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历史典故素材>论周瑜

论周瑜

详细内容

论周瑜(一)

论周瑜(二)

2011年1月第32卷第1期襄樊学院学报Jan.,2011JournalofXiangfanUniversityVol132No11

论周瑜的谋略和胆识

崔兰海

(安徽大学历史系,安徽合肥230039)

摘要:周瑜的谋略一则表现在离开袁术南下重归孙吴集团;二则表现在帮助孙权稳定江东政

权;三则表现在率先提出/南面称孤0的格局江东的政治目标;并在赤壁之战后把这一立政策略

发展为得蜀并张,结援马超,出襄阳以图北方实现统一的为政宏纲。周瑜的胆识主要体现在赤壁

战争中对争战形式和敌我力量精确的分析和判断。

关键词:周瑜;孙吴集团;三国

中图分类号:K2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2854(2011)01-0020-04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地人。周瑜家族虽不如/四世三公0的汝南袁氏一样显赫,但传至周瑜也是五代为官了。其太叔祖周荣,乃以明经入仕,史曰:/周荣字平孙,庐江舒人也。肃宗时,举明经,辟司徒袁安府。其曾祖周兴更是才高八斗,少有名誉。当时尚书陈忠赞道:臣窃见光禄郎周兴,孝友之行,著于闺门,清厉之志,闻于州里。蕴椟古今,博物多闻,5三坟6之篇,5五典6之策,无所不览。属文著辞,有可观采。0[1]5周荣传6卷七十五在这种家风熏陶下成长的周瑜自添了几分儒雅。但儒雅的外表一定还要有大智慧做根基不可,这一点在乱世尤为重要。汉末,黄巾大军摧毁了汉帝国的统治格局,但与众多的农民义军一样,它只会破坏一个旧的腐朽世界,但对以如何构建一个新的世界它却并不善长。于是黄巾军垮了,替代它的是整垮它而又整合它的各地地主军阀。但东汉帝国已经是风雨残年,名存实亡了。这是黄巾军的伟大也是他的可悲)))替他人做嫁衣裳。生逢乱世的周公瑾是个具有英雄潜质的人物。这点跟他接触的人都感觉到了。他的叔叔丹杨太守周尚最清楚,他的这个侄子乃人中龙凤,一旦有机会他将横空出世。于是他让周瑜离开老家庐江舒地,来到丹杨,留其在他身边,早晚对其有所教诲。兴平二年,周瑜的自小至交,前长沙太守孙坚之子孙策领其父亲生前部曲三千人自寿春南下,打算整合江东,以图大计。周瑜心动了,他心中的豪情让他对形势的发展心潮澎湃。而此时的孙策也没忘记他的这位自小至交舒地周郎。想当初,自己的父亲孙坚举义兵讨伐奸臣董卓,自己和家人无所依托,是这位周瑜从舒地来到寿春,把自己接到舒地并

[2]5周瑜传6同自己/升堂拜母,有无通共0。于是孙策在途径历阳,驰书周瑜,邀其共创天下。历史机缘造就

了这对豪杰。蛟龙总是要出海的,做叔叔的周尚把周氏一门之部曲家丁连同手中能集中的粮草船只悉数相赠。孙策远远的迎接周瑜部众和粮资,哈哈笑道:/吾得卿,谐也。0周瑜的加盟,使孙策如虎添翼。大军迅速攻克横江(今和县东南)、当利(今和县东)等长江渡口。接着在江东席卷秣陵(今南京)、湖孰(今南京东南)、江乘(今勾容县北),驱逐扬州刺史刘繇,占据其治所曲阿(今江苏丹阳)。至此孙策已拥军数万。史曰:/四面云集,得见兵二万馀人,马千馀匹,威震江东,形势转盛。0[2]5孙权传6裴松之注引5江表传6[2]5周瑜传6孙策让周瑜还镇丹杨。至此,周瑜完成了他此生第一次军戎历程。这次出征让周瑜丰富了战斗经验和人生阅历,同时也巩固了他与孙策手足情谊。回到丹杨的周瑜辅助叔叔周尚坐镇丹阳。但周氏与江东孙策关系引起了在寿春的袁术猜忌。于是袁术把周家抽调到寿春大本营,另派自己的弟弟袁胤做了丹杨太守。袁术是个野心家,自认为/吾家四世公辅,百姓所归,欲应天顺民0。

收稿日期:2010-10-14

作者简介:崔兰海(1978)[2]5袁术传6他想当皇帝。可袁氏兄弟都有一),男,安徽合肥人,安徽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

崔兰海:论周瑜的谋略和胆识

个通病/志大而智小,色历而胆薄,忌克而少威0。这一点曹操看出来了,周瑜也看出来了。周瑜做了一个决策:离开这个寿春,南下东吴。建安三年(198年),在寿春呆了三年的周瑜要求去做/居巢长0申请外调,史曰:/求为居巢长,欲假途东归0。

不久周瑜南下,重归孙吴集团。

说文曰:虑难曰谋。一个有谋略的人都是力求做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周瑜就是这样一个人。孙策死后,周瑜受孙策遗托辅佐孙权。但此时东吴形式并不乐观。史曰:/是时惟有会稽、吴郡、丹杨、豫章、庐陵,然深险之地犹未尽从,而天下英豪布在州郡,宾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为意,未有君臣之固0。[2]5孙权传6[2]5周瑜传6[2]5武帝纪6可以看出经过岁月的磨砺,此时周瑜多了几分谋略。这里,我们看出孙策去世之时,江东政权的基础并不很牢靠。突出表现在人心不稳,即所谓/宾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为意0。东吴集团在当时,其核心战斗力是淮泗集团。这批人愿意为孙氏奔走,是因为他们相信孙策有能力控制时局,给他们带来利益和稳定。而孙策的早死,给人心带来巨大冲击,就连孙策遗策也作出了/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0[2]5孙策传6的后路安排。可以看出当时人心不稳的苗头。孙氏集团面临的第二个隐患就是后方的不稳即上文引言中所谓/然深险之地犹未尽从0。这是当时最大的隐患。后方不稳,一旦外事兴起,就可能导致这个刚建立不久的东吴集团覆亡。形势的发展要求周瑜作出快速反应让可能出现的灾患消融于萌芽。为此作为淮泗集团首领的周瑜一方面利用自身影响力极力提高孙权的威信,以求稳定人心。史曰:/是时,权位为将军,诸将宾客,为礼尚简,而瑜独先尽敬,

[2]5周瑜传6便执臣节0。另一方面,为了进一步提高整个集团凝聚力,周瑜不时向孙权推荐人才,以求人人思

奋,各尽其能。比如鲁肃就在此时经周瑜推荐而被孙权所重用。史曰:/鲁肃将北还,周瑜止之,因荐肃于权曰:-肃才宜佐时,当广求其比以成功业。.0经过周瑜等人的努力,东吴很快形成一个新的核心领导集体,极大缓解并克服了由于孙策过早离去而带来的巨大冲击。正如学者所指出/张昭和周瑜合作所形成的孙吴权力结构,具有吸引宾旅寄寓之士的良好形象和收容他们的能力0。[4]282[3]卷六十一针对后方不稳,周瑜积极为孙权出谋划策,平定山越之乱。孙吴政权既不具有曹魏/挟天子以令诸侯0的政治优势,更不具有刘皇叔那样的皇族名分。因此要想在江东扎下根基,实为不易。所谓的山越之暴乱就从一个层面,反映出东吴本土人对孙吴这个/外来的征服者0[4]268的不信任。因此如何获得当地人特别是当地大族、士人的支持,就是摆在孙吴政权面前急待解决的问题。对于东吴集团来说,平定山越不仅仅是个军事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到东吴集团能否在东吴长期立足的重大的政治问题。作为刚成立不久的孙权统治集团的核心人物之一的周瑜,对这个重大课题当有清晰的认识。自建安五年孙策去世到建安十一年征荆州黄祖,这长达六年的时间内,周瑜都留在吴郡。全力辅佐孙权稳定东吴局势。为维系东吴本土人心,周瑜一方面主持对山越的军事行动,比如:十一年(建安十一年笔者按),督孙瑜等讨麻、保二屯,枭其渠帅,囚俘万馀口,还备

[2]5周瑜传6(官亭)1宫亭2。另一方面留意提拔和任用东吴一代本土将领,这些本土将领的提拔和任用一来可

笼络当地士族豪门,二来也有利于降低本地山越居民对回归政府管辖的敌视和阻力。这一时期被提拔和任用的讨伐山越的高级将领象陆逊、凌统、太史慈、贺齐、全琮等都为出生东吴的本土将领。这些将领的提拔和任用当与主持军政的周瑜有很大的关联。公瑾善谋,但公瑾贵更在其/大略0。

东汉末年,群雄逐鹿。割据形式,瞬息万变。北方公孙瓒、袁绍、袁术、吕布等都曾风云一时,但旋即覆亡。乱世豪杰,几人真是经纶手?东吴政权要想在割据群雄中争胜,不仅需要一时发展之对策,更需要长久立国之战略,而东吴国策的奠基者非周公瑾莫属。周瑜对东吴立国之策的理念第一次阐述是在建安七年(202年),周怀宇先生把这一事件称之为/母前定议0¹。当时,曹操在颠覆袁绍集团后,北方局势明朗。如何处理同北方曹魏集团以及江南其他割据势力的关系,不仅关系到孙吴一时之安危,而且也关系到孙吴¹周环宇5周瑜早于"隆中对"的时局论6周瑜墓园开园庆典论文集,庐江县政府网站。

第32卷第1期襄樊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在整个汉末时局中之定位,亦即关系到孙吴立国长久之国策。5江表传6保留了周瑜这篇策论:

瑜曰:/昔楚国初封於荆山之侧,不满百里之地,继嗣贤能,广土开境,立基於郢,遂据荆杨,

至於南海,传业延祚,九百馀年。今将军承父兄馀资,兼六郡之众,兵精粮多,将士用命,铸山为

铜,煮海为盐,境内富饶,人不思乱,汎舟举帆,朝发夕到,士风劲勇,所向无敌,有何偪迫,而欲送

质?质一入,不得不与曹氏相首尾,与相首尾,则命召不得不往,便见制於人也。极不过一侯印,

仆从十馀人,车数乘,马数匹,岂与南面称孤同哉?不如勿遣,徐观其变。若曹氏能率义以正天

下,将军事之未晚。若图为暴乱,兵犹火也,不戢将自焚。将军韬勇抗威,以待天命,何送质

之有!0

这是周瑜第一次对东吴的发展做出长远之规划,这一规划至少包括两大亮点。第一:东吴政权不可见制与人,从而确立东吴政治定位,即/确立-南面称孤.的政治目标0;第二:东吴的发展必须立足江东,放眼江南。这样,周瑜就勾画出东吴的远景政治目标和现实的主要任务。在这一国策的指导下,东吴集团北拒曹操/送子为质0之要求,确立了于曹操抗衡,谋求自立江东之定位。同时依托业有的江东六郡,进一步整合江东资源。通过镇抚山越,广土开境,壮大实力。

时局每一步变化都推动理论作出进一步充实和发展。随着曹操在赤壁的败北,北方的威胁短时间内解除。周瑜在这一新境况下不失时机的发展了自己的政治理论,提出一个更为宏伟而惊人的政治纲领,5三国志6载其言曰:

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

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2]5周瑜传6[2]5周瑜传6

周瑜这一政治纲领显然要比第一次明确、具体、开阔的多。如果说第一次国策的提出是为了构建一个东吴区域割据政权以自保的话,那么这次纲领则勾画出一个平定江南,北上以争天下的宏伟蓝图。如果这一纲领能得到执行,汉末天空又会是个怎么样的天下呢?如周郎不死,以公瑾之雄才,江东将领之英勇,实现/得蜀而并张0当不会只是历史的假设和空想。而从文中,公瑾染指北方之策略,更足以显示周郎之大智大勇。按公瑾之策略,经略北方,需两管齐下。一路出汉中与马超结援,此路牵制和动摇曹魏在关中之实力,这条路线此后恰恰是诸葛北伐之途径。但以蜀国之国力,在荆州丢失,无荆州一线的进攻配合的情形下,孔明之北伐只能化为慷慨悲歌。二路自荆洲北上锋指襄阳。而此路进军之路线,恰恰就是后来关羽北上之路线。当时刘备在西破曹操于汉中,此时关羽兵团在荆州的北上,犹如利剑直至曹操统治洛阳地

[2]5关羽传6[2]5廖立传6带。史曰:/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0。但关羽/怙恃勇名,作军无法0。外不

能结好东吴,内不能团结将卒。最后败走麦城,英雄末路!关羽兵团之败亡不在于其进军路线;而在于关羽自身缺乏统帅之素质和远略。但这些,都在特定层面上诠释了周瑜之染指北事策略之远见和高明,但天不佑周郎,壮志未酬,病死巴丘。周瑜之死,夭折了东吴的西进计划,其宏伟的建国纲领徒令后人扼腕。后世学者谈及此时,饶有深意的写到/我们说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这句不够完整,还应该加上一句周瑜之死0。[5]254鲁肃代周,力主连刘。于是刘备借得荆州,并进而取得益州,三国鼎立之势形成。孙权曰:

[2]5周瑜传6/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焉难继0。夷陵之战后东吴拿下荆州,但在没益州做

基础和铺垫的情形下,荆州已失去了作为其进军北方的前沿地理优势。相反的,在西有蜀汉,北有曹魏的双向压力下,荆州的作用也只能作为东吴门户去守而再也发挥不了其进军前沿的地位。

当然周瑜之可贵,除其谋略外,还有其过人的胆识。这点赤壁之战表现的最为突出。面对曹操号称/八十万0水陆大军的压境,东吴集团/莫不乡震失色0。

[3]卷六十五[2]5周瑜传6裴松之注引5江表传6而周瑜却对孙权曰:瑜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愿将军勿虑!0。这中胆略绝非常人所能及。就连吴主孙权也做了/卿能办之者

[2]5周瑜传6裴松之注引5江表传6诚决,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孤当与孟德决之0的退路安排,可见赤壁之战周瑜之压

力!当然周瑜这样胆识来源于其对当时敌我力量之客观分析和其对天下大势之洞察,这正是周瑜雄才大略之处。其对孙权曰: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

崔兰海:论周瑜的谋略和胆识

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请为将军筹之:今北土未平、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而操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今又盛寒,马无藁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禽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数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0[3]卷六十五

这里,对敌我力量和天下形势,周瑜洞若观火。从曹军来看,马、韩之后方之患,其不利一;北人不利水战,而曹舍鞍马,仗舟楫,其不利二;盛寒之节,易生疾病,之用兵之患,其不利三;而对孙吴而言这时兵精足用,英雄乐业,正是用武之季。这样敌有三患而我无一害,基于此,周瑜对形势很有信心。为了稳定孙权之抗曹决心,周瑜又夜访孙权,再析形势,文曰: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甚无谓也。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尚怀狐疑。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瑜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愿将军勿虑!0这里周瑜点出了曹操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曹军人心不稳,内部没有整合,所以虽众而不足畏。且曹操在北方连年战事,不暇休整,乃疲惫之师。周瑜所点,笔者认为正是曹操在赤壁之战失利的根本原因。这点在曹操发兵之前,贾诩就曾进谏曹操,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0太祖不从,军遂无利。[2]5贾诩传6这里贾诩毫无疑问的看到了曹军的人心不稳,力量未得到整合的缺点。否则贾诩不会发出/以飨吏士,抚安百姓0的呼声。可惜曹公急于求成,不听劝谏,冒进南下,为公瑾所乘,也造就了周瑜千载盛名!

另外,周瑜谦虚之品质以及让人敬仰的个性魅力,也是其重要的可贵之处。程普曰/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0

参考文献:

[1]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9.

[2]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2.

[3]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96.

[4]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M].北京:中华书局,2004.

[5]张大可.三国史研究[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3.[2]5周瑜传6

TalkingaboutZhouyu.sBraveryandResourcefulness

CUILan-hai

(DepartmentofHistory,AnhuiUniversity,Hefei230039,China)

Abstrac:tZhouyuisamanofgreatresourcefulnessnotmerelyasmilitaryofficer.Atfirs,thedecidedtoleaveYuanShuandreturnedtoSunwuGroup.AfterthedeathofSunCe,hehelpedSunQuanstabilizetheEastWuState.What.smorehefirstlyputforwardtheproposalthatEastWuStateshouldseektobeindependentratherthanattachedtoCaoWeiState.AftertheRedCliffWar,ZhouYufurtherdevelopedhistheory.HeadvisedSu-anQuantoannextheBashuareainthewestandcontactwithMachaoGroupinthenorthwes.t

Keywords:ZhouYu;SunwuGroup;theThreeKingdoms

(责任编辑:陈道斌)

论周瑜(三)

昨天和别人争论三国,我突然想到如果周瑜和郭子都没有死会怎么样,灵感一并发直接打篇文来上~写得不好不要见怪~

三国中,如果郭嘉周瑜都没有死,按历史进程,周瑜和刘备联盟,和郭嘉带领84万兵攻过来,周瑜的火烧连营肯定没戏,如果双方正常发挥水平,应该为刘吴大败退回本营最后强守自己的小块地,此一战基本定天下了,司马家族也不会有下文,统一三国基本只是时间问题。后期除非统一后骄傲忘形,周瑜孙权只要不死倒有可能反败为胜,重新扩大自己的地盘以图江山,毕竟已经四十有余,而孙权周瑜正值壮年,还有机会一搏。

如果单是周瑜没有死,那么天下最后应该是吴家的了,也不会有刘备什么事,联盟大败后,暂时不会轻易进攻吴国,周瑜和孔明同时想取蜀地以扩大自己的地盘,但按当时情况,如果孔明同周瑜共争一地时,周瑜定胜孔明一筹,(后面会讲诉二者的差异何处)如果周瑜取得蜀地,刘备很难再另谋地盘,就算五虎将在手也难以施展,而周瑜得到地盘后,便慢慢跟魏国实力平衡,如果周瑜用十年的时间养精蓄锐,而十年后的已经年过半百了,还有多少雄心统一天下呢?

我非常不爽三国演义把周瑜的实际形象给全毁了,未了解周瑜之前,我非常喜欢孔明,他的谦虚他的用功他的实实在在和他那聪明的脑袋,以前看了篇文,写的是孔明是金牛座,想了想,确实像,最像的应该是他的谨慎。任何一个东西,有好的一面必有不好的一面,他的谨慎他的思考过多也就造成了他的负担过多思想沉重而不敢轻易妄动。孔明出身算半个名门,但从父亲那一辈就已经不行了,到后面轮落到寄居他人屋下,不穷教育倒还说得上,没有权势没有金钱支持的他只能努力读书,拼了命的读书,非常之用功,所以罗贯中那么喜欢他,因为同病相怜,因为战乱权势时代百无一用是书生。回到正题,但如果要成为优秀的将帅军师单单读个书这样是不行的,这也就是我最欣赏周瑜的一点,孔明是地地道道的读书人,他能控制自己学到的只有读书和请教人,他所接触的大多数也只是是否有同样才华的读书人而以,他并未有过大的真正的见识,这就是我说的背景局限,而周瑜在这点上不同,他是地地道道的名门贵族,有声望有金钱有权势,周瑜在十三岁的时候已经成为名人,不仅学习上进,在家在校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被所有人宠上了天,是所谓的天之娇子成大器的料,但是他玩的朋友大多数却和他不是同一类的爱读书,他散财好交友,通过经商走四海的朋友的口诉,他才了解他是井底之蛙,并且有了想法要打破这样的局势,他反抗父亲,反抗学校,反抗所有人,老师被他气死了,父亲赶他出门,读书名门之人都以他为耻,他依然肯定自己选择弃文学武是对的,于是拿着母亲给的包袱和一骡书,骑着匹马就走四方了,何等潇洒,何等气魄,他从一个什么都有的人变成人人可弃什么都归零的流浪者,依孔明的性格也许做不到,因为环境的不同,也就是背景,所以造成了后期条件的不同,我并不是要赞扬或贬低谁,只是背景上,周瑜是占了很大的优势的,所以他成是必然的,周瑜走遍了很多地方,结识朋友,开了眼界,做了笔记,对地形,人文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主要也是对各种各样的人的思想有深入了解,他行走时经常亲眼看见穷饿到吃婴儿肉的惨况等,一系列对以后的行军打仗有着

重要的关系,观他跟随孙策孙权开始,买商走眼线找间碟,劝服抓人心,培养人才行军步阵打仗他一样不差,简直是万能的全才,而在这一方面,孔明由于背景局限,未云游四海,未直接接触过这样惨烈的境况,他才会犯下关羽放曹操(关二爷虽然自请上阵,但如果是定不会这样做,周瑜也不会,周瑜就算会,也会另安排人埋服偷袭以绝后患。但是依关二爷的脾气又不能不让他去,孔明真是两面为难,但又没得办法和另外的人选),选错人大意失亭之错(这个没话说啦,真的选错),孔明在于用人,而非培养人,而周瑜不仅用人得当,更培养了许多人才为他出生入死,历史中周瑜是病死,可根据我朋友的观察,可能因为过其光芒,孙权暗地里弄死,想想也不无道理,这样的人万一造反,无论哪一方面无人能及。

备备的身边二爷和张飞,是一等一的勇将,可敌万夫之猛,但过于个性乖张,若不是备备结兄弟之情,无人可调遣,所以无人才的备备身边孔明就成了人物,备备信服于他,自然二爷张飞听他调遣,但孔明只能纸上谈兵,实际上操纵起来也并不算顺手和高明(注明:毛泽东有批判过孔明的用兵布阵,我实事求事叙述,三国演义里的赤壁之战不是孔明的功劳,那是我家周瑜早一步比他想到然后来个顺手推舟了,连船的方法是黄盖想出来的,黄盖是周瑜培养出来的...至于演义里的,孔明是没有什么机会叫人扫个地,自己弹个琴唱空城计,书上说了,真有这样的事,既然看得见孔明微笑弹琴,距离肯定远不到哪里去,那么一箭把孔明给射下来不就成了,另外鲁迅说了,罗贯中文中的孔明近妖了...我想,大家懂的.),孔明高明的地方在于用五形八卦之地形操纵(扯上周易了,刘邦的岳父也是八卦相中他嫁女助他打天下,孔明也是八卦算中死不了所以放关羽去战当人情送了,孔明还算准了司马炸不死,天降大雨坏人大计绝路逢生,自己死了也算准有人要造反,毛泽东也是八卦往哪边逃是吉是凶....这年头,成大事者离不开天命啊.这悲催得...)

张飞像明朝里的常遇春(哦,不好意思,年代问题,反了)他们都是,爽,杀了再说,管你什么道理和理性,都是狗P不通,这样的人就像定时炸弹,好用不好管理,悲催的怕老婆就算了,居然最后落得了被个无名士兵给脑袋分家,这个就真悲催了...事实证明了,狗逼急了会跳墙,人逼急了会反咬一口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