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话题作文范文>听好久不见的感受

听好久不见的感受

详细内容

篇一:《《好久不见》听后感》

《好久不见》听后感

偶然地在网络上听到了一首陈奕迅的《好久不见》。低沉的声音,缓慢的节奏,倾诉的语气吸引了我。

把这首歌下载到了手机里,每个晚上躺在床上,反复地听,内心掀起越来越多感动,感动于一个男人的执着,感动于一个男人的痴情,感动于一个男人的体贴。

两个人的感情已经不再,可是男人心中对曾经的爱人依然挂牵。他来到她现在生活的城市,走在爱人曾经来这个城市的路上,想到自己的爱人曾经是多么孤独的一个人走在这条路上。

拿着爱人曾经给的照片,走在那条熟悉的街道,却没有了她的陪伴,想到两个人的关系再也回不到从前,他的内心是何等失落。可是男人却天真地想,她会不会在街角的咖啡店出现呢,假如有幸能够遇到,我会带着笑脸主动和她挥手寒暄,并且和她坐下聊聊天,因为我只是想和她见上一面,看看她最近的改变,但觉不会说起从前,以免大家尴尬。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什么感情,什么爱情,谁也不再是谁的谁,要一个人,特别是一个男人,认真对待感情,特别是失去的感情,多半是无所谓,多半是换情人如换衣服的态度,而那种能够依然保持着怀旧感,依然关心失去的爱人和失去的感情的男人是少之又少了。能够在分手之后,保证不再恶意中伤曾经的爱人的人已经算是正人君子了,更别指望着他能够给予真诚的祝福了,而这个男人确是如此的

体贴,他还惦记着她过的好不好,还期盼着一次邂逅,可是却不想再提从前,也不想因此对她以后造成什么不便,而是只想说一句简单的话——“好久不见”。

一句简单的寒暄话语,内心却包含着深深的思念,尽管不想和她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却不想阻挡她幸福的道路。然而内心这一个看似简单愿望,自己却觉得是足够的奢侈。

期待着再次重逢,只为看看她的改变,。只为说一句好久不见

篇二:《感悟音乐鉴赏》

感悟音乐鉴赏

教育科学学院

学前教育专业

14151535

杨乙清

音乐是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会欣赏音乐便走出了欣赏美的关键一部分。因此学习欣赏音乐是一门很重的课程!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学到很多东西。下面我就谈谈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对音乐的认识。

一、对中国古典音乐的认识

在这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中国的古典音乐,体味到了中国古典音乐的美。笛声的清脆,箫声的深沉,琵琶的铮铮之音,这些我们都从中感受到了华夏之音的美妙,体味到古典的魅力所在。中国的古典音乐是以五音--宫商角徵羽为基础的,中国古代的音乐大家创作了中国独特的音乐形式。如今在民间十分流行的是唢呐这种乐器,无论民间的喜事还是丧事唢呐都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乐器之一。唢呐作为我国传统的乐器我国的音乐大家创作了优秀曲子如《百鸟朝凤》堪称经典。

在这门课的学习中感受最多的就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了民族的自豪感与自信心,有提升了对祖国的爱。

林夕说,十年难出一个陈奕迅,他什么歌都敢试。林夕说,陈奕迅唱歌不用技巧,而用感情。每当夜深听着他的歌,声音总似在极近之处萦绕,耳边的空气都像是被点燃一般使我颤抖。听着《浮夸》,你可以感受到那种想通过各种方法得到他人认可和目光而不想被忽略的感觉;听着《好久不见》,你可以感受到多年之后再见到曾经爱过的人,却只想说一句好久不见的心情;听着《K歌之王》,你可以感受到为你爱的人使劲全身解数,却还是无法打动对方的悲伤;听着《白玫瑰》,你可以体会到,得不到心爱恶人,却更为他痴狂的着迷。刘品原是总政歌舞团一位优秀的长笛演奏家,曾在上海音乐学院攻读本科。他从小参加革命,早年入党,还在学生时期就当党支部书记。尽管他比何占豪才年长1岁,却因长期的实践及组织工作锻炼,显得十分成熟。温州之行,显示了他与他的直接指挥者孟波所共有的艺术与思想的双重导能力。这正是现在不少艺术生产组织者十分短缺的基本功力。

人的积极性与实践创造能力,并不完全等同。那个年代的失误之一,就在于将两者划等号,酿成历史悲剧。何占豪毕竟只是小提琴专业一年级的学生,从未学过作曲。他虽有一肚子越剧音乐,但素材不等于作品,就像从布料到成衣,需要技术一样。对这一点,孟波十分清楚。孟波向副院长、作曲教授丁善德"求援"。丁教授优选学生,把作曲系四年级的一位高才生介绍给孟波。他就是有"四只音乐眼睛"之称的陈钢。陈钢和何占豪,同院不同系的两个名字,就此"联姻",与"蝴蝶"同时成对高飞。

在孟波决定调用陈钢的时候,措辞激烈的批评意见传到了院党委。有人认为,陈钢父亲有"历史问题",向国庆献礼的重点创作,怎么可以让他参加?

在院党委会上,孟波明确表态:"老子不等于儿子,为什么不能用?"他不仅"识才"、"用才",还敢"护才"。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在当时多么需要这种政治上的信任与保护!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校园里传出另一种非议:"《梁山伯与祝英台》是才子佳人加封建迷信","怎么能把这种东西向国庆10周年献礼?"

为了使两位学生的创作情绪不受影响,孟波主动找他们消除思想疑虑。《梁祝》虽是爱情故事,但宣传的并不是封建迷信。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悲剧,是对封建礼教的强烈抗争。我们中国革命的任务之一,就是反对封建主义,推翻封建统治。反封建的主题既然是进步的、革命的,就可以向国庆献礼。听了这番话,两位作者坚定了信念。

然而,作为一所音乐学院的党委书记,孟波的职权范围毕竟只在校园之内;向国庆10周年献礼的作品,也不只是校内的"自娱自乐"。《梁祝》协奏曲要走向社会,首先上海这座城市能否接纳它?置身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孟波不能不有些担忧。

《梁祝》协奏曲刚定稿,他就组织小提琴和钢琴两种乐器试奏一遍,然后把录音带直接送当时的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石西民那儿征求意见。石听完录音连说:"很好听!"孟波这才放心。他不是想邀功,而只求在上海意识形态领域的最高管理部门预领一张"通行证",确保艺术家的劳动成果得以实现。

诚然,《梁祝》在向国庆10周年献礼的时候,不仅顺利通过,且独领风骚,声誉鹊起。这是多么地幸运!然而,《梁祝》对于孟波来说,并不是一件幸事。有人认为,孟波组织《梁祝》创作,表现出狭隘的民族主义,告到中央,以致周恩来碰到孟波时,劈头一句话就是:"怎么?你在排斥西方的东西!"陈毅一次到上海视察经济工作,突然打电话给孟波,说要马上到音乐学院看节目,并指出,要全部西洋的。在看完演出之后,陈毅表示满意,在即兴发言中,他严肃地强调:"不能排斥西方优秀的艺术",接着,他又补充道:"当然也不能没有我们民族自己的东西。"来自国家高层领导的责询,使孟波蒙受难以言喻的委屈。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梁祝》被指为宣扬封资修的大毒草,孟波被打成"授意炮制大毒草,毒害青年学生"的"反党分子"。因为他否定大炼钢铁作为小提琴协奏曲的选题,于是,又被戴上一顶"反对三面红旗"的帽子,到处挨斗,差点儿送命。风雨过后,梦醒时分,"彩蝶"又倔强、自由地展翅高飞。这位"总策划"为扶持一部经典之作,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引领攀登艺术峰巅的向导,自己要有为艺术牺牲的准备,才可能组织生产出具有创世纪意义的优秀作品。这是一个火热得可以使人头昏脑胀的年代。一阵"跑步奔向共产主义"的脚步,粗暴地践踏了科学。上海音乐学院的校园里,贝多芬、肖邦、李斯特的画像,都被打上了"×"。孟波严肃地指出:"不要这样做,只要不把他们当作偶像就可以了。"他还指出,要创造中华民族自己的交响音乐,首先要向优秀的古典作品学习、借鉴。在践踏科学的年代,给科学以最高的尊重,这就是《梁祝》协奏曲的成功之本。在何占豪与陈钢进入创作阶段,孟波和刘品分别发动院和管弦系的专家一起给予具体的艺术指导。

在这个关键时刻,丁善德教授当起实质上的"艺术总监"。1928年,上海国立音专建校时,丁善德与张曙、冼星海等同是首批学生。后来,他去了巴黎音乐学院深造,曾创作多部在国际上有影响的交响乐作品。在接受指导创作《梁祝》的任务后,他对陈钢"单个教练",逐一讲解各种奏鸣曲的曲式结构,并一次次地审读两位学生喷吐出的每一个乐段,提出修改意见。对于其他老师、专家的意见,丁教授帮助两个学生进行综合、梳理,取其精华。

民乐系主任、著名国乐家卫仲乐教授,向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开设讲座,讲解民族乐器的各种演奏技巧,帮助学生们实现小提琴演奏的"洋为中用"。从英国皇家音乐学院毕业的小

提琴演奏家赵志华,向何占豪介绍各种小提琴演奏技法,为他提供各种艺术示范。从英国皇家音乐学院毕业的小提琴演奏家陈又新教授,为小组同学边讲解边演奏各种小提琴协奏曲。当两位作者决定将二胡的指法写进协奏曲时,有人以为:"用两条弦演奏不能发挥小提琴功能",还有人以为:"把二胡的滑指用到小提琴上去,是破坏小提琴的演奏法则"。有些责难来自个别专家,两位尚幼稚的学生犹豫了。刘品以系党支部书记的名义,组织全系的专家展开论证,为两位学生的艺术创造提供实践与理论依据。

在交响乐中被称为"美丽的公主"的小提琴,有4条歌唱的琴弦,倘然以为所有的演奏都必须用4条弦,实际上是忽略了小提琴性能的多样化。韦尔汉根据巴赫咏叹调改编的"G弦上的咏叹调",以及帕格尼尼的罗西尼主题的"摩西幻想曲",都是在G弦单根弦上唱出动人的歌。现在将二胡的技巧移到小提琴的两根弦上,完全可以。

小提琴的演奏方式,经过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十三世纪小提琴刚发明时,琴是放在胸口演奏的,只能拉第一把位。后来出现的新技法如跳弓、揉音等,一开始时都曾被视为"大逆不道"。事实上,各国民族风格的乐曲及演奏方法,为小提琴艺术的发展作出过不少贡献。因此,把中国民族风格的乐曲和演奏技巧用到小提琴上,非但不损害其传统,还能扩大其艺术表现力。

两位学生吮吸着丰富的艺术养料,吐露出非凡的艺术才华。只有中国二胡琴弦上才有的滑指手法,终于首次出现在小提琴演奏上,使《梁祝》在表现满腔悲愤、痛苦欲绝的情感时,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还有中国越剧、京剧中常用的倒板、嚣板等,首次进入协奏曲,使《梁祝》从内容到表现形式,都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质,小提琴协奏曲在此实现了一次彻底的中华民族化。

在1959年5月27日下午首演时,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的全体同学都参加了演出。18岁的俞丽拿荣任小提琴独奏;并由此获得终身荣誉。乐队指挥是指挥系学生樊承武。这是一个奇迹。这部"为中国创造民族化交响乐开拓一片绿野"的《梁祝》协奏曲,作者都是学生。而且,这两位学生在不到1年的时间里,完成了一部经典之作从选材到创作,直至走上舞台的全过程。

我们当然要向两位年轻的天才作曲家表示敬佩,我们当然也不能不向这两位青年人背后的那个高智商的母体--这个高等乐府的专家群体,表示崇高的敬意。他们全身心的投入,使两个学生缩短了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漫长路程;也使这部作品缩短了必要经历的生长周期。这是一个现代化大生产的艺术成果。"总策划"孟波,实际上是这个"大生产"的"总调度"。

早在延安时期,孟波就任过中央党校文艺工作研究室党支部书记、中央交响乐团指导员。在刘少奇任校长的鲁艺华中分校,孟波分管教务,兼任音乐系主任。建国后,他任过天津、广州市文化局长,广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调到上海音乐学院之前,他在中国音乐家协会任秘书长。这些经历赋予他卓越的艺术统筹才干。

《梁祝》协奏曲的最初一稿,写了相爱、抗婚、投坟这几个段落。尾声是投坟之后第一主题"怀念"的再现。孟波在审读了初稿之后,把何占豪与陈钢叫到办公室。他否定了这样的结束处理。"怀念是必要的,但给人压抑的感觉。音乐要传神。"孟波建议尾声增加一段"化蝶":"这是对封建势力最强烈的反抗"。接着,他向两位学生讲述了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的创作原则,把两位学生引向更高的艺术境界。

于是,《梁祝》有了现在富有浪漫色彩的"化蝶",作品因此实现了ABA的曲式结构,作为交响乐的艺术形态,更显完整。要主要的意义,它使协奏曲的主题有了一个升华。评论家称"化蝶"为全曲"点睛之笔"、"灵魂所在"。

"点睛之笔"出自孟波,也非偶然。他不仅是音乐事业的组织家,也是个优秀的作曲家。他抗战年代作曲的《牺牲已到最后关头》、六十年代初作曲的《高举革命大旗》等歌曲,都唱遍中华大地,并成为中国一段历史的代表作。出色的生产组织家,自己应该是专家。这样就能在关键时刻,"该出手时就出手",给作品来个"点睛之笔",使其达到理想的艺术高度。作为艺术事业的组织家,也只有这样,才能显现令他人信服并自觉追随的魅力。

篇三:《好久不见,你现在是否安好》

好久不见,你现在是否安好?

秋也序了,叶也落了,那落了一地的厚厚的思念,那湿了一地的潇潇秋雨,偶尔回望来时的路,有时候,有时候只是禁不起回忆的迁就,那一年,那些事,你总是说才发现这一路我已经走了很久,日落不是岁月的迁就,落叶不是风的过,而我一路增添了些许的疑惑。是啊,多年不见,你也不是当初那个懵懂的女孩,我也不是那个傻傻的男孩。也许那一天你不是漫不经心,也不是刻意去表达什么,只是在QQ空间里留下好久不见,你现在是否安好?勾起许多的往事,意犹未尽,我当时就有点木讷啦,我也不知道好像也有好久没有知道你的消息了,还记得是在多年前那个记忆你离开去远方的背影。

是啊,好久不见,你现在是否安好?很久之前我总是说你多愁善感,你喜欢那些忧语,想起你那些可爱的画面,我习惯了痴痴地笑,还记得你下雨天打伞时候不拘的笑容。只是这些记忆也好久了,只是在岁月里酝酿着当时是快乐,而如今依稀的记忆,从前的你。你也说过,以前也有过懵懂,因为不想变得那么简单而远走,每当那时侯,都有守护着我的小小的梦,像天空中的星星,在高处闪闪发亮,只要有人肯倾听我的歌声,无论何时我都要歌唱,我不要再哭泣,不要流泪,我要微笑,即使脚下的路途坎坷,我一定可以做得到,不知等了多久,充满着泪水和哭泣的,漫长的日子里因为有着梦想才能坚持到现在,当冰冷又陌生的眼神中,也曾想过放弃。

好久不见,你现在是否安好?这些细腻的话语让你我陌生又熟悉了,不像以前那么幼稚,现在更多的是理智与感受,想想觉得现在也不错了,只是少了以前那些无所不谈的话语,也许只是不知道怎么开口说那些话,有些话不能说,怕彼此想多了,其实呢,不是这样的,你总是说,让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你的话,就这样安静成了更多的你我之间基调,一直都是在漂移,种种错的相对就让那个场景的幻影定格在那个花开烂漫,叶落无声的唏嘘之中吧。只是你那么很随性的一声问候,道尽你好多的心事,有些话我始终不能说。你说,因为爱,所以爱,感情禁不起安排,以为不管时间如何的流逝,你一直都在这里,但是你选择了不同的道路,已经回不去了,有特殊意义的今天展开幸福笑脸的今天,以美丽的身姿向神请求的你,在不是我的人的身旁,被祝福的样子我该怎么去送别才好那个时候的我们已经再也回不去了(思绪万千),为什么不能再次牵着你的手不管时间如何的流逝你仍一直,在我的前面(一直就这样),即使这样即使你还没离开我的身边希望你能永远的幸福,即使那是多么的孤寂(即使孤寂),漫漫长夜,或许你我之间搁浅了许多,多的是不知道的事,快乐不是因为我。

真的知道你的好久不见,不管选择了不同的路,更多的是那些慰藉,虔诚的祝福,在这个流年如水的时光,那么多的遗憾,那么多的期盼,那么多年的追逐时光,因为有阳光的地方,就有希望。

栀子花还开,你走时的霜叶还正红,还有等待你归来的布谷鸟的啼叫,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好久不见,你现在是否安好?

篇四:《音乐鉴赏论文》

感悟音乐鉴赏

——我所爱的

音乐是上天给人类最伟大的礼物,只有音乐能够说明安静和静穆。

———柴科夫斯基

林夕说,十年难出一个陈奕迅,他什么歌都敢试。林夕说,陈奕迅唱歌不用技巧,而用感情。每当夜深听着他的歌,声音总似在极近之处萦绕,耳边的空气都像是被点燃一般使我颤抖。听着《浮夸》,你可以感受到那种想通过各种方法得到他人认可和目光而不想被忽略的感觉;听着《好久不见》,你可以感受到多年之后再见到曾经爱过的人,却只想说一句好久不见的心情;听着《K歌之王》,你可以感受到为你爱的人使劲全身解数,却还是无法打动对方的悲伤;听着《白玫瑰》,你可以体会到,得不到心爱恶人,却更为他痴狂的着迷„„

第一次遇见他是在一节无聊的数学课上,同桌递给我一支黑色的耳机,然后,我便忘了周围的一切,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大多数人认识陈奕迅,几乎都是因为两首唱到街头巷尾无人不知的歌,《K歌之王》和《十年》。MTV中的他,深情款款,愁绪满身,歌词里透出的,是三分入骨的凄凉与孤傲,于是,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陈奕迅是个悲。其实不然,就像林夕所说的那样,他什么都敢尝试,他是一个多元的歌手。

不同的音乐所带来的意境可以使你忘了所有,只在乎的是

音乐本身的享受。音乐拖出了人性本质里的善良,对爱与被爱的向往,对社会的理解,对人与人之间最真诚的感觉。陈奕迅的歌跨度很大,有悲伤的,无奈的,痛苦的;也有欢乐,积极,充满正能量的歌曲。不同的时期会偏爱不同的歌曲,这也反映了听者这一特定时期的心理变化。音乐是对现实生活的反应,是现实生活艺术的表达。我爱音乐,爱音乐中的意境,爱音乐带给我的种种奇妙之旅。

梦想天空分外蓝

这是我高三最爱听的歌,没有之一。这首歌曲调相对和缓,轻快,缓缓的音乐伴随着陈奕迅那特有的声音,会开辟一个与现实复杂喧闹完全不同的宁静平和的世界。在歌曲的高潮,又会有种充满力量,充满希望,充满斗志的感觉。

陈奕迅的歌有一个特点,就是歌词很美,充满了哲理。就这首歌而言,我最喜欢的一句就是“生命是个舞台不用排练尽情表演感动过的片段百看不厌只要有心就能看见从白云看到不变蓝天从风雨寻回梦的起点海阔天空的颜色就像梦想那么耀眼。”或许高三那年是我求学生涯最难忘最勤奋的一年,面临升学压力,心中难免有些彷徨,有些迷茫,有时候甚至不知所措。在我浮躁不安的时候,这首歌总能带给我慰藉,抚平我内心的波浪,让我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越行越远。生活这个大舞台,没有排练的机会。生活就像老天爷给的剧本,要看你如何尽情的表演。梦想天空分外蓝,最想要去的地方,怎能半途就返航。

现在作为一名大一的学生,回想高三那段歌声陪伴的日子,很多的感动,很多的幸福,很多的怀想。她就像我高三时的战友,一路支持,不离不弃。

十年

这是陈奕迅最经典的歌曲之一。歌曲带着淡淡的忧伤和时间洗涤一切物是人非的无奈。时间是一种奇怪的东西,当我们经历的时候,觉得度日如年;而当我们回首时,才忽然明白了什么叫做时光飞逝,岁月如梭。就在这匆匆之间,我们经历了许多,忘却了许多,改变了许多。不禁让人想起了词作大家苏东坡的词“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是怎样的悲痛呢?

“直到和你做了多年朋友,才明白我的眼泪,不是为你而流,也为自己而流。”两个曾经海誓山盟的伴侣,只能颤抖的说出“分手”,曾经幻想的美好明天也只能当作“牵牵手就像旅游”。十年之前的你我,陪在一个陌生人的身旁;十年之后我们的相遇却再也找不到拥抱的理由,只剩下那苍白的问候,“情人最后难免沦为朋友”。在我眼中,爱情中的人们,生活总是美好的,奇妙的。这首悲情的歌曲,却从时间的角度写出了分手之后,你我还是一样陪在一个陌生人左右。“怀抱既然不能逗留”,我们就应该继续向前生活下去,你是我生命中的匆匆过客,却留给我一段永恒的珍贵的回忆。歌曲所表达的情感是那么的无奈,那么的悲伤,而主人公之间又是那么勉强释怀。

看穿

或许这首歌就是对当今社会人类的真实写照,大家都带着多重面具生活着,伪装的很好,为自己添加了很多的保护色,却又拼命想要看穿别人的生活,去揣测别人的一举一动。但结果只是自添烦恼,最终也无法看穿究竟是谁带着假面。“每个人,都会很习惯,碰见了人先做表面。每个人,都会不习惯,看见了人,真诚为先。每个人,都会喜欢,东说西说,自我表现。每个人,都不喜欢,到处奔波,赚点小钱”。

歌曲以旁观者的角度分析生活中遇到的各色面孔,来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叙述了每个人都有不同面,有时外表未必能让你看穿他内心的想法。缤纷的调子背后,却存流着一个令人费思的道理:我们每天面对着各色人等,大家的交流有几多成出于真心?你能真正看穿对方的想法吗?或许人来人往下,我们习惯与人沟通都表面一点,这样可能会安全一点,负担也少一点,结果,坦诚的价值再低一点,我们的说话再虚浮一点„„歌曲也有粤语版,在我看来,这个版本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