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诗词鉴赏>形容书法写得好

形容书法写得好

详细内容

篇一:《书法心得》

书法心得

汉字,我国最美丽的艺术文化瑰宝之一。只要写好它,它就像一幅山水一样有着独特的艺术气质。正所谓“以气养神,以神养人”,一个人的品质往往可以从这个人写的字中体现出来。

中国书法——隶书是古文字与今文字的分水岭,是古文字有今文字转化的中介,这个转化过程本身就是中国古文字发展的成果。隶书作为中国书法五大书体之一,在悠久的中国历史文化传承中,曾经起着重要的文字艺术推动作用,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可以这样说,方块汉字的确立,是从隶书才真正开始的。直到今天,隶书仍然有着令人叹服的生命力,它不仅是华夏古老文化的代表之一,而且它不可替代的艺术审美价值,仍在广泛地风行着,影响着我们现代人的文化生活和审美情趣,充分发挥着它那蕴涵古文化魅力的作用。

开学以来的这一个月里,我所学、所练的的便是隶书。在中国书法艺术中,点是一个最基本的元素。早期的中国文字并没有点,像甲骨文、钟鼎文、小篆里,都找不到点,只有隶书的出现,点才问世。而点的出现大大丰富了汉字的结构变化,给书法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如今,传统汉隶已经诞生了两千余年。到今天,书家们已经很难在单纯的汉隶上有所突破。所以在较早的时候,便已有不少的书法家们在隶书与其他书体的糅合上做文章了。比如伊秉绶,他在隶书的结构中,就掺入了宋板书的方整和横竖粗的结体。而赵之谦,则在隶书与

魏碑的融合及侧锋用笔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之前,在我初练隶书时,有人跟我说我写的蚕头雁尾给人一种轻佻之感。当时从个人角度上看来,灵动轻盈比朴拙厚重来的顺眼的多。可单单说起隶书,又给我一种沉稳厚重的印象。对于这“轻、重”的取舍便开始困扰着我。但有天晚上我做了个梦,梦中有个声音对我说怎么才能写好隶书。他说:“隶书,就是把你写的POP字体和楷书结合起来就可以了。”于是第二天,当我坐在教室的桌前时,我便通透了!

隶书最突出的特征是结构扁平取势和蚕头雁尾。“扁平取势”如同POP字体里对汉字适度的变型与拉伸;“蚕头雁尾”如同临楷帖中,顿、勾转换成了顿、提。并且轻灵远不比古雅来得更具韵味,马士达先生曾曾经便说过:“由于隶书是有篆书演变而来的,尽管它是今体字,但它的艺术信息必须十分古雅。古雅为隶书的基本书法精神。”虽然对于初学者的我来说,目前还达不到这个要求,但外婆已尽我最大的可能去揣摩用笔笔势与书写的“意”。

一个月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在临摹中我感受到了什么叫做“上下紧密,左右舒张,横平竖直,蚕无二设,蚕头雁尾,雁不双飞。”并且同一个字,隶书的书写手法就有之多5种,每种方法都风格独特,耐人寻味。

在练习隶书的过程中,我深刻的体会到了四个字:静心!心静。两个静字前者是动词,后者是形容词。静下心,手才能不都,字才能写得稳当;心平静了,才能耐得住性子一笔一划的体味书写中的各般滋味,才能写得好字。我想,如果把它用在其他事物上,就像那四字“泰

然处之”。在人生的胡同或狭窄处,心态上的泰然处之往往可以留意到一些平常被忽略的事物,起到绝地重生,运筹帷幄的作用。我想,这个感悟对于我来说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篇二:《书法创作心得》

篇一:书法艺术心得

成绩:

书法心得

大一下学期开学时

选修了中国书法艺术欣赏与创作基础,之前很

少接触书法,现在

经过一学期的学习,我或多或少地领悟到了书法也

是门很美的艺术,

它是有精神和灵魂的.

在书法课上,我们

了解到古代书法家的刻苦练习书法的事例,知道要

写好字练好书法确

实要经过自己一番的努力。虽然短短的十几周课不能很明显地提高我们书法的书法能力,但

是能了解一些历代书法家和书法家的作品.特别是能锻炼一个人的毅力与耐性,更能提高对人

生的认识。

什么是书法?从广

义讲,书法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而谈到书法

的历史,以唐宋发

展最为鼎盛。唐朝尚法,宋朝尚意。唐代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达到了中国封建文化的

最高峰,可谓“书至初唐而极盛”。历朝名家辈出,灿若繁星。如初唐的欧阳询、虞世南、褚

遂良等;中唐的颜真卿、柳公权等,都是书法大家。晚唐有王文秉的篆书,李鹗的楷书和杨

凝式的“二王颜柳”余韵。这时候的大家,无不是勤奋练习的结果,杜甫就言之“读千卷书,

行万里路”。凡想成大家者,必先得立志决心,然后才有所作为。而到宋朝的尚意风格,乃朱

大倡理学所致,意之内涵,包含有四点:一重哲理性,二重书卷气,三重风格化,四重意境

表现,同时倡导书法创作中个性化和独创性。如果说隋唐五代的尚法,是求“工”的体现,

那么到了宋代,书法开始以一种尚意抒情的新面目出现在世人面前。宋代书法家代表人物是

苏、黄、米、蔡。无论是天资既高的蔡襄和自出新意的苏东坡,还是高视古人的黄庭坚和萧

散奇险的米芾,都力图在表现自己的书法风貌的同时,凸现出一种标新立异的姿态,使学问

之气郁郁芊芊发于

成绩:

笔墨之间,并给人

以一种新的审美意境。到这时期,写字就是把自己的意融进去,达到“人字合一”的结果。

学书法,首先得从

一笔一划练起,横竖撇捺点各有不同的写法,论行

笔方式有顺式和反

式。论字的锋笔有藏锋和露锋。写字要看不同的意境,一幅好的书法作品是自己心境的流露,

是各种书法技巧的灵活综合运用。

如果要真的学好某

种字体风格,先你得对所历代书法家和他的作品要

有一定的了解,然

后要掌握他的书法特点和运笔技巧.其实书法的境界确实是无穷大的,你要学好它,真的得花

时间,我们要花时间去领悟某种字体风格,多去了解些书法家的时代背景和他作品诞生的背景.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全面的掌握某种书法风格.学书法,我认为我们最好还是得从临摹开始,我

们要注意向他人学习,向他人的优点学习,把他人的好东西吸收过来,才能高自己的书法水

平,如果不向他人学习,就不能丰富和造就自己。比如说颜真卿的楷体颜体,取初唐四家特

点,兼收篆隶和北魏笔意,完成了雄健、宽博的颜体楷书的创作,树立了唐代的楷书典范。

《颜氏家庙碑》,书法筋力丰厚,是他晚年的得意作品。要学习颜体,就得从临摹开始,以不

变应万变。

当我们看到电视里

的那些书法艺术家立于房中,执笔写意,声乐相伴,

那是一种多么惬意

的人生境界啊!学书法,我觉得就是学人生。就那一个简单的“人”字来说,虽说是简单的

一撇一捺,但要写起来就是那么容易。胖了,处世太圆滑;瘦了,做人太直率;高了,为人太

高傲;低了,活得太卑微。而要写出一个好的“人”字,就在这一胖一瘦一高一低之间,好

好拿捏。人字何时写得有感觉了,我想你的人生也就有感觉了。写字还要有

成绩:

耐力和信心。如今

在这个压力很大的社会,如何能沉下心来专心研究,如何不较个人的得失,我想书法就是一

个很好的答案。

篇二:书法临摹与创作心得体会

书法

的临摹与创作

时光荏苒,学习书法已有二十多年的时间了,从最初的兴趣爱好到现如今从事专业,我想除

了坚持以外,更主要的是领悟和学习古人的经典作品。

对于学习书法而言,

临摹与创作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学习书法的人都能言之一二,但观念和体验的差异往往

会造成截然不同的艺术实践和艺术效果。

谈临摹,必须先清

楚临摹的目的。临摹是中国传统艺术学习的一个重要手段,他是技艺的学习,风格的吸收,

同时更是艺术感觉的积累和提升。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有其潜在的艺术感觉,孩童写字有他

的自然天趣,成人初习书法亦有他的自然天性,但这些自然大都是原初而低级的,需要通过

磨练和打造来提升,使之最终成为一种高境界的自然天成,临摹便是磨练和打造的最好方法。

通常学书者都知道

临摹有三个阶段,即实临、意临和背临。我认为实临是基础,它能够为以后的博采提供扬弃

的标准,因而也是最为关键的。明末清初学者钱谦益曾对王铎早年的阁贴临书有这样一个评

述“如灯取影,不失毫发”。“如灯取影”以字面含义来理解,似乎与复制、拷贝意思相近,

灯下取影显然是形容临摹过程中对范本点画形廓把握的精准无误。但是,对于这样一个临摹

标准,人们对它的取舍往

往持有不同的观点。持否定态度者以“妙在能合,神在能离”,“他神”和“吾神”的相互独

立来强调艺术个性的张扬,认为“如灯取影”不足取,它无非就是文人笔下的渲染和无法实

现的美好愿望罢了,他们认为对于习书者而言,临摹无需苛求点画的形似。但我认为,“灯下

取影”的对象是为历史所检验,为人们所公认的经典,能做到“灯下取影”般的精准固然很

难,但却必须是我们努力追求和认真实践体验的目标。

以个性狂飙而引领{形容书法写得好}.

明末书坛的“字林侠客”徐渭对临摹之法有这样的判断“毫发失真则精神顿异,所贵详谨,

精意摹搨,凡肥瘠工拙要妙,俱一一穷之,不失古人位置之美”。虽然这里徐渭强调的是摹书,

可见他对古人书法精准体验的重视。清代王澍在《论书心语》中更有“临古须是无我,一有

我,只是己意,必不能与古人相消息”的论述。对经典“如灯取影”地实临正是我们与古人

真正相消息的最好方法,其目的是“意与古会”。在某种程度上,书法的经典实临与西方绘画

的素描写生有异曲同工之妙。素描是西画用以提高观察事物和表现事物能力的主要手段。它

要求通过精准刻画物象来达到传物象之神的目的。而书法的实临也绝非是简单的点画模仿和

造型复制,它需要我们在追求与经典点画的相契过程中,掌握观察对象的方法,通过准确刻

画点画的粗细、长短、方圆,在运笔的徐疾、收放、含露、提按之间来体验

其中心、手、笔三者之间沟通、会意的感觉,努力与古人神交会通,寻求艺术的共鸣。实临

不仅仅是对一种风格的学习,它更是积累。这种积累的深度和厚度以及有效性是以对经典把

握精准的程度为前提的。如果没有以点画相似为前提的。如果没有以点画相似为基础,临摹

者即便自认为有感觉,那也很可能是主观的臆断。正如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和交流,相互间如

果水平相当或者相互甚为了解,话题便能展开并且深入,否则只能是客套寒暄,而难以产生

思想的火花,甚至南辕北辙。

创作这一概念对于

书法艺术而言是当代的产物,实际上是当下人们生活与书法逐渐远离,而更多是与之在展厅

相会的产物。如今人们为书法创作设计了很多方法,体现了鲜明的当下性,有其合理的一面,

但这种“设计”往往很难再现艺术的真正内核,展现“书为心画”的真实,习书者也始终困

惑于临摹与创作的脱节。我认为书法创作应是书写者由积累而逐渐自化的艺术表现。从书写

的技法层面上来讲,应是一种书写习惯动作的流露;从艺术表现而言,则应是创作者内心情

感的流淌和艺术品位、文化修养的凸显。两者相辅相成,相映成辉。创作中的书写技法,它

不是来源于一种经典风格与另一种经典风格的简单而生拙的叠加,而是来源于对各种经典“如

灯取影”般的专精和博彩后的感受和积累,是多少次“意与古会”的结果。这些感受积累与

创作者的修养、

品格融为一体,成为其身体的内在成分,它的呈现才可能是真正自然地,“书为心画”的艺术

价值才可能重回我们的书法创作中来。

篇三:书法艺术创作心得

中国

书法源远流长,它以方正端庄的结构、线条优美的造型、风格各异的体势、内涵深邃的意境,

显示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它虽历经上下五千年、绵绵日月而不衰,具有亘古不灭的生命

力。不仅是华夏文明的国粹,更代表中国的文化精神。

要学好书法,首先

要临帖。中国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累积有五千多年的优秀遗产,任何书家,都只能在学习

和继承先人的前提下创新自立。学书法,就得临帖。入门需临,变体也需临。

读帖则是一种心功,

这种功夫看似轻巧,实际比手的训练更难。它是一种默临、默记,是一种揣摩,是实现从钩、

摹、临的“入帖”到得其字帖的神韵、势度、用笔、行气或结构布局技巧的“出帖”之道。

鉴于本次开课《泰

山刻石研究》,谈一下这四周的书法临帖、读贴及创作的心得体会。

一、临帖

中国书法强调内外

功结合,内功是基础,贵在一个“功”字,而外功则是修养。临帖练字是书法的字内功夫,

所谓“笔突万支”“笔冢成山”,讲的就是字内功夫的修炼。在这个阶段,学书者通过毛笔这

种特殊的书法工具,从文字的点画俯仰之中,从线条的抑扬顿挫之间,去感受笔情墨趣。这

个阶段需要较长时间的临帖习字,反复揣摩其字形结构方能奏效。经过长时期的练习,从泼

墨染翰之中去采撷天地正气,就会感到一种禅意的祥光在心中漫射开来,从而获得胸怀的舒

展和放达。

四周临帖的体会:

1、运笔(中锋、侧

锋,露锋、藏锋,方笔、圆笔,按笔、提笔)

成熟的艺术往往具

有比较严苛的规范和普遍适用的方法、技巧。运笔的技术,根据不同的时期、不同流派、书

法家的书写习惯等不同,形成了所谓不同的笔法,“中锋”与“使其中锋”本身就是传统论述

中关于笔法的重要核心部分。

2、笔顺

谈线条、谈构型、

谈布白,同时还要关注笔顺。所有的线条不是同时呈现在纸上的,是有先后的呈现,并且这

种先后次序不是无关紧要的,不是拆破打散随便安排都可以的。

3、速度

初临帖宜缓宜逼真,

这是毋庸置疑的道理。书写的速度,缓慢不羁仅仅在笔画运行时,更多的时间应该花在下笔

和下笔前的准备。古人说凝神敛气,不是夸张。当你握笔紧张,手都在颤抖,呼吸急促,肺

部收缩,如何能写得好呢?必然不能着急下笔,需要调整好呼吸后,以最放松的姿态,自然

舒适的写出这一笔,完结之后,再准备下一笔。久而久之,加上读书的功夫,最终需要养成

的是一种静气,自信而淡定。

4、姿态

人可贫,而行为不

可猥琐,书不佳,唯姿态不肯让人。字已不佳,更无赴急草率的资笨,更要讲求书写时的姿

势,头正身直、臀平足安。

二、读贴

读帖,可使自己更

多地了解各家各派书风,从而融会贯通选择,创立自己的风格。实际上,读比临、比写都要

多得多。读可以“破万卷”而临摹再多,于几千年累积的优秀碑帖,也不过凤毛麟角,书道

中的“厚积”,非同小可。

这段时间从图书馆

借阅了大量的书法临帖,从书写毛笔字的三要素中体味每一笔在这个字中的行气、势度。老

师还亲自带我们去岱庙、经石峪考察,观看历代书法大家的石刻作品,风格各具特色,独树

一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