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诗词鉴赏>感叹成长的古文

感叹成长的古文

详细内容

篇一:《古文》

(四)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朗诵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五)欧阳修苦读《欧阳公事迹》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六)王冕僧寺夜读《宋学士文集》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由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

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七)张无垢勤学《鹤林玉露》

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是者十四年。洎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张九成被贬官到横浦,住在城西的界寺。他住的房间一扇短窗,每天天将亮时,他总是拿着书本站在窗下,就着微弱的晨光读书。这样一直坚持了十四年这久。等到他回到北方了,在窗下的石头上,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

(八)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发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授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或有所闻。

我幼年时候,就喜好读书,因为家里贫寒,没有办法买到书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阅,亲手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到时归还。遇到天寒,砚台里结成坚冰,手指头不能屈伸,(仍然坚持抄写)一点也不敢偷懒。抄写完,立刻送人家,从不敢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别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我所以能够读了许多书。

到了成年,更羡慕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又恐怕没有大师、名人来开导自己,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地方上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先辈是德高望重的人,学生挤满屋子,他说话态度从没有流露一点客气。我(毕恭毕敬地)站着侍候在先辈的左右,向他提出问题,询问道理,弯着腰,侧着耳朵专心地请教;有时遭到了斥责,态度越发恭敬,礼节越发周到,不敢回答一句话;等待他高兴了,就向他请教问题。所以我虽然很愚笨,还是得了知识,增长了见闻。

1.下面“以”的用法与另外三项不同的是()

A.无从致书以观B.计日以还C.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D.俯身倾耳以请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3.回答下列的问题。

①“余因得遍观群书”的原因是什么?

②“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的原因是什么?

4.这则短文赞扬了宋濂怎样的精神?

答:

[编辑本段](九)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主,但是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

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

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我曾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

篇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

古诗文理解性默写

班级:姓名:

一、《论语》十二章

1、表明了既要勤勉学习,还要按时温习,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的是:,?

2学与思辩证关系的一句话是

3.青岛啤酒节开幕之际,主持人说:“孔子说

过,!”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

兴欢迎

4当别人不理解自己时,我们应该不恼怒,保持应有的风范,正如论语中所说

,?

5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

的话,,.

6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

??

7《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

8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

9、表明了学须有友。志同道合的朋友不远千里而来,研究学问,析疑解惑,有利于

学业进步,自然成为乐事:,?

10、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

,。

11、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

是:,。

12、《论语》中含义深远,金铿玉振,古往今来,不知激励过多少志士仁人在险恶的环

是:,。13、《论语》中用简洁朴素的笔致,勾画出一个安贫乐道者的心理状态,平凡而又高

洁,令人向往之至,在今天更显得珍贵的句子

是:,,。,。

二、《观沧海》

1、点出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的诗句是:,

2、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

。,。

3、虚写诗人想像之景的句子是:,。,4、体现作者博大胸怀的诗句是:,。,5、诗中总写所见之景的句子是:,。

6、写岛上生机盎然的句子是:,。

7、写大海波涛汹涌的句子是:,。

三、《次北固山下》

1、2、3、最能突出地表达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思念之情的句子

4、道出新旧更替的生活哲理的名句

5、6、

7、

8、

四、《钱塘湖春行》

五、《天净沙·秋思》1、

2、

3、4、

程远远在异乡,面对晚霞中森林的奇异风光,但远离故土的滋味实在是不好

不觉脱口而出。六、《龟虽寿》

④强调发挥人的主观作用,反映积极进取的态度的句⑤运用比喻表明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句子⑥比喻有志的人虽年老而仍有雄心壮志时,常用的成语七、《过故人庄》

八、《题破山寺后禅院》

篇三:《小古文阅读》

小古文阅读

一、《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

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写出下列带点的汉字的读音,并填空。

孔君平诣其父(),“诣”的意思是;为设果(),是为设果;儿应()声答曰()。

2、“惠”通假字是(),“甚聪惠”是说杨氏子从文中这一句话可以看出。

3、杨氏子的回答非常巧妙,妙在

二、《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

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

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成语出自这个故事。这个故事中是的知音,

从这两句可以看出。

2、人们常用“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感叹

3、高山流水比喻

人们把知音比作的人。

4、你是怎样理解伯牙绝弦的:

三、《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

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

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理解词语意思

诲:惟:援:俱:

“之”在古文中有不同的意思,在本文中出现多次,我知道在“之”通国

之善弈者也意思是,惟弈秋之为听是指:

思援弓缴而射之是指;是虽与之俱学是指。

2、理解句子的意思。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3、回答问题

那你知道后者为什么学不好吗?从他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四、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去人近及日中孰为汝多知乎

“为”是多音字,文中的“为”如:此不为读()孰为读()。

2、联系课文,把下面句子的意思写出来

孔子不能决也。

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孩辩斗的原因是一儿认为原因是一儿认为原因是

3、科学知识。我知道早晨和中午的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是

早晨的太阳之所以看起来比中午的大这是视觉的

造成的中午的气温比早晨高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阳射大地中午太阳射

大地

五、精卫填海

《山海经》

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

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

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1、填空。“精卫”的样子是

它是

2、精卫填海这个故事象征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六、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楚人刻舟求剑的结果原因是(文中原话)

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七、夸父追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

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1、理解词句意思。

夸父与日逐走,

渴,欲得饮,邓林是指

2、夸父追日象征着

八、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曰:

“吾忘持度!”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

“宁信度,无自信也。”

1、理解词句意思。

履:度:遂:

何不试之以足?

宁信度,无自信也。

2、这是一则故事,告诫我们做事

九、晏子使楚(原文)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

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

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

“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

楚矣!”

1、理解词句意思。

短:更读音():不肖读音():

使狗国者,从狗门入。

齐无人耶,使子为使?

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这三个成语运用了修辞手法,我知道

成语()的意思是

这三个成语运用了修辞手法来表现齐国人多。

2、这两个短小的故事,告诉我们晏子(用三个以上成语或四字词)的人。

十、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

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

弗能应也。

1、填空,理解词句意思。

鬻():誉:其矛:

其人:

其人弗能应也。

2、这个寓言告诉我们

十一、揠苗助长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注释:1.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长(zhǎng)——生长,成长,揠(yà)——拔。2.芒芒然:疲倦的样子。3.病:精疲力尽,是引申义。

4.予:我,第一人称代词。5.趋:快走。往——去,到„„去。

6.槁(gǎo):草木干枯。

1、根据注释把全文写成白话文。

2、“予”在文中指“我”读音()。这个寓言故事教育我们做事要

十二、《为学》彭端淑(1699—1779),清代四川人。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感叹成长的古文}.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1、理解词句意思。

本文第一段使用了、修辞手法。“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句子的意思是

2、作者讲述了的故事,告诉人们做事、求学问只要

就的道理。

篇四:《古文练习题》

文言文翻译技巧

文言文翻译技巧可用“留、补、调、删、换”五个字来概括。

一、留:古文中有些表示地名、人名、物名、朝代、国号、帝名、官职等专用词语及所引用的诗词名句,一般都不需要翻译,也不必翻译,可以直接从原文中拿下来。如《湖心亭赏雪》,“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可译为“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又如,《三峡》“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可译为“所以打渔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二、补,增补,补充原文中被省略的成分以及量词。如“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这句“从其所„„”前省略了主语“他”。翻译时就应补充出来,译为:船停了,他从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如《桃花源记》中“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翻译时要补上“桃花源中的人”和“渔人”。再如《口技》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译时要补上被省略的量词,译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三、调,即调整词序。调整倒装句的语序,如宾语前置、介宾短语后置、定语后置等,这些特殊的句式与现代汉语不一致,翻译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调整词序。如《童趣》中“徐喷以烟”一句,就应该调整语序理解为“以烟徐喷”,译为:用烟慢慢地喷它。四、删,即删除的意思。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某种语法作用,没有实在意义,翻译时要删去。如“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这里的“也”表示肯定语气,没有实在意义。再如“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中的“而”连接两个动词,没有实在意义。五、换,即替换之意。不少的文言词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翻译时应换用现代汉语的某个词语。如“环堵萧然,不避风日”中的“堵”在古文中是墙壁的意思,而不是“堵塞”

文言文句式结构有:

1、判断句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二)倒装句: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宾语前置通常分(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微斯人,吾谁与归?”(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秦诚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2、状语后置:“于”、“以”组成的介词结构,一般后置以补语的形式出现。青,取之于蓝。(《劝学》)

3.主谓倒装: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四)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1)主语的省略就是把主语省略掉。例如: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

(2)谓语的省略就是把谓语省略掉。”例如“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宾语的省略例如:民说之,使(之)王天下„„(4)介词的省略例如:方柯玩游戏(于)网吧。

工之侨献琴

刘基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使国工视之,曰:“弗古。”还之。

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

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

14、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①弦而鼓之()②作断纹焉()③易之以百金()④莫不然矣()....

15、下面句中的“之”指代什么。

①弦而鼓之()②还之()③易之以百金()④工之侨闻之()....

16、翻译下面句子的意思。

(1).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

(2).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

(3)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

17、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寓意:

工之侨:虚构的人名。斫(zhuó):砍削。

弦而鼓:装上弦弹奏。弦、鼓,都是名词作动词用。鼓,打鼓;这里指弹奏。桐:桐木,制古琴的材料。金声而玉应:发声和应声如金玉之声。

太常:太常寺,祭祀礼乐的官署国工:最优秀的工匠,这里指乐师。

篆工:刻字的工匠。刻字多用篆体字。古窾(kuǎn):古代的款式。窾,同"款",款式

贵人:大官。稀世:世上少有。乐官:掌管音乐的官吏。

弦:琴弦。这里作动词用,装上弦。匣:装在匣子里。期(ji)年:周年。

易:换,交易诸:兼词,之于传视:大家传地看着

鼓:弹天下之美:天下最美好的(琴)悲哉世也:这个社会真可悲啊

独:只图:打算,计谋美:好适:到„„去

答案:

14、①弹②花纹③交换、买④这样15、①琴②工之侨③琴④这件事16、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