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小学读后感作文>会走路的人读后感

会走路的人读后感

详细内容

篇一:《毕淑敏-行走人生读后感》

一、书籍信息:《行走人生》是一部散文集。是作者真性情的流露。撩开雪域高原的神秘面纱,看大千世界,悟人生要义!(人们常常在旅途中,猛然想起湮没许久的往事,忆起许多故人的音容笑貌。好想旅行是一种溶剂,融化了尘封的盖子,如烟的温情就升腾出来了。)名称:《行走人生》

作者:毕淑敏

出版单位:湖北长江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09年4月

总页数:209页

旅行使我们谦虚。

飞驰的速度,变换的风景,奇异的遭遇,萍逢的客人······这一切旅途可能发生的事件,强烈地超出了我们已知的范畴,以一种陌生和挑战的姿态,敦促我们的警醒,唤起我们的好奇。在我们被琐碎磨损的生命里,张扬起绿色的旗帜。在我们被刻板疲惫的生活中,注入新鲜的活力

二、阅读记录:

心得:旅游是否需要预习呢?预习了可以看见更加美丽的风景,不必为与美景失之交臂而感到“悲痛不已”,反之,却让旅途多了些未知的可能,就如‘西出阳关无故人’一样。(旅游预习)挤车可见风格。陌生人与陌生人亲密接触,好像丰收的一粒葡萄与另一粒葡萄,彼此挤得有些变形。也似从一个民族刺出的一滴血,可以验证一个民族的习惯。日本的挤地铁,表明这个民族的团结;美国的表现了一种自由的主权;北京的表达了一种友善、为他人着想。人与人的界限,不可太清,可是水至清则无鱼,至浑也就失去了个性与独立,适当的‘度’是一种文化的约定俗成。(地铁客的风格){会走路的人读后感}.

当我们的某些父母只是把艺术作为一种训练特长,甚至当成一块高考就业的敲门砖的时候别人已经巧妙地把艺术变成了抚育孩子最初成功体验的阶梯,这不得不为我们国家的教育感到无可奈何。做面具,看似美丽的面具,却怎知他的里面凹凸的不满了石子和羽毛,当孩子长大之后,便会带着“面具”生活在社会中,便会逐渐的迷失、失去真我。(面具后面的脸)

如果我是水,做哪里的一滴水?思前想后—生当做瀑布。世界上最好吃的巧克力在瑞典,因为它有最好的牛奶,因为有最好的牧草地,最美的事物往往是那些细枝末节构成的(生当做瀑布)“冻顶”说明云雾缭绕,人迹罕至,泉水凌冽之地。冻顶乌龙,

上乘的好茶,利益面前,人们破坏森林,使坏境和生态遭受破坏。植物的生命力比我们所有的想象都要强,只要你尊重它,它不会记仇,比人类要宽宏大量的多。“蜜盏金菊”和“冻顶乌龙”一样。一个人的力量何其微小,可是努力,墙倒终须众人推。(冻顶百合)

《独立》人生幸福事,受人宠与赞。人生不幸事,处处得依赖。为人不独立,沦为小奴才。不同国度和时空的智慧共同燃烧,这也是旅游和阅读的快意。旅游使我们虚心,阅读是我们安静(海盗的诗)

‘我的那枚硬币划出一个流畅的弧形,边缘如切割原木的轮锯,划开贝加尔湖水晶般的湖面缓缓降入,贝加尔湖的水非常清澈,我看到那枚褐红色硬币在碧绿的水草间飘荡,衬着白色的湖底岩石宛如在大幕前舞蹈的精灵’,那个愿望,只有贝加尔湖知道(只有贝加尔湖知道)

圣塔非危机应答中心,对危机中的心灵得以舒缓和救援。离别送出的小白熊,产地是中国,制造它不会太难,可是建造我们的危机干预中心才是最艰难的事。(谁可以破门而入)

新奥尔良,人们不觉得成熟的麦子变得枯黄,然后伏倒在地,多么恐怖和不可思议的事情。那是大自然的必然。旧的麦秸不回归土地,就没有新的麦株的繁华。现代化剥夺了人在自己熟悉的安全的家里逝去的权利,死亡回归家庭,是对逝者的福音,是对生者的挑战。他以为这需要更艰巨的工作,更庄重的承诺,更谨慎

的责任和更充沛的勇气。(让死亡回归家庭)

据他们的调查报告称,在女孩中自卑的比例是百分之百,这是因为社会舆论造成的,所以他们教育女孩子要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关于‘性’的教育,从六岁开始,是女孩子不断的了解自己。作家在北京的一所中学女生座谈会上时,谈论‘强暴’一词,回答各种,中国关于这方面的教育实在过少,可能是传统的原因所致。(华尔街的少女)

基纬斯特是美国最南边的一个小岛,像一只胖而舒适的卧蚕,睡在蔚蓝的海中,一位擅长描写战争的坐在曾在这里生活过,在这里为了他的妻子建了一个淡水游泳池,他说过,要花尽最后一分钱来建造,他做到了,完工时把那最后一分钱镶嵌在水泥地上,浪漫而奢华的故事,也是对妻子真挚的爱。(海明威的最后一分钱)

奶奶是没有翅膀的天使-几个字,颤颤巍巍的写在一个钥匙链上。一位绒布老奶奶,悬挂在这句话下面。粉红色的纱裙,充满皱纹的脸,背上展着一对雪白的翅膀。这个小小的纪念品,是一位老人送给政府的一位官员。米少博士是新墨西哥州的政府老年事务服务局的局长,他曾经打扮成老人去过医院、老人中心、养老院······老人受到的对待比人想象中的要差,他希望开创一种新的模式。中国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奶奶是没有翅膀的天使)法老是对国王的尊称,在埃及国立博物馆里,一位下巴长着茂密的胡须,向前探出,好像一块洗袜子的小搓板,十分可笑的法老,

可是,他是一位女王,她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当上了法老,可是在她死后,一伙军队将她的一切都毁掉了,可是历史却记住了这位戴着假胡子的女法老,正如她在自己的碑上面‘未来看到我的纪念碑并讨论我所作所为的人,切勿说一切都不曾发生过,或许将他看做是我的自我吹嘘,而应当称颂她当之无愧,她的父亲也生感安慰’。时间抹去的只是痕迹(带胡子的法老)

(丹麦的独脚锡兵)

每年,中国都有大量的移民。在美国的哈林区的公立女中,她们来自不同的国家,美国总统的的第一次访华,我们的总理出了一个谜底,你有一个,我有一个,整个中国有十二个,这是什么?尼克松总统猜出来了,是中国的属相,每个中国人都有一个自己的属相,不但中国的大陆、台湾和香港,连海外的中国人都是。那个黄皮肤的女孩子自豪的起来,说,对,我就是一只老虎。另一所学校,孩子们都有自己的梦想,却因为父母不得不移民国外,可是,作为一名的孩子,可能你们的焦虑更甚于父母,,但几乎不可能回去,只有一条路,迎接挑战,走下去,坚持就是胜利。她们从故国的土地上连根拔起,在新的土地上动荡漂浮,他们丧失了快乐,丧失了与人为乐的习惯丧失了反应与说真话的能力(啊,原来你是一只老虎){会走路的人读后感}.

旅途就是这样,我们会在某个地方已出意料的方式遇到某个人,彼此一点都不了解,却说了很多的话。从此天各一方,也许永无相见之日。唯有祝福(在北欧游轮上)

篇二:《《行走在》读后感》

从日本的垃圾处理所想到的

——读《行走在爱与恨之间》有感

去年暑假,本想去日本旅游,后来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没有去成,这时学校里刚好发了白岩松的《行走在爱与恨之间》,它是2007年《岩松看日本》的文字稿本,便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

读了序,才知道了白岩松日本之行的原因:2005年,中日关系处于低谷,而白岩松认为对于中日关系的真正正常化,要靠中国的实力。中国强大了,一切就好办了。而走近对方,了解对方,是了解自己,并让自己变得更强大的一条重要途径。{会走路的人读后感}.

书中所涉及的内容很多,比如“靖国神社”以及和它相对立的“和平博物馆”,“旷日持久的劳工案”,日本著名的歌手、漫画家等等,其中不少内容让人读着心情沉重,但是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却是描写日本垃圾处理的章节。

白岩松来到了日本的孙子市,它从1981年就开始实行垃圾的分类回收了。日本垃圾分类工作做得非常细致。当初他们把垃圾只是分为报纸、杂志、瓶、罐等7类,而如今则细到了17类,比如说瓶类还分为无色瓶、茶色瓶、其他瓶等等。对于可以回收的垃圾,日本市民都会自觉地把它处理后才送走,比如说旧报纸要放整齐并捆好,一些瓶瓶罐罐要清洗干净。垃圾一周回收两次,有些垃圾的回收周期要更长些。到了该收垃圾的时间了,市民们会把分装好的垃圾送到指定的回收点去。而在垃圾回收点,每个垃圾袋的上面都蒙上了一个网罩,以尽量保持这里的清洁,而收、放网罩等工作就是由当地的家庭来轮流负责的。

日本是一个号称“不产生废料垃圾的国家”,那么日本的公共环保又做得如何?为此,白岩松一行还特意来到日本东京一个比较大的超市,在这里他们发现一个很特别的细节:市民们在超市里买走用白色塑料饭盒装着的东西后,使用完毕后还要把饭盒交回来。而很多回收的白色饭盒已经被洗得相当干净,据当地人介绍,这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这个超市在整个一月份回收了牛奶纸袋36公斤,塑料瓶子25公斤,白色饭盒15公斤,白色饭盒非常轻,整个一月份回收的个数是5538个,2月份是5885个。

没有读这本书之前,也听说过日本垃圾分类做得很好,想着跟我们这儿也不会差太多,也就是社区里有很多的分类垃圾箱,大家能自觉地把垃圾按要求倒入不同的垃圾箱而已。没有想到的是,日本的垃圾分类是从家庭内部开始的,垃圾送出门前有这么多道程序。我们常常说要了解一个人,只需要看他对待一些小事的态度上就能感受到。要了解日本这个民族,从他们对待垃圾的态度上,不是就能够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了,他们的那种认真,一丝不苟,

持之以恒。正因为如此,从日本回来的游客才会感叹:日本真干净,日本的水真清,天真蓝;正因为如此,日本才会成为世界上先进的环保国家之一。

而我们这儿,入秋以后,雾霾充斥的日子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临放寒假前,冷空气过后,终于迎来了清新的空气,瓦蓝通透的天空。中午,我们一圈一圈地在操场上散步,尽情享受着这明媚的阳光,贪婪地呼吸着这新鲜的空气,因为每个人的心里都知道:这样的日子不会太多,说不准什么时候雾霾又有会卷土重来。你看,连呼吸新鲜空气都成了奢侈的事情,这是多么的可怕!可见,保护环境已迫在眉睫,我们不应该仅仅只停留在口头上,却没有行动。打开电视,你会看见许多关于环境保护的公益广告:提倡过年不燃放烟花鞭炮;提倡绿色出行,少开车的等等。我觉得这些事情都是我们力所能及的。过年的时候,劝导家里人不要再燃放烟花爆竹,要有年味,在自家门上贴副对联,剪个窗花,挂个灯笼,不是一样也很喜庆吗?而平时的出行,近距离的尽可以选择骑自行车,既环保还能锻炼身体,一路上又能欣赏自然风光,多好的事啊!我觉得我们现代人并不缺乏环保的意识,缺乏的是一种“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的意识。一边在埋怨着这让人窒息的雾霾,为我们下一代的生活环境深感担忧,一边即使是再短的路程,也不愿走走路,骑骑车,离开了汽车几乎是无法行动,认为环境的整治那是国家的事。回过头来再来看看日本市民,他们则认为环境是自己的环境,保护环境也得从自己做起,他们的行为是那么的自觉。

是啊,环境是我们自己的环境,保护环境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伸出我们每个人的手,让我们共同去擦亮蓝天,播撒绿色吧!

蒋惠英

篇三:《人生是一场漫漫旅途——读毕淑敏《行走人生》有感》

人生是一场漫漫旅途。

一直以来最想做的事是在旅途感受飞驰的速度,变幻的风景,奇异的遭遇,萍逢的客人初次看《行走人生》这本书,是被一幅幅毕淑敏阿姨在旅途中的照片所吸引的,都是一些我想去但还没有去过的地方的景物。细细的品读这本书后,从文章的字里行间里我发觉毕淑敏真是一个真诚的、谦虚的、亲切的阿姨。她写的文章在我看来没有丝毫做作之情,满溢着的都是一股亲切的感觉。我以为,毕淑敏阿姨会写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但是没有。整本书记录着的都是在漫漫旅途中的一点一滴的感受与体会。让我一点一点的感悟到人生。

不得不说毕淑敏阿姨真的很细心,她说的一句话令我记忆犹新:旅行需要预习。的确,如果你要到一个地方去,你是否应该事先多了解一些当地的风俗风光,向已经去过的先驱者打探有关的注意事项呢?答案是肯定的。随心所欲,不做功课,贸然出动,赶上什么算什么,风吹雨打都是缘分。碰上什么吃什么,餐风露宿全为乐趣。闲云野鹤自由自在,流浪漂泊,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只有大框架,没有细心安排,那么你会因此而错过多少美景啊,到头来只留下满腔的后悔

人生也是这般如此,在做一件事前,如果举棋不定,瞎子摸象似的,那么你必然会与一些机会失之交臂,这可是不预习的坏处啊!

你去过的每一个地方,每一处风景,大概都会给你留下一份印象吧。而那些你没有去过的地方,你会在脑海中展开无穷的想象,想象那里的繁华与绝美,对那些充满了想象的地方,有意地不去查找资料。就让它们在想象中沉浮,享有海阔天空的余量。倘若有什么好心人好意地要告知你,你就迫不及待地捂住他的嘴,然后,像一个不想直接听到足球比赛结果的球迷一样告诉他,请让我自己去看吧,知道的愈少愈好。

站在人生的分叉路口前,即使未来对你来说,是一片未知、一片茫然,但请不要慌张,选择那条你最想走的路吧,不要去在乎明天会怎样,未来会怎样,请毫无保留地过好今天、过好这一刻。未来的人生道路需要自己去闯,自己去体会,不要肆意听取他人的意见,要相信自己。

记忆最深刻的还是这样一句话:旅行使我们谦虚。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内心好像隐隐有一些共鸣。飞驰的速度,变幻的风景,奇异的遭遇,萍逢的客人这一切旅途中可能发生的时间,强烈的超出了我们已知的范畴,以一种陌生和挑战的姿态,敦促我们警醒,唤起我们好奇。在我们被琐碎磨损的生命里,张扬起绿色的旗帜。在我们被刻板疲惫的生活中,注入新鲜的活力。它使我们日渐狭小的视野、胸怀再度开阔起来,像再生一样。

当我们居于人生的高处,在意气风发、洋洋得意和一路顺风的时候,我们是否要把自己放低点儿,学会谦虚、冷静,不张扬,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当我们居于人生低洼时,我们是否也要不自卑,不气馁,不妄自菲薄,一任自己消沉下去,而是高扬起人生积极向上的风帆,敢于挑战暂时的黑暗和挫折,从拼搏中奋起,亮出一片属于自己的美丽的人生风景?旅行好像是一种溶剂,融化了尘封的盒子,如烟的温情就升腾出来了。

人生是一场漫漫旅途,未来的路需要自己去开创。那么带上自己小小的梦想和大大的坚强,就上路吧。人生如路,须在荒凉中走出繁华的风景。

篇四:《行走在爱与恨之间读后感》

《行走在爱与恨之间》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时,最先吸引我的应该是书的名字——《行走在爱与恨之间》。当时就在想,在爱与恨之间行走时怎么样一种心情?又是什么原因使得他有这种“纠结”的心情?再加上之前读了他的那本《痛并快乐着》,就买下了这本书来看看。

书买来的当天晚上,就迫不及待的拆开读了起来。刚看完序言的时候,感觉并不是自己期望的一样,似乎整本书都是在讲述《岩松看日本》系列电视节目中的一些见闻。之前,很少看过有关日本的书籍。最多的应该就是通过上学时历史书和电视剧里的抗日剧来知道日本人在中国所犯下的不可饶恕的罪行。再者就是每次看到新闻里提到的中日关系等等问题。除此以外,几乎没有其他的了解。和多数中国人,对于日本的态度只有愤怒。当自己跟随作者,用理性客观的“眼光”读完这本书时,才真正体会到他的那种爱与恨。

书的开端就提我们不得不提的地方——靖国神社。靖国神社,最早叫“东京招魂社”(看到这几个字,我最先想到的是林振英的僵尸片),建于1869年明治时期,以纪念在日本内战为恢复天皇权利而牺牲的军人。但是,自从1978年秘密将14个“二战”中的甲级战犯供奉入内,其中包括战时首相东条英机和外相广田弘毅等,加上一些政府要员公开去参拜,麻烦就出现了。显然日本在这个重大问题上完全不尊重受害国人民的感情,而任何一个被日本侵略过的国家,都无法容忍题本官民对战犯进行参拜。

记得前两年在网上看到一部电影《我正是为你而死》,讲述的正是日本的神风特工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前一年,为了阻止美军在海上的进攻,日本组件了8个神风特工队,招募成千上万的日本青年成为神风特工队员。9000余架神风特攻飞机,采用直接撞击美军飞机、军舰这种疯狂而绝望的自杀式攻击阻挡盟军的进攻,为日本天皇效忠。当看到陈列在“神风特工队和平会馆”里那不计其数的遗书和绝笔时,我发自内心地想说难道他们看到这些惨无人道的战争一点反思也没有吗?像这种把本国人民党炮灰、视生命如草木的兽行一点悔悟也没有吗?看到这里,我除了愤怒之外还有一些遗憾,遗憾的是这些年轻的生命离去是一种悲剧,但当他们开着飞机冲向天空的那一刻,也会导致别的生命的离开,而他们背后同样背负父母和家庭。

当看到对渡边恒雄、渡边淳一、古村新词、栗原小卷、滨崎步、中曾根康弘、御手洗等各界日本精英的采访时。看到他们为促进中日关系,中日经济文化等方面做出的努力,这也让我们也对中日关系有了更好的期待。

整本书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应该是日本在防灾和环保上的一系列措施和国民的集体意识和行动。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因此国民的防灾意识也比较强烈。在日本的国土上,到处可见各种各样的防灾标志,每个小镇都有防灾的体验馆和避难所。超市里的防灾救生用品之多,更是令人惊叹(在书中看到一瓶防灾饮用水,保质期竟然是5年)。书中描写了一所小学的防灾演习过程,一场毫无准备的防灾演习,在短短5分钟内完成。更让我惊讶的是,全校1000多名师生不仅在这么短时间内完成,并且在整个过程中始终如一的安静、沉着有序、这不免让我想到2008年的汶川地震。不得不承认,在防灾方面,我们还有需要学习的地方。

说到环保,我想更多人会想到的是低碳、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等熟悉的关键字。当我看完书中日本国民对垃圾的处理时后,真的为自己的日常行为感到羞

愧。在校园里,风景区,公路旁被大家所熟悉的垃圾桶更多的是一个写着可回收,一个是不可回收。但又真正有多少人能分清哪些是可回收,哪些是不可回收。更不用说又有多少人会做到扔垃圾时垃圾的分类处理了。在日本的有些城市,垃圾分类甚至已经达到几十种,这种看似繁琐的做饭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后,已经被绝大多数日本人所接受,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态度。环境问题并不属于哪一个国家或地区,这需要我们所有人去努力,去改变。同为地球人的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让爱护环境从你我做起,从身边的小时做起?

作为一位中国人,我们不能忘记历史;同时,作为21世纪的我们也要学会看到我们该借鉴的优点。看到,拿过来,提升自己没什么不对的。

有理有礼有节,保持冷静,继续前行,才是当下中国最该有的态度。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

篇五:《《行走在爱中》读后感》

《行走在爱中》读后感

一、《行走在爱中》主要内容

《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以丰富细腻的文笔,讲述了德兰修女传奇而伟大的一生,对于我们每个人体味生命的真谛极富参考价值。德兰修女是1979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被誉为继1952年史怀泽博士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以来最没有争议的一位得奖者,也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青少年最崇拜的4位人物之一。她创建的仁爱传教女会有4亿多美金的资产,世界上最有钱的公司都乐意无偿捐钱给他,她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爱戴。然而,当他去世时,她全部的个人财产,就是一张耶稣受难像,一双凉鞋和三件旧衣服。

二、阅读《行走在爱中》的心得体会

20世纪,有一位让世界为之惊叹的人物,她就是《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中的主人公——德兰嬷嬷,这本书让我懂得了怎样爱别人,怎样宽容别人。

《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描写了德兰嬷嬷非常奇妙的一生:在还没有成为修女之前,她就立志成为一位帮助穷人的人。她信仰基督,后来成为一名修女。36岁时,她听到了神的旨意,让她帮助全世界的穷人。两年后,她获得了罗马教皇的许可。此后,她创办了修道院。德兰在各国奔走数十年,建立200多所儿童之家麻风病收容所等。

嬷嬷是这个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她创建的仁爱传教修女会有4亿多美金的资产,很多大的公司巨子给她捐钱,她却用来全部捐给印度穷人。1997年,德兰嬷嬷在仁爱修女会总部安然去世时,她走后所有的财产仅仅是三套衣服、一双凉鞋还有一张耶稣受难图。她把一切献给了穷人。嬷嬷认为,饥饿的人所恳求的,不单是食物,赤身的人所要的,不单是衣服。他们更需要爱、关心、接纳与认同。老年的德兰嬷嬷长年为心脏病所困,但她却能以一颗残缺的心去包容整个世界,她虽然不良于行,却能够跋涉千山万水,走遍天涯海角。这是为什么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她心中有爱,有大爱。

德兰嬷嬷在演讲中说:“当别人对我说,修女们并没有开展一些伟大的工作,其实他们正默默耕耘,做着一些小事。我会对她们说,就算她们透过这些事情只能帮助一个人,也是值得的。”

学生姓名:牛智勇

年级专业:13级企业管理2014年12月20日

篇六:《《会走路的小房子》读后感---四年级一班郑凯丽》

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