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恩师
详细内容
篇一:《悼念恩师李小文》
龙源期刊网.
悼念恩师李小文
作者:焦子锑
来源:《中国教师》2015年第05期
追忆往事,犹历历在目,泪眼婆娑中,似乎又见他坐在低矮的小竹凳上低头看文献的身影;似乎又见他一步两台阶,匆忙地在地遥学院忙碌的身影;似乎又见他在科学网上,为他那挚爱的桃花岛博客笔耕不辍的身影……呜呼!苍天为何要如此仓促地带走这样一位仁慈之长者,遥感之伟人!
恩师仙逝,几次想执笔写点东西以悼念,千言万语竟不知从何处着手!
记得恩师临终遗言,大意为希望他的逝世,不要影响大家的正常工作与生活。因此,在此不想长篇大论,违背恩师意愿,但不写又不能自抑感情之流淌。正值实验室为恩师的仙逝征集挽联之际,参照波士顿大学杨文泽博士的挽联格式,也自拟了一副挽联,以在遗体告别时表达追思之情,如下:
水土光、人生气,科学令名岂止文章著?
粗布鞋、轻便装,侠风义骨更有柔肠情!
上联:“水土光、人生气”是恩师生前博文《水土光、人生气—遥感科学的定位》中的内容,恩师生前常说,科学要追求简洁,“水土光、人生气”,便是一例。值得一提的是,恩师生前常常借助科学网博客,书写生活的点滴感受和重要的科学思想,如尺度效应等科学研究前沿问题。他把博文分为生活点滴、历史杂谈、科网外传、海外来鸿、课件科普、怪哉虫儿几个类别,有专业知识讨论,学习心得分享,也有对时事热点事件的关注及评论。自2007年7月29日在科学网注册开博,7年多时间,他勤耕不辍,累计发表博文1878篇!
个人愚见,恩师在定量遥感方面上的贡献,以1985—1995年创建几何光学模型系列最为著,近年来,他在科研、社会工作之外,以科学网博客为载体,随性地表达对国家、社会、科研、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关注。上联的“科学令名岂止文章著?”就是想表达这样一种实情,“名岂文章著”是唐·杜甫《旅夜书怀》中的诗句,在此,是想借该诗句表达恩师的贡献远不止科学文章。
下联:“粗布鞋,轻便装,侠风义骨更有柔肠情”,出自如下几个典故。2014年4月,恩师一身朴素黑衣,不穿袜子,穿黑色布鞋在中国科学院大学讲座,被拍照后照片被放在网上,这使他一夜爆红。有网友觉得恩师是现实版的“扫地僧”:一个沉默、不起眼的小角色,却有着惊人天分和盖世神功。其实,恩师生活俭朴是他的本色,关于网上对他的报道他自己也很不好意思,从此注意了一些着装,在正式的场合中开始穿起了皮鞋。但我又注意到一个细节:他穿皮鞋竟然不穿袜子。我偷偷提醒他,他笑了笑,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我也没想到,小时候不爱
篇二:《悼念恩师》悼念恩师
肃立、默哀
各位亲友,各位来宾:
大家好!
“三十功名尘与土,两袖清风不为悔。大山含悲望鹤去,春风呜咽颂师恩”。今天,XX初级中学九九级一班同学怀着万分沉痛的心情,深切悼念我们敬爱的张国恩老师。作为您的学生,我们感到无比的荣幸。老师,您不仅用渊博的知识滋润了我们心田,您还给了我们慈父般的关怀,让我们倍感温暖与幸福;老师,您不仅无私地把自己学识传授给我们,还教我们做人之道,谆谆教诲,犹在耳侧。我们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您总是殷殷鼓励,给予我们勇气。我们在学习上有了哪怕是“一丁点”进步,您会大加褒奖,让我们深感快乐。培育桃李三十载,鞠躬尽瘁六十春。老师您的一生是普通而不平凡的一生,是无私献身教育的一生。您热爱事业、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甘为人梯,您把炽热的爱和满腔的心血全部倾注在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教育学生的事业上,以您一生的实践,谱写了一首忠诚教育事业的壮丽诗篇。杜鹃泣血,百灵哀鸣,晴空一声霹雳,噩耗猛然当头,不料这样一位人民的好老师、一位和蔼可亲的好长辈、一位德高望重、倍受人们尊重的老师带着对亲人的深深歉疚和牵挂,带着对儿女的牵念,带着对学生的不舍,带着对教育事业的依恋与热爱,与世长辞。
老师您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您却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那灿烂的文化光芒,将不断照耀我们前进的路。我们一定化悲痛为力量,牢记您的教导,不断努力,我们会用成功告慰您的英灵!您在天堂里一定会看到的!{悼念恩师}.
如今,我们在各行各业小有所成,这都离不开您的谆谆教诲。师恩难忘啊,老师!您如露润禾,您恩重如山!
老师,尽管您已经离我们而去,但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老师,您永远是我们的好老师!我们永远怀念您!老师走了,安静的走了,但您没带走什么,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许多„„
老师一路走好
XX初级中学九九级一班全体学生
2016年3月12日
一鞠躬
再鞠躬
三鞠躬
礼毕
篇三:《学生代表悼念恩师悼词》大山含悲望鹤去,春水鸣咽颂师恩”。今天,我们怀着沉痛的心情深切悼念我们敬爱的**老师。作为**老师的学生,我们感到无比的荣幸。王老师,您不仅用渊博的知识滋润了我们心田,您还给了我们慈父般的关怀,让我们倍感温暖与幸福;老师,您不仅无私地把自己学识传授给我们,还教我们做人之道,谆谆教诲,犹在耳侧。我们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您总是殷殷鼓励,给予我们勇气。我们在学习上有了哪怕是一丁点”进步,您会大加褒奖,让我们深感快乐。
如今,我们在各行各业小有所成,这都离不开您的谆谆教诲。师恩难忘啊,老师!您如露润禾,您恩重如山!{悼念恩师}.
今天,老师您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您却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那灿烂的文化光芒,将不断照耀我们前进的路。我们一定铭记您的教诲,以您为榜样,在自己的岗位上永不止息,努力奋斗,以优异的成绩来报答您的培育之恩。
篇四:《深切缅怀恩师》{悼念恩师}.深切缅怀恩师-写在恩师“雁翁”病逝百日之际王志高
由于爱好书画艺术,2006年“五一”黄金周期间,通过中国书画家协会常务理事牛卫东先生结识了当代“雁翁”郑克明老先生。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曾经讲过“遇高人不能交臂失之”,我当即向郑老师提出跟他学习画芦雁,没想到老人家随口答应我的请求,不过要看看我的书法功底。在约定的时间带着我的书法“作品”到老师家求教。当来到老师居住的小区门口时,看到老师已远远地在门口迎着我。我内心异常激动。从那时起我每次离开老师家时他老人家都把我送出家门。多好的老人啊!和蔼可亲,没有一点“名人、大师”的架子。老师对我的书作进行了点评后说了一句“行,可以学画”。随即铺纸、调色、调墨、运笔,半个小时的功夫8只姿态各异的芦雁豁然纸上。从此,从调色到运笔、从画雁到构图老师毫无保留的交给了我。这也许就是缘分吧。
值得一叙的是我的拜师过程特别有意思。虽然已经跟老师学习绘画,不能拜在郑老门下一直是我的心病,由于不方便讲的原因老师曾明确表示过:跟他学行,不能拜师。从2006年的“五一”,我几乎每月都到老师家求教。2008年的10月1日在老师家中和老师谈话过程中,老师接了牛老打来的问候电话。电话声音很大,牛老谈起了我拜师之事,没容郑老提出异议,牛老就说了一句“那就定在3号,我带着志高到你那拜师”。当时我心中又是喜悦、激动,又是尴尬,这好像是我和牛老事先商量好的。拜师仪式是在郑老师新发地的家旁边的饭店中举行的。参加拜师仪式的有老师、师母和牛老、著名画家傅世芳夫妇、中国艺术品平台网总经理华友才。当时我想按老理“磕头”行拜师礼,老师无论如何都不答应,最后向老师、师母三鞠躬。就这样自2008年10月3日起成为老师唯一的“入室”弟子。
从那时起,只要有空余时间就到老师家求教。老师向我讲授画理、画论、技法。拿师母的话说“你一来,他就铺纸画,他那点积攒了几十年的绝活全交给你了”。我感激不尽,只有刻苦的学习,弄点成绩出来报答师恩。有时老师还给我讲点书画圈内的趣事。
老师攻山水、花鸟、书法,尤以画芦雁著称于当今画坛。1948年起专门攻画芦雁。秉承清代著名花鸟画家边寿民画芦雁之法,加以创新,在画芦雁方面独树一帜,人称“芦雁经”。先生尊重传统,又师造化,所以不管在技法与立意方面都大大前进了一步。1991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花鸟技法》第二集专题介绍了郑克明先生的“芦雁技法”。1994月出版《郑克明书画艺术》画集;1999年12月巨幅作品《回归图》赠与澳门特别行政区特首何厚铧。2002年5月作品由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作为国礼赠送斯洛文尼亚总理德尔洛夫舍克。同年在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主讲《怎样画芦雁》。故里文安县为恩师修建了“郑克明艺术馆。
恩师不仅画技精湛,还热衷于公益事业,家乡的小学、修桥筑路,国家的抗震救灾老人家都积极捐款捐赠画作。{悼念恩师}.
2011年1月15日,老师因患重感冒住进海军总医院,我赶到医院时老人家出现轻微脑梗现象,右手颤抖,说话不利索,但意识清楚。16日早上,我和爱人一同看望老师,老师看到我很高兴,脸上露出微笑。颤颤微微的说“出院后,教你画鹰”。我赶紧说“您别说话,多休息”。当我要离开医院时对老师说“明天再来看您”。老人家说“你们都上班,工作忙,就别来了”。这是老人家留给我的最后一句话。17日16时我拨通了二哥(老师的孩子)的电话,想问问老师的病情,电话里传来哭泣声,二哥说“已经上了呼吸机”。我当即挂断电话,急奔医院。老师已经没有了意识,靠呼吸机维持。21:30老师因肺部大面积感染失去功能病逝。恩师的去世是中国画坛的重大损失。当代著名画家,以画猫著称于世96岁高龄的孙菊生老先生亲自书写表示怀念。
每当我想起恩师那句“出院后,教你画鹰”,心里就酸酸的。每当我去看望师母经过海军总医院时就不由自主地向老师住过的病房方向看看„„对老师的思念是永远的。现在在作画过程中,笔法越来越纯熟,仿佛老师在暗中相助。
风光最美是汀州
水草竟鲜鱼争游
阵阵雁声多悦耳
芦花飞舞点金秋
就用恩师诗句来做结束语吧。
与恩师合照
二〇一一年三月十七日
篇五:《怀念恩师》怀念恩师
我生在农村,长在县城。解放前全城只有一所历史悠久、朴实无华的瓦窑堡小学。地处城中,民居环保,低墙简门,喧闹四起,真像一个繁荣的闹市。校内两排窑洞,风吹雨打,面苍简陋,如同千年老屋。仅管如此,一千多名学生就在这里上课,发出了琅琅的读书声。校院内没有硬化,没有花簇,只有两棵生长百年枝粗叶茂的老槐树。下课了没有操场,在院活动:黄土飞扬,乱石成堆,杂草丛生,鸡犬不宁。一到晨曦,炊烟迷漫,幔遮蓝天。站在山头张望:
炊烟悬浮耸云霄,幔遍蓝天不见光。
乍开云烟现朝阳,辉映母校满院红。
我从乡下迁居城里,9岁上学,荣幸地走进了瓦窑堡小学。学生上千,老师成百,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叫营宏范,本城人,是教书多年的老教师。留着小平头,穿着蓝布衣,个子矮小,脸颊丰润,他第一次走上讲台,给我们严肃厉声地说:“我们的任务是:识字、算数,死记硬背,踏实认真,温故知新。”当一个成绩突击,品资优秀的好学生。
人常说:“严师出高徒”。他讲课入味,管理严格。当时我是一个乖顺谦和,安常处顺,品学兼优的学生。虽是夙兴夜寐,从未惹事生非。可他发起火来,真像火山爆发,瀑布直下的震撼,怕的同学鸦雀无声,恐吓万分。一次,我的作业字迹零乱,墨点{悼念恩师}.
滴纸,立即叫到办公室,面色苍白,进室抖擞,不是严厉斥责就是哮吼如雷训示。以后我改邪归正,字迹规序,成绩超群,欣然带来了他的关照,得到他的给力;还有一次,在考试时,未给同桌同学说答案,在放学的路上,把我狠狠的打了两拳,老师得知后在全班面前指责批评了同桌,赞叹表扬了我,从此,我与老师谈笑相依,情意相牵,使我在幼小的心灵上点燃了启蒙的明盏。真是:
幼小朝暮觅心路,识字算数已启蒙。
言传声教茁新芽,培土耕耘渐成人。
小学晋级四年级,换了老师,是一位比我长10岁的年轻人。他叫栾宏均,给人的直觉是面色显阴,声亮面寒,行动敏捷,性格强悍的一位老师,在上第一节课,身伴讲台,白沫溢唇,口齿清晰,言简意赅,重点突出,浑入浅出,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渴望的希翼。他不仅给了我丰富多彩的知识,更重要的树起了做事先做人的标杆。
一次,我写了一篇作文,命题是:“选择”,一下让我蒙胧起来,我只寥寥几笔交了差。栾老师一看,拍桌瞪眼,凶色布脸,如同刚要点燃的爆竹立刻响起了巨声,把我叫到面前,声色俱厉地训示:“你这是在写作文,分明是应付,与以前相比,天渊之别,这是什么固原?”我怒着嘴唇无言应答,只是说:“我错了,让我重新拟稿,给你一个满意的回答!”我苍惶的离开老师,静谧的坐在椅子上沉思,只用了3个小时,拟稿出炉,交给老师,
第二天早上上课时,老师欣慰地拿出这篇文章写到:人生里程是急舛漫长的,我不是天上掉下的神仙,是有血有肉的肌体,我的选择,不是上天坐飞机,入海乘轮船,从零开始,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习,大浪淘沙,当一个有觉悟、有智慧的革命接班人……。以范文讲给全班同学,这才让压在我心头的一块石头落了地长长的出了一口气。老师又强调地说:“一篇好的文章,是感情上的表白,是心理上的探密,精神上的羽翼,行动上的坐标,望大家:艰苦磨砺,习翼丰满,做一位多识卓才的接班人……。”使我真正体味到老师的渴望:
声严面冷心中暖,溢情泽心不愧生。
积智明理先做人,夙愿人生烂漫花。
小学毕业,没有入试,保送晋级初中,经过三年的苦读,顺利考入高中。我的班主任是一位知识渊博,才华横溢,为人坦诚,敬业从教,从汉中来到陕北的一位大学生。虽少言寡语,但用力精悍。我当时荣幸地当上团支部书记,班务委员,与老师接触频繁,情接相依。除担任班主任他还给我们带化学课。夜深了,在煤油灯下,不是翻阅资料,就是默默备课,不是分析学生的思想动态,就是谋化班务工作的升华;第二天起床后,眼红肿胀,身体疲惫,仍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授课。下课后,又谋化班务工作的细节,在他日夜操劳,辛苦劳顿的磨砺下,我们班已成了全校的优秀班级,把奖状贴在最耀眼的位置上。
高中即将毕业,学生的负担更加繁重,人人聚精会神的复习
功课,个个思索谋化自己的出路,不料62年国家正处困难时期,有的名牌大学放假了,一些普通大学停办了,为了度过荒日,越过暂时困难,延安地区当时1800名考生,只录取学生不到100名,我班46名考生,只录取一名,还进了二类学校。我当时考试成绩平均73.5分,惊失榜名,名落孙山,给了我锥心刺骨的打击,给了老师望尘莫及的遗憾,学业的路走到了尽头。
63年我参加了工作,64年调到县委,县政府当了秘书。65年文化革命开始了,社会混乱,工作停滞,学校起波,父亲软禁。把所有的当权派在大街小巷,游街示众。学校一大批有识卓才的老师打成“黑帮”。当时我被县委抽调参加教师集训会工作,一条任务,就是迎合大势,深刻揭发,严肃批斗所谓的“黑帮”分子的罪行,看到昔日在讲台演讲的恩师,人人哀愁显脸,个个憔悴失色的阴霾,使我极目心绞,默默抹泪,心中恍惚情绪发躁。不由疑惑地自言自语:这是附势的时髦,还是有人中伤的偏见?使我久久不得其解。
文化革命到了后期,又让我参加审查定案小组工作,学习班设在县党校的砖窑洞里,上百名的“黑帮”教师集中起来办学习班,晚上写检查,白天修梯田,没有自由活动空间。似同一群未定罪的“劳改犯”,一切行动听从工作组调迁。
十一月初,寒风凛冽,风啸四起,树叶脱落,飞洒漫地,空中纸屑草叶飞舞不停,走在路上的人们缩着身子,双手通袖,默默行走。一个个乞丐走进了温暖的烧砖的窑洞,一个个忙碌的人
无停顿的奔走相告……。滴水成冰的天气,给了人们无躲藏的怜悯。
一天,大地飘洒着零零星星的雪花,按常规又要上山劳动,真遇巧,让我带队上山修梯田。大家整整齐齐的排队两行,我有意捎了一眼我的班主任李钦民,才艺横出的杨永泉老师,有意严厉的斥责说:“窗纸破了,你们不知道寒冷?手指着说你们二位在办公室寻张纸,把窗子补一下。”他们退出列队,我欣慰的带着队伍起程上山,我走到列队的最后,看见李、杨老师给我招手,意表感谢!避免了一次寒风的磨练。
时过三月,水落石出,真相大白,给他们作出了“查无实据,无罪回校”的结论,我虽没有与他们近身相诉,但看见他们重回讲台的喜悦,这才抬头仰望,心花绽放,魂缚意放,眉飞眼笑的看着他们走向学校的背影。回到窑里,兴奋的写道:
纯魂莫测罪载头,身溃自催冤漫心。{悼念恩师}.
苦熬时光恶语诈,忍泪默祈识我白;
日盼夜思桃李情,为植栋梁心未尽。
心识辉策铭刻党,拨趋乌云见曙光。
一个星期天的晚上,我择机来到母校,看望老师。我拿了几盒香烟,粗粮细作的油糕,黄米馍,走进了老师的办公室,看见李老师又在桌子上敬业备课,后抬头看见我猛然站起来,握着我的双手说:“我的学生成百上千,你是第一个看我的,我有你这样有良心的学生,值得我们骄傲。”说着说着,泪珠从脸颊滚下
篇六:《悼念老师》悼念薛老师
敬爱的薛老师,今天我们来看您,我们代表延安农业学院水98班的同学来看您。您却走了,您就这样匆忙的走了,带着所有的遗憾走了。您不会知道当我们听到这个消息时的震惊,悲痛与难以置信,您对我们谆谆教诲,您为我们劳累奔波,您为我们殚精竭虑,您对我们充满期望,您还没有看到我们的成功,便离开了我们。可是,您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您!
您永远是我们的好数学老师、好班主任,可爱又非常专业的老师。薛老师离我们远去了,但他生前的事迹却令我们追念不己。在他二十多年的教育教学生涯中,她一直爱岗敬业,爱校如家;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刻苦钻研每一篇文章,精心设计每一个教案,认真上好每一堂课。为了学生,她披肝沥胆,呕心沥血。特别是对学习困难、调皮捣蛋的后进学生,她更是关怀备至,用自己亲切的话语和灿烂的笑容温暖我们的心灵,用自己阳光雨露般、公正无私的关爱照耀滋润我们的心田,使我们转变为积极上进的好学生,帮助我们认真完成了学业,走上了成才之路。
薛老师为人忠厚、襟怀坦白;谦虚谨慎、平易近人;生活节俭,艰苦朴素。杜鹃泣血,百灵哀鸣,晴空一声霹雳,噩耗猛然当头,不料薛彩菊老师溘然长辞,撒手西去。孔子风范,万世流芳,薛老师的形象,永不泯灭,薛彩菊老师虽然离开了
我们,但她那种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脚踏实地、一丝不苟的作风,严于律已、为人师表的风范,将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她那语重心长、不知疲倦地教诲学生的师者风范依然浮现在我们的脑海里。但是,我们没有回天之术,也无再生之能,薛彩菊老师终究走了,永远地走了。从此以后,延安教育少了一名好老师,家庭里失去了一根撑梁柱,社会上缺少了一位好楷模。
薛老师,你放心地去吧!你教诲的学生们将铭心刻骨;你的遗志,学生们将一如既往地传承,你的处世风范,我们学生将毫不犹豫地追随效仿。薛老师,您放心地走吧!您安息吧!你将永远地活在我们心中!(举哀)
薛老师,您永远是我们的好老师!我们永远怀念您!(举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