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小学读后感作文>巨流河读后感

巨流河读后感

详细内容

篇一:《《巨流河》读书笔记》

谭捷2010080161

饱含历史温情与敬意

——读《巨流河》有感

看罢《巨流河》,合上书的瞬间,我看到的是几十万同胞们仓皇地沿着雄鸡状地图逃窜。他们拖家带口,扶老携幼地从东北出发,顺着黄渤海来到南京,随即浩浩荡荡的沿着秦岭-淮河线奔跑,途径汉口、湘乡、桂林、怀远至重庆。当本以为可以结束征程回归原点时,却被迫无奈的撤退至距离更远的台湾岛,至此终生未能还乡。

这一路上无不伴随着对炮火轰炸的恐惧,对亲人离世的悲痛。在颠沛流离中,每到一处陌生的地方,唯一的希望就是可以拥有永远的家,不再居无定所。可是,国已破,家何在?

这就是《巨流河》的世界。齐邦媛以回顾自己的一生折射时代的动荡不安,见证一代人的成长历程。从东北巨流河起,辗转回归到台湾的哑口海。至今,两条河流依然川流不息,她们能否领略两代人心中的痛?

战争无情

与龙应台《大江大海1949》通过访问不同的战争亲历者还原战时残酷场面不同,齐邦媛笔下的战争,并没有强大的视觉冲击力,没有多的战争情景,也没有通篇的场面描写,所有的细节只是淡淡的贯穿于生活中。正因如此。在阅读间,我很多时候以为自己畅游在小说的世界中,一切发生的那么自然,就是一个从东北辗转大半个中国的小女孩的故事。就在我被带入了小女孩世界的时候,突然,有个小男孩说,不知道为什么爸爸的头颅被挂在了城门上。这突如其来充满现场感的描述令沉浸在小说世界的我不寒而栗——原来这并不是小说,是事实,是抗战时期一个小女孩真真切切的生活。

这种冲击,令人有合上书闭眼思索片刻的冲动。脑中所想尽是天真无邪的孩子与冷酷无情的战争,这两者撞击在一起,心中平静的湖面立刻激起千层浪。最真实的文字,往往才能迸发出如此强大的力量。我想对于当年还是小女孩的齐邦媛来说,并不懂得何谓战争,她还不能理解为什么小男孩爸爸的头颅会挂在城门上。可是身为读者的我们理解了,并且被深深触动。对于半带自传式的回忆录,这种低调的叙述方式再恰当不过了。

当然,我们在作者细腻的描写下仍旧可以感受战争的残酷和人们的恐惧。江苏、无锡失守后,南京渐成孤城,人们疯狂地蜂拥而至火车站。“成千上万,黑压压地穿了棉袄大衣的人,扶老携幼都往月台上挤,铺盖、箱笼满地,哭喊、叫嚷的声音将车站变成一个沸腾的大锅。”车厢内坐不下的,就蹲着;蹲不下的,就站着;站不下的,就爬到火车顶上。只要能上车,就能活着。满载“求生”梦想的火车,日以继夜地行驶,不会因为谁在过隧道时失足掉落而停下。因为此时大家心里都想着,如果晚走一刻,难保身后的日军炮弹落下,炸到粉身碎骨。年仅13岁的齐邦媛目睹了这些人性脆弱的一面,难怪感慨“那些凄厉的哭喊声在许多无寐之夜震荡,成为我对国家民族,渐渐由文学的阅读扩及全人类悲悯的起点。”

逃亡沿途所经之处,在齐邦媛看来都是美丽且难忘的。不管是“山明水秀”的湘乡还是“璀璨发光”的怀远,都代表着短暂的太平与安宁。的确,当人生的最大希望只是活下去的时候,身边的一切都变得如此美好。

教育:弦歌不缀

齐邦媛的父亲齐世英博览群书,从德国留学归来后一心致力办教育。先担任同泽中学校长后创立国立东北中山大学。漫长的逃亡路上,他总不忘带着近千学生共同横跨大半个中国疆域。不论什么时候,只要找到能容下数十人之处,就是老师上课的地方;不论什么时候,学校“永远带着足够的各科教科书、仪器和基本设备随行。”常常在行进的队伍中,父亲忙于疏导逃难的学生无法与家人同行,因为“在他的心中,那近千人的学生,都是他的孩子,都必须带到安全的、有希望的地方去”。对许多丧失至亲的孩子来说,老师就是他们的父母,学校就是他们的家,读书就是他们回报国家、赶退外敌的最好方式。

国家沦陷,领土与日俱减,南开中学校长张伯苓感慨:“积弱至此,苟不自强,奚以图存?而自强之道,瑞在教育。”当年张伯苓由水师学堂毕业,在通济轮实习时目睹面黄肌瘦、精神涣散的中国士兵与英姿飒爽、神采奕奕的英军。两者相对,胜负不言而喻。国人在国难当头之际依然毫无纪律毫无尊严,慵懒至此境界,他坚信,唯一能够振奋起民心的只有教育。于是果断离开海军,大办教育。这与鲁迅当年弃医从文有异曲同工之妙。兵力上的不足可以靠师夷长技解决,但是精神上的萎靡,知易行难。

齐世英和张伯苓等前辈们清楚意识到教育才是根本,他们倾其心为下一代人创造尽量稳定的教育环境,外面战火纷纷,课堂依旧书声琅琅。如今太平盛世,社会却浮躁万分,真正定下心来做学问的人少之又少。与战乱中颠沛流离,每一天存活下来都是奢侈的年代依旧坚持读书学习的那辈人相比,我感到惭愧无比。南开臭虫围困,重庆夏天酷热,川西面临随时撤往雷马屏娥危机,齐邦媛等人依旧挑灯夜读不曾摒弃学业。反想今日大学生,从学生宿舍到教室不过二十分钟路程却依赖于电动交通工具,在校方下令禁行时怨声载道,更有甚者称夏日炎炎此禁行举措会削减学生上课兴致。决定求学与否是求学之心而非其他外在因素,无心向学者就算在温室中也无法专注,就像张伯苓校长看到的中国士兵,穿着正统的服装,依然精神涣散。这样看来,我们今天的教育又进步了多少?

而对齐邦媛来说,文学是她在接受教育过程中收获的最大喜悦。不论是撒石灰的童年接触的文学作品抑或后来从雪莱的《云雀之歌》和济慈的《夜莺颂》感受到的心灵共鸣,甚至未来远赴美国深造文学,一路走来,文学溶于她血液中,是安抚幼年战争创伤的有效药剂。这么说来,抗战结束后她赴台湾是最正确的。如果留在大陆,动荡的文革十年将令以文学为生命的齐邦媛受到何等折磨,也许比战争更可怕。

教育与文学,始终贯穿《巨流河》全文,是串联全书的两条重要线索。前者承载着齐世英那辈人富国强邦的心愿;后者则保存齐邦媛动乱中心灵的纯净。让我们看到,乱世中总有曙光,胜利在即,弦歌不缀。

献身文学

在我看来,最让齐邦媛终生怀念的与其说是故乡东北,不如说是重庆沙坪坝上与父母共度患难的家。她于东北的情谊更多的是源于父母亲对东北挥之不去的怀念。那里有母亲在牧草中歌唱的“苏武牧羊”,更是父亲心中渡不过的巨流河。晚年缭绕在齐世英心头的仍是巨流河那场拉开东北灾难的战役,尽管齐邦媛在书中反复表示“历史不可假设”,但在行文间无不流露出改写家乡命运的希冀和渡不过巨流河诱使东北沦陷的惋惜。可对于齐邦媛自己,东北只是她出生和幼年成长的地方,记忆中更多的是少不更事漫山遍野奔跑的情景。甚至抗战结束离开川西后,她只是徘徊于上海和北平,未踏足东北半步。

但正是在东北,奠定了齐邦媛的文学情怀,用她自己的话说,是母亲“把那苍茫大地的自然现象、虎狼豺豹的威胁,和那无法言说的寂寞人生化作许多夏夜的故事,给我童年至终生的启发”。

齐邦媛是幸运的,在战乱的年代,依旧获得连续学习的机会,并且父亲对待她的教育十分认真,不是因为女儿身的缘故而无视教育的重要。在南开求学时,有幸接触《时与潮》杂志的编辑们,阅览外国著作,大学期间更遇到了朱光潜等教授的教导。凡此种种,奠定了她日后献身文学的坚持。从头至尾重温那段动荡历史,不难理解齐邦媛后半生为推动无政治文学和文学编译所做的努力。

“所谓对其本国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这是钱穆先生《国史大纲》首页所述。我想,重温中国半世纪动荡的历史和饱受摧残的人性,这是现世人们所必修的情怀。

篇二:《读《巨流河》有感》{巨流河读后感}.

读《巨流河》有感

李彦心

今年暑假,读了一本极具传奇色彩的小说——《巨流河》。他描述了一个女人,在二十世纪的中国,如何的创造她辉煌的人生。

她就是齐邦媛,我在读这本书之前未曾听过他的名字,却在读完这本书之后,对他产生了敬佩之心,他出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一个普通的家庭,在当时的卫生条件下,她本撑不过那个冬天,但他的父母却不愿意放弃他,以至于他在冷冽的北风中存活下来,他的父母和他自身的毅力,给予了她莫大的鼓舞与动力,让他以后对生活总抱着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拼搏的力量。

齐邦媛的一生中有两个对他来说很重要的男人,一个是他的父亲,另一个是张大飞。齐邦媛的父亲是齐世英,是一位很具学识有新时代意识的新新男性,在早年便留学德国,在哲学方面非常用心,他认为新时代的女性也应该要学习,而不是一辈子困在农家的小院里,于是1938年的时候父亲将她送到了南开中学,齐邦媛自身的学习天赋与后天的对学习的执着与毅力让她考上了武汉大学的哲学系,后来发现她的外文成绩特别好,于是他便转到了外文系,受教于著名的朱光潜先生,在这段时间里,她读了很多的外国的好书,也为他后来的翻译事业奠定了基础。{巨流河读后感}.

另外一个对她来说重要的男人,他让这个花季的少女感受到了无比的温暖与快乐,他就是张大飞,他的父亲被日本人残忍的杀害,于是他放弃了学业,成为了飞虎队的一名飞行员,从此“生命中,从此没有眼泪,只有战斗,只有保卫国家”。张大飞一直都与齐邦媛有着

书信的往来,直到26岁的他英勇殉国,他的出现,带给齐邦媛力量与温暖,是除了父亲另一个她带来重要影响的人,1999年五月,张大飞的名字被列在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碑上,他的名字和抗日精神将永远存于我们的心中。

齐邦媛结婚后,一直致力于教育和翻译事业,他教出来的学生都很有成就,很多学生还经常去探望他,此外她还翻译了很多的作品,其中包括了林海音的《城南旧事》,他也与很多著名的作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的外国史,美国精神的教学,吸引了许多学生去听,结果教室都坐不下,只能去大礼堂讲课;对于翻译,他已经熟能生巧,他曾说“翻译本身是迷人的工作。但是,必须你已能达到两种语言的很高领悟层面,可以优游与两种文化的情境,进出自由,才能做文学翻译,字典反而只是一种辅助,一种验证而已。”由此可见,她对于翻译这项事业是十分热爱的,是专心致志的。

从这本书中,我读到了一种精神,很简单,就是坚持,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齐邦媛能够一边逃难,一边用心的去学习,去背诵诗歌,她逃进了诗歌的美丽殿堂,暂时忘却国破家亡的苦楚,人类历史上美丽的诗篇,在那时给予了齐邦媛莫大的鼓舞与支持,起到了疗伤的作用。

《巨流河》带给我的感动与震撼远不止这么少,我从台湾同胞的笔下读到了那个水深火热的中国,让我了解到那时的时代背景下悲欢离合的故事。

篇三:《《巨流河》读后感》

《巨流河》读后感

好不容易找到一本电子版的《巨流河》(台版),因为是老师极力推荐的,我对这本书也是充满了期待。然而看完开篇别人对于本书的极高的评价后,读了前几页却未见得那么华丽。但是一天天读下来之后却发现好久没读书的自己竟喜欢上了这样平淡的文字。我想也只有这位耄耋之年的作者才能把的那个有着巨大争议的时代写得如此平静,平静得“如此悲伤,如此愉悦,如此独特”。

老实说,前六章我都是怀着极大的兴趣去看的。然而兴致之后,却是愈发沉重的思考。作者带我们从另一个视角看现代中国苦难的历史,随之而来的便是各种矛盾。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于张学良“没有智慧和尊严”的评价,在我们的历史教材中,张学良一直是风流倜傥的“少帅”,正如周恩来评价他的那句“民族英雄、千古功臣”一样。之前也有老师曾对张学良做过反面的评价,然而读完这本书后我才对他有了更为全面的评价。政治影响下的苍白的历史让许多事情变得虚假,正因此我们需要获得更加全面的历史认知。然而这种认知并不是类似于“愤青”的那种无知的冲动,而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现实的尊重。

书的后半部分主要讲的是作者在定居台湾后对自己文学梦想的坚持,更加偏专业一些,我这个缺少文学熏陶的工科生真是无法耐心地完整阅读下去,于是有些部分就走马观花似的看了。这其中最让我感动的就是作者一生对于“南开精神”的坚持。作者曾在

第三章用一整章的篇幅回忆自己在南开中学的求学生涯,足以看出南开精神对她人生的影响。这也让同样在南开求学的我备受激励。当然,最珍贵的还是张老校长的那一句“你不带校徽出去,也要让人看出你是南开的!”

终于,读到了最后一章,我却渐渐有了不舍读完的感觉,尤其是读到最后一句时我仍然不住地向下翻页,却只看到“全书完”„„我想,这才是真正的好文字吧,让你在不知不觉中被感动。看到五十多年后中学同学相聚,已至弥留阶段的老同学念着杜甫的诗句: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心中默想着那种画面,又想起自己已与许多中学同学毫无联系,突然有些失落之感。

全书以一句“一切归于永恒的平静”结尾,然而从巨流河到哑口海,如何能归于永恒的平静?至少在我看来,作者是有一些怨念的。作者也曾强调不希望自己的文学涉及政治,然而文中的“国仇家恨”却处处可见,可能因为父亲曾是国民党高官,这份情感更加深重。然而作者对大陆的抨击,有一些我是不能苟同的。书中曾写到当初在学生时期合唱的《义勇军进行曲》,后因歌曲被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而无人再敢唱;接下来又写到《湖上之火》因反对美国政府而在台湾被列为禁书。尤其是后者,仔细思考发现这何尝不也是一种悲哀。作者给我们提供了看历史的一个新的角度,然而作者是不是也因几十年来心中积聚的“国仇家恨”影响了自己呢?历史无法重演,尊重历史并不意味着苟同或者是无尽的抨击,这也算是我读此书最大的收获了吧。

当然,最值得人们欣赏的,还是这本书的态度。或许,经历的多了,再大的风浪也终归平静。

篇四:《巨流河读后感》

《巨流河》读后感

近些年来与国共内争关系密切的回忆录出过不少,但似乎还没有一种比齐邦媛的《巨流河》更值得看。这本书丰富而复杂,故人,往事,政治,学术,流离之痛,家国之殇,般般件件,纷繁错杂;文笔既隐忍含蓄,又不无偏激;叙事既满怀惆怅,又饱含深情。与其说它是一部关于个人身世的记录,不如说是一曲为故国招魂的挽歌。故国何所指?一言难尽。本书开端即逞现出一股豪气,使读者顿生壮怀激烈之感。然而开篇不久,作者的叙述由激昂转为低回,直至一曲终了。而主角也由作者父亲转换成作者本人,从东北到关内、西南,再到台湾,从懵懂幼稚的孩童,到青春飞扬的学子,再到名满东南的学者。——可她却觉得自己始终是个“弃儿”。

作者的叙述透露了许多信息,要而言之,是“四个不”,即不甘、不满、不齿、不屑。

一、不甘、不满

作者齐邦媛的父亲齐世英,早年留学异邦,26岁随东北新军将领郭松龄起兵反奉。举事前郭说过:此事成功固好,若失败则大家皆须亡命,但一帮热血青年都信心满满。巨流河一役功败垂成,郭全家受戮,齐自此离乡背井,亡命天涯,后终老台湾。巨流河之殇成了齐世英永远的痛。对这种结局,他心有不甘,终其一生,不断地奋斗,试图恢复东北,恢复全中国,同时也在不断地反思。

“九一八事变”发生,东北人纷纷逃往关内,齐世英却反其道而行之,孤身一人秘密潜入东北会见义勇军首领马占山等人,鼓舞斗志,安排人事。抗日战争胜利后,苏联背弃与国民政府的协议,大力扶植中共武装,致使东北陷于林彪之手。齐世英等国民党中坚分子均痛心疾首,万分不甘——

检讨战败过程中,认为军人背叛和共产党煽动民间的不满是主因,必须展开绵密的反共防谍网,巩固蒋介石的领导权。

林彪就是利用东北的物力、民力,配上苏军俘来的日军和伪军的武器组成第四野战军,一直从东北打到广州和海南岛......一直到我们收复东北时,中共在东北还没有什么力量,以后依赖俄国的扶持才坐大。俄国扶持中共固然是促成东北沦陷最主要的原因,而政府用人不当,方法不对,也须承认。

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于国民党国际和国内政策失误,东北首先落入中共之手。他辗转万里,孤身来到台湾,家国俱失,何等悲伧!

直到晚年,齐世英依然念念不忘,“抗日胜利后,东北人民不分男女老幼皆倾向中央,只要中央给点温暖或起用他们的话,他们一定乐意为国效劳。”

——东北人民不分男女老幼皆倾向国民政府!是耶,非耶?

对国民党丢失大陆,齐世英与其他国民党人一样,既不甘,又无奈。

再说不满——

1948年11月,东北陷入共军之手,国民党的东北“地下抗日同志”未能离开。有的人写信给齐世英说:

我们半生出生入死为复国,你当年鼓励我们,有中国就有我们,如今弃我们于不顾,你们心安吗?{巨流河读后感}.

其实,齐不仅于心不安,而且有着与同志们同样的意见,对国民政府丢失东北不满,对中共坐享其成占据东北尤其不满。与齐一样,他的女儿、本书作者对1949年以后中共在大陆上的各种政策措施,更是满腹怨愤:

由于父亲一直在国民党政府做事,祖居庄院早已被摧毁,祖坟也犁平为田,村子已并入邻村茨林子。……齐家祖坟既已被铲平,……我父祖铁石芍药的故乡,已无我立足之地了。因是“美帝”的基督教会大学,解放之初即被断然废校,美丽的校园,著名的未名湖,硬生生地变成了北京大学校园。……我相信在二十世纪后半叶的中国,没有多少人可以公开怀念燕京大学和她的优雅传统。

(文革期间,)这些我在大学受业的老师几乎都未能幸免,所受之苦,是中国文人百年来受政治播弄之苦的极致,即使倾三江之水,也洗不去心中的愤慨憾恨啊!

回到南京……我从鼓楼小学门口走过去走过来,没有看到那黯黑狭隘的一扇破门上挂的是我母校的校牌!……我不能相信它竟如此窄小简陋破旧。鼓楼小学在南京是个有相当历史的小学,如果没有亲眼看到它如今的光景,绝不相信记忆与现实会有这么大的差距!

——连笔者都觉得,齐邦媛女士的苛求实在有点过分。南京经历了日军屠城浩劫,百姓惨遭屠戮,城阙惨遭摧残,面貌必然大变,而且新中国的建设日新月异,为什么必须保留一所“有相当历史”的小学呢?

民国之父孙中山先生的陵寝,一直被国民党人视为神圣之地。但中山陵的现状却让他们失望和不满。1999年,在时隔半个世纪之后,齐邦媛回到大陆:{巨流河读后感}.

我希望去看看中山陵。……疏疏落落地有些人在石阶四面上下,没有一点肃穆气氛。以上种种,都使作者对“新中国”表示了强烈的不满。作者当年因偶然的机会离开大陆去台湾,对于不能回归故国,一直耿耿于怀,但说到大陆的“文革”等诸多恐怖的运动,作者又表示了极大的庆幸:

当年上海的虚荣若是吸引了我留下,我早已成“黑五类”而被斗死,即使幸存,也必须耗尽一生否定真正的自我。

——这是真的,从后来30年的事实看,齐女士和所有去了台湾的中国人,都应该额手相庆。

二、不齿、不屑

作者对中共建政后所做的一些事似乎只是不满,对中共夺取大陆前的一些行迹则十分不齿——

在我迷恋诗词、神驰于文学,对政治除了抗日爱国之外几乎是“无知”的那些年,原来另一场风暴已经在酝酿了。

——傅作义的女儿傅冬菊是作者在南开中学的同学。作者认为“内战的转折点是原在北平抗共的傅作义于1949年1月响应共产党的停止内战、和平统一”,“后来我读到他的女儿是劝降者之一。”接着便发了如上一通感慨。如果说这种感慨的含义还不太明显,那么下面这段话的态度则非常明确了:{巨流河读后感}.

这是我独立为人第一次见识到政治的可怕与谎言。在我生长的家庭,革命与爱国是出生入死的,有情有义的,最忌讳翻脸无情,出卖朋友。

这件事的缘起,还得说明一下。国共共同抗日时期,双方私下里小动作不断,共产党秘密地在学生中发展进步分子。学生群体也发生了分化,有的安心读书,有的则逐渐卷入政治活动。齐邦媛属于前者,而她的一些出身低微的同学则属于后者,她们被称为“进步”同学。由于齐的父亲是国民党要人,还由于齐不肯参加有明显倾向的学运活动,尽管她父亲坚决抗日,她潜心求学,进步学生仍然与她划清界线,视她为异类,并对她和她的家庭多有指摘,一个曾经很要好的同学“侯姐姐”竟然骂她是权贵余孽!作者就是在受到刺激后发表了如上的看法。以我的理解,作者在此指斥的对象,既是“候姐姐”之流,也是中共。据已公布的各种

历史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