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话题作文范文>或谓孔子曰子奚

或谓孔子曰子奚

详细内容

第一篇或谓孔子曰子奚
《孟子·滕文公上·第四节》《孟子·滕文公上·第四节》文言文全文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文公与之处,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

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

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曰:“否。许子衣褐。”“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于耕。”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曰:“然。”“自为之与?”曰:“否。以粟易之。”

“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

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放勋曰:‘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于耕耳。

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谓豪杰之士也。子之兄弟事之数十年,师死而遂倍之。昔者孔子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入揖于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然后归。子贡反,筑室于场,独居三年,然后归。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曾子。曾子曰:‘不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今也南蛮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矣。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末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

“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贰,国中无伪。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五谷多寡同,则贾相若;屦大小同,则贾相若。”

曰:“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伯,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

《孟子·滕文公上·第四节》全文翻译

有一个奉行神农氏学说,名叫许行的人从楚国到滕国进见滕文公说:“我这个从远方来的人听说您施行仁政,希望得到一所住处,成为您的百姓。”

滕文公给了他住处。

许地的门徒有几十个人,都穿着粗麻衣服,靠打草鞋织席子谋生。

陈良的门徒陈相和他弟弟陈辛背着农具从宋国来到滕国,也进见滕文公说:听说您施行圣人的政治,那么,您也是圣人了,我们都愿意做圣人的百姓。”

陈相见到许行后非常高兴,完全抛弃了自己以前所学的而改学许行的学说。

陈相有一天去拜访孟子,转述许行的话说:“滕君的确是个贤明的君主,不过,他还没有掌握真正的治国之道。贤人治国应该和老百姓一道耕种而食,一道亲自做饭。现在滕国却有储藏粮食的仓库,存放财物的仓库,这是损害老百姓来奉养自己,怎么能够叫做贤明呢?”

孟子说:“许先生一定要自己种庄稼才吃饭吗?”

陈相回答说:“对。”

“许先生一定要自己织布然后才穿衣吗?”

回答说:“不,许先生只穿粗麻衣服。”

“许先生戴帽于吗?”

回答说:“戴。”

孟子问:“戴什么帽子呢?”

回答说:“戴白帽子。”

孟子问:“他自己织的吗?”

回答说:“不是,是用粮食换来的。”

孟子问:“许先生为什么不自己织呢?”

回答说:“因为怕误了农活。”

孟子问:“许先生用锅和甄子做饭,用铁器耕种吗?”

回答说:“是的。”

“他自己做的吗?”

回答说:“不是,是用粮食换的。”

孟子于是说:“农夫用粮食换取锅、瓶和农具,不能说是损害了瓦匠铁匠。那么,瓦匠和铁匠用锅、瓶和农具换取粮食,难道就能够说是损害了农夫吗?而且,许先生为什么不自己烧窑冶铁做成锅、甑和各种农具,什么东西都放在家里随时取用呢?为什么要一件一件地去和各种工匠交换呢?为什么许先生这样不怕麻烦呢?”

陈相回答说:“各种工匠的事情当然不是可以一边耕种一边同时干得了的。”

“那么治理国家就偏偏可以一边耕种一边治理了吗?官吏有官吏的事,百姓有百姓的事。况且,每一个人所需要的生活资料都要靠各种工匠的产品才能齐备,如果都一定要自己亲手做成才能使用,那就是率领天下的人疲于奔命。所以说:有的人脑力劳动,有的人体力劳动;脑力劳动者统治人,体力劳动者被人统治;被统治者养活别人,统治者靠别人养活:这是通行天下的原则。

“在尧那个时代,天下还未太平,洪水成灾,四处泛滥;草木无限制生长,禽兽大量繁殖,谷物没有收成,飞禽起兽危害人类,到处都是它们的踪迹。尧为此而非常担忧,选拔舜出来全面治理。舜派益掌管用火烧,益便用烈火焚烧山野沼泽的草木,飞禽走兽于是四散而逃。大禹疏通九条河道,治理济水、源水,引流入海;挖掘汝水、汉水,疏通淮水、泅水,引流进入长江。这样中国才可以进行农业耕种。当时,禹八年在外,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前都不进去,即便他想亲自种地,行吗?

“后稷教老百姓耕种收获,栽培五谷,五谷成熟了才能够养育百姓。人之所以为人,吃饱了,穿暖了,住得安逸了,如果没有教养,那就和禽兽差不多。圣人又为此而担忧,派契做司徒,用人与人之间应有的伦常关系和道理来教育百姓——父子之间有骨肉之亲,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夫妻之间有内外之别,老少之间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尧说道:‘慰劳他们,安抚他们,开导他们,纠正他们,辅助他们,保护他们,使他们创所,再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品德。’圣人为老百姓考虑得如此之难道还有时间来亲自耕种吗?

“尧把得不到舜这样的人作为自己的忧虑,舜把得不到禹和陶这样的人作为自己的忧虑。那些把耕种不好田地作为自己忧虑的,是农夫。把钱财分给别人叫做惠,把好的道理教给别人叫做忠,为天下发现人才叫做仁。所以把天下让给人容易,为天下发现人才却很难。孔子说:‘尧做天子真是伟大!只有天最伟大,只有尧能够效法天,他的圣德无边无际,老百姓找不到恰当的词语来赞美他!舜也是了不得的天子!虽然有了这样广阔的天下,自己却并不占有它!’尧和舜治理天下,难道不用心思吗?只不过用在耕田种地上罢了。

“我只听说过用中原的一切来改变边远落后地区的,没有听说过用边远落后地区的一切来改变中原的。陈良本来是楚国的人,喜爱周公、孔子的学说,由南而北来到中原学习。北方的学者还没有人能够超过他。他可以称得上是豪杰之士了。你们兄弟跟随他学习几十年,他一死,你们就背叛了他!以前孔子死的时候,门徒们都为他守孝三年,三年以后,大家才收拾行李准备回家。临走的时候,都去向子贡行礼告别,相对而哭,泣不成声,然后才离开。子贡又回到孔子的墓地重新筑屋,独自守墓三年,然后才离开。后来,子夏、子张、子游认为有若有点像孔子,便想用尊敬孔子的礼来尊敬他,他们希望曾子也同意。曾子说:‘不可以.就像曾经用江汉的水清洗过,又在夏天的太阳下曝晒过,洁白无暇。我们的老师是没有谁还能够相比的。’如今这个怪腔怪调的南方蛮干,说话诽谤先王的圣贤之道,你们却背叛自己的老师而向他学习,这和曾子的态度恰恰相反。我只听说过从幽暗的山沟飞出来迁往高大的树木的,从没听说过从高大的树木飞下来迁往由暗的山沟的。《鲁颂》说:‘攻击北方的戎狄,惩罚南方的荆舒。’周公尚且要攻击楚国这样的南方蛮干,你们却去向他学习,这简直是越变越坏了啊。”

陈相说:“如果听从许先生的学说,市场价格就会统一,人人没有欺诈,就是打发一个小孩子去市场,也不会被欺骗。布匹丝”绸的长短一样,价格也就一样;麻线丝绵的轻重一样,价格也就一样;五谷的多少一样,价格也就一样;鞋子的大小一样,价格也就一样。”

孟子说:“各种东西的质量和价格不一样,这是很自然的,有的相差一倍五倍,有的相差十倍百倍,有的甚至相差千倍万倍。您想让它们完全一样,只是搞乱天下罢了。一双粗糙的鞋子与一双榆致的鞋子价格完全一样,人们难道会同意吗?听从许先生的学说,是率领大家走向虚伪,怎么能够治理好国家呢?

《孟子·滕文公上·第四节》注释

(1)神农之言:神农氏的学说。神农是上古传说中的人物,常与伏羹氏、燧人氏一道被称为“三皇”。神农氏主要的功绩是教人从事农业生产,所以叫“神农”。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多托古圣贤之名而标榜自己的学说。“农家”就假托为“神农之言”。

(2)许行:农家代表人物之一,生平不详。

(3)踵(zhong):至,到。

(4)廛:住房。氓:移民。

(5)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穿粗麻衣,靠编草鞋,织草席谋生。衣(yi),动词,穿;褐(he),粗麻短衣;屦(ju),草鞋。

(6)陈良:楚国的儒士。陈相、陈辛:都是陈良的学生。

(7)饔飧:饔(yong):早餐;飧(sun):晚餐。

(8)厉:病。

(9)釜:金属制的锅;甑:用瓦做的茶饭器;爨(cuan):烧火做饭;铁:指用铁做的农具。

(10)舍:相当于方一言“啥”,即什么东西、一切东西的意思。

(11)宫中:家中。古代住宅无论贵贱都可以叫“宫”,秦汉以后才专指帝王所居为宫。

(12)大人:这里指有地位的人,与下文“小人”相对。

(13)路:指奔波、劳累。

(14)敷:遍。

(15)瀹济漯:瀹济漯(yue):疏导。济漯(ta):济水和漯水。

(16)后稷:相传为周的始祖,名弃,尧帝时为农师。

(17)树艺:种植。

(18)契(xie):人名,相传是殷的祖先,姓子,尧帝时任司徒。

(19)放勋:尧的称号,放是大,勋是功劳,原本是史官的赞誉之辞,后来成为尧的称号。

(20)劳之来之:劳、来都读为去声,劝勉,慰劳。

(21)皋(gao)陶(yao):人名,相传为虞舜时的司法官。

(22)易:治。

(23)倍:同“背”,背叛。

(24)治任:准备行李。治,整治;任,负担。

(25)秋阳以暴:秋阳,周历七八月相当于夏历五六月,所以这里所说的秋阳实际相当于今天的夏阳。暴,同“曝”,晒。皜皜(hao):光明洁白的样子。

(26)鴃(jue):伯劳鸟。

(27)戎狄膺,荆舒是惩:引自《经•鲁颂•闷官》。膺,击退;惩,抵御;戎秋是北方的异族;荆、舒是南方的异族。

(28)市贾不贰:贾通“价”;不贰,没有两样。

(29)五尺之重:古代尺寸短,五尺约相当于现在三尺多一点。

(30)倍蓰(xi):倍,一倍;蓰,五倍。后文的什、百、千、万都是指倍数。

(31)巨屦小屦:粗糙的草鞋与精致的草鞋。

《孟子·滕文公上·第四节》评析

统治者除了要养、教人民外,还必须懂得“正名”。本章记载了陈相抛弃儒家学说信奉许行的学说以后向孟子宣传许行的学说,受到了孟子的批评。“正名”学说源自孔子,在《论语·颜渊》中,孔子对齐景公说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就是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必须各自遵循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君主要象个君主,臣子要象个臣子,父亲要象个父亲,儿子要象个儿子,并遵循各自的行为规范,才能符合各自的做人的标准。

那么,正了名以后,责任也就明确了,责任明确了,事情也就好做了。这个“正名”原则就是承认事物存在的差异性,孟子就是根据这种世间万事万物的差异性来反对许行的“齐物论”。人既然生存在这个世界上,不知道经过多少年代的探索和思考,人们终于意识到只有依靠群体生活;不但抗击天有不测风云的自然灾害,抗击其它生物的侵害需要依靠群体,而且种植和创造生活资料也必须要依靠群体。因此群体生活便成了人类生活的保障,并由此而产生了群体意识。人们为了自己的生存需要,就要维护群体,为群体的利益而活着而劳动,而付出自己的热血和生命。这就是人类由自然存在向自觉存在而迈出的关键性的一步。然而群体意识的产生,却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民族的不同、氏族部落的不同、生活方式的不同、风俗习惯的不同、语言表达的不同,而形成思维方式的不同。既然思维方式不同,对世界的认识也就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也就不同,这就形成了宗门、宗派、宗教的不同。这些不同也就导致了人类之间冲突的产生,因为为了维护自己的思想意识,为了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掌握有一定武装力量的人们就想要去压制别人,甚至于是压迫和消灭不同思想的人。个人之间也是这样,人与人之间不可能有绝对相同的思想意识观念,不可能有绝对相同的思维方式,如果因为一点意见不同,就打击、压制别人,“天上天下,唯我独尊”,那样就不是最佳行为方式,就必然使自己很快走向衰亡。既然人与人之间都有这么多不同,那么世间万事万物更是有着千差万别了,孟子正是根据这种思想才不厌其烦地劝说陈相,放弃许行的“齐物论”。

第二篇或谓孔子曰子奚
《孔子名言100句》

随笔吧为您精选孔子名言100句请您欣赏。

1、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2、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3、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不迁怒,不二过。

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8、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9、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10、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

11、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1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3、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14、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15、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6、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17、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18、吾日三省吾身。

19、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20、巧言令色,鲜矣仁。

2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2、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23、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24、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25、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26、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27、小不忍则乱大谋。

28、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

29、见利思义,见危授命。或谓孔子曰子奚

30、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31、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32、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33、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34、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35、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36、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37、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38、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39、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40、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41、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42、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43、人能宏道,非道宏人。

44、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45、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6、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47、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48、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49、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的欲,不逾矩。

50、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5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2、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53、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5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55、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56、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57、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58、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59、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0、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61、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辟佞,损矣。

62、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63、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谓之学矣。

64、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65、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66、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67、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68、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69、礼之用,和为贵。

70、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71、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72、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73、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7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75、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76、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77、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78、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79、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80、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81、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8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83、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84、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85、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86、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87、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88、朝闻道,夕死可矣。

89、听其言而观其行。

90、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9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92、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9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94、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语言无味。

95、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96、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97、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98、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99、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100、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以上是关于孔子名言100句的全部内容,如果觉得比较好别忘了转发哦!

第三篇或谓孔子曰子奚
《二什么叫词类活用》

二什么叫词类活用?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有什么区别?举例说明。

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而使其具有另一类词的功能。这就叫做词类活用。例如:《公羊传•庄公十三年》:“曹子手剑而从之。”“手”本是名词,句中是动词“拿”的意思,还带了宾语“剑”,临时具有了动词的意义和语法特点,就是词类活用。《水经注•巫山、巫峡》:“江水又东,迳巫峡,杜宇所凿以通江水也。”句中的“东”字本来是个方位名词,这里临时具有了动词义“向东流”,作谓语,是词类活用。又如《蝜蝂传》:“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句中的“高”、“大”原是形容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临时具有了动词义,用作谓语,也都是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是:

1.两者表达的含义不同。使动用法所表达的含义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而意动用法所表达的含义是“(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如《史记•鸿门宴》:“项伯杀人,臣活之。”《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前例的“活”是使动用法,其含义是主语“臣(指张良)”使宾语“之(指项伯)”活了下来;后例的“美”是意动用法,其含义是主语“吾妻”认为宾语“我(指邹忌)”长得漂亮。

2.两者的使用范围不同。能够有使动含义的词有动词与活用为动词的名词、形容词等,而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名词的活用。

三举例说明古代汉语的几种被动句式。

1.“于”字被动句式

将介词“于”放在动词的后面引进行为动作的主动者。如《孙子兵法•行军篇》:“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擒于人”即被他人擒获。

2.“为”字被动句式

将介词“为”放在动词的前面引进行为动作的主动者,有时“为”后的主动者可以不出现。如《韩非子•五蠹》:“而身为宋国笑。”“为宋国笑”即被宋国人耻笑,出现主动者“宋国”;又《战国策•燕策三》:“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戮没”即被杀戮,“为”后没有出现主动者。

3.“为„„所”被动句式

“为”字被动句式的动词前加“所”字构成。主动者置于“为”与“所”之间,有时主动者可以不出现。如《汉书•霍光传》:“卫太子为江充所败。”“为江充所败”即被江充败坏,“为”与“所”之间出现了主动者“江充”;又《张中丞传后叙》:“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为所杀”即被杀害,“为”与“所”之间没有出现主动者。

4.“见”字被动句式

将“见”放在动词的前面构成被动句式,不能引进主动者。如《韩非子•说难》:“厚者为戮,薄者见疑。”“见疑”即被怀疑。

5.“见„„于”被动句式

是“见”字被动句与“于”字被动句的结合,“见”放在动词前表被动含义,“于”放在动词后引入主动者。如《史记•楚世家》:“必见欺于张仪。”“见欺”即被欺骗,又用“于”引入主动者“张仪”,“见欺于张仪”即被张仪欺骗。

6.“被”字被动句式

将“被”放在动词的前面构成被动句,也可由“被”直接引进主动者。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谤”即被毁谤,“被”不引入主动者;又蔡邕《被收时表》:“臣被尚书召问。”“被尚书召问”即被尚书召去问话,“被”引入主动者“尚书”。

四古代汉语判断句中的“乃”、“即”、“维”、“惟”、“非”是不是判断词,为什么?

古代汉语判断句中的“乃”、“即”、“维”、“惟”、“非”都不是判断词。因为它们都不具备判断词的性质。“乃”、“即”是副词,在判断句中起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就”、“便”等,所以当汉语中出现判断词“是”以后,它们还可以用在“是”前,构成“乃是”、“即是”等,可理

解为“就是”、“便是”。“维”也可写作“惟”,它是句中语气词,起引出谓语作用,不仅可以用于判断句中,也可以用于其他类型的句子中。如《尚书•吕刑》:“蚩尤惟始作乱。”“惟始作乱”即开始作乱,不能理解为“是开始作乱”,故“维”不是判断词。“非”也经常用于判断句的谓语前,它是否定副词,不是判断词。

五指出下面的句子,哪些是被动句,哪些不是被动句,被动句有什么不同形式:

1、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前句是,无标志。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是,“见„„于”式。

3、今单于新困于汉,而昆莫地空。(《汉书•张骞传》)

前句是,“于”字式。

4、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鸿门宴》)

后句是,“为„„所”式。

5.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前句是,无标志。

6、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汉书•张骞传》)

后句是,“为„„所”式。

7、才高见屈,遭时而然。(《论衡•自纪》)

前句是,“见”字式。

8、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许行》)

后句是,“于”字式。

六下列句子哪些是宾语前置?哪些不是?说明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

1、虽梁王兔苑,想之不如也。(《洛阳伽蓝记•王子坊》)

不是。之,代词,指代梁王兔苑。用作“想”的宾语。

2、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是。“何厌”作“有”的前置宾语。之,代词,复指前置宾语。

3、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左传•齐桓公伐楚》)

不是。之,连词。前一个“之”用于主谓之间,后一个“之”用于定中之间。

4.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左传•齐桓公伐楚》)

是。“不谷”作“为”的前置宾语,“先君之好”作“继”的前置宾语。之,连词,用于定中之间。

5、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论语•公冶长》)

是。“之”作“行”的前置宾语。之,代词,代指所闻之事。

6、守之之难不若读之之难。(汪琬《传是楼记》)

不是。两处的两个“之”,前一“之”字是代词,代指书籍,用作宾语;后一“之”字是连词,用于定中之间。

7、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

“奚以”是宾语前置,疑问代词“奚”作介词“以”的前置宾语。之,动词,到、去。

七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序和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

1.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子罕》)古:何陋之有。“何陋”作动词“有”的前置宾语。今:有何陋。宾语后置。

2.子思曰:“如伋(子思的名)去,君谁与守?”(《孟子•离娄下》)

古:谁与守。“谁”作介词“与”的前置宾语。今:与谁守。宾语后置。

3.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论语•里仁》)

古:未之见。“之”作动词“见”的前置宾语。今:未见之。宾语后置。

4、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史记•秦始皇本纪》)

古:莫之能一。“之”作动词“一”的前置宾语。今:莫能一之。宾语后置。或谓孔子曰子奚

5、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

古:不余欺。“余”作动词“欺”的前置宾语。今:不欺余。宾语后置。

6.君奚为不见孟轲也?(《孟子•梁惠王下》)

古:奚为。“奚”作介词“为”的前置宾语。今:为奚,即为什么。宾语后置。

7、然民虽有圣知,弗敢我谋;勇力,弗敢我杀。《商君书•画策》)

古:弗敢我谋,弗敢我杀。“我”作动词“谋”、“杀”的前置宾语。今:弗敢谋我,弗敢杀我。宾语后置。

8、荀偃令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

古:唯余马首是瞻。“余马首”作动词“瞻”的前置宾语。今:唯瞻余马首。宾语后置。

9、圣王有百,吾孰法焉?(《荀子•非相》)

古:孰法。“孰”作动词“法”的前置宾语。今:法孰,即效法哪个。宾语后置。

10.敢问夫子恶乎长?(《孟子•公孙丑上》)

古:恶乎长。“恶”作介词“乎”的前置宾语。今:乎(于)恶长,即在哪方面擅长。宾语后置。

八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说明是属于哪类活用(包括名词用作状语)

1.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

陋:形容词意动用法。“陋之”即“认为它(小丘)不好”。

2、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论语•子路从而后》)

食、见:动词使动用法。“食之”即“让他(子路)吃”,“见(现)其二子”即“使他的两个儿子出来相见”。

3、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朝:动词使动用法。“朝秦楚”即“使秦国、楚国来朝拜”。

4、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来:动词使动用法。“不能来”即“不能来之”,也就是不能使“远人”归顺的意思。

5.城陷,贼以刃胁降巡。(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降:动词使动用法。“降巡”即“使张巡投降”。

6、诸将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贾谊《过秦论》)

弱:形容词使动用法。“弱秦”即“使秦国变弱”。

7.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

后一个“君、臣、父、子”名词活用为动词。“君君”即国君要像个国君,“臣臣”即大臣要像个大臣,“父父”即父亲要像个父亲,“子子”即儿子要像个儿子。

8、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孙膑》)

善:形容词意动用法。省略了宾语“之”,“善之”即“认为他(孙膑)好”。客:名词作状语。“客待之”即“像对待客人一样地对待他(孙膑)”。

9.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水:名词活用为动词。游泳的意思。

10.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

云、响、景:名词作状语,表示比喻。“云集”即像云一样地聚集,“响应”即像回音一样地应和,“景从”即像影子一样地跟从(“景”是“影”的古字)。

九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或词组,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词性、意义和用法有什么不同?

1、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菟。(《汉书•匈奴传》)

少:古义为稍,程度副词;今义为少,形容词。

2.子尾多受邑而稍致诸君。(《左传•昭公十年》)

稍:古义为逐渐,时间副词;今义为略微,程度副词。

3、纣贵为天子,死曾不若匹夫。(《史记•淮南王传》)

曾:古义为竟然,情态副词;今义为曾经,时间副词。

4.不可,直不百步耳。(《孟子•梁惠王上》)

直:古义为只、仅,范围副词;今义为不弯曲,形容词。

5、齐因乘胜尽破其军。(《史记•孙膑》)

因:古义为就,副词;今义为因为,连词。

6.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汉书•张骞传》)

竟:古义为最终,时间副词;今义为竟然,情态副词。

7.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羸畜。(《史记•刘敬传》)

但:古义为只,范围副词;今义为但是,转折连词。

8、献公说,曰:“璧则犹是也。虽然,马齿亦益长矣。”(《韩非子•十过》)

虽然:古义为虽然如此,词组;今为让步连词。

按:教材引文误“璧”为“壁”,今正。

十阅读下面一段短文,说明文中“以”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秦既解邯郸围,而赵王入朝,使赵郝约事于秦,割六县而媾。虞卿谓赵王曰:“秦之攻王也,倦而归乎?王以其力尚能进,爱王而弗攻乎?”王曰:“秦之攻我也,不遗余力矣,必以倦而归也。”虞卿曰:“秦以其力攻其所不能取,倦而归,王又以其力之所不能取以送之,是助秦自攻也。来年秦复攻王,王无救矣。”王以虞卿之言告赵郝。赵郝曰:“虞卿诚能尽秦力之所至乎?诚知秦力之所不能进,此弹丸之地弗予,令秦来年复攻王,王得无割其内而媾乎?”(《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这段文字中共有六个“以”字,分别解释如下:

1.王以其力尚能进,爱王而弗攻乎?

以,动词,认为,在句中作谓语。

2.必以倦而归也。

以,介词,因,与“倦”构成介词词组作“归”的状语,引入“归”的原因。

3.秦以其力攻其所不能取。

以,介词,用、靠。与“其力”构成介词词组作“攻”的状语,引入“攻”的凭依。

4.王又以其力之所不能取以送之。

前“以”字是介词,把,与“其力之所不能取”构成介词词组作“送”的状语,引入“送”的东西。后“以”字是连词,相当于“而”,连接状语与中心语。

5.王以虞卿之言告赵郝。

以,介词,把,与“虞卿之言”构成介词词组作“告”的状语,引入“告”的内容。

十一说明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代词的用法:

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

所:辅助性指示代词,与“学”构成所字结构,指代学的东西。

2、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孟子•许行》)

诸:兼词,相当于“之于”,“注诸海”即“注之于海”。

3.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论语•为政》)

或:无定代词,作主语,意思是“有的人”。

奚:疑问代词,用作状语,意思是“为什么”。

4.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者:辅助性指示代词,用于数词之后构成者字结构,“五十者”即五十岁的人。

5.“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谓道也。”(韩愈《原道》)

斯:指示代词,用作定语,意思是“这”。

何:疑问代词,用作定语,意思是“什么”。

所:辅助性指示代词,与动词“谓”构成所字结构,指代所说的事情。

6、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左传•庄公十年》)

其:第三人称代词,作定语,意思是“他们的”。

之:代词,作“望”的宾语,指代溃逃的齐军。

十二把下面的短文加上标点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标点: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勺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欧阳修《卖油翁》)译文:陈康肃公尧咨善于射箭,当世没有人能跟他相比。康肃公也以此自负。他曾经在家中菜园里射箭,有一个卖油的老人放下担子站在那里,用眼睛斜视很久没有离去。看见康肃公射箭十中八九,只是微微点头。康肃公问他说:“你也懂得射箭吗?我射箭技术不是很精湛吗?”老人说:“没什么,只是手熟罢了。”康肃公很生气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的射箭技术!”老人说:“根据我的舀油就知道。”于是就拿了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勺子舀了油滴进葫芦里,油从钱孔滴入而钱却没有湿。老人于是说道:“我也没什么,只是手熟罢了。”康肃公笑着打发他走了。或谓孔子曰子奚

标点:平公射鴳不死,使竖襄搏之,失。公怒,拘将杀之。叔向闻之,夕,君告之。叔向曰:“君必杀之。昔吾先君唐叔射兕于徒林,殪,以为大甲,以封于晋。今君嗣吾先君唐叔,射鴳不死,搏之不得,是扬吾君之耻者也。君其必速杀之,勿令远闻。”君忸怩,乃趣赦之。(《国语•晋语八》)译文:晋平公射鴳没有射死,命令仆人襄去抓它,没有抓到。平公很生气,把襄抓起来要杀了他。叔向听说了,晚上赶去拜见晋平公,晋平公告诉了他这件事。叔向说:“您一定要杀了他。从前我们的先君唐叔在徒林射犀牛,射死了以后,用犀牛皮做了一副铠甲,因此被封在晋。如今您继承我们的先君唐叔,可是射鴳射不死,抓又抓不到,这件事是宣扬我君的耻辱啊。您一定要赶快杀了他,不要让这事传扬出去。”晋平公很不自在,就赶快放了竖襄。

标点:后特征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箠,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藏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慄。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后汉书•酷吏列传》)译文:后来特地征召董宣为洛阳令。当时湖阳公主家的奴仆白天杀人,因藏匿在公主家里,官吏不能抓捕到。等到公主出行,用这个家奴当随从,董宣就在夏门亭等候他们。于是就拦住车马,用刀在地上画着,大声数落公主的过失,呵斥那个家奴下车,就杀了那个家奴。公主立即回宫向皇帝告状。皇帝很生气,召来董宣,要用鞭子打死他。董宣磕头说:“请让我说一句话再死。”皇帝说:“想说什么?”董宣说:“陛下圣德,使国家中兴,却放纵家奴杀良民,将如何治理天下呢?我不需用鞭子打,请让我自杀。”就用头撞击房柱,血流满面。皇帝命令宦官挟持着董宣,让他磕头向公主谢罪,董宣不听从。宦官强使董宣磕头,董宣两手撑地,始终不肯低头。公主说:“文叔做普通人的时候,私藏逃亡罪人,官吏们不敢上门搜捕。如今做了天子,威势竟然不能使一个洛阳令听命吗?”皇帝笑着说:“天子与一般人身份不同。”于是就敕封董宣为强项令,放了他,赐给他钱三十万。董宣把钱全部分给了下属官员。董宣从此开始打击豪强恶霸势力,没有不震惊害怕的。京师百姓称他为卧虎,歌颂他说:“董少平做洛阳令,鸣冤之鼓不再响。”

第四篇或谓孔子曰子奚
《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模拟试题(B)

一、名词:

(一)指出下列句中的名词状语并说明其在句中的作用:

1.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3.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

4.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庄子·养生主》)

5.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史记·淮阴侯列传》)

6.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7.日君以骊姬为夫人。(《国语·晋语》)

8.君王宜郊迎。(《史记·陆贾列传》)

9.乃病免家居。(《史记·陆贾列传》)

10.徒多道亡。(《汉书·高帝纪》)

11.舍适子不立而外求君。(《左传·文公七年》)

12.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孟子·梁惠王上》)

13.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庭斥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4.庶民子来。(《孟子·梁惠王上》)

15.豕人立而啼。(《左传·庄公八年》)

16.天下之士云合归汉。(《汉书·梅福传》)

17.嫂蛇行匍伏。(《战国策·秦策》)

18.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于前。(《聊斋志异·狼》)

19.操刀挟盾,猱进鸷击。(《清稗类钞·冯婉贞胜英人于谢庄》)

20.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柳宗元《小石潭记》)

21.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伋。(《孟子·万章下》)

22.学士皆师尊之。(《汉书·董仲舒传》)

23.彼秦者,……虏使其民。(《战国策·赵策》)

24.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

25.余年少,父事张耳,两人相与为刎颈之交。(《史记·张耳陈余列传》)

26.失期,法皆斩。(《史记·陈涉世家》)

27.四人者年老矣,……义不为汉臣。(《史记·留侯世家》)

28.孤与老贼势不两立。(《资治通鉴·卷五十六》)

29.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列子·愚公移山》)

30.群臣有后应者,臣请剑斩之。(《汉书·霍光传》)

31.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战国策·秦策》)

(二)说明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原来是什么词,活用作什么词,什么意义)

1.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战国策·赵策》)

2.以其子妻之。(《论语·公冶长》)

3.左右欲兵之。(《史记·伯夷列传》)

4.曹子手剑而从之。(《公羊传·庄公十三年》)

5.范增数目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6.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白居易《庐山草堂记》)

7.从左右,皆肘之。((《左传·成公二年》))

8.平原君乃置酒,……前,为鲁连寿。(《战国策·赵策》)

9.沛公引军过而西。(《史记·高祖本纪》)

10.大夫种、范蠡存亡越,霸勾践。(《史记·淮阴侯列传》)

11.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12.筑室百堵,西南其户。(《诗·小雅·斯干》)

13.(某人)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刘向《新序·节士》)

14.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韩愈《原道》)

15.欲俎豆予于贤人之间,我岂杓人邪?(《庄子·庚桑楚》)

16.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谷梁传·僖公八年》)

17.外黄富人女甚美,庸奴其夫。(《史记·张耳陈余列传》)

18.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柳宗元《封建论》)

(三)指出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说明判断的依据:

1.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令赵帝秦。(《战国策·赵策》)

2.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史记·屈原列传》)

3.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柳宗元《封建论》)

4.三子者出,曾皙后。

5.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6.尔欲吴王我乎?(《左传·定公十年》)

7.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三国志·诸葛传》)

8.乃丹书帛,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

9.寡君未知所过也。(《韩非子·难四》)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庄子·盗跖》)

10.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荀子·劝学》)

11.非敢后也,马不进也。(《论语·雍也》)

12.寡人欲相甘茂,可乎?(《史记·甘茂列传》)

13.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论语·公冶长》)

14.晋灵公不君。(《左传·宣公二年》)

15.孤非周公瑾,不帝矣。(《三国志·吴书·周瑜传》注)

16.初,梁伯好土功,亟城而弗处。(《左传·僖公十九年》)

17.秦人闻之,悉甲而至。(《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8.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史记·商君列传》)

19.与其饥死道路,为群兽食,宁毋毙于虞人,以俎豆于贵家。(马中锡《中山狼传》)

20.师还,馆于虞。(《左传·僖公五年》)

21.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左传·隐公元年》)

22.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史记·项羽本纪》)

二、代词

(一)指出句中的人称代词并说明其类别和充当的句子成分:

1.五侯九伯,女实征之。(《左传·僖公四年》)

2.若为庸耕,何富贵也。(《史记·陈涉世家》)

3.予知之,将语若。(《庄子·知北游》)

4.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得之,安事《诗》《书》”。(《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5.欲利而身,先利而君。(《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6.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左传·定公十四年》)

(二)说明下列句中加线词的词性、意义或语法作用:

1.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庄子·逍遥游》)

2.斯四战之地,攻守之场也。(《后汉书·冯衍传》)

3.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

4.夫二人者,鲁国社稷之臣也。(《左传·成公十六年》)

5.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论语·季氏》)

6.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泰伯》)

7.之二虫又何知。(《庄子·逍遥游》)

8.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论语·子罕》)

9.佗邑唯命。(《左传·隐公元年》)

10.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诗·小雅·巧言》)

11.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孟子·梁惠王上》)

12.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史记·陈涉世家》)

13.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论语·为政》)

14.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孟子·梁惠王上》)

15.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伯,或相千万。(《孟子·滕文公上》)

16.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韩非子·五蠹》)

17.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八年》)

18.曾皙曰:“三子者之言何如?”(《论语》)

19.虽曰匪予,既作尔歌。(《诗·大雅·桑柔》)

20.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孟子·梁惠王上》)

21.制,严邑也,虢叔死焉。(《左传·隐公元年》)

22.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左传·僖公二十年》)

23.公伐诸鄢。(《左传·隐公元年》)

24.不识有诸?(《孟子·梁惠王上》)

25.吾与徐公孰美?(《战国策·齐策》)

26.礼与食孰重?(《孟子·告子下》)

27.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

28.是何也?”(《荀子·天论》)

29.虽有君命,何其速也?(《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或谓孔子曰子奚

30.子欲何之?(《战国策·秦策》)

31.子奚乘是车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32.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书·汤誓》)

33.奚以知其然也?(《庄子·逍遥游》)

34.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

35.臣在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布。问曰:“安得此?”(《史记·大宛列传》)

36.王攻楚将恶出兵?(《史记·春申君列传》)

37.夫子将焉适?(《吕氏春秋·士节》)

38.今弗爱其子,安能爱君?(《韩非子·难一》)

39.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孟子·滕文公上》)

40.吴人焉敢攻吾邑?(《吕氏春秋·察微》)

三、形容词

(一)说明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原来是什么词,活用作什么词,什么意义)

1.夫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筹,公不如义。(《史记·项羽本纪》)

2.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墨子·公输》)

3.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孟子·梁惠王上》)

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5.诸君子皆与驩言,孟子独不与驩言,是简也。(《孟子·离娄下》)

6.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史记·屈原列传》)

7.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李斯《谏逐客书》)

8.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贾谊《过秦论》)

9.将军忠贤,能安刘氏也。(《汉书·霍光传》)

10.工师得大木,匠人斫而小之。(《孟子·梁惠王下》)

11.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荀子·天论》)

12.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论语·子路》)

13.君弱吾君,归弗来矣。(《左传·昭公十二年》)

14.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

15.(使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老子·第八十章》)

16.时充国年七十,上老之。(《汉书·赵充国传》)

17.膏锏有余,则车轻人。(《吴子·治兵》)

(二)指出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说明判断的依据:

1.蔡文大奇其形貌。(《汉书·翟方进传》)

2.彼长而我长之,彼白而我白之。(《孟子·告子下》)

3.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史记·淮阴侯列传》)

4.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晁错《论贵粟疏》)

5.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荀子·天论》)

6.厌其源,开其渎,江河可竭。(《荀子·修身》)

7.子胥比干,皆不足贵也。(《庄子·盗跖》)

四、动词

(一)指出下列句中的使动动词并说明其意义:

1.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于掌。(《孟子·公孙丑上》)

2.于是信、张耳佯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史记·淮阴侯列传》)

3.夫精诚变天地,而信不谕两主。(邹阳《狱中上梁王书》)

4.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战国策·齐策》)

5.晋侯饮(yìn)赵盾酒。(《左传·宣公二年》)

6.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sì)之。(晁错《论贵粟疏》)

7.项伯杀人,臣活之。(《史记·项羽本纪》)

8.买臣深怨(汤),常欲死之。(《汉书·朱买臣传》)

9.我能起死人。(《吕氏春秋·别类》)

10.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

11.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荀子·天论》)

12.魏其谢病,屏居蓝天南山之下数月,诸宾客辨士说之,莫能来。(《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13.操军方连舰船,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资治通鉴·卷六十五》)

14.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苏轼《石钟山记》)

(二)说明下列句中的为动、对动之类动词及其意义:

1.伯夷死名于首阳山下,盗跖死利于东陵之上。(《庄子·骈拇》)

2.墨子见歧道而哭之。(《吕氏春秋·疑似》)

3.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韩非子·和氏》)

4.伯氏不出而图吾君。(《礼记·檀弓》)

5.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6.(项伯)素善留侯张良。(《史记·项羽本纪》)

五、副词

说明下列句中加线词的词性及其意义:

1.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礼记·曲礼上》)

2.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孟子·梁惠王上》)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4.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5.向者仆常厕下大夫之列,陪外庭末议。(《汉书·司马迁传》)

6.向言人过,冒犯天威。(《辽史·耶律义先传》)

7.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史记·留侯世家》)

8.相如欲谏,业已建之,不敢。(《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9.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0.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史记·项羽本纪》)

11.夫身中大创十余,适有万金良药,故得无死。(《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12.天下方未定,故可因遂就宫室。(《史记·高祖本纪》)

13.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项羽本纪》)

14.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陶渊明《归去来辞》)

15.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左传·僖公四年》)

16.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史记·李将军列传》)

17.(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陶渊明《桃花源记》)

18.刺足阳明脉,左右各三所,病旋已。(《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19.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孟子·尽心下》)

20.守国之道毕备矣。(《韩非子·守道》)

21.治天下之大器举在此。(《荀子·儒效》)

22.使天下咸安土乐业,亡有动摇之心。(《汉书·元帝纪》)

23.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24.庶民农工商贾,率亦岁万息二千,百万之家则二十万。《史记·货殖列传》

25.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其老弱及羸畜。(《史记·刘敬传》)

26.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7.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孟子·梁惠王下》)

28.孔子之仕,不为行道,徒求食也。(《论衡·问孔》)

29.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以久处。(《庄子·天运》)

30.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礼运》)

31.孔璋章表殊健,微为繁富。(曹丕《与吴质书》)

32.老臣今者殊不欲食。(《战国策·赵策》)

33.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史记·商君列传》)

34.言之大甘,其中必苦。(《国语·晋语》)

第五篇或谓孔子曰子奚
《论语(注拼音版)》

xuããrdìyī

学而第一

wãizhângdìâr

为政第二

bāyìdìsān

八佾第三

lǐrãndìsì

里仁第四

gōngyěchángdìwǔ

公冶长第五

yōngyědìliù

雍也第六

shùãrdìqī

述而第七

tàibïdìbā

泰伯第八

zǐhǎndìjiǔ

子罕第九

xiāngdǎngdìshí

乡党第十

xiānjìndìshíyī

先进第十一

yányuāndìshíâr

颜渊第十二

zǐlùdìshísān

子路第十三

xiànwândìshísì

宪问第十四

wâilínggōngdìshíwǔ

卫灵公第十五jìshìdìshíliù季氏第十六yánghuîdìshíqī阳货第十七wēizǐdìshíbā微子第十八zǐzhāngdìshíjiǔ子张第十九yáoyuēdìârshí尧曰第二十

学而篇

zǐyuēxuããrshíxízhībùyìyuâhūyǒupãngzìyuǎnfāng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láibúyìlâhūrãnbùzhīãrbúyùnbúyìjūnzǐhū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yǒuzǐyuēqíwãirãnyěxiàotìãrhàofànshàngzhěxiǎnyǐ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bùhàofànshàngãrhàozuîluànzhěwâizhīyǒuyějūnzǐwùběn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běnlìãrdàoshēngxiàotìyězhěqíwãirãnzhīběnyú

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zǐyuēqiǎoyánlìngsâxiǎnyǐrãn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zēngzǐyuēwúrìsānxǐngwúshēnwâirãnmïuãrbúzhōnghū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yǔpãngyǒujiāoãrbúxìnhūchuánbùxíhū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zǐyuēdǎoqiānshângzhīguïjìngshìãrxìnjiãyîngãràirãn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shǐmínyǐshí

使民以时。

zǐyuēdìzǐrùzãxiàochūzãtìjǐnãrxìnfànàizhîng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ãrqīnrãnxíngyǒuyúlìzãyǐxuãwãn

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zǐxiàyuēxiánxiányìsâshìfùmǔnãngjiãqílìshìjūnnãng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zhìqíshēnyǔpãngyǒujiāoyánãryǒuxìnsuīyuēwâixuãwúbìwâi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

zhīxuãyǐ

之学矣。

zǐyuējūnzǐbúzhîngzãbùwēixuãzãbúgùzhǔzhōngxìn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wúyǒubùrújǐzhěguîzãwùdàngǎi

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zēngzǐyuēshânzhōngzhuīyuǎnmíndãguīhîuyǐ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zǐqínwânyúzǐgîngyuēfūzǐzhìyúshìbāngyěbìwãnqí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zhângqiúzhīyúyìyǔzhīyúzǐgîngyuēfūzǐwēnliánggōng政;求之欤,抑与之欤?子贡曰:夫子温、良、恭、jiǎnràngyǐdãzhīfūzǐzhīqiúzhīyěqízhūyìhūrãnzhīqiú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zhīyú

之欤。

zǐyuēfùzàiguānqízhìfùmîguānqíxíngsānniánwúgǎiyú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fùzhīdàokěwâixiàoyǐ

父之道,可谓孝矣。

yǒuzǐyuēlǐzhīyînghãwãiguìxiānwángzhīdàosīwãiměi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xiǎodàyïuzhīyǒusuǒbùxíngzhīhããrhãbùyǐlǐjiãzhī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yìbùkěxíngyě

亦不可行也。

yǒuzǐyuēxìnjìnyúyìyánkěfùyěgōngjìnyúlǐyuǎn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chǐrǔyěyīnbùshīqíqīnyìkězōngyě

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zǐyuējūnzǐshíwúqiúbǎojūwúqiúānmǐnyúshìãrshân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yúyánjiùyǒudàoãrzhângyānkěwâihàoxuãyěyǐ

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zǐgîngyuēpínãrwúchǎnfùãrwújiāohãrúzǐyuēkě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yěwâiruîpínãrlâfùãrhàolǐzhěyězǐgîngyuēshīyún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rúqiērúcuōrúzhuïrúmïqísīzhīwâiyúzǐyuēcìyě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欤?子曰:赐也,shǐkěyǔyánshīyǐyǐgàozhūwǎngãrzhīláizhě

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zǐyuēbùhuànrãnzhībùjǐzhīhuànbùzhīrãnyě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第二章论语为政篇

zǐyuēwãizhângyǐdãpìrúběichãnjūqísuǒãrzhîngxīng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gǒngzhī

拱之。

zǐyuēshīsānbǎiyìyányǐbìzhīyuēsīwúxiã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zǐyuēdǎozhīyǐzhângqízhīyǐxíngmínmiǎnãrwúchǐ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dǎozhīyǐdãqízhīyǐlǐyǒuchǐqiěgã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zǐyuēwúshíyîuwǔãrzhìyúxuãsānshíãrlìsìsh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

第六篇或谓孔子曰子奚
《古代汉语》

汉语言文学(师范)一班唐宗英201001024019

语法练习题

一、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哪一个是本义,哪一个不是?请说明理由。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左传·曹刿论战》).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①鄙:鄙陋,浅陋。原义是周代基层行政区划,五百户为鄙。不是本义。

②鄙:边邑,边远的地方。本义。

2.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左传·齐桓公伐楚》).

备欲呼鲁肃等共会语。(《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

①共:供给。本义是共有,共享。不是本义。

②共:共同,一起。本义。

3.故不能推车而及。(《左传·鞌之战》).

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左传·鞌之战》).

①及:赶上,这里是被赶上的意思,作了被动使用。不是本

义。

②及:到,至。本义。

4.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史记·孙膑》).

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三国志·华佗传》).

①疾:快速地,是由病引申而来。不是本义。

②疾:小病,本义。

5.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左传·庄公.

十年》)

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汉书·张骞传》).

①乡:家乡的,本义。

②乡(同“向”):面对着,面向。本义乡指古代的一种居民组织,一万二千五百户为一乡。不是本义。

二、指出下面的句子,哪些是被动句,哪些不是被动句,被动句有什么不同形式:

1.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答:是被动句,“除”译为“被„„除去”。无专门的表被动词,是意念被动句。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答:是被动句,“见+于”式表被动。

3.今单于新困于汉,而昆莫地空。(《汉书·张骞传》)答:是被动句,“于”字式表示被动。

4.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鸿门宴》)

答:是被动句,“为+所+动词”式表被动。

5.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韩愈《张中丞传后叙》)答:不是被动句。

6.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汉书·张骞传》)答:是被动句,“为+施事者+所+动词”式表被动。

7.才高见屈,遭时而然。(《论衡·自纪》)

答:是被动句,“见”字式表被动,译为“被„„屈辱”。

8.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许行》)

答:是被动句,“于”字式被动句,“治”译为“被„„统治”。

三、下列句子哪些是宾语前置?哪些不是?说明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

1.虽梁王兔苑,想之不如也。(《洛阳伽蓝记·王子坊》)答:不是宾语前置,“之”是代词。

2.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答:是宾语前置。“何厌之有”即是“有何厌”,“之”是代词复指作用,把宾语提前,起到强调宾语的作用。

3.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左传·齐桓公伐楚》)答:不是宾语前置,第一个“之”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第二个“之”是结构助词“的”意思。

4.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左传·齐桓公伐楚》)答:前半句是宾语前置,“之”相当于结构组词“的”。

5.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论语·公冶长》)答:是宾语前置,“未之能行”相当于“未能行之”,之是代词,作宾语。

6.守之之难不若读之之难。(汪琬《传是楼记》)

答:不是宾语前置,第一个和第三个“之”是代词,作宾语;第二个和第四个“之”相当于结构组词“的”。

7.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答:是宾语前置,疑问代词作宾语,“之”是行、到。

四、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序和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

1.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子罕》)

答:“何陋之有”是宾语前置,“何陋”是“有”的宾语,把“何陋”提前了,现代汉语语序是“有何陋”。

2.子思曰:“如伋(子思的名)去,君谁与守?”(《孟子·离娄下》)

答:“君谁与守”是宾语前置,“君”与“谁”是并列的,现代汉语语序是“君与谁守”。

3.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论语·里仁》)

答:“我未之见也”是宾语前置,“之”作“见”的宾语,现代汉语语序是“我未见之也”。

4.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史记·秦始皇本纪》)答:“莫之能一”宾语前置,“之”作“一”的宾语,现代:“莫能一之”。

5.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

答:“不余欺也”宾语前置,“余”作“欺”的宾语,现代:“不欺余也”。

6.君奚为不见孟轲也?(《孟子·梁惠王下》)

答:“奚为”宾语前置,现代:“为奚”,为什么。

7.然民虽有圣知,弗敢我谋;勇力,弗敢我杀。(《商君书·画策》)

答:“弗敢我谋”,“弗敢我杀”都是宾语前置,现代:“弗敢谋我”,“弗敢杀我”。

8.荀偃令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

答:“唯余马首是瞻”宾语前置,“余马首”是“瞻”的宾语,现代:“唯瞻余马首”。

9.圣王有百,吾孰法焉?(《荀子·非相》)

答:“吾孰法焉”宾语前置,“孰”作“法”的宾语,即是效法哪个,现代:“吾法孰焉”。

10.敢问夫子恶乎长?(《孟子·公孙丑上》)

答:“恶乎长”宾语前置,疑问代词作宾语,现代:“乎长恶”,即是擅长哪方面。

五、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说明是属于哪类活用(包括名词用作状语)

1.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

答:“陋”是形容词作动词,意动用法,译为认为···不好。

2.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论语·子路从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