三:《泉州概况导游词》

泉州概况导游词

泉州市地处福建省东南部,依山面海,北承省会福州,南接厦门特区,东与宝岛台湾隔海相望。陆地面积11015平方千米,海域面积11360平方千米,人口658万。是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古代“丝绸之路”起点,也是全国著名侨乡,台湾汉族同胞的主要聚集地,目前分布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泉州籍华侨华人达600多万人,港澳同胞68万多人,长期以来,泉州的广大海外乡亲和台胞爱国爱乡,为我市的各项建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晋江五店市导游词}.

泉州历史悠久,据考古发现,早在旧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东晋时期,由于北方连年战乱,大量中原晋人南迁入境,开始了泉州的大规模开发,泉州现有人口大部分属中原晋人后裔,泉州的母亲河遂被称为“晋江”。泉州建市最早是在公元718年,是一座千年古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政治制度的变革,泉州的建置不断演变,目前隶属福建省,下辖4区3市5县,其中汉族占人口总数的98.2%,少数民族占1.8%,方言以闽南话为主,通用语言为普通话。

泉州的气候也非常适合居住,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8-20℃,终年温暖湿润,四季如春,有一首诗道:“四季有花常见雨,一冬无雪却闻雷”,道出了泉州气候温暖宜人的特点。

泉州的得名还有一个典故,据说是因为城北的清源山上有一孔甘泉(俗称虎乳泉),因此山称泉山,州称泉州。另外,泉州古时还有很多别称,例如:因古城形似鲤鱼,故称“鲤城”;又因四季常温,得名“温陵”;五代时,此地曾环城遍植刺桐树,遂称“刺桐城”。泉州的“刺桐港”从唐代到元朝,一直是中国主要对外贸易港口,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享有“东方第一大港”的盛誉。这些优雅的别称,随着泉州海外交通的发达而声蜚海外,时至今日这些名称仍然为大家所熟悉。{晋江五店市导游词}.

泉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文化积淀深厚,素有世界宗教博物馆之美誉,这点在清源山上体现的尤为突出,包括世界各大宗教,如道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印度教、摩尼教等,形成了多种宗教兼容并蓄的特点。此外,泉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文化遗产、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拥有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七百多处,其中国家级20处。其中级负盛名的有:中国现存最早的伊斯兰教清净寺,世界唯一的摩尼佛像雕刻,中国最大的老君石雕坐像,千年古刹开元寺及东西塔、民族英雄郑成功史迹,中国四大名桥之一洛阳桥,以及将惠东风俗、海滨风光、石雕艺术融为一体的崇武古城等等。因此而享有“地下文物看西安,地上文物看泉州”的美誉。并且保留着以南戏、南音、南少林、南建筑为代表的文化遗产和梨园戏、高

甲戏、提线木偶等全国特色剧种。说起提线木偶,在08年的欧云辉开幕式上表演的提线木偶节目正式我们福建籍提线木偶大师的精彩演出。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和中国南音已列为申报世界遗产项目。

来到泉州就不得不提一下这边的名产,其中惠安石雕、德化陶瓷、安溪铁观音为泉州三宝,鲤城木偶头、安溪乌龙茶、永春老醋等土特名产,闻名遐迩,是馈赠亲朋挚友的上乘礼品,远销海内外。

泉州被列为闽南厦漳泉沿海经济开发区,经济总量连续多年居福建省首位,是中国民营最发达的地区,素有中国民营之都美誉。泉州人民立足实际,奋力打造特色经济,促使泉港“石化基地”、丰泽“中国树脂工艺之乡”、晋江“中国鞋都”、石狮“中国服装名城”、南安“中国建材之乡”、惠安“中国石雕之乡”、德化“工艺陶瓷之乡”、永春“芦柑之乡”、安溪“乌龙茶之乡”等特色经济的形成并驰名海内外,全市所有县(市)均跻身全省经济实力十强或经济发展十佳县(市)行列。2003年,县域经济取得新进展,晋江、石狮、惠安和南安四县(市)再次入选全国百强县(市)。

泉州以其丰富的人文景观,别具一格的民俗风情和秀出东南的自然风光,交相辉映,使泉州成为一个全国乃至国际性的旅游胜地,吸引着来自海内外的游客。

篇四:《2015年“五店市小导游”比赛知识问答题》

2015年“五店市小导游”比赛知识问答题

一、选择题

1、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单孔石拱桥是()。(A)

A.赵州桥B.卢沟桥

2、有“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之称的瓷器是()。(B)

A.汝瓷B.定瓷

3、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文化在几千年的传承过程中从未中断过。(A)

A.中国B.古埃及

4、下列国家中,不喜欢数字“7”的国家是()。(B)

A.马来西亚B.新加坡

5、花茶是主要利用()作为基本原料进行再复制后的加工茶。(B)

A.红茶B.绿茶

6、相传我国最早的酿酒人是()。(B)

A.仲宁B.仪狄

7、新加坡人忌讳的动物是()。(A)

A.乌龟B.狮子

8、我国于()加入联合国《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B)

A.1972年11月B.1985年11月

9、武夷山最著名的乌龙茶是()。(B)

A.铁观音B.大红袍

10.我国铁路旅客列车中,有一类直达特快旅客列车,即从始发站到终点站中间不停靠的列车,其车次前所冠字母是()。(A)

A.ZB.D

11.导游人员资格证书颁发机关是()。(B)

A.国家旅游局B.省级旅游局

12.、旅游行业服务宗旨和行动指南是()。(A)

A.宾客至上B.一视同仁

13、我国文字史上首次出现的规范性字体是()。(B)

A.金文B.小篆

14、我国历史上通用时间最长的标准字体是()。(A)

A.楷书B.隶书

15、有助于缩短导游人员与游客之间的距离,营造友善气氛,取得游客的谅解、信任和合作的导游体态语言是()。(B)

A.手势语B.微笑语

16、导游证分为几个级别。(A)

A.3B.2

17、以收藏碑刻最早、最多而居中华之冠的我国著名汉字景观是()。(B)

A.曲阜碑林B.西安碑林

18、福建省内的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是()。(B)

A.太姥山B.武夷山

19、中国有几处文化和自然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B)

A.20B.40

20、泉州首个国家5A级景区是(A)

A.清源山景区B.崇武古城

21、“中国旅游日“是()。(B)

A.9月27日B.5月19日

22.著名的晋江金井围头823炮战是发生在哪一年?(A)

A、1958B、1956

23.晋江安平桥位于福建省晋江市()和南安市()之间的海湾上。(A)

A、安海镇和水头镇B安海镇和东石镇

24.端午节捉鸭是晋江哪个乡镇的习俗()。(A)

A安海镇C.永和镇

25.晋江机场哪一年正式通航()。(A)

A.1996B.1994

26.晋江动车站位于那个乡镇(A)。

A.内坑镇B.磁灶镇

27、被授予“中国织造名镇”的是指哪个镇?(B)

A、深沪镇B、龙湖镇;{晋江五店市导游词}.

28.晋江那个乡镇被授予“中国鞋都”称号()。(A)

A.陈埭镇B.池店镇

29、晋江市现辖有()个镇(A)

A、13个镇B、15个镇

30.晋江市现有()个街道办事处?(A)

A、6个街道办事处;B、5个街道办事处;

31、晋江精神是指什么?(A)

A、诚信、谦恭、团结、拼搏;B、诚信、谦恭、团结、奋斗;

32、晋江现有几家晋江市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A)

A、22家;B、13家;

33.晋江市现有()家省级工业旅游示范点?(B)

A、2家;B、5家;

34、晋江哪个乡镇被授予“中国伞都”称号?(B)

A、安海镇B、东石镇

35、被授予“中国内衣名镇”的是指哪个镇?(A)

A、深沪镇B、龙湖镇;

36、晋江现有国家3A级景区有()。(A)

A、衙口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区、围头战地文化渔村、灵源山风景区;

B、安平桥、围头战地文化渔村、草庵;

37、晋江是哪一年撤县建市?(B)

A、1993年;B、1992年

38、晋江的地方戏剧很多,素有“南戏遗响”之称的是哪一种?(B)

A、高甲戏;B、梨园戏;

39、泉州有座号称“天下无桥长此桥”的梁式石桥,它是哪座?(A)

A、安平桥;B泉州大桥

40、晋江目前有星级酒店几家(B)

A.15B.19

41、晋江市拥有省内第二大淡水湖,它是()。(B)

A.晋阳湖B.龙湖

42、中国(晋江)国际鞋业博览会始办于什么时候。(A)

A.1999B.2005

43、出砖入石是闽南地区特有的建筑形式,它又被称为。(A)

A.金包银B.金镶玉

44、金交椅山古窑址是什么朝代的窑址()。(B)

A.元B.宋

45、南天寺又称为什么寺。(B)

A.天竺寺B.石佛寺

46、晋江哪一年撤县建市?(A)

A.1992B.1989

47、有中国音乐活化石之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