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小学读后感作文>小橘灯教案

小橘灯教案

详细内容

【篇一】小橘灯教案《小橘灯》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增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2.理清文章结构层次及作者思路。3.学习复述课文。

4.学习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

(1)学习复述课文。(2)理清文章结构层次及作者思路。

教学难点:

(l)理解小橘灯与小姑娘有什么内在的联系,文章以“小橘灯”为标题的含义。

(2)学习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作者作品简介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省福州人,现代女作家。1913年到北京,次年进北京贝满女子中学学习。后人燕京大学,1923年毕业。“五四”运动时,在大学任学生会文书。在革命浪潮激荡下,开始创作散文、小说、诗歌,影响很大。代表作有:散文:《寄小读者》、《小橘灯》,小说:《两个家庭》、《分》,诗集有:《繁星》、《春水》等。她的主要作品收在《冰心选集》里。

为庆祝建国十周年而创作的《小橘灯》是一篇精美的散文。作者指出:“小姑娘是故事中的主人公,她的父亲是位地下党员,因为党组织受到破坏而离开了家,她的母亲受到追踪的特务的殴打而吐了血。在这场事变中,这个小姑娘是镇定、勇敢、乐观的。”

2.导语

二、正课

1.朗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或听课文录音。)

2.本文是怎样按时间的推移安排故事的?

从开头到“说着就登、登、登地下楼去了。”(写初遇小姑娘,记叙小姑娘打电话为妈妈请医生的过程。)

从“我又回到里屋去”到“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写探望小姑娘母女的经过。侧重表现小姑娘的乐观精神。)

从“我的朋友已经回来了”到完。(交代小姑娘父亲的情况及作者对小橘灯的思念。)

3.提问:文章第一部分从哪些方面描写小姑娘,表现小姑娘是个什么样的人?

1)从外貌写,写小姑娘的年龄、面容、衣着,表现小姑娘的幼小、瘦弱、贫穷。

2)从语言写,写小姑娘小小年纪,见生人不惊慌,不拘谨,对答如流,表现小姑娘勇敢镇定的性格。

3)从动作写,写小姑娘挪动竹凳子,登上竹凳想去摘墙上的听话器,看见把手缩了回来,爬下竹凳。(我帮她打完电话)她感激地谢了我,回头就走。(我问她的家远吗?)她指着窗外说。说完就登、登、登地下楼去了。表现小姑娘勇敢、镇定、机灵、有礼貌。

4.提问:“我”为什么要去探望小姑娘和她生病的妈妈?

因为“我”喜爱、怜悯小姑娘,小姑娘这么小小年纪,在妈妈生病的情况下,却能表现出如此勇敢、镇静、懂事,使“我”钦佩,又挂念她生病的妈妈。所以想去探望。

5.提问:到了小姑娘家,“我”了解到小姑娘的家境是怎样的?

家境贫寒,又遭不幸。[(l)住的:屋子很小很黑。(2)用的:小炭炉、小沙锅、小凳子、小矮桌。(3)吃的:红薯稀饭——我们的年夜饭。]

6.提问;生活重担压在这个八九岁的女孩子身上,小姑娘又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呢?

(1)动作:开门,微笑,招手,114,我进去,蹲在我旁边,不住地打量我——表现小姑娘有礼貌、机警。

做小橘灯的动作:伸手拿过一个最大的橘子来,用小刀削去上面的一段皮,又用两只手把底下的一大半轻轻地探捏着。慢慢地从橘皮里掏出一部一部的橘瓣来,放在她妈妈的枕头边。极其敏捷地拿过穿着麻线的大针,把那小橘碗四周相对地穿起来,像一个小筐似的,用一根小竹棍挑着,又从窗台上拿了一段极短的蜡头,放在里面点起来,递给我——表现小姑娘灵巧、关心别人。

(2)语言:第一次安慰我的话,洋溢着乐观精神,也是对客人的感激。她笑着说:“红薯稀饭——我们的年夜饭。”笑着面向困难,表现出乐观的精神。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对生人不讲父亲的去向,表现她的机警,更表现她的乐观。“天黑了,路滑,这盏小橘灯照你上山把!”表现小姑娘关心、体贴别人。第二次安慰我的话,更表现她的乐观精神。

三、小结

文章在对小姑娘的语言、动作的描写中表现了小姑娘勇敢、镇定、乐观的精神。

四、作业

课后练习一二题。

第二课时

一、导人

这节课,我们还要重点分析第8、9、10三个自然段,复述课文。

二、正课

1.精读第8、9、10三个自然段,质疑。

(1)找出第8自然段中小姑娘做小橘灯的动词,想想这些动作表现了小姑娘什么?

动词有拿、穿、挑、拿、放、点、递。这些动作表现小姑娘心灵手巧、动作麻利,关心体贴他人。

(2)第9自然段,“她又像安慰我似的说:‘不久,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那时我的妈妈就会好了„„我们大家也都好了!’加点的“一定”表现了什么?两个“好”字各有什么含义?“一定”二字,表示她坚定的信念,她坚信,前途必定是光明的。第一个“好”指妈妈病好了,心情也好了。第二个“好”指我们大家都会过上好日子。

(3)第10自然段写“黑暗潮湿的山路”指什么?有什么作用?

表面上写自然环境,实际上也暗指国统区的黑暗统治。文章用黑暗反衬朦胧的橘红的光,使膝脆的橘红的光更显得鲜艳突出,使‘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作者用象征手法揭示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必将灭亡,一个光明的新中国必将诞生。

2提问:练习三问题。

课文用“小橘灯‘”作标题,着重描写小橘灯,在“黎明前的黑暗”时期给人一线光明,使人联想到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精神的可贵,从而给人以鼓舞的力量。文章运用象征手法。用“小橘灯”作标题,文中对“小橘灯”的描写起到突出,深化中心意思的作用。把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性格刻画得更加可爱、可敬。

3.提问:文章第11自然段写“我”与朋友的对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通过“我”与朋友的对话,交代了当时重庆疯狂镇压革命者,白色恐怖的政治气候,也交代了小姑娘的父亲的情况,这些交代反衬了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的可贵、可敬,也说明了作为革命后代所受到她父亲的教育和影响。

4.提问:请归纳文章的中心意思。

文章以小橘灯为线索,赞美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反映了国统区人民生活的痛苦和对光明的渴望,表达了作者对新社会的热爱。

5·复述课文。

三、总结

作者满怀深情塑造了一个小姑娘的形象,俗小橘灯,象征了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用朦胧的橘红的光,象征在国民党黑暗统治下的一线光明。揭示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必将灭亡,一个光明的新中国必然诞生。文章抒情与叙事交融,叙事展开的过程,也正是作者感情深化的过程。

四、作业

1.课后练习二、三题。2.《丛书》。

附:词语解释。

(1)挪动:移动位置。挪:挪动。

(2)阴沉:天阴的样子。另外也比喻脸色不好看。

(3)无聊:由于清闲而烦闷。另外还指(言谈、著作、行动等)没有意义而使人讨厌。

(4)安慰:用作动词,使人心情安静舒适。用作形容词,心情安静舒适。

(5)赞赏:赞美赏识。

(6)镇静:形容词。遇到紧急情况不慌不乱。镇:安定。用作动词,使镇静。

(7)乐观;精神愉快,对事物的发展充满信心。观:对事物的认识。

(8)失踪:动词。下落不明(多指人)。踪:踪迹。

【篇二】小橘灯教案《小桔灯》教案

《小桔灯》教案小橘灯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小桔灯”对表现小姑娘性格的作用,学习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品格;

2.学会恰当地使用修饰词语;

3.进行复述训练。

[教学过程]

根据“我”与小姑娘交往的经过,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即初遇小姑娘、探望小姑娘和离开小姑娘。

一、讲读“初遇’部分,着重理解修饰语的作用。

《小桔灯》写于1957年,它回忆了十几年前的往事,故事发生的地点是重庆。这是一个特殊的年代,也是一个特殊的地点,想一想,特殊性表现在哪里?(1945年,正是国民党白色恐怖笼罩的时候,重庆是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国民党特务正疯狂地屠杀革命党人、革命群众,文章巧妙地暗示了这一背景。)

在一个乡公所的楼上,“我”与小姑娘相遇了,文章先描写了小姑娘的外貌。哪些词语体现出小姑娘的外貌特点?这些外貌描写有什么作用?(文中分别用“瘦瘦”、“苍白”、“发紫”、“短”、“破旧”等词语修饰小姑娘的脸、嘴唇、头发及衣裤,这些描写暗示了小姑娘饥寒交迫的生活处境。)

看着小姑娘打电话的一系列举动,“我”对小姑娘产生了一种同情心理,并买了几个大红桔子去探望小姑娘及她生病的母亲。

〔提示:讲“初遇”一段,教师可着重抓住小姑娘的外貌描写的文字,体会修饰语的作用。〕

二、学习“探望”部分,理解“小桔灯”对表现小姑娘性格的作用。

学生默读课文:“我轻轻地扣着板门„„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教师提问:这一部分可分为几层?(可分为两层:一写小姑娘接待“我”,二写她为“我”送行。)

进到小姑娘的家,作者先写了她家的陈设。注意:作者反复使用了一个“小”字,如“小炭炉”、“小沙锅”、“小凳子”、“小矮桌”,这个“小”字说明什么?(说明小姑娘的家十分简陋,一贫如洗。)

家境如此清贫,而妈妈的病又是这样严重(“被头上有斑斑的血痕”),小姑娘的表现如何?请找出关键语句分析。

a.她又像安慰我似的说:“你放心,大夫明早还要来的。”——“安慰”一词体现出小姑娘在困难面前很镇定。

b.她笑着说:“红薯稀饭——我们的年夜饭。”——“笑”这个词体现出小姑娘面对困难的乐观态度。“年夜饭”让人想起这是除夕之夜,正是小孩儿放鞭炮、吃团圆饭的时候。小姑娘却在又小又黑的房子里陪伴着病危的母亲,没有欢笑,没有温暖,而她却“笑”对困难,这不得不让人对她产生由衷的喜爱之情。

指名,朗读课文:炉火的微火渐渐地暗了下去„„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教师可从三方面引导学生学习“送行”部分。

①从人物言行看人物性格。

“小姑娘”为“我”送行时,哪些动作和语言最能体现她的性格特点?(文章运用“拿”、“穿”、“挑”、“点”、“递”等动词生动地描述了“小姑娘”制灯的经过,她的这些动作,体现她处事镇定的性格。“小姑娘”与“我”话别时所说的话也很能反映她乐观的性格。如“不久,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那时我妈妈就会好了”一句,说明“小姑娘”坚信妈妈的病会好起来;“我们大家也都好了”则说明“小姑娘”对未来生活怀着美好的憧憬。)

②理解“写灯”与“写人”的关系。

在“这朦胧的桔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一句中,作者先讲小桔灯的光是“朦胧”的,后面又说“眼前有无限光明”,这样前后矛盾吗?(“朦胧”是对“小桔灯”灯光的实写,而“光明”是指“我”受到“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精神的鼓舞,看到了革命胜利的曙光。小桔灯在“黑暗”的山路上闪着“朦胧”的光,同样,“小姑娘”的形象在“革命胜利的前夜”闪着“桔红”的光。作者以“灯”写“人”,“灯”与“人”交相辉映。)

③比较人物形象,加深认识。

“小姑娘”与《最后一课》中的小弗郎士年龄相近,他们的性格有哪些不同?原因是什么?(“小姑娘”生活在中国40年代的山城重庆,父亲王春林是个地下党员。“小姑娘”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受到了父亲的影响。因此,她“镇定、勇敢、乐观”的性格与特殊时代和特殊家庭分不开。小弗郎士由一个顽皮厌学的孩子变为一个懂事、好学、爱国的孩子,也与“最后一课”的情景分不开,与阿尔萨斯人即将成为“亡国奴”的大背景分不开。可见,刻画人物性格时,作者必须注重对人物的生活环境的描述,离开了成长的环境,人物形象就会失去真实感,就会显得很单薄。)

〔提示: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提得起”和“撒得开”。所谓“提得起”,是指教师善于抓住重点、难点,以精要的问题提挈课堂教学。上述环节中,教师先让学生分析人物言行,理解人物性格,然后扣住“朦胧”与“光明”两个词语,让学生体会“小桔灯”对表现“小姑娘”性格所起的作用,学生的学习思路明确而集中。所谓“撒得开”,是指教师能够想方设法拓宽学生的思维活动面,加深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上述环节中,教师巧妙地将“小姑娘”和小弗郎士两个形象放在一起,让学生比较辨析,使他们懂得人物性格形成与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这样的阅读教学,具有一定的深度。〕

三、略讲第三部分(“离开小姑娘”),理解侧面描写的作用。

指名朗读课文第三部分,思考三个问题:

1.王春林是“小姑娘”的爸爸,他给那些“被当作共产党抓走”的学生送信,以后也“失踪”了,这些内容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它暗示了什么?(这些内容是以侧面描写的形式表现的,它暗示当时的重庆正处于白色恐怖之中,国民党正疯狂地镇压共产党人和进步群众。侧面描写的作用在于突出“小姑娘”成长的家庭环境,同时以当时的恐怖气氛反衬出“小姑娘”的镇定、勇敢和乐观。)

2.文章结尾写道:“她妈妈也一定好了吧?因为我们‘大家’都‘好’了!”这个句子中,“好”字的含义分别是什么?(前一个“好”的含义是病好了,后一“好”的含义是指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3.这一部分,流露出作者对“小姑娘”怎样的感情?(深切的思念之情。)

〔说明:第三部分以侧面描写的形式暗示了“小姑娘”父亲王春林的身份,这使读者找到了“小姑娘”性格形成的原因。结尾一句则“说明这个小姑娘乐观和信心,在12年之后,早已得到了证实。”(作者语)〕

【篇三】小橘灯教案小橘灯教学设计【篇四】小橘灯教案制作小桔灯教案

制作小桔灯教案

一、活动目标:

1.让学生们了解手工制作无处不在,连桔子皮都能制作出好看的小桔灯。

2.让学生们练习使用刻刀等手工制作的工具。

3.让学生们充分发挥想象制作出于别人不同的小桔灯。

二、活动准备:

桔子6、7个,小刀手一把,蜡烛切成几小段,各种刻刀。

三、活动过程:

1.让学生们回忆冰心的《小桔灯》,想想课文内容都讲了些什么。

2.给学生们展示教师提前做好的小桔灯,激发学生们对制作小桔灯的兴趣。

3.讲解制作过程并给学生们逐步演示,同时,向学生们说明用刀和蜡烛时要注意的事项,以免发生不安全事故。

4.学生们自己制作,教师巡视指导,并提醒学生们可在桔子皮上刻上自己喜欢的图案,最好每个人刻出来的图像都不同。

5.学生们做好之后,教师用打火机将几小段蜡烛点燃,指导帮助学生完成最后一道工序。

6.将窗帘拉上使室内光线变暗,欣赏漂亮的小桔灯。

四、教师带领学生回顾制作小桔灯的步骤。

五、活动总结:

本次活动的效果很好,学生们对本次活动的主题很感兴趣,在制作

过程中便显得也非常积极,活动氛围很融洽。在制作完成后,学生们欣赏自己亲自完成的小桔灯时,各个脸上都溢满了笑容,足以体现了他们对本次活动的喜爱,也让他们通过本次活动对《小桔灯》这篇课文有了更深的感触。

【篇五】小橘灯教案小桔灯教学设计

《小橘灯》教学设计

布尔津县窝依莫克乡寄宿制中学

阿达列提·阿克木

2015年11月25日

《小桔灯》教学设计

第三课时深层研读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准确朗读课文,在读通顺的基础上,尽量读出人物的语气和

情感。

(2)、理清课文的结构线索,进行思维训练。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诵读,揣摩感悟和比较法来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并掌握作者所表达的象征意义。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增强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并培育学生在面对挫折和困苦时要有镇定,勇敢,乐观的心态。

教学重点:

(1)、学习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来刻画人物形象,表达真实情感、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2)、理解课文间接烘托手法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感悟小姑娘的性格特征和“小桔灯”在文章中的象征意义。教学过程:1、整体感知,理清思路。(复习导入)

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请同学们以我的行动为线索理清文章思路,明确课文的结构线索:看朋友——等朋友——见朋友——想朋友。并根据此线索知名让学生概述课文。

2、精读课文,重点探究

指名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后抓住课文一些重点段落,如描写小姑娘肖像、动作、语言的段落(第3段),描写小姑娘安慰我的话(第6段),叙述小姑娘制作小橘等过程的段落(第7段),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词,去感悟、去探究、去质疑,从而体会小姑娘乐观、坚定、勇敢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风貌。

3、深层研读,强化训练

对以下两段(第十、十一段)进行深层细致研读:

“那时我妈妈就会好了,我们大家也都好了”。体会两个“好”字的用意。

“这朦胧的橘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这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

让学生体会“桔红的光”与小姑娘的精神是什么关系?黑暗的山路又象征了什么?“小桔灯”又象征了什么?让学生畅所欲言进行探讨,从而让学生感悟本文的中心。

4、积累联想,拓展迁移。

(1)假如你是一位记者,受冰心奶奶委托,到重庆去看望小姑娘,想象小姑娘现在是什么样子,他家里又是什么样子?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掌握了课文的中心思想的基础上拓展思维,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使课堂变得更加活跃。

(2)推荐阅读:冰心《腊八粥》

5、布置作业

细心观察周围的人,写一篇人物描写的练笔。可以从外貌、语言动作、心里活动多方面描写,也可以从中选择一种来重点描写。板书设计:8、小橘灯

外貌:从年龄、脸、嘴唇、头发、穿着来写。

小姑娘动作:制作小橘灯的过程。

语言:重点表现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

“好”的两个含义:

1、指妈妈的病好了,心情也好了。

2、指大家都过上好日子。

小橘灯:象征中小姑娘的美好心灵。

教学反思:

【篇六】小橘灯教案《小橘灯》教案设计-教学教案

1.增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

3.学习复述课文。

4.学习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

(1)学习复述课文。

难点:

(l)理解小橘灯与小姑娘有什么内在的联系,文章以“小橘灯”为标题的含义。

(2)学习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仄仄(ze)无聊(liao血痕(hen)瓤(rang)打量(liang

板铺(pu)挪动(nuo)

2.解释下列词语。

(1)挪动:移动位置。挪:挪动。

(2)阴沉:天阴的样子。另外也比喻脸色不好看。

(3)无聊:由于清闲而烦闷。另外还指(言谈、著作、行动等)没有意义而使人讨厌。

(4)安慰:用作动词,使人心情安静舒适。用作形容词,心情安静舒适。

(5)赞赏:赞美赏识。

(6)镇静:形容词。遇到紧急情况不慌不乱。镇:安定。用作动词,使镇静。

(7)乐观;精神愉快,对事物的发展充满信心。观:对事物的认识。

(8)失踪:动词。下落不明(多指人)。踪:踪迹。

3·(1)初读课文,给课文分巍⒐槟啥我狻?

(2)阅读预习提示和课后练习。

二、导入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省福州人,现代女作家。1913年到北京,次年进北京贝满女子中学学习。后人燕京大学,1923年毕业。“五四”运动时,在大学任学生会文书。在革命浪潮激荡下,开始创

作散文、小说、诗歌,影响很大。代表作有:散文:《寄小读者》、例。橘灯》,小说:《两个家庭》、《分》,诗集有:《繁星》、《春水》等。她的主要作品收在《冰心选集》里。

出:“小姑娘是故事中的主人公,她的父亲是位地下党员,因为党组织受到破坏而离开了家,她的母亲受到追踪的特务的殴打而吐了血。在这场事变中,这个小姑娘是镇定、勇敢、乐观的。”

2.导语

阅读课文时想一想: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性格表现在哪些方

受到哪些感染?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或听课文录音。)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本文按时间的推移分段。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说着就登、登、登地下楼去了。”

写初遇小姑娘,记叙小姑娘打电话为妈妈请医生的过程。

第二部分:从“我又回到里屋去”到“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写探望小姑娘母女的经过。侧重表现小姑娘的乐观精神。

第三部分:从“我的朋友已经回来了”到完。

3.提问:文章第一部分从哪些方面描写小姑娘,表现小姑娘是个什么样的人?

讨论并归纳:

1)从外貌写,写小姑娘的年龄、面容、衣着,表现小姑娘的幼小、瘦弱、贫穷。小橘灯教案

(2)从语言写,写小姑娘小小年纪,见生人不惊慌,不拘谨,对答如流,表现小姑娘勇敢镇定的性格。

(3)从动作写,写小姑娘挪动竹凳子,登上竹凳想去摘墙上的听话

器,看见把手缩了回来,爬下竹凳。(我帮她打完电话)她感激地谢了我,回头就走。(我问她的家远吗?)她指着窗外说。说完就登、登、登地下楼去了。表现小姑娘勇敢、镇定、机灵、有礼貌。

4.提问:“我”为什么要去探望小姑娘和她生病的妈妈?

讨论并归纳:因为“我”喜爱、怜悯小姑娘,小姑娘这么小小年纪,在妈妈生病的情况下,却能表现出如此勇敢、镇静、懂事,使“我”钦佩,又挂念她生病的妈妈。所以想去探望。

5.提问:到了小姑娘家,“我”了解到小姑娘的家境是怎样的?讨论并归纳:家境贫寒,又遭不幸。

(l)住的:屋子很小很黑。

(2)用的:小炭炉、小沙锅、小凳子、小矮桌。小橘灯教案

(3)吃的:红薯稀饭——我们的年夜饭。

6.提问;生活重担压在这个八九岁的女孩子身上,小姑娘又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呢?

讨论并归纳:

(1)动作:开门,微笑,招手114我进去,蹲在我旁边,不住地打量我——表现小姑娘有礼貌、机警。

作小橘灯的动作:伸手拿过一个最大的橘子来,用小刀削去上面的一段皮,又用两只手把底下的一大半轻轻地探捏着。慢慢地从橘皮里掏出一部一部的橘瓣来,放在她妈妈的枕头边。极其敏捷地拿过穿着麻线的大针,把那小橘碗四周相对地穿起来,像一个小筐似的,用一根小竹棍挑着,又从窗台上拿了一段极短的蜡头,放在里面点起来,递给我——表现小姑娘灵巧、关心别人。

(2)语言:第一次安慰我的话,洋溢着乐观精神,也是对客人的感

激。她笑着说:“红薯稀饭——我们的年夜饭。”笑着面向困难,表现出乐

观的精神。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对生人不讲父亲的去向,表现她的机警,更表现她的乐观。“天黑了,路滑,这盏小橘灯照你上山把!”表现小姑娘关心、体贴别人。第二次安慰我的话,更表现她的乐观精神。

四、小结

文章在对小姑娘的语言、动作的描写中表现了小姑娘勇敢、镇定、乐观的精神。

五、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给下边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赞赏()

a欣赏b奖赏c.赏识d.鉴赏

2.镇定()

a安定b.坚定c.安静d.平静

3.失踪()

a足迹b.踪影c.踪迹队脚印

(二)简答题。

1.文章是怎样描写小姑娘的外貌?其作用是什么?

意义?

3.小姑娘是怎样一个人?你从她身上感受到什么?

第二课时

一、预习

1.熟读课文准备复述。

2.思考课后练习二、三、四题。

二、导人小橘灯教案

上节课,我们已经分析了文章的段落层次及小姑娘的性格特征,这节课,我们还要重点分析第8、9、10三个自然段,复述课文。

三、正课

1.精读第8、9、10三个自然段,质疑。

(1)找出第8自然段中小姑娘做小橘灯的动词,想想这些动作表现了小姑娘什么?

讨论并归纳:动词有拿、穿、挑、拿、放、点、递。这些动作表现小姑娘心灵手巧、动作麻利,关心体贴他人。

(2)第9自然段,“她又像安慰我似的说:‘不久,我爸爸~定会回来的。那时我的妈妈就会好了„„我们大家也都好了!’加点的“一定”表现了什么?两个“好”字各有什么含义?

讨论并归纳:

“一定”二字,表示她坚定的信念,她坚信,前途必定是光明的。第一个“好”指妈妈病好了,心情也好了。第二个“好”指我们大家都会过上好日子。

(3)第10自然段写“黑暗潮湿的山路”指什么?有什么作用?讨论并归纳:

表面上写自然环境,实际上也暗指国统区的黑暗统治。文章用黑暗

反衬朦胧的橘红的光,使膝脆的橘红的光更显得鲜艳突出,使‘我”似乎必将灭亡,一个光明的新中国必将诞生。

2提问:练习三问题。

讨论并归纳:课文用“小橘灯‘”作标题,着重描写小橘灯,在“黎明前的黑暗”时期给人一线光明,使人联想到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精神的

可贵,从而给人以鼓舞的力量。文章运用象征手法。

用“小橘灯”作标题,文中对“小橘灯”的描写起到突出,深化中心意思的作用。把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性格刻画得更加可爱、可敬。

3.提问:文章第11自然段写“我”与朋友的对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通过“我”与朋友的对话,交代了当时重庆疯狂镇压革命者,白色恐怖的政治气候,也交代了小姑娘的父亲的情况,这些交代反衬了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的可贵、可敬,也说明了作为革命后代所受到她父亲的教育和影响。

4.提问:请归纳文章的中心意思。

讨论并归纳:文章以小橘灯为线索,赞美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社会的热爱。

5·复述课文。

复述是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课文内容。复述一般有详细复述、简要复述和创造性复述三种。详细复述是通过对课文的细致阅读,作接近课文原文的复述。但又不同于背诵课文,要求表达出原文内容的重点和语言风格。因此,只要不改变课文原意,允许对原文语句作适当的变动。简要复述,可以围绕主要事件或主要人物作概括的叙述。这要求学生学会理线索,抓重点,概括课文的基本内容,略去次要部分,并组织恰当的叙述顺序,运用原文中的关键词句进行复述。创造性复述,有增添内容的叙述,有变换人称的叙述,有变换体裁的叙述,还有变换结构的叙述。这些叙述都是对阅读和表达的全面训练,包括创造的因素,要求学生充分开展思维和想象活动,以取得运用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效果。创造性复述难度较大,要在全面掌握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要通过朗读、谈话、讨论等作充分的准备和酝酿,必要时先作书面准备或局部试述。今天,我们先学习简要复述。复述之前,我们先拟出提纲,并在课文画出关键词语。

时间:十几年前,一个春节前一天的下午。

地点:重庆郊外,乡公所楼上

人物:“我”、小姑娘、小姑娘的妈妈,我的朋友。

事件:

(-)初通:小姑娘打电话

外貌

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