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现代诗人
详细内容
篇一:《四大诗人》
但丁
一、了解但丁的《新生》、《飨宴》、《论俗语》、《帝制论》。二、了解《神曲》的基本内容、主题思想;三、理解但丁《神曲》思想与艺术上的两重性。
但丁生平及创作
1、1265年5月生于佛罗伦萨小贵族家庭。2、少年时代勤奋好学,在青年时成为一个多才多艺、学识渊博的人。“温柔的新体诗”、贝娅特丽丝、《新生》。3、研究哲学、神学。4、参与政治。5、三部理论著作。6、开始创作《神曲》。温柔的新体诗P58
来源:普罗旺斯抒情诗、西西里爱情诗主题:爱情
阶级倾向:骑士、贵妇人→市民阶级
艺术特征:真挚的情感,细致真切的描写。《新生》
纯爱——精神爱——信仰爱
贝娅特丽丝:天使、女神;真善美的理想31首抒情短诗。摆脱禁欲,自然清新
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向读者剖露作者最隐秘的思想情感的自传性作品。“即使没有《神曲》,但丁也会以这些青年时代的诗篇划出中古精神和近代精神的界限,人类精神向意识到它的内在生活方面迈进了一大步。3、研究哲学、神学
•皮依休斯的《论哲学的安慰》西塞罗的《论友谊》塞内加的《道德对话》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和《伦理学》阿奎那的《神学大全》……4、参与政治
•意大利政治分裂,教皇与皇帝矛盾重重,卷入党争,被判流放5、三部理论著作
•《飨宴》(1304~1307)注释自己的诗作,介绍古今文化知识,提供精神食粮。•《论俗语》(1304~1305)论述意大利语言的历史演变和特点,批判中古文人推崇拉
丁文的偏见,为意大利民族语言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帝制论》(1310~1313)阐述了政教分离,相互平等的观点。《神曲》
•中世纪梦幻文学形式。
•但丁:《喜剧》薄伽丘《但丁赞》:《神圣的喜剧》采用意大利俗语写成
意大利民族语言,意大利民歌形式1、内容
•黑暗森林,三只恶兽,维吉尔的援救,地狱,炼狱,天堂2、主题
通过但丁先后在维吉尔和贝阿特丽采带领下游历三界的经历,探索诗人自己、意大利民族和整个人类的前途与命运,但丁认为人类必须依信得救,同时强调理性对促进人类进步的作用。3、艺术
(1)梦幻与写实的交融。
•三界游历,梦幻文学的形式——教皇统治、党派之争,反映现实的内容。•清晰空间、色调调配、细节描写(身临其境)(2)工整与协调的结构。
•3部,每部33歌,“序言”,共100歌。•三韵句的形式:每段三行,连锁押韵衔接,(aba,bcb,cdc,……,yzy,z.)韵律平稳有力。•各部篇章基本相等,工整匀称。(3)象征、寓意的手法。
•森林、狮、豹、狼被称为《神曲》的四大象征;
•维吉尔——知识、理性贝娅特丽丝——爱、信仰•地狱——黑暗社会天堂——理想境界炼狱——痛苦的必经之路•结构的象征意义:3(3部、33篇、3韵句)“三位一体”•10层100歌“圆满”“喜剧”
(4)语言:意大利俗语写成,并采用意大利民歌的形式。对于促进意大利民族语言的统一和解决意大利的文学用语问题起了很大的作用。比喻生动传神。4、《神曲》的两重性(1)《神曲》愤怒揭露教会罪恶,但并不否定宗教和基督教教义,其构思和内容都受到了基督教观点的支配;
(2)诗人强烈地谴责专制暴虐的君主,批判卖国贼、分裂者的罪恶行径,但他又把统一国家的愿望寄托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身上,流露出明显的贵族偏见;
(3)诗人推崇古希腊罗马的灿烂文化,讴歌人的理性、智慧和知识,但又把自己敬重的古代文化大师置于地狱的侯判所中。
(4)诗人同情男女青年的爱情婚姻自由,宣扬现实幸福,但又不能摆脱禁欲主义的桎梏,把情侣作为贪色者置于地狱中受苦。
(5)诗人的神学世界观和人文主义世界观的矛盾使他在《神曲》中虽然歌颂现实生活,但又把它看作是来世生活的准备;虽然肯定人和人的价值,但却必须在信仰和神学的指引下才能到达真理和至善的境界;
(6)诗人在艺术上敢于大胆创新,充分运用现实主义手法,深刻揭露现实生活中的丑恶,闪耀着人文主义的光辉,但又因袭了教会文学常用的梦幻、象征、寓意等陈旧形式,使作品蒙上一层宗教神秘主义色彩。
(7)诗中旧时代观点的痕迹还相当明显,但更重要的是,这些旧时代的旧观点已被新时代的新观点所压倒。正是诗人世界观中的进步因素,使他在中世纪文学中最先创造出广泛反映时代社会政治生活、具有巨大思想认识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伟大诗篇。
莎士比亚
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奥赛罗》奥赛罗、伊阿古、苔丝狄蒙娜、爱米利娅“从最亲密的爱情与无限的信任,到妒忌的折磨和疯狂的仇恨。
《李尔王》李尔,大女儿、二女儿,小女儿
《麦克白》麦克白,三个女巫,麦克白夫人"它是一个愚人所讲的故事,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找不到一点意义。"
悲剧的主题
人文主义理想和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的斗争,人物内在的善
与恶的斗争
特色——性格悲剧
哈姆莱特——忧郁与延宕奥赛罗——轻信与嫉妒李尔王——刚愎与愚蠢麦克白——野心与贪婪《哈姆莱特》
悲剧的深刻性。哈姆莱特性格的复杂性。对人类生活的高度概括性。悲剧艺术和语
言艺术的丰富性和完美性
1、悲剧的历史来源取材于《丹麦史》。借鉴:托马斯·基德的戏剧
推陈出新——深刻的哲理性:生与死、善与恶、人生的意义与价值。2、悲剧内容介绍人物:
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丹麦新王——克劳狄斯。王后——乔特鲁德
王子的情人——奥菲利娅。王子情人之父——波洛涅斯。王子情人之兄——雷欧提斯情节:
①威登堡大学接受人文主义教育(快乐)②父王暴死,叔叔克劳狄斯篡位,母亲乔特鲁德匆匆改嫁了新王。回国奔丧,悲愤
疑惑,鬼魂显现,复仇使命,装疯迷惑,试探,“戏中戏”(忧郁)
③犹豫延宕、误杀、出使、返回(延宕)
④奥菲利娅溺水,雷欧提斯报仇。决斗误饮复仇
(行动)
3、阐释(不同批评方法的聚讼之地)
弗洛伊德:对莎剧人物的心理分析弗莱:对莎剧情节的神话-原型考察新批评派:文本细读意象派批评:语义还原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的反省女性主义:发掘”言说的权力”新历史主义:基本的理论出发点时尚的话题:
“文化多元主义”、”核子批评”、莎士比亚与”披头士”、“宗教、肤色和种族差异”4、哈姆莱特形象分析
①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者的典型。
②思想发展过程:A、理想破灭、精神忧郁、思想危机。B、深入思考、寻找出路。
C、在思考中行动。
(快乐的王子、忧郁的王子、延宕的王子、行动的王子)
③关于哈姆莱特的“延宕”。力量悬殊,处处小心。
④哈姆莱特悲剧根源。A、主观:孤军奋战。B、客观:时代的悲剧。
⑤形象的意义:A、揭示了新旧交替时代尖锐的社会矛盾,新兴资产阶级,封建势
力;B、宣扬并深化了人文主义思想;C、唤起民众,反抗封建势力
5、艺术特色
1)取材于宫廷复仇故事,但注入了时代精神的灵魂。具有广阔的社会背景。
2)情节的丰富性和生动性。三条复仇线索,哈姆莱特、雷欧提斯和挪威王子。矛
盾冲突扣人心弦。
3)人物形象刻画,摆脱了类型化,突进到个性描写。内心独白、对比手法。4)语言丰富多彩,形象生动,极富于艺术表现力,也极富于人物性格的特点。五、莎士比亚的历史地位
光芒四射的艺术天才。巨人般的激情。博大精深的思想。一座不朽的丰碑歌德
一、德国概况
2、纵向梳理:
1)“神圣罗马帝国”
2)1618-1648年发生的三十年战争
“从德国北部的柏林到它南方的邻国瑞士,要经过10个邦国,办10次手续,换10次货币、交10次关税。”“当时德国境内的货币有6000多种。”(《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的历史演变》齐世荣主编,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3)普鲁士对抗法、俄、奥、瑞典、萨克森五国联盟军队。“德意志民族之光”。德
意志民族意识,民族凝聚力。1740年12月
3、代表作家
①莱辛(1729—1781)“德国新文学之父”《拉奥孔,论诗与画的界限》。《汉堡剧
评》
②席勒,德国近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强盗》,《阴谋与爱情》,《欢乐颂》③歌德《浮士德》1、生平与创作
1)1749年出生,法兰克福富裕家庭。16岁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21岁斯特拉斯堡大学攻读法律,结识“狂飙突进运动”精神领袖赫尔德.2)狂飙突进时期(1771-1775)“狂飙突进运动”:是18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中期发生在德国的一次全国性资产阶级文学革命运动,因克林格尔的剧本《狂飙突进》而得名。它充分肯定个人的地位和个性的自由发展,崇尚感情,肯定自然,推崇天才,带有狂热的个人主义倾向和反叛精神,在反封建和强调文学的民族性方面产生了强烈的影响。赫尔德是运动的精神领袖,青年歌德和席勒是主要作家,代表作品是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席勒的《阴谋与爱情》。
《少年维特之烦恼》
现实生活维特
绿蒂三大阻隔
a、封建的婚姻制度。b、金钱和门第的差距。c、维特自身软弱的性格
“维特热”,“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妙龄女子谁个不善怀春;/这是人性中的至
神至圣,/啊,谁知道此中会有惨痛飞进?/可爱的读者啊,你哭他,你爱他,/谁从耻辱之中挽救他的声名;/请看,他出穴的精灵在向你目语:/做个堂堂男子,不要步我后尘!”《少年维特之烦恼》是德国第一部引起广泛的国际反响的文学作品。3)魏玛时期(1775-1794)1775年,魏玛公国内阁大臣。1786年,逃往意大利。
1788年,返回魏玛后,摆脱政务,致力于文艺创作和科学研究。
4)“十年合作”时期(1794-1805)1794年,与席勒携手,“魏玛古典主义”
以希腊的古典艺术为榜样,用完善的形式、纯洁的语言,表达人道主义的内容,
创建德国古典文学。
作品: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诗剧《浮士德》的第一部、长诗《赫
尔曼与窦绿苔》等。
5)席勒逝世后的晚年歌德(1805—1832)拿破仑时代,全欧革命高潮,工人运动,空想社会主义,进入晚期创作的辉煌时期“世界文学”1832年,病逝,享年83岁三、《浮士德》
1、来源:德国民间传说,跑江湖的魔法师乔治·浮士德。英国的大学才子派剧作
家马洛,《浮士德博士的悲剧故事》
2、情节:“天上序幕”:上帝和魔鬼梅菲斯特的争论和赌赛1)书斋生活、知识悲
剧。对中世纪宗教神学、蒙昧主义的否定。2)爱情生活、爱情悲剧格蕾琴对文艺复兴时期那种过分追求官能享受和个人主义泛滥的否定。3)从政生活、政治悲剧。对古典主义时期依靠王权的否定。4)追求古典艺术、艺术悲剧。海伦(古典美)欧福里翁(拜伦)。预示着浪漫主义的虚幻。5)创立事业,事业的悲剧。“这无疑是智慧的最后断语:„要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和自由,然后才能作自由和生活的享受。‟”对资产阶级启蒙理想的歌颂。3、人物
(1)浮士德的形象
①探索者的形象,积极进取精神。欧洲资产阶级上升时期,一些渴望摆脱蒙昧、获
篇二:《四大诗人》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汉族,祖籍陇西成纪。生于碎叶城(当时属安西都护府),后迁居四川。天宝初,入长安,贺知章一见,称为谪仙人,荐于唐玄宗,待诏翰林。后漫游江湖间,永王李璘聘为幕僚。璘起兵,事败,白坐流放夜郎(在今贵州省)。中途遇赦,至当涂依李阳冰,未几卒。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享年61岁。李白所作词,宋人已有传说(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证以崔令钦《教坊记》及今所传敦煌卷子,唐开元间已有词调。然今传篇章是否果出于太白,甚难断定。今仍录《菩萨蛮》、《忆秦娥》各一首。李白被后人誉为“诗仙”。诗歌总体风格清新俊逸,既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黄鹤楼搁笔。《登金陵凤凰台》在黄鹤楼公园东边,有一亭名为“搁笔亭”,亭名取自“崔颢题诗李白搁笔”的一段佳话。唐代诗人崔颢登上黄鹤楼赏景写下了一首千古流传的名作:“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后来李白也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却见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搁笔不写了。有个少年丁十八讥笑李白:“黄鹤楼依然无恙,你是捶不碎了的。”李白又作诗辩解:“我确实捶碎了,只因黄鹤仙人上天哭诉玉帝,才又重修黄鹤楼,让黄鹤仙人重归楼上。”实际上,李白热爱黄鹤楼,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他高亢激昂,连呼“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山川人文,相互倚重,崔颢题诗,李白搁笔,从此黄鹤楼之名更加显赫。李白后来,李白也仿照《黄鹤楼》写下《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生死考证。上世纪90年代,吉国考古学家曾在碎叶城遗址进行发掘,除了许多佛教文物,他们还发掘出一块唐代石碑,其上有“安西都护府侍郎李某……”字样,这又进一步证实了郭沫若最早考证的李白故乡在碎叶的说法。其父李客,生平事迹不详。20世纪60年代前,中国学者普遍认为李白出生于四川江油(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按照这个说法李白与李唐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辈族弟。亦有说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因为被灭族而搬至西域;但此说缺乏佐证。据《旧唐书》记载,李白之父李客为任城尉。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三年(756),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连,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写下《早发白帝城》。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投奔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逝,也有说是:“醉致疾亡”,就是喝酒引发疾病而死(见皮日休《李翰林诗》)。也有说是单纯的喝酒猝死(见《旧唐书》)。也有说是醉酒入湖中捉月溺死,这种说法古已有之且广为流传。第一种说法:那是李白七岁时,父亲要给儿子起个正式的名字。李白的父母亲就酷爱读书,他们要培养儿子做个高雅脱俗的人。父亲平时喜欢教孩子看书作诗,父亲在酝酿起名之时,同母亲商量好了,就在庭院散步时考考儿子作诗的能力。父亲看着春日院落中葱翠树木,似锦繁花,开口吟诗道:“春国送暖百花开,迎春绽金它先来。”母亲接着道:“火烧叶林红霞落”。李白知道父母吟了诗句的前三句,故意留下最后一句,希望自己接续下去。他走到正在盛开的李树花前,稍稍想了一下说:“李花怒放一树白”。“白”——不正说出了李花的圣洁高雅吗?父亲灵机一动,决定把妙句的头尾“李”“白”二字选作孩子的名字,便为七岁的儿子取名为“李白”。第二种说法:李阳冰的《草堂集》序中说:“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范传正的《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中写道:“公之生也,先府君指天(李)枝以复姓,先夫人梦长庚而告祥,名之与字,咸取所象”。从以上文献中我们不难看出,李白的姓名是李白的父亲回到蜀中先给自己恢复了李姓后才给后来出世的李白取的名字,李母梦到太白金星后于是有了身孕,在阵痛难忍中生出李白,李白的名字就是根据这一梦境得来的。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郑州巩义市)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愤斥皇亲。唐玄宗当政时期的唐王朝,在当时的世界上是一个大国。但就在这表面上看起来仍然强大的大国里,因上下其手等诸多原因,业已孳生着崩溃的征兆。终于唐王朝迅速走向倾覆的转折点——“安史之乱”的发生。杜甫获悉这种情况后,觉得当权者不顾民生只顾自己享乐的做法,定然会导致国家的败亡;于是他便大为愤慨地挥笔写下后来被选进著名选本《唐诗三百首》的诗作,亦即题为《丽人行》的七言长篇古诗。该诗由于把杨家那炙手可热的奢侈生活作了大胆的讽刺和深刻的揭露,成为一首名副其实的“史诗”;而人们还从中概括出一个成语“炙手可热”,用来表明气焰很盛,权势很大的那一号货色。
多少年来,杜甫给后人留下的最大疑惑是他的死因。文学、史学界针对杜甫的死因提出了五种死因:
一、病死说翻阅莫砺锋、童强著《杜甫传》,关于杜甫的死,书中写道:“冬天到了,诗人病倒了。病倒在行往衡阳的舟中。……一颗巨星就在这无限的孤独、寂寞中陨落了。”
二、赐死此说最早出自于假冒唐朝李观的名义写的《杜拾遗补遗》。这种说法自提出后,后来历朝历代的学者对此说进行批驳,并明确指出此段文字中最大的问题,即文中提到唐玄宗在770年赐死杜甫,而唐玄宗死于宝应元年(762)。
三、自沉于水而死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