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读后感
详细内容
篇一:《长恨歌的读后感》
[长恨歌的读后感]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开头一句很巧妙的引出了这段令人赞叹又令人遗憾的历史,长恨歌的读后感。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这句平淡的话引出了杨玉环这个看似普通大家闺秀的女子。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鲜明的表现出杨玉环脱俗的魅力,她的一举一动是那样的动人,使所有宫中的妃子都为之黯然失色,同时也为后面的隐患埋下了一个不可忽略的伏笔。春宵,不早朝,侍宴,春游,无一不表现出作者的痛惜,由于唐明皇过度的宠爱玉环,导致国政荒废,宫里宫外莺歌燕舞,百官整日只知寻欢作乐,也为唐朝的衰败埋下了导火索。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出乎人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的事终于发生了-----安史之乱。各地烽烟四起,百姓流离失所。衰败的唐朝,在这次战争中练练败退,六军被迫停留在马嵬坡,面对唐明皇和杨贵妃,将士的激动之情是难以容忍的。在军谏之下,唐明皇悲伤的望着那位曾经深爱的女子。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看着玉环被军士推出去的时候,他心中是如此的无奈却又焦急。可看着军士激动的情绪,自己没有能力去抚慰。看着自己破碎的山河,自己却没有能力挽回。他只能仰望着天空,默许了军士,然后独自一人默默地流泪。终于,安史之乱结束了,宫中恢复了往日的平静。景色依然是不变的景色,可是赏景的人却已离去,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我们读出了唐明皇心中那股难以言喻的心痛。云髻,花冠,仙袂,霓裳描绘出一种仙境的生活,在那里,人不需要受到任何拘束,此时的玉环虽然依旧有着倾城的容貌,不过脸色却较之以前已显憔悴。内心思念着明皇,却音容相隔在2个不同的世界。唯将旧物表深情,鈿合金钗寄将去。睹物思人,这估计是十分悲伤的事吧。所有的思念,只能寄托于小小的物品上。。。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2句话不仅写出了对国家衰败的惋惜,也写出了对唐明皇和杨玉环爱情的惋惜。虽然我痛恨唐明皇沉迷女色,荒废江山,导致一代王朝从此湮没。但我同时也为唐明皇和杨玉环至死不渝,纯真的爱情所有感动。长恨歌,让我读出了一个别样的恨,一首不会逝去的歌.-----------------------我似乎总是在写一些总结性的东西,例如:电影观后感、书籍读后感、事件评论等等,读后感《长恨歌的读后感》。难道我是一个喜欢说三道四的人?呵呵,笑谈耳。《长恨歌》,这本书读了将近一个月,但是从朋友处借来已有半年之久。迟迟没有读起来,是因为这小说开头过于怪异,似是白描的手法只讲上海的琐碎,没有丁点儿故事情节,直到有时间耐着性子读下去才发觉它的与众不同、别具一格。整个小说开始的几个小章节里,作者用尽绣花针般的笔法把上海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琐碎来了个淋漓尽致的展示。这展示还不是一般的展示,是用了电子显微镜来看的展示。如果把上海比喻成一个女人,作者以这女人身上的一个毛孔为基本出发点,向读者做一种让人感觉深入骨髓后再无法深入的介绍。王安忆只是白描,光这白描就已经让人觉得势不可挡,喘不过气。渐渐的故事才在旧上海农堂里的诸多琐碎中蔓延开来。《长》觉得是个悲剧,电影版的没看过,不知道是不是悲剧的调调。上海的农堂里似乎就不了大快人心的爱情,凄迷哀怨的味道挥之不散。《花样年华》就是例证。《长》写的是爱情还是一个女人?似乎两者本是不可分离的,写爱情离不开女人,写女人不写爱情也塑造不起来一个完整的女人。王琦瑶的悲剧是由于过于依赖的爱情造成的。虽然她看起来总是特别的独立,可这独立总是伴随着一个又一个可依靠的爱情既男人的消失而诞生的。生活中的人也都是如此,伴随一波又一波人的离开,自己的生活内容一茬接一茬的改变。王琦瑶凭借选美一举成名,而往后的生命轨迹也就由此确定,可以说,选美是个转折点,没有这个转折点,以后的事情都不会发生。这是一连串因果反应链的第一节,也是决定性的一节。这样的转折点,在每一个人的一生当中都存在。也许某一个选择就决定了将来要走怎样的路,遇到怎样的人,发生怎样的事。其实,之后的遇见都事偶然,无论对方是谁,彼此发生怎样的纠缠都只是在转折点之后,走上另一条路之后必然发生的事情当中的一个偶然。彼此都是偶然,他
是你的偶然,你也是她的偶然。偶然碰在一起,都与之前某一个决定性的选择有关。虽然王安忆不是要讲偶然,但这偶然也是生活中的道理。当王琦瑶明白很多生活的道理之时已是春光不再之时。然而有些非比寻常经历的人都具有一些常人不及的智慧,她就是
凭这智慧在已经不再青春的年纪里青春了一两把。只是后来的青春似乎更深沉、更沉重。红颜薄命,虽然王琦瑶死时已经红颜不再,说薄命也有牵强,但只因她死的太突然,太觉有普遍性所以还是要用了这个词来形容。有谁知道当时有多少个王琦瑶,又有多少个人如王琦瑶一样死去呢。王琦瑶就是一颗投入湖心的石子,开始的时候,人们为那旖旎的涟漪欢呼呐喊,待到风平波息时,所有人转身离去,她则石落水底。王安回忆讲的是故事,能从故事里看到什么,只有看了才知道。
篇二:《《长恨歌》读后感》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长恨歌》那是一条黄昏梦残的古道,那是一渺春江花月的清波,那是一驿积淀了江楚流香的亭阁。着一条漫卷的青丝带,映着斜阳走过碧坪,你轻曼的温柔,异于北国的风雪,你的妖娆更有着明晰的江南芳韵。江南的水无私的把你妆望,绿林熏陶成你的素雅,天生丽质一朝秀选,却都化作淡淡的历史伤云。夜,静的出奇。你踏着唐朝宫殿的红地毯,吟着那江南的曲赋信步而来。久睡的长安,投下一片卓丽的云彩,那是江南的水给她织的嫁衣吗?一枝红艳露凝香春风拂槛露华浓,这艳容胜过冬日里贞傲的梅和寺里的明肌香雪。舞曲也多情了,直要披上霓裳般的羽衣去回应这春来的歌唱。帝王手中的御笔颤动了。或许这原本就是中唐的宿命,或许一方爱的曙光将要在冷冬擦亮,或许这都是冥冥之中从未休止的拨动的命弦。雄伟的望朝金殿,一派帝国端重的气韵,也抵不住她轻盈的舞姿,和浪漫时节的回眸一笑。已再没有了她的倩影。远去的车迹,回首这雄伟的金殿,天摧残星,月蚀清夜,玉阶生怨&&那夜的马嵬驿,在祭奠绝代的红颜。那夜的马嵬驿,着裳的红树谢了。那夜的马嵬驿,好美,好凉。明皇落泪了,哭的凄惨,哀惋。窗,开着,缺月无声,门扉里透着沉沉的鼻息,青松漏着几段光隙。昨日的记忆,是车如流水马如龙;今日却是伊人归去,从此阴阳。宫阙里,依旧有曾经舞动的羽衣,而那身影,在一场浮华之后,悄然离去。夜,真的很寂寞,晚初的村店,只有一声断断续续的幽咽,只有黑森森的天空下,一袭霓裳滤出的滴滴清泪。红昼月弭,风轻掠。木积香山雪,冷宫阙。竹松懈,轻纱妆玉阶。伊人眉笼,彤如月。月曳轻波,皎渡仙桥鹊。冷夜谁人解?《长生殿》有人说:她爱明皇,不爱天下。有人说:她的拥有使千万民众一无所有。有人说:她是红颜祸水。我淡然对曰:历史非柔媚女子所主,世人只看到明皇堕落在漫舞飘飘的温柔乡里,却看不到他自身的堕落。日月成为流年,她终于化为爱的殉鹊,天空一片澈蓝。长生殿里,也许只有一对仙侣,在暗淡中抚琴,歌唱。
篇三:《《长恨歌》读后感》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长恨歌》那是一条黄昏梦残的古道,那是一渺春江花月的清波,那是一驿积淀了江楚流香的亭阁。着一条漫卷的青丝带,映着斜阳走过碧坪,你轻曼的温柔,异于北国的风雪,你的妖娆更有着明晰的江南芳韵。江南的水无私的把你妆望,绿林熏陶成你的素雅,天生丽质一朝秀选,却都化作淡淡的历史伤云。夜,静的出奇。你踏着唐朝宫殿的红地毯,吟着那江南的曲赋信步而来。久睡的长安,投下一片卓丽的云彩,那是江南的水给她织的嫁衣吗?“一枝红艳露凝香”“春风拂槛露华浓”,这艳容胜过冬日里贞傲的梅和寺里的明肌香雪。舞曲也多情了,直要披上霓裳般的羽衣去回应这春来的歌唱。帝王手中的御笔颤动了。或许这原本就是中唐的宿命,或许一方爱的曙光将要在冷冬擦亮,或许这都是冥冥之中从未休止的拨动的命弦。雄伟的望朝金殿,一派帝国端重的气韵,也抵不住她轻盈的舞姿,和浪漫时节的回眸一笑。已再没有了她的倩影。远去的车迹,回首这雄伟的金殿,天摧残星,月蚀清夜,玉阶生怨„„那夜的马嵬驿,在祭奠绝代的红颜。那夜的马嵬驿,着裳的红树谢了。那夜的马嵬驿,好美,好凉。明皇落泪了,哭的凄惨,哀惋。窗,开着,缺月无声,门扉里透着沉沉的鼻息,青松漏着几段光隙。昨日的记忆,是车如流水马如龙;今日却是伊人归去,从此阴阳。宫阙里,依旧有曾经舞动的羽衣,而那身影,在一场浮华之后,悄然离去。夜,真的很寂寞,晚初的村店,只有一声断断续续的幽咽,只有黑森森的天空下,一袭霓裳滤出的滴滴清泪。红昼月弭,风轻掠。木积香山雪,冷宫阙。竹松懈,轻纱妆玉阶。伊人眉笼,彤如月。月曳轻波,皎渡仙桥鹊。冷夜谁人解?——《长生殿》有人说:“她爱明皇,不爱天下。”有人说:“她的拥有使千万民众一无所有。”有人说:“她是红颜祸水。”我淡然对曰:“历史非柔媚女子所主,世人只看到明皇堕落在漫舞飘飘的温柔乡里,却看不到他自身的堕落。”日月成为流年,她终于化为爱的殉鹊,天空一片澈蓝。长生殿里,也许只有一对仙侣,在暗淡中抚琴,歌唱。
篇四:《《长恨歌》读后感》《长恨歌》读后感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长恨歌》
那是一条黄昏梦残的古道,那是一渺春江花月的清波,那是一驿积淀了江楚流香的亭阁。着一条漫卷的青丝带,映着斜阳走过碧坪,你轻曼的温柔,异于北国的风雪,你的妖娆更有着明晰的江南芳韵。江南的水无私的把你妆望,绿林熏陶成你的素雅,天生丽质一朝秀选,却都化作淡淡的历史伤云。夜,静的出奇。
你踏着唐朝宫殿的红地毯,吟着那江南的曲赋信步而来。久睡的长安,投下一片卓丽的云彩,那是江南的水给她织的嫁衣吗?“一枝红艳露凝香”“春风拂槛露华浓”,这艳容胜过冬日里贞傲的梅和寺里的明肌香雪。舞曲也多情了,直要披上霓裳般的羽衣去回应这春来的歌唱。帝王手中的御笔颤动了。或许这原本就是中唐的宿命,或许一方爱的曙光将要在冷冬擦亮,或许这都是冥冥之中从未休止的拨动的命弦。雄伟的望朝金殿,一派帝国端重的气韵,也抵不住她轻盈的舞姿,和浪漫时节的回眸一笑。已再没有了她的倩影。远去的车迹,回首这雄伟的金殿,天摧残星,月蚀清夜,玉阶生怨„„
那夜的马嵬驿,在祭奠绝代的红颜。
那夜的马嵬驿,着裳的红树谢了。
那夜的马嵬驿,好美,好凉。
明皇落泪了,哭的凄惨,哀惋。窗,开着,缺月无声,门扉里透着沉沉的鼻息,青松漏着几段光隙。昨日的记忆,是车如流水马如龙;今日却是伊人归去,从此阴阳。
宫阙里,依旧有曾经舞动的羽衣,而那身影,在一场浮华之后,悄然离去。夜,真的很寂寞,晚初的村店,只有一声断断续续的幽咽,只有黑森森的天空下,一袭霓裳滤出的滴滴清泪。
红昼月弭,风轻掠。木积香山雪,冷宫阙。竹松懈,轻纱妆玉阶。伊人眉笼,彤如月。月曳轻波,皎渡仙桥鹊。冷夜谁人解?——《长生殿》有人说:“她爱明皇,不爱天下。”
有人说:“她的拥有使千万民众一无所有。”
有人说:“她是红颜祸水。”
我淡然对曰:“历史非柔媚女子所主,世人只看到明皇堕落在漫舞飘飘的温柔乡里,却看不到他自身的堕落。”
日月成为流年,她终于化为爱的殉鹊,天空一片澈蓝。长生殿里,也许只有一对仙侣,在暗淡中抚琴,歌唱。
篇五:《《长恨歌》读后感》读《长恨歌》有感
这本书是同学推荐我读的,他的推荐理由是:大篇的平铺直叙。当我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心里就在自主勾画一个上海的场景,我也说不清楚是老上海还是新上海。
一开始,觉得作者的语言很有意思,简短的句子,好像是想到哪说到哪,又好像是刚说完一句话,发现这句话里有一个词可以做主语用到另一句话里,那就自然而然的接上去,仿佛这话不是她要说的,是字词勾出来的。然而这样的效果却是别树一帜,让作者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却也在这种风格里渐渐用简笔画勾画出了上海的景象,先是从一个角落画起,一个最普通最不易被发现的角落,就好比是一件衣服,她只提了一颗纽扣,然而,就是因了这颗纽扣,渐渐地,一件有着上海印象的旗袍就映入眼帘,落进脑海了。
她是在用一种于平常之中突出奇特的方式描绘一个独特的上海,各色的味道都有,让一个外乡人看着看着,就幻想着有一日能尝遍其中滋味,可随着她的叙述,你又发现,外乡人想要尝的东西,早已经随时间飘逝了,被后来的人烧杀抢掠尽了,我这外乡人的牵肠挂肚,却只能在她的作品里被牵着鼻子,闻一闻香气,紧一紧裤腰带,抒一抒心中的长恨。我想还是用自己的语言再回味一遍,想想到底这印象到了自己这里成了什么样子,浅尝辄止的意思,也许以后会有所积淀,但那只能留给以后了。
弄堂,流言,闺阁,王琦瑶,黄鹤一去不复返,此地空余黄河楼,老克腊,长脚,薇薇,毛毛娘舅,李主任,张永红,萨沙,三小姐,王琦瑶,红房子,平安里,外滩,淮海路,四季调,邬桥,严家师母。“鸽子是灵的动物,麻雀是肉的动物。”、“鸽子知道天底下所有的事。”我只记住了这些,但不知道够不够写。
我想起自己看书到一半时说的一句话:“每个女人都叫王琦瑶”,就像每个弄堂里都住着王琦瑶,就像每个弄堂都叫平安里,但,只有上海一个城市有弄堂,有平安里,有王琦瑶,所以王琦瑶也是唯一的,如果是在这黄土高坡上,那就只有一个兰花花。
书里的首尾呼应明显是有的,就在王琦瑶第一次去片场看到的,一个女人头脚倒置躺在床上,不论外面如何吵闹,她是不动的,死了的。后来,她就看着昏黄的,不安晃动着的灯光死了。在她死时候,我想起了张爱玲,我在想,张爱玲是否也是这么死的。
少女王琦瑶身边总有一个不咸不淡的闺蜜。我也不知道我是在这部作品里才开始反省自己的,还是我心里早已想过百遍千遍的道理,总之在作者的文字里给组织通顺了。学生时代,或者还没有嫁人之前,每一个同王琦瑶一样的女生——总的来说,姿色稍好,懂得收放,知道什么是恰到好处。都会找一个比自己差的女伴,为的是对比,好在对比中凸显自己的优点,然后又能证明自己不孤傲,而这个女生则永远也不会盖过你的风头,偶尔你还可以通过她来说出你想说的话,传给你想说的那个人。在王琦瑶的人生里,王琦瑶才是女主角,而身边的女伴是可以更换的,她会就近原则再选出来一个。偶尔,她也会去做女伴的配角,可是在那一场表演里,她还是会搔首弄姿,好让别人看出来,她,是一个称职的,女神一样的配角。王琦瑶会想,随着自己境遇的改变,女伴还是会变的,只有她自己能走到最后。
到王琦瑶与李主任那一段,作者其实是在拿大家最宝贵的东西开玩笑,甚至故意去给它刻些伤痕。王琦瑶正值最美年华,按常理,应该有一个翩翩公子追求,然后故事浪漫展开,浪漫结束。但是,每个人都在用梦想的光彩掩盖现实的鄙陋。翩翩公子是不懂女人的,真正懂女人的是历经世事,玩女人像玩手上的烟的男人,而经验的积累是靠岁月,这种男人的出场必然是英雄恨晚。对王琦瑶而言,王子能给的李主任都给了,王子没有的经验李主任也有了,而李主任对她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是能够理解的,倒不像王子那样偶尔还要发发贵族脾气。
李主任差的,只是许给王琦瑶一个年华,长一分则索然无味,短一秒则永不知足的年华。但短暂是可以弥补的,靠拥有里的漫长等待;也是可以扩充的,靠分离后的物是人非。
2012-12-23
真的说起来,我只是因为在王琦瑶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一个完整的自己。从青葱年华到死的那一天。当有一天现实照进幻想的内心时,也不过如此。
篇六:《读《长恨歌》有感(原创)》雪,美人和沉思
--------读《长恨歌》有感
作者:陈景峰
昨日晨练时,天始阴沉沉的。不久,即飘飘摇摇落起霰雪来。然经历一日的光景,地面上依旧少见纯白。今早起床,来至客厅,陡见飘窗外一片沃雪,纵是很有昨日的铺垫,心头犹是袭来久不常见的激动,激动之后却是莫名的抑郁,这一场花开时节的白雪啊。
夤夜挑灯又读了一遍《长恨歌》,因了蒙曼老师于百家讲坛的讲演,不自禁的重捧书本。其实本不必的,这一首抒情长歌60句840字,我是很多年前便已背熟了的。只是多年养成的习惯,揽卷阅读附庸风雅罢。和谐优美的音韵之下,今番再品,滋味倒似乎也如而今天穹的心绪----该浪漫灿烂的季节里,却依然是飘落了沉甸甸的洁白。
杨玉环不过是一个爱着缥缈梦的伶人,而虚无之梦的允诺是注定变不成现实的,所以她的归宿也只能是马嵬坡下厚实的黄土;而李隆基却也是个爱制作梦的匠人,不过,他没有完全倚靠梦的憧憬活着,在那不经不意若即若离的龙颜表皮之下,尽管也有着一颗痴痴的情心跃动。
赖存于这个天地间,蚕妇村氓,贩夫驺卒也是痴痴渴望着人生的欣愉,自不必说嫣然一笑深闺里的杨家大小姐了。因为美貌入选为寿王妃,大概她已经很满足了,这绝不应该是一个悲剧的开始,因为红颜无罪。一个17岁的女孩子,纵令思想昌明的今朝,也不过是课堂上聆听老师训示的高中生而已。
这个单纯的女孩,她喜爱唱歌跳舞,喜欢弹奏动人的音乐;她不过问朝廷政治,不插手权力争逐,尽管她有着这个条件,而且前有榜样。她却只是爱着文艺,爱着生活,也爱着自己的丈夫。在她的,在这个被人叫做贵妃了的曾经女孩儿眼里,枕边人也许只是她的男人;只不过这个男人,管着一个大一些的家庭罢了。
人,生而貌美是一种幸运,嫁进豪门更是一种幸运,与有着共同音乐爱好的帝王夫君且舞且歌,无疑便是为女人者莫大的幸运。这是古往今来无数青春女子恋恋不舍的绝大梦寐啊,所以当一支霓裳羽衣舞在宫殿之上被完美演绎的时候,那两个主要人物,制片人和女主角,怎能不遭人神共妒呢?因为这一番红尘中的舞台爱恋,不复单单是一对青年男女的衷情!
可是,他们,更多的的是她,有什么错么?
当叉腿站立的陈玄礼挥舞着帐外士兵们沸腾呐喊的时候,李隆基是冷静的,因为他是家长;高力士是冷静的,因为他是管家;杨贵妃于是也便冷静下来了,因为她是三千宠爱之一身。
她也许很感激夫君的那句话,“把她处置了,别用利器了!”,因为利器割喉是很疼的,也不体面,她毕竟甜美体面了一辈子啊。
布条勒紧的时候,就已经不再疼痛了。杨玉环说,我本来就一个普通的女子啊,如果说还有什么需要告诫后人的话,也许便是“人生富贵何所望,恨不嫁与东家王”。遥想千余年前这一位女子决绝人世之际的眼神,她是不是在回思,在反省,在憾恨,我们不得而知。
只是,她一定领悟到了,她坐在被抬往骊山的轿子里那一刻,她在走着一条全新的人生道路,这一条路,是通往幸福,还是不幸,可能她还没有来得及细细思索。但是,那就是命运啊,她一步步走向权力的巅峰,却也一步步的被权力改变着自己的前途。
而我只想说,世事如江湖,而宫廷和江湖并不是两个并列的抽象概念,而是一种包含关系,一种实实在在如水的被包围。
生在乡野,便是江湖,长在宫廷,依然不会被命运包庇,因为江湖无处不在。有喜欢,所以就必须有不喜欢,有所欲,也必有所失,这也许才是江湖的法则吧?
没有人可以隐遁在自己的梦里。
江湖就是漫漫无际的流水,只消一脚踏进江湖,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是在江湖之中。纵然是英雄了得炙手可热势绝伦,也只不过是江湖里的一朵小小浪花。
白居易在他的另一首《对酒》诗里说,“随贫随富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确然,人生不论穷富,不必太过于介怀,尽量放开眼光放宽胸怀,随时保持心情的愉快,这才是处世之道啊。
香山居士悄立风中,追思59年前的那一场红色的落雪,面对元和十年纷扬的粉色之雪,也许湿了青衫的江州司马才深切地感受到了什么是痴人。
默默站在窗前,天放晴了,令我激动的小雪,将会慢慢地消融的。隔不了多久,也许就一点点痕迹也没有了。只是前面的雪消散了,复后飘来明年的雪。那些古今相续的雪呵,相信会一直飞舞轻扬的;只是那些年年岁岁不停更换的新人,不知道把那些旧人,那些痴痴恋恋的旧人给替换到了哪里。
2010-5-27作
篇七:《长恨歌读后感》《长恨歌》主题我见
内容提要:《长恨歌》是白居易感伤诗的代表作之一,其主题有讽谕说、爱情说、风情说、又有爱情与讽谕双重主题说等多种。其中以讽喻说、爱情说以及双重主题说为主要争论派别。各个派别均有自己的理论依据。学界也可谓见仁见智,众说纷纭。因此,本文针对其中的爱情说作出赏析。
关键词:长恨歌、主题、赏析、白居易、爱情
文学作品的主题通常是指作品中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的思想感情。而白居易作为中唐时期重要的一位开宗立派的大诗人,其感伤诗的代表作《长恨歌》一经面世就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和传诵,流传千古。因而他的这部《长恨歌》的主题也就受到多方面的学者的揣测和分析。由于在探求作品的主题时,读者会受阅读习惯、文学观念、思维模式等因素的影响,因而产生了对《长恨歌》主题的不同理解,其中以爱情说尤为具有说服力。
认为《长恨歌》是诗人白居易用来抒发感情,赞叹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的,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还是比较多的。诗中对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加以修饰,对于杨贵妃的出身等不好的事情则一笔带过,把他们的爱情描写的极为坚贞美好。“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许多学者也以此为依据,把此诗的主题定为爱情。如《长恨歌及同题材诗详解》①中说到:杨氏先为寿王妃是事实。白氏对此绝对知道,而又为什么偏偏这样说呢!因为作者已知他们的后果,因而以同情的心情要把他们写成一对极为引人同情的牺牲者,创造成为文学作品中爱情悲剧的典型人物。这是以爱情为主而进行创作的。同时,《长恨歌》抒情成份十分浓厚,加以景色烘托人物感情,诗中的句子无不蕴含着无限的感情。“黄埃散漫风萧瑟,云栈萦纡登剑阁。”“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由此可见,《长恨歌》的诗歌风格与白居易一贯的讽喻诗(如《秦中吟》)的风格有所出入,反倒是与感伤诗(如《琵琶行》)柔婉感怀的风格有所相似。
或许深入地了解一下白居易的感情经历能更有助于我们对这首诗的爱情主题的理解。白居易少年时期住在符离,和东邻之女湘灵姑娘相爱,感情深厚。“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姮娥旱地莲。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邻女》)当白居易27岁的时候,为了家庭和前程,他不得不离开家乡前往江南。临行离别,白居易与湘灵姑娘定下了爱情誓言,双方都发愿永远相爱,不负少年之约。在前往江南的途中,白居易更写下了三篇思念湘灵姑娘
的诗篇——《寄湘灵》、《寒闺夜》,以及《长相思》。“泪眼凌寒冻不流,每经高处即回头。遥知别后西楼上,应凭栏杆独自愁。”(《寄湘灵》)其中《长相思》中的“愿作远方兽,步步比肩行。愿作深山木,枝枝连理生。”更为《长恨歌》中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前身。
当白居易取得功名时,他心中挂念的仍然是符离的湘灵姑娘,依然记得她的一颦一笑。于是,白居易向他的母亲提出要娶湘灵为妻的要求,但是却遭到了母亲无情的拒绝,原因就是门第。在白母以死相迫下,白居易放弃了与湘灵姑娘的誓言,娶了杨氏,离开了符离。二人此次分离,见面便是无由。时光的漫长和境况的改变并没有断绝白居易对湘灵姑娘的思念,他一再在诗中提到湘灵姑娘。“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欲忘忘未得,欲去去无由”。元和十年(公元815年),白居易贬江州司马,在被贬谪的途中,大概是天意怜人,竟然让他再次遇到湘灵。此时的湘灵已经40岁了,依然遵诺守身未嫁。此次分别之后,二人再也无缘相见。哪怕后来他还曾四处寻觅她的踪迹,但人世的变幻无常还是毫不留情地为他们的故事画下了句点。
在了解了白居易坎坷悲情的爱情经历之后,我们或许就可以理解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所倾注的的哀伤之情。或者我们可以做出这样大胆的假设:《长恨歌》就是白居易抒发对自己的爱情的遗憾的一首叙事诗。以唐明皇喻己,以杨贵妃喻湘灵。诗歌的第一段贵妃受宠即白湘二人少年时代无忧无虑的时期,感情真挚动人,甜蜜和谐。第二段的贵妃之死即白湘二人受各方面的压力而不得不分开,白居易带着满腔悲伤离开家乡。第三段唐明皇对杨贵妃的思念之情大概也是白居易心中所想吧。第四段的李杨相遇,大概也是指多年后的白湘二人相遇吧。至于结尾,我们何不认为它是诗人对自己有遗憾的爱情的一种美好的向往呢?由此角度,“长恨歌”中的“恨”字也就不难理解了。
《读史读到伤心处》②云:睹物生情最是伤人,一句“人只履犹双,何曾得相似”,问得人心中难过。都是爱过的人哪,怎会不懂得这诗中萦回不休的惆怅之情?只有情到极处,才会成为诗作里最深痛的部分。而他最真挚的眷恋,从始至终只给过一个人。那首传唱千古的《长恨歌》是这样结尾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后世的人们曾经为这首叙事长诗的主旨进行过激烈的辩论,“讽喻说”和“颂情说”各执己见。而白居易自己将此诗归入到感伤诗中,其实早已给出了最准确的答案。
“诗言志,歌永言”,在李杨情殇的背后,是白居易在缅怀自己未遂的爱情。
再者,我们可以通过白居易自身对这部作品的态度来推测一下其中所蕴含的主题思想。
在《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末戏赠元九李十二》中说到“一篇长恨有风情”,可见“风情”是《长恨歌》中一个十分重要的主题。在这篇以风情为主要内容的诗歌中,以爱情为主题是显得恰当不过的了。相反,若以讽喻为主题的话就会显得格格不入。《白居易》③中解释到:从作者的创作意图来看,《长恨歌》即“歌长恨”,歌咏爱的长恨。先写热恋情景,次写兵变妃死,悲剧铸成。这是悲欢荣辱极端对比的写法。再写物是人非及刻骨铭心的无望思念。最后写天人永隔之长恨。如此由乐而悲而思而恨,构成全诗的感情脉络,其间因果关系密切而分明。
作为一首千古绝唱的叙事诗,《长恨歌》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很高的。古往今来,许多人都肯定这首诗的特殊的艺术魅力。宛转动人,缠绵悱恻,恐怕是它最大的艺术个性,也是它能吸住千百年来的读者,使他们受感染、被诱惑的力量。面对如此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宛转哀伤的句子,我更愿相信这部名篇是为了歌颂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所诞生的,而不愿它与那严肃的讽喻沾上一点点的关系。“天长地久有尽时,此恨绵绵无绝期”我相信这也许也是白居易的想法——悼念所失去的美丽的爱情。{《长恨歌》读后感}.
引文:①靳极苍.长恨歌及同题材诗详解[M].白居易·长恨歌[J]三晋出版社.2011
②纳兰秋.读史读到伤心处[M].中国国际出版社.2007
③陈才智.白居易[M].长恨歌[J].五洲传播出版社.2005
参考文献:[1]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2]谢思炜.白居易诗选.中华书局.2008
[3]靳极苍.长恨歌及同题材诗详解.三晋出版社.2011
[4]纳兰秋.读史读到伤心处.中国国际出版社.2007
[5]陈才智.白居易.五洲传播出版社.2005
篇八:《长恨歌观后感》《长恨歌》之。。。受人之托,写这个不知道什么东西的东东。。。很久没有动笔写东西了,现在还真是不会
写了?
《长》,一首千古绝唱的长篇叙事诗,奠定了白居易“诗律圣手”的地位!这一首诗,其
主题一直以来都颇受争议:有人说是讽刺篇,有人说是赞美篇,也有人说是双重篇,即涵盖前
两种说法。而我的看法也偏向于第三种。虽然作者的立意在一开始是如他的朋友陈鸿一样,都“欲惩尤物”,可最后的成果却成了
一首爱情的颂歌!故事的开篇,以一句“汉皇?”即刻亮出作者稍带讽刺的观点,汉王好女
色而寻佳人,可多年过后仍未如愿。所以,“养在深闺“”天生丽质”的杨玉环的一出现,就
“一朝选在?”了。这里的“选”字,颇具讽刺意味儿,杨‘明明是玄宗的儿子李瑁的妻子,
却被她的公公“选”为了贵妃!从儿媳妇变成携手相伴的夫妻,其中的讽刺味儿可不轻!毕
竟是从儿子手中抢过来的,慑于公媳的名份,也为了掩人耳目吧,杨’被安排做了几年的女
道士,才入顺理成章地成为“三千宠爱在一身”杨贵妃,杨‘做女道士的时候,名号为太真,
于是,也有了诗歌中后来的“太真”称号。得宠的杨’的“回眸一笑”,不仅仅令到“六宫粉?”,更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啊!她的
得宠,带来了她兄弟姐妹的高升,更令到天下父母“不重男?”其人心羡慕如此,玄宗更是“尽
日看不足”。于是,“从此君王不早朝”了。就在这里,诗歌的“长恨”的原因出来了!本来
是一起喜剧,可就是这看似喜剧的喜剧提示了下文悲剧的产生根源,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安史之乱,打破了《霓裳?》的旋律,这里,也带有一丝的讽刺意味儿;毕竟,这是玄宗
重色而轻国的后果!玄宗带着贵妃和手下匆忙地逃往蜀地,可是,玄宗万万没有想到,这次
的逃亡,他将要失去他心爱的妃子!“宛转峨眉”,朕怎舍得让你离我而去啊!迫于无奈,要
使得六军发,必要有一人死以平民愤!于是,君王也只能“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了。诗
歌“长恨”的内因也就是悲剧故事的基础在这里揭示出来了。作者本可对玄宗的重色误国,
且对杨‘的死无能为力而大加讽刺,这里却作出了淡化处理,对两人的生离死别刻意深化,
反而收到了把”长恨“描绘得淋漓尽致的效果。试问,谁又能恨心对如此的痴情加以鞭笞呢?
作者的同情之情跃于纸上了。爱妃死了,面对着蜀山的江水春色,叫我如何应对?只有寂寞悲伤与我相对?在长安收复
以后的还都路上,玄宗仍不停地追怀忆旧:只见爱妃的死处,却不见你的熟悉的容颜!只有任
凭马儿信步往前走去吧!于行宫中,只看到清冷的月光,令人伤心的落叶飞花,听到的只是
令人断肠的声音。物是人非了,长夜何时才能尽头?爱妃,你怎么都不肯来我的梦里与我相
见啊?
唐唐一代明君,为了一名女子而流泪断肠,此情谁不为之动容?“夕殿萤?,孤灯?眠”,
其情也深深,其悲也萋萋!江山与美人的两次选择,造成了大唐江山的由盛转衰,又由衰转
盛。可是,唐玄宗对杨’的爱岂因生死而断绝?梦中相会却只有“上穷?,两处?不见”。“魂
魄不曾来入梦”,是诗人抓住了玄宗内心深处揪心的“恨”,用缠绵悱恻的语调,宛转地形容
和描述了玄宗的寂寞忧伤,引起了读者的公鸣,使得一个政治议题变得淡化了,剩下的仅仅
只是对李杨爱情的同情与赞美。在此,作者的态度也由“恨”转为“怜”,因为,作者也有自
己类似经历!作者曾经与一位出身普通人家的姑娘湘灵相爱,但因为门第观念、风尚的阻碍,{《长恨歌》读后感}.
最后不得不分手了。白居易于是这下了: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
彼此甘心无后期!”的诗句。在《长》里,作者也许是借着李、杨的悲剧以抒发自己的痛苦与
深情;作者对李杨的同情也是对自己的安慰。诗歌写到这里,“长恨”已经动人心魄了,诗歌本来也可以结束了,但是,作者也许不愿
看到如此痴情却换来此等悲剧的结局。于是,笔锋一转,令劈境界,借助想象的翅膀,让杨
‘于仙境中重
现,这时,两人的“情”已超脱于帝王妃子的纠葛,而更多的应是作者的主观成分。这
里的情也超出了历史的范畴,更多地偏向于人世间最普遍,最动人的情愫!仙山中,杨以“带泪梨花”的形象再现了,“含情?,一别音容?”,宛转动人的一幕,更
深化了玄宗对杨的无限思念!更进一步深化了“长恨”的主题;此恨之长,却唯有寄托于仙
境。在《长》中,悲剧的制造者最后也成为了悲剧的主角,吃着没完没了的精神苦果,因为”
红颜祸水“,这一说法早已在人们的心中深深植根。杨‘的命运仿佛早已注定。如果李’是
出身在一个普通人家里的孩子,不必受政治的摧残,结果会不同吗?李杨的爱情故事是否会
比梁祝的故事更加广为人传呢?可是,历史却给了他们太多的舆论,太多的阻挠!而这场悲
剧不也正是爱情被政治、伦理摧残的结果吗?此恨之深,已经无法量度!不过,也正是这样,
才能用“长恨”表达“爱的长存”这个主题!所以,《长》的主题,虽然其中有讽刺,有不
满,但是,这些跟无私长存的爱相比,这一切,不得不让位了!所以,“讽刺”就难免显得
渺小更渺小了!
《长》,一首爱情的赞美诗!篇二:长恨歌读后感《长恨歌》主题我见
内容提要:《长恨歌》是白居易感伤诗的代表作之一,其主题有讽谕说、爱情说、风情说、
又有爱情与讽谕双重主题说等多种。其中以讽喻说、爱情说以及双重主题说为主要争论派别。
各个派别均有自己的理论依据。学界也可谓见仁见智,众说纷纭。因此,本文针对其中的爱
情说作出赏析。
关键词:长恨歌、主题、赏析、白居易、爱情文学作品的主题通常是指作品中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的思想感情。而白居易作为中唐时期
重要的一位开宗立派的大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