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历史典故素材>话说陶渊明

话说陶渊明

详细内容

第一篇:《陶渊明教学设计》

《陶渊明失意人生的诗意栖居》讲座课教学设计

2、陶公其事知多少?能讲一两则故事与大家分享吗?

3、陶公其诗知多少?能背诵你所熟悉的诗作吗?

一、【课前导入】

从先秦到晚清,中国历史上涌现出的诗人不胜枚举,因此有人说,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诗人有哪几位?今天我们所要讲的就是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人之祖的陶渊明。下面就让我们循着历史的足迹,结合其不同阶段的诗作,探寻他的人生轨迹。在那段动乱不堪的年代里,是什么使得他的才情得以蒸馏?又是哪些经历让他放弃仕途,甘愿过舒淡自然,躬耕自资的生活呢?让我们一同走进陶渊明失意人生的诗意栖居。

陶渊明的生平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即出仕前的青少年时期,出仕游宦时期和隐逸时期。我的讲解也依着此三部分来展开,主要有四方面内容构成:分别是清贫家世少有大志、乱世傲骨时仕时隐、归隐田园抱朴归真、田园诗人旷世独立。

二、【详解其人】

板块一:清贫家世少有大志

1、你知道陶渊明心目中的两位‚偶像级‛人物是谁吗?

2、青少年时期的陶渊明有哪些小故事呢?

3、青年时期的陶渊明有哪些名作传世呢?

1

种子却过早地在他的身上萌芽,陶渊明八岁那年父亲故去,十二岁庶母又离世,家道渐趋中落。家道的中落,使陶渊明失去了优越的社会地位和充裕的生活条件。祖上留下的产业虽少,但还能让他潜心读书,孜孜向学。陶渊明成年之后回忆往事时说:‚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陶渊明的青少年时代,是充满幻想和憧憬的时代。那时,他“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希望能展翅腾飞,遨游苍穹,希望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搏取像他曾祖父陶侃那样的丰功伟业。“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他的胸中奔涌着澎湃的激情,充满了浪漫的幻想。

2

家中邂逅了一位美丽的淑女。这位女子名叫张玉秀。这位姑娘美到什么程度呢?用陶渊明的话说就是:‚面如白玉,口如朱丹,身佩熠熠发光的宝玉,耳垂玲珑剔透的耳坠儿。她的优雅气质好像幽兰一样散发出淡淡的芳香。‛这一见之后,陶渊明的灵魂片刻也没得到安宁,他徘徊在繁茂的树林,空自寻找着玉秀姑娘的倩影;他盼望黑夜赶快降临,自己能够赶快入睡,好在梦中与玉秀姑娘相会。可他偏偏内心忐忑不安,思绪万千,神情恍惚,辗转反侧,难以成眠。但他深知这段感情不会有任何结果,于是他也效仿古人,把蕴藏于内心世界的强烈感情倾泻

于笔端,他挥毫泼墨,写就了流传千古的辞赋名篇《闲情赋》,这一年陶渊明只有十九岁。

3

‚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悲罗襟之宵离,怨秋夜之未央!愿在裳而为带,束窈窕之纤身;嗟温凉之异气,或脱故而服新!愿在发而为泽,刷玄鬓于颓肩;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而枯煎!〃〃〃〃〃〃‛(愿化作她上衣的领襟,承受她姣美的面容上发出的香馨,可惜罗缎的襟衫到晚上便要从她身上脱去,(长夜黯暗中)只怨秋夜漫漫天光还未发白!愿化作她外衣上的衣带,束住她的纤细腰身,可叹天气冷热不同,(变化之际)又要脱去旧衣带而换上新的!愿化作她发上的油泽,滋润她乌黑的发鬓在肩旁披散下来,可怜佳人每每沐浴,便要在沸水中经受苦煎!〃〃〃〃〃〃)这首赋共一百二十二句,是抒写爱情之作,赋中抒写对一位品貌出众的美人的爱慕之情,表现了青年时期的陶渊明对于爱情的渴望和热烈追求,展现了青春事情陶渊明率真自然的美好品格。赋中充分运用铺排、夸张等手法,细致入微地刻画出诗人的心理,在当时广为流传,陶渊明也因此篇辞赋名声鹊起。

版块二:乱世傲骨时仕时隐

1、你知道陶渊明曾几次入仕为官吗?

2、他做的最短时间的官是什么职务呢?

1

29岁到41岁,这期间开始了他跌宕起伏的游宦之路。他五次入世,又五次归隐,全过程是13年。他29岁第一次出仕,他起初为江州祭酒,后因江州刺史王凝之信奉五斗米教,而陶渊明一辈子最讨厌装神弄鬼,所以主动辞职。第二次做官36岁,投奔了桓玄,陶渊明投奔桓玄的时候,桓玄的篡帝野心还没有暴露出来。第二次出仕,桓玄对他还不错,这一次是陶渊明五次出仕中在官场里停留时间最长的一次,前后三年。第三次,陶渊明40岁,他投奔了刘裕,做了刘裕手下的参军。刘裕开始也表现得不错,可等到把桓玄杀掉了以后,他就开始大肆残杀异己,‚顺我者昌,逆我亡‛。陶渊明最终下决心,绝不再在官场呆下去。第四次,离开刘裕以后,他投奔了刘敬宜。他在刘敬宜那里任参军。这是他的第四次做官。这次时间很短,大约4个月。第五次,经过他叔叔的推荐,

从彭泽县回到他梦寐以求的家乡,又与妻儿得以相见,于是他决定将近些日子所发生的事情写下来,要把自己的心里话说出来,要让世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辞官,为什么要与黑暗的势力彻底决裂。于是,他一挥而就,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归去来兮辞》。因辞赋内容较多,故截取部分内容与大家分享:‚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一首《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终生归隐不仕的宣言,辞赋将叙事、抒情、写景融为一体,情景交融,一句‚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无比热爱,一句‚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表达出作者迷途知返的喜悦之情,也表白了自己归隐不仕的决心。板块三:归隐田园抱朴归真

2、归隐后的陶渊明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141岁到63岁,陶渊明陶醉在自己的田园生活中,他躬耕于南亩,种豆于山下,看好风助长禾苗,秋天在西田收获稻谷,身体虽然疲劳,精神却十分放松。归田之后,又碰上改朝换代,东晋最终为刘宋所取代,陶渊明也就成了东晋的一个不折不扣的遗民,遗民诗人。然而,更加不幸的是,陶渊明还遭遇了火灾,他的‚方宅十余亩,草房八九间‛都被无情的大火所吞噬,加上粮食不时歉收,弄得夏天抱饥,冬天苦寒。晚年,陶渊明理性地思考人的生命,甚至自制

挽歌,自写祭文。陶渊明在刘宋进入到第八个年头,终于在贫病中离开人世。以世俗的眼观看来,陶渊明的一生是很“枯槁”的。

2话说陶渊明隐逸之后,就开始过他向往的田园生活。一转眼,冬去春来,又到了春耕大忙的季节。这一天,陶渊明正在自家的园中铲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娘走了过来。他走到陶渊明的眼前,说道:‚他大兄弟,我是邻村来这里走亲戚的,听我大侄子说,你就是那个放着好好的彭泽县令不当,偏要回家种地的陶先生。他大兄弟,你为什么愿意受这份罪呢?‛陶渊明听了老大娘的话,笑了笑,他将锄头立在脚边,擦了擦额上的汗水,说道:‚老大妈,我靠自己的力气吃饭,养活自己,心里舒坦啊!‛老大娘仔细地端详了陶渊明半天,摇了摇头说:‚我活

了这么大的岁数,还从来没看见过像你这样傻的人。我看你也不像有毛病的样子,回家种地,你不后悔吗?‛陶渊明认真地对老大娘说:‚大妈,只要与我的心愿不想违背,我就不后悔。‛陶渊明的话,老大娘有些听不懂了,他嘴里嘟囔着,‚我这趟亲戚真没白走,遇见了一位奇人。这年头谁不想方设法的去当官,哪有自愿辞官回家种地的,真是奇人,奇人,奇人〃〃〃〃〃〃‛

3

这个阶段,是陶渊明作品的成熟期与收获期。许多千古名篇都出自这一时期。比如:中学段接触到的《归园田居五首》《五柳先生传》《饮酒》《桃花源记》等。诗人在艰辛的生产劳动中,那颗受到世俗熏染的心灵得到了洗涤和启迪,他仿佛又还原为过去那个纯真、朴实的真我。他每天面对清新的田园风光,所感受到的是重返自然的喜悦与自由。生活成就了诗人,陶渊明在真真切切的农业劳动中,写下了不朽的诗篇《归园田居五首》。这里选比较熟悉的《归园田居〃其三》进行品评。

A、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本诗语言朴实平淡,境界幽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语言平淡自然,不事雕饰而又亲切可感。‚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二句描绘了一幅美妙的荷锄夜归图。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还有朦胧的月光下映衬出的诗人单纯的心灵底色。‚夕露沾我衣‛,朴素如随口而出,不见丝毫修饰。‚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愿‛是诗人毅然按照自己的愿望生活,不要在污浊的官场中失去自我,不再‚为五斗米折腰‛的理想。

在笑中带泪,泪中带笑的《五柳先生传》中,以正史纪传体的形式,不重叙述生平事迹,而重在表现生活情趣,带有自叙情怀的特点,以极其简洁的笔墨塑造了一个清高洒脱、怡然自得、安贫乐道的隐士形象。五柳先生遂成为寄托中国古代士大夫理想的人物形象。之后,又写下了不朽的名篇《桃花源记》,其实《桃花源记》源于陶渊明做的一个美梦。在此篇中,诗人虚构了一个与现实社会完全对立的理想社会典型,那正是诗人大半生来所向往和追求的,这里没有统治者的剥削与压迫,人民安居乐业,自食其力,‚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的思想性非常深刻,几乎达到了与十九世纪才出现的欧洲空想社会主义者同等的高度,这也正是陶渊明的伟大而不平凡之处。他不仅是伟大的诗人,还是一位了不起的思想家。

板块四:田园诗人旷世独立

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已飘然远逝,然而透过一篇篇不朽的诗作,却使得陶渊明高大的形象得以在我们脑海中屹立。刚才我们大致了解了陶渊明近乎‚枯槁‛的一生,如果我们穿越时空,回到晋朝,见到了诗人陶渊明,你会对他说些什么?或者表达什么?

1、学生思考过后交流

2、来看看名家眼中的陶渊明吧!李白非常仰慕陶渊明的人品和诗作。李白那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思想,和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苏东坡把陶诗放在李白、杜甫之上,有失公允,但他用‚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八个字,概括陶诗的艺术风格,还是很准确的。苏东坡一生把陶渊明当成良师益友,不但爱好其诗,更仰慕他的为人。鲁迅先生曾说过,‚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梁启超评价陶渊明时曾经说,‚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话说陶渊明}.

话说陶渊明隐居田园后,乡邻中有个读书少年向他求教说:“老先生,我非常敬佩您的渊博知识,不知你在少年读书时有什么妙法?小辈愿听指教,以开矛塞。”

陶渊明一听这少年是向他讨学习妙法的,先是掩面捋须哈哈大笑:“没听说天下还有什么学习妙法,荒唐,荒唐!”

突然,他收住了笑声,觉得对晚辈后生的幼稚岂能一笑了之,而应循循善诱。于是,他严肃地对少年说:“学习是绝无妙法的,而只有笨法,常言道:„书山有路勤为马‟,勤学则进,辍学则退呀。”

那少年听罢,似懂非懂,仍不甚了了。陶渊明便拉着少年的手,来到他亲手耕种的那块稻田旁,指着尺把高的苗说:“你蹲在那苗前,聚精会神地瞧一瞧,它现在是不是在长高呢?”那少年便蹲下身子,目不转睛地瞧着,可是直到盯的眼睛酸痛了,那禾苗依然如故,不见其长。他便站起来对陶渊明说:“没见长啊。”

陶渊明反问道:“真的没见长吗?那么春起的苗芽,又是怎样变成这尺把高的呢?”

少年摇摇头,表示莫门其妙。陶渊明便耐心地引导说:“这禾苗是每时每刻都在滋长啊!只是我们肉眼察觉不到;读书学习也有同理,知识在增长时也是一点一滴积累的,有时连自已也不易觉察到,但只要持之一恒勤学不已,就会有知之甚少变为知之甚多。所以有人说:„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陶渊明说完,又指着溪边的一块大磨石问:“你再看看那块磨石,为什么会出现像马鞍一样的凹面呢?”少年连口答道:“那是磨损的。”

“那你可曾见过,它是哪一天被磨损成这样的呢?”那少年想了想说:“不曾见过。”陶渊明又因势利导地说:“这是农夫们天天在上面磨刀、磨镰、磨锄,日积月累,年复一年,磨损而成的,决非一日之功啊!”

少年心想:老先生讲这磨石,又有何用意?陶渊明看出了少年心中所想,接着又说:“从这磨石

上,我们可悟出一个道理来,这就是:„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学习一旦间断停止,所学知识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慢慢丢掉。”

听了这一席话,少年恍然大悟,完全明白了“勤学则进,辍学则退”的道理,便叩首拜谢:“多谢老先生指教。”说完,又请老先生题词留念。陶渊明欣然命笔,一挥而就:

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陶渊明劝学蕴含着智慧。每个孩子的成长也是如此,有的如春起之苗,日有所长;有的如磨刀之石,日有所亏。今天的一切都是昨天的结果,而所有的而今天又将改写明天,孩子的成长更是如此。

第三篇:《陶渊明》

陶渊明的家世与生平(2课时)

第一节陶渊明的家世

一作者简介

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江州寻阳郡柴桑人,就是现在江西九江一带地方。生年一般认为是晋哀帝兴宁三年(365),卒于宋文帝元嘉四年(427),经历了东晋的后期和南朝刘宋的初期。死后朋友们议定一个谥号赠给他,叫“靖节”。

陶渊明生中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作家之一。他的诗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倾倒了古往今来无数读者。他的任真自得的人格,堪称魏晋风度的杰出代表,历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二曾祖父陶侃

东晋是我国门阀制度发展的顶峰,陶渊明的家族不属于门阀世族,不过他的曾祖父陶侃却曾官至显位。

1陶侃生平(1)陶侃的入仕

陶侃的入仕过程很经历了一些艰难。《世说新语·贤媛》曾记载一个陶母“截发留宾”的故事。陶侃后来就是经过范逵的辗转举荐,才得以入仕。

陶侃曾做到太尉、都督荆江雍等八州诸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成为当时举足轻重的人物,卒赠大司马。他之所以能够得到如此高的地位,全靠他在两晋之交的复杂军事斗争中成就了显赫的军功战绩。

但是,因出身不高,仍然常常被人瞧不起。他举孝廉后到洛阳,与同乡羊晫一起乘车去见顾荣,吏部郎温雅便对羊晫说:“奈何与小人同载!”,称陶侃为“小人”。可见即使功位显赫,也还是不能根本摆脱门第低贱的阴影。

2陶侃的为人陶侃是一个精勤务实、奋进不息的人物。

(1)尚书梅陶曾评论他说“机神明鉴似魏武(曹操),忠顺勤劳似孔明”,

(2)《晋书》本传说他“性聪敏,勤于吏职„„远近书疏,莫不手答”。{话说陶渊明}.

(3)自强不息:《晋书》本传记载了“陶侃运甓(甓即砖)”的故事。

陶侃可算是一个具有儒家风范的典型的事功型人物。

三陶渊明的祖父和父亲

1《晋书·隐逸传》说陶渊明“祖茂,武昌太守”。陶在《命子》诗里称颂他“直方二台,惠和千里”,可见,陶茂是一个讲究德义修养、处事认真、仁惠爱民的好官。

2陶渊明的父亲,名位都不可考,大约官职不高。陶的《命子》诗说:“於穆仁考,淡焉虚止。寄迹风云,冥兹愠(yun)喜。”说明他的父亲秉性恬淡,薄视功名,大体上是一个颇受老庄思想影响、沾染魏晋风流的人物,与渊明的曾祖父、祖父异趣。

四外祖父孟嘉

渊明的母亲是孟嘉的第四女。外祖父孟嘉出身于仕宦之家,先后做过太尉征西将军庾亮的从事和征西大将军桓温的参军。关于他,有很多名士风流的故事。

1他做太尉庾亮的庐陵从事,去庐陵公干回来,庾亮问那里的风俗得失,他回答说:“嘉不知,还传,当问从吏。”这就是“不以物务婴心”的名士风标。

2做桓温参军时,参加九月九日的龙山宴,有风把他的帽子吹落在地上。桓温示意左右都不要声张,“以观其举止”孟嘉“初不自觉,良久如厕。温命取以还之,”又命孙盛写

了一篇嘲弄的文章,放在他的座位上。孟嘉归座看到后,当即请笔墨作答“了不容思,文辞超卓,四座叹之。”——遇事镇静不惊,气度不凡,这也是名士风度。

3渊明的《传》文说他:“始自总发,至于知命,行不苟合言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色”。

4“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渐进自然”的高论

陶渊明自身也颇有外祖父的一些影子。

综观渊明的家世,他的曾祖父、祖父更多给了他事功与仁民爱物的哺育;而外祖父、父亲则更多给了他追逐自然、淡泊功名的影响。

第二节陶渊明的生平

一出仕以前――28岁

(一)因父亲早死,家道渊明父亲早亡,家境衰落。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二)生性功名心不浓,喜爱田园中自由恬淡的生活。

二学仕时期――29-41岁

29岁时,起家为江州祭酒,是州衙门属吏的头目。但“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晋安帝隆安二年(398),入刺史桓玄幕,职务不明,隆安五年,因母丧辞职归家。以后历任刘裕镇军参军、江州刺史刘敬宣建威参军,最后为彭泽县令,在官80多天,便辞官归隐。

三归田时期――41岁以后

1归田之初,温饱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