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林黛玉口味太重
详细内容
篇一:《尔雅四大名著答案》
1.1《红楼梦》的文学特殊性(上)
1最早指出《红楼梦》突破传统方法写人物的特征的是哪位作家?B、鲁迅
2“葫芦僧乱判葫芦案”的主角是?D、贾雨村
3我国的四大名著是《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正确答案:√
4鲁迅先生讲,自从()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C、《红楼梦》
5如果我们要了解二百多年前康熙雍正乾隆这个时代封建大家庭的生活,就要看()。
C、《红楼梦》
6《红楼梦》在运用素材题材方面,已经跨进了近代小说的门槛。正确答案:√
7《红楼梦》是以切实感受的事,作为小说的题材。正确答案:√
8在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之中,《红楼梦》有特殊的地位,是最伟大的作品。
正确答案:√
9下列不属于《红楼梦》的第一男女主人公的是?B、王熙凤
10小说《红楼梦》就是作者写自己的经历?正确答案:×
11《红楼梦》之前的小说写法属于()。C、古典主义写法
12《红楼梦》之前的小说经常弄不清作者的原因是()。A、读者不关注作者情况
1.2《红楼梦》的文学特殊性(下)
1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的故事是贾宝玉和薛宝钗的故事?正确答案:×
2《水浒传》是版块结构的古典小说?正确答案:√
3神瑛侍者跟绛珠仙草的故事只出现在小说的开头。正确答案:×
4()采用了以假存真的特殊手法。C、《红楼梦》
5《红楼梦》的文学特殊性还体现在,她说中华文化的综合体现。正确答案:√
6《红楼梦》全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样一种结构是以前从来没有的。正确答案:√
7《红楼梦》里写人物,是按照观念上的英雄人物、正面人物等概念来写人物的。正确答案:×
8惜春最后的结局是以下哪一种?C、剃发为尼
9林黛玉父亲病危时是由谁带她回去奔丧的?A、贾琏
2.1脂评、脂本与脂砚斋批书人(上)
1尤三姐因为什么而自杀?A、柳湘莲要退婚
2程高刻本系统又叫?B、刊本系统
3贾政是贾宝玉的父亲?正确答案:√
4《石头记》是《红楼梦》的另外一个书名。正确答案:√
5《红楼梦》的版本有脂评抄本(脂本)系统和程高刻本(刊本)系统两大类。正确答案:√
6《红楼梦》脂评本的批书人就是脂砚斋。正确答案:×
7己卯本、庚辰本是在曹雪芹去世以后才形成的。正确答案:×
8我们研究《红楼梦》,必须依据()。C、“脂本”
9曹雪芹的逝世时间是?D、1764年
10属于脂本系统的《红楼梦》大概有二十几种?正确答案:×
11蔡义江经过考证认为畸笏叟是曹雪芹的什么人C、父亲
2.2脂评、脂本与脂砚斋批书人(下)
1《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中,脂砚斋实际上评了()。D、四次
2《红楼梦》现存的前八十回的内容是作者在写作过程中直接分好的。()正确答案:×
3脂评提供了作者写作的情况正确答案:√
4《红楼梦》被借阅者迷失了五六稿。正确答案:√
5脂砚斋提供的最重要的情况,是我们今天看不到的八十回以后的后半部佚稿的情况。正确答案:√
6因为脂评中有前后矛盾的地方,所以脂评不可信。正确答案:×
7目前,我们过高评价了脂评的价值。正确答案:×
8下列哪个章节是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红楼梦》的章节B、刘姥姥进大观园
9“三春去后诸芳尽”中“三春”指的是()。A、元春、迎春、探春
10现存的曹雪芹写的《红楼梦》有多少回C、八十回
11脂评本能够提供给我们关于《红楼梦》后半部分的写作情况?正确答案:√
3.1索隐派与自传说的谬误(上)
1最早提出《红楼梦》是讲顺治帝和董小宛的故事的书是?A、《红楼索隐》
2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索隐派提出的《红楼梦》的原型B、鳌拜家事说
3蔡元培在《石头记索隐》中提出“吊明之亡,揭清之失”说?正确答案:√
4鲁迅在他写的《红楼梦考证》中批评老索隐派是在“猜笨谜”?正确答案:×
5索隐派认为《红楼梦》写的是()皇帝与董小宛的爱情。A、顺治
6“明珠家事说”认为贾宝玉是。B、纳兰容若(性德)
7在《石头记索隐》里提出“民族主义”说,认为《红楼梦》是吊明之亡揭清之失。
B、蔡元培
8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写文章批评老索隐派是在“猜笨迷”。A、胡适
9“牵强附会”是以下哪个派别的手法?()D、新老索隐派皆有
10新索隐派认为研究《红楼梦》应该从哪个人物入手?C、秦可卿
3.2索隐派与自传说的谬误(下)
1索隐派和自传说的谬误在于把小说和生活一一对应起来?正确答案:√
2曹雪芹对富贵生活的描写素材源于()。D、前辈介绍
3曹寅在哪个皇帝当权时当江宁织造?()B、康熙
4新索隐派是在编造历史,这条路是走不通的。正确答案:√
5自(叙)传说是提出来的。B、胡适
6自叙传说的功绩在于,把《红楼梦》跟作者的经历和家事联系了起来,这个联系是有意义的。
正确答案:√
7《红楼梦》的写法,跟自传体小说完全一样。正确答案:×
8小说里的艺术形象是可以像历史一样去进行考证的。正确答案:×
9《红楼梦》的“自传说”最先是由谁提出的?C、胡适
10新索隐派的功绩在于()。A、点明作者和作品相联系的关系
11史湘云的原型是脂砚斋?正确答案:×
4.1石头撰书与甄贾宝玉(上)
1《红楼梦》中借石头说话时石头自称?A、蠢物
2神瑛侍者投胎以后变成?D、贾宝玉
3《红楼梦》中警幻仙子掌管人间什么方面?C、情爱
4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这说明是先有一个人写好小说,后来曹雪芹又把它修改而成。正确答案:×
5石头陪伴着神瑛侍者投胎以后在世间的化身贾宝玉经历了悲欢离合。正确答案:√
6石头是曹雪芹虚拟的原始作者。正确答案:√
7石头在某些方面,实际就是作者,是代表着作者的。正确答案:√
8《红楼梦》一开头写到的石头,就是神瑛侍者,就是后来的贾宝玉。正确答案:×
9《红楼梦》的别名叫《石头记》?正确答案:√
10《红楼梦》中青埂峰上的石头就是神瑛侍者?正确答案:×
11“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的作者是?B、刘禹锡
4.2石头撰书与甄贾宝玉(下)
1贾琏的奶妈是?C、赵嬷嬷
2甄府在哪个城市?B、南京
3曹雪芹的爷爷一共接驾几次?D、四次
4虚拟石头来作记的优点,强调了故事叙述者的亲见亲闻。正确答案:√
5作者写甄贾二府的作用,是为了提醒“真与假”,甄贾二府有明写与暗点的关系。正确答案:√
6虚拟石头来作记的优点,兼备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两种叙述之所长。正确答案:√
7第()人称叙述的好处是:给人亲身经历的感受,增强真实性。A、一
8()的批语说:“通部情案,皆必从石兄挂号,然各有各稿,穿插神妙。”D、脂砚斋
9《红楼梦》的小说兼备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两种叙述方式?正确答案:√
10甄府中写的事都是真实的?正确答案:×
11曹雪芹将自家曾经四次接驾康熙南巡的事寄托于()的身上。A、元妃省亲
5.1眼泪还债与黛玉之死(上)
1宝玉挨打以后让晴雯送什么给黛玉?C、手帕
2所谓的“眼泪还债”,其实是指林黛玉的()。A、报恩行为
3林黛玉因为宝玉摔玉而哭时哪个丫鬟安慰她了?D、袭人
4潇湘妃子是()的雅号。A、林黛玉
5湘妃是尧的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正确答案:×
6“痴情女情重愈斟情”“慧紫鹃情辞试莽玉”等重大的黛玉的伤心流泪都是为(
B、宝玉
7眼泪还债是报恩的形式,报答神瑛侍者的“甘露之慧”。正确答案:√
8眼泪还债的故事最早是在第二回由冷子兴演说出来的。正确答案:×
9林黛玉的雅号叫“蘅芜主人”?正确答案:×
10紫鹃是黛玉的丫鬟?正确答案:√
11“痴情女情重愈斟情”是《红楼梦》的第几回?B、第二十九回
5.2眼泪还债与黛玉之死(下)
1林黛玉在“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抽到的花签是?B、芙蓉
2“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亦不知”是谁写的?A、明义
而流的。)
篇二:《林黛玉形象新论(修复的)》论林黛玉形象的“真”之美
吉林师大2009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1班白治洲
指导老师:
有人说:“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其实也可以说:“谈红不论林黛玉,读破《红楼》也枉然。”因为林黛玉是小说《红楼梦》中的重要人物,其形象凄美、动人,意蕴丰富、感人至深、萦回不尽。
读过《红楼梦》的人,都会对林黛玉有这样的印象:她尖酸、刻薄、小肚鸡肠、伶牙俐齿,爱使小性子,常常哭哭啼啼,而且体弱多病,不善茶饭。但她又是一个天下少见的绝色女子,她感情丰富、多愁善感、怜花葬花、迷恋《西厢》、对景伤神、动辄以泪洗面。这些看似离奇的举动,若与她生命中最闪亮的一点——真联系起来,便不觉令人费解了。
一、黛玉容貌之真美
黛玉容貌之美是一种真真切切、自然纯正的美。在通篇《红楼梦》中,作者对林黛玉的外在美描写并未花费太多笔墨,然而就是那着墨不多的描写却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精致的美丽形象。《红楼梦》出现了不少美人儿,作者或多或少都描写了其衣着装饰等物。尤其是在人物首次出场时,就表现的尤为明显了。比如王熙凤首次出场,就有众多笔墨写其打扮:“头上戴者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者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套五彩刻石青银鼠;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不看容貌如何,单看这身打扮,就让人顿生爱美之心。就连公子哥宝玉首次亮相,也用了一段文字精心绘其装饰,写其戴的“紫金冠”、勒的“金抹额”、穿的“大红箭袖”等等,可谓鲜艳夺目,光彩照人。即使写贾府丫头只用了寥寥几笔,也着重其“穿红着绿的衣饰。”有句话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此处是“未见其容(容貌),先观其形(打扮)。”人常说:“七分长相,三分打扮。”就是说人有十分的美,七分是由长相而来,另外三分是由打扮而来。这说明人要经过打扮,便会增色不少呢。可见衣着装饰对于人的美而言何其重要。
但黛玉出场却丝毫未提及衣着装饰。第一次是借众人之目光看黛玉,只写其年貌之小,举止言谈之不俗,身体面貌之怯弱不胜,及不足之症,及那段自然的风流态度。王熙凤来时,对黛玉“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也未用一点笔墨写其
外貌衣着,只借凤姐的话,赞其“标志”及“|通身的气派”。直到宝玉见到黛玉时,才细写了黛玉的形容眉目,但仍是丝毫未写衣着打扮。后几十回中也几乎不见有多少篇幅绘及黛玉之外貌衣着,只是频频写其流泪。读者却不得不承认黛玉是大观园众姐妹中的佼佼者,是《红楼梦》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因为黛玉的美真切而不俗,纯洁、自然,不必过多的外物去修饰,就足以让人如痴如醉了。
除此以外,黛玉美之真还在于她自然而发,随心流露的神美。一双“似喜非喜”“含情”之目,没有强颜欢笑的做作,没有故作镇定的虚伪,有的只是自然流露的喜中含愁之态,有的只是不必修饰的淡淡含情之目。多么柔媚动人,宛如一樽捕捉瞬间的雕塑,立于世事尘埃之中,凝固着与世无争的纯情。“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没有点缀的含愁之态,无法修饰的带病之身,散发的却是一种让人销魂的魅力。这让人不由的想起“东施效颦”这个典故,“东施”模仿西施捧着心口,皱起眉头,以为可以像西施一样美丽,结果却适得其反。同样的动作神情,西施由于由内而外、自然流露而动人;东施由于表里不一、虚伪做作而令人生厌。因为自然的才是美丽的。
大观园中可与黛玉媲美的只有宝钗,写其外貌之美,却用了诸多笔墨绘其棉袄、褂、裙等衣饰。不像初写黛玉只见其眉目、愁容、病体及神韵就现其“见之忘俗”之美。再写宝钗又有这两句:“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守时,自云守拙。”那种处处修饰、步步留心的自造之态不言而喻。人之本性愚昧、笨拙,并不可恶;人之故作寡言安分,最为可憎。这种人常常是表里不一、言无真容、语无真心,外表虽美,却因不真而失色。那么与其相比,黛玉那时时流露的自然之美当然更胜一筹了。
由此而来,黛玉这种由内而外、自然涌动的外貌美,不愧为真美。
二、黛玉性情之真率
黛玉性情之真,与生俱来,从不掩饰。即使在封建等级制度极其森严的社会里,在花团锦簇的大观园里,她仍然坚守最原始的自己,因而塑造了她敏感多疑、尖酸刻薄的个性。正因为保留了自己的真,她才不会在繁花似锦、歌舞升平的大观园里迷失了自己,去无忧无虑的尽享其乐,相反地则是时时感伤着自己的身世,常常忧心忡忡,惶惶不可终日。也因为真,她才不会圆滑世故,左右逢源,而是目无下尘、伶牙俐齿、引得众人皆曰不若宝钗。
黛玉初进贾府,就毫不收敛地表现出了她的小心眼儿,暴露出了她敏感多疑的心性。进府当日,宝玉因黛玉没有玉而大发脾气摔了自己佩戴的玉。黛玉就因此伤心落泪的说:“今儿才来,就惹出你家哥儿的狂病,倘若摔坏了那玉,岂不是因我之过!”可见黛玉未进贾府心中已有不安,一进贾府就惹得宝玉摔玉,这样小小的刺激,变引起她的感伤自责的心事如泪水般一涌而出。真到有哀必叹、有泪必流了。第七回送宫花,黛玉真率直露的性格更是表现的淋漓尽致。黛玉接到宫花,作为贾府亲戚外人的她,不但没有谦辞和谢意,反而冷笑并且出言不逊:“我就知道么,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呀!”可见黛玉在贾府时时不忘自己的悲惨身世,时时记着自己与他人之不同。但黛玉偏偏不善藏愚守拙,又因性情直率、语言直露,更显得刻薄、小气。可这些却道出了黛玉的重重心事,寄人篱下,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谨慎心情。试问人若如此,岂能无患?
大观园中寄人篱下的不只是黛玉一人,与黛玉命运相似的也并非没有。却并不是都能如黛玉这般真情流露。如宝钗,论亲疏关系则比黛玉又远与宝玉,虽有母亲、哥哥,做写小本生意,但也终是依附于贾家。然而宝钗气质却与黛玉相反。言行得体、宽容大方,似乎从不计较小是小非,从不崭露锋芒。其实宝钗也并非如此大度吧!她也在意自己的身份,也在意自己于贾府中的地位。只不过她没有像黛玉一样表现出反抗、挑衅的一面。而是用另一种方式去争取自己的地位,可以说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方式吧!她通情达理、善于忍让,不仅赢得贾府上下的喜爱,而且降服了唯一可与她竞争的对手黛玉。黛玉之所以输给宝钗,关键就在于她太真、太直而不会通融。而宝钗才得以知己知彼、大获全胜。黛玉虽惨败,却仍然让我们感觉到她那质朴纯真、略带傻气的美。
黛玉性情之真率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她语言的真率、直露。她的真率并不是由于真的傻,并不是不懂世故和礼教。她刚坐上荣府来迎接她的轿子,就已想到“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可是,她终于把“任意任性”、个性解放看作是一种幸福,不屑拘泥于世故礼教。她常常是“口无遮拦”,“只知说不知道轻重”。对北静王赐的香串,她鄙夷地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它。”对元妃赏赐的不满,竟然也毫不掩饰地行之于言语。爱情是那个时代少女最难以袒露的感情,而林黛玉却也往往不能自禁,倾诉了天籁一样自然的爱情语言。她当着史湘云的面对宝玉说:“他不会说话,他的金麒麟也会说话。”不论是讥刺湘云,还是自己的醋意,都不宜而露,黛玉却偏听任其自由流露。而一旦芥蒂消
除,便胸无宿物。凹晶馆联试时,她对史湘云诗句的倾倒之情,发自内心,溢于言表。第五十七回宝钗在黛玉面前有意同薛姨妈亲热,“黛玉便不仅流泪叹道:‘他偏在这里这样,分明气我没娘的人,故意来形容我?’”她毫不戒备地坦露一颗赤字之心,对人说话像对自己说话那样的真率。“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片语时。”这个在世上最没有人可以谈心的姑娘,却最敢于流露真情,也正因为她最敢于流露真情,也就“举世无谈者”。她的真率对虚伪矫情的社会是一种控诉!
黛玉的真率还表现在对于是非黑白的敢说敢言。第二十回,宝玉、黛玉、宝钗三人正在黛玉房中相互讥刺取笑。忽听宝玉房中吵嚷声,大家侧耳听了一听,结果是林黛玉先笑道:“这是你妈妈和袭人叫嚷呢。那袭人也罢了,你妈妈再要认真排场他,可见老背晦了”。干净利落的两句话说出了事情的真相,皆言他人不敢或不便之言。虽无直言向谁,但尖酸的言语中已明显的透漏出对袭人“晦气”之同情,对李麽麽气焰之厌恶。宝玉与黛玉自然是一样的心情,因急着要敢过去阻挡,却被宝钗一把拉住,常善“守拙”的宝钗终于说话,但究竟与黛玉处事不同,道:“你别和你妈妈吵才是,他老糊涂了,倒要让他一步为是。”反过来想想此举是黛玉万万不会做的。相反,倒是她的那两句透析是非的话,引起宝玉的火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黛玉是支持宝玉的。黛玉性情直率,她所认同的事,必会坚持,而不会因封建礼教的束缚而轻易改变。她看到了李麽麽“排场”袭人的事实,心中自有是非、黑白之分,就不会因为李麽麽年纪大了而迁就她。这就是黛玉的出类拔萃之处。无论在任何时代,这种真率都是可贵的,因而其美所在不言自明。
三、黛玉待人之真心
黛玉待人虽尖酸、刻薄,但待人却极为真心。她起初视宝钗为敌,处处相对,后来误会解除,就一心与宝钗要好,以姐妹相待。这都不难看出黛玉的耿直与纯真。而且黛玉对待下人,也是“一根肠子”、一门心思。黛玉教香菱作诗一事便是一个极好的例证。黛玉为香菱出了一个题目,香菱苦思冥想,茶饭无心,坐卧不定宝钗道:“何苦自寻烦恼。都是颦儿引的你,我和他算账去。”若是要算账,还真得找黛玉了。因为只有黛玉不摆架子、不装腔势、认认真真、实实在在地教香菱作诗。不妨看看身为主子的宝钗是怎样回答虚心请教她的香菱吧!宝钗看了
香菱的诗笑道:“这个不好,不是这个作法。你别怕骚,只管拿了给他瞧去,看他是怎么说的。”于是于非,不做多言,对于香菱不招言语得失之祸,对于黛玉不做碍情碍面之事,可谓高明。黛玉则无此德,只笑道:“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皆因你看的诗少,被它缚住了。把这首丢开,再做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没有掩辞,没有隐意,直白、简单的说出了是与不是、可与不可。可笑痴人太痴、直人太直。香菱苦心尽力再作新诗,兴兴头头地又往黛玉处去时,黛玉又道:“自然算难为他了,只是还不好。这一首太过穿凿了,还得另作。”想来也算难为黛玉,见香菱认真作诗模样,自然不忍心挫败它的上进心,但又不想敷衍了事。衷其性情为人,只得一是一、二是二地实实教于香菱。宝钗于此,终于又道:“可真是诗魔。都是颦儿引的她!”黛玉又毫不夸张的道出了她最真的心智:“圣人说‘诲人不倦’他又来问我,我岂有不说之理。”无奈中透露着责无旁贷,尽心尽力中透着真诚。这种真诚是那样的社会中最为缺失的,却又是最可贵、最让人渴求的。寄人篱下,身世可怜的黛玉持有这种真诚,这对她来说,是那么的难能可贵的呀!
黛玉对待他人的真心,表现的最深刻最执着之处是它对宝玉的爱情。在那种封建礼教制度异常森严的社会里,她那深沉而又无法掩藏的爱,变的那么伤痛、那么辛苦,却又那么情真意切。因为太真,所以才容易伤痛,因为太真,所以才一路艰辛。这种真挚的爱,尽管受尽挫折,但黛玉直率的心性却无法将其隐藏,只能处处地任其自然流露。其中有酸有甜,也有不尽的苦涩。
宝钗在家样病,宝玉前去探望,正看玉嗅香时黛玉来了,因此半寒酸的说:“嗳哟,我来的不巧!”“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一个怀春少女酸涩的爱恋滋味溢于言表。让人感觉到的不是小肚鸡肠似的无中生有,而是一个恋爱中的少女真切的情丝。
十九回宝玉见黛玉袖中奇香,追问是什么香时,黛玉又情不自禁的露其真情,冷笑道:“难道我也有什么‘罗汉’‘真人’给我些香不成?便使得了奇香,也没有亲哥哥、亲兄弟弄了花儿、朵儿、霜儿、雪儿替我炮制。我有的是那些俗香罢了。”冷冷的嘲讽包含着热烈的嫉妒,四个儿化词更是节奏短促跳荡,妙趣横生,灵心慧舌把宝钗的冷香丸的扭捏穿凿奚落尽情极致。她的灵心慧舌总是带着感情的灼热,又常常不脱小儿女的俏语娇音。这一切都因爱而生,爱情让他变得甜蜜而又酸涩,幸福而又痛苦,真挚而又艰难的爱情,塑造了一个因爱而充满嫉
篇三:《《葬花吟》赏析和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葬花吟
花谢花飞花/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批注:这句是写出了黛玉自己对于死亡焦虑,对于人生幻灭的一种感慨。可能是在以花自比,认为自己的人生可能与花一样,与花具有一样的命运。
闺中女儿惜春暮/莫,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批注: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批注:这里可能是一句谶语,可能是在暗指,宝黛的婚姻在三月已经成为定数,而到了秋天却发生了些许变数,就犹如梁间燕子那样无情的飞去,宝玉离家,黛玉死亡,为下文的悲剧埋下了伏笔,暗示宝黛爱情最终会在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下走向灭亡。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批注:黛玉虽然得到了贾母与宝玉的关心和爱护,又因为黛玉本就是一位才女,这样就更会招来贾府的人的嫉妒,让这些人虎视眈眈地看着她,写出了黛玉对于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现实的控诉。
周汝昌曾在《红楼夺目红》一书中提到‚一个少女,如此心胸口齿,还自以为天天受委屈?‘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此话又从何而起?她吃过一丝一毫的亏吗?怪哉。‛(应有上下文的联系,上文主要讲林黛玉如何用话语回击对方)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倚/把花锄泪暗洒,洒上空/花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未/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落天尽头。
批注:因而,她悲叹‚花魂鸟魂总难留‛,幻想着自己能‚胁下生双翼‛也随之而去。她日夜悲啼,终致于‚泪尽证前缘‛了。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冷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批注:(本句)这句话与周敦颐的《爱莲说》一文中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有异曲同工之妙,黛玉出生在以那样一个封建思想为主流的社会,她却独树一帜,并没有被这思想所影响,直至
死亡,她都一直坚持自己的想法,未曾有过一丝动摇。这句诗也写出了林黛玉自身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对上一面8句总评)在幻想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
尔今死去侬/奴收葬,未卜侬/奴身何日丧?
侬/奴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奴知是谁?
批注:(本句)表达出黛玉对于死亡和命运的一种焦虑,也是一句谶语,也许这也点明日后黛玉的结局应与这花儿一样‚红消香断‛最终落入‚有谁怜‛的地步,奠定了红楼悲剧的结局。(上几句)这数句在书中反复出现,甚至在鹦鹉学吟诗中也提到,说明黛玉死时肯定无人问津,事实也是如此,在黛玉死时整个贾府都在张罗宝玉的婚事,无人关心她的丧事,死时十分凄惨。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批注:‚花落人亡两不知‛一句可能指的是在黛玉死时,宝玉新婚,对于黛玉的死一无所知,更添一份凄凉。
《葬花吟》赏析
黛玉去怡红院探望宝玉,恰好碰上晴雯生气而被拒之门外,又看到宝玉边说边笑送宝钗出门,产生误会,心生寄人篱下之悲,又逢春末落花时节,触景伤情,感花伤己,写下《葬花吟》。
有人认为《葬花吟》单从诗学的角度来看并不是最好的诗,因为它太过单一,说了那么多的话还是原地踏步,世上有许多诗都是写的
这个主题。‚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同样是叹息人生,光阴无情,李白写的是如此淋漓尽致。‚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写的又是那么体贴而又温柔。而黛玉只是表达:人生太短促,红颜太短促,青春太短促,人生太孤单,红颜太孤单,青春太孤单,美貌太孤单。世界上一切美丽和珍贵的东西都是不长久的,都是飞速消逝的。这符合黛玉的身份与性格,让所有人看完这首诗都会有一种惋惜之情(我感觉第一遍读时可能只把它当做一首抒发心中郁闷之情的一首诗,而当你读完整本书时加上深入的思考,肯定有新的发现),你或是惋惜这首诗,或是为黛玉的一生而惋惜,或是既是为诗又是为人。因此《葬花吟》成为了黛玉的代表作,成为黛玉的一个符号,说起黛玉不可避免让人想到《葬花吟》。而我认为若是单单从诗歌方面赏析《葬花吟》是否又过于片面,《红楼梦》毕竟是一篇长篇章回体小说,评价其任何一句话或是一首诗都应该联系整体或是整篇文章。黛玉以花喻人,以花拟人,以花自比,仿佛自己就是那即将凋零的春花,实际上这也是隐示其命运的谶语,她如一朵馨香娇嫩的花朵,悄悄地绽放,又在狂风骤雨之中被折磨得枝枯叶败,从世上悄悄消失。。。。。。
黛玉不满足于将落花扫入水流的说法,认为那样花并不能够得到真正的洁净,因为那样落花会随着流水漂向污浊之地,反而更脏,正如诗中所写‚强于污淖陷渠沟‛,黛玉一生都强调‚洁‛正如诗中所写‚质本洁来还洁去‛。其实落花随流水是很好的归宿,‚花落水流红‛。可黛玉认为与水一起,花会遭到玷污,黛玉她可知道,土下有水,有
昆虫和鼠类的活动,难道土葬就一定能够洁净,葬花的行为似乎有一点过分。可是如果联系上下文,看看这里是不是谶语。也可以这么想,古时的人们都是土葬,这里是否可以看作是日后黛玉将会死亡的一种谶语。
其实《葬花吟》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