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中学数学教师角色的转型(一)
详细内容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体,是课程实施过程中最直接的参与者,新课程改革成功与否,与教师是否适应新课程关系密切,新课程的实施过程就是教师进行角色转型的过程.新课程实施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教师对自身角色的正确认识和角色的有效转型.教师的角色转换问题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它既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条件.新课程改革引起的教育观念、教学习惯、教学情境以及新的学习方式的变化,期待中学数学教师改变自身的角色行为.在新的课程理念中,要求数学教师承担以下几种角色:
一、平等的对话者
中、美、日三国的研究机构联合调查表明:中学生不喜欢“专制型”、“放任型”的教师,甚至不喜欢“事业型”、“专家型”的教师,而无一例外地喜欢“交流型”的教师.这一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内心渴望与教师交流.教师要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必须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新型师生关系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与任务.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交往论承认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其有独立人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交往论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这是教学相长的真谛.
交往意味着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与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教师与学生的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这也要求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要成为平等的对话者,把师生置于平等的交流主体地位,对问题情境进行充分的双向交流,让教师的话语在学生头脑中引起波澜,驱动学生的内在思维控制,让学生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引起认知冲突,从而达到同化或改变原有认知的目的.
已往数学教学家长式的教育模式,赋予了教师一种崇高的权威.新的数学教育摒弃了以往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学习的特点,注重在对话中重建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而,更需要数学教师成为课堂关系中的对话者.
二、教学的合作者
《数学课程标准》对课程实施明确要求,新课程改革要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和交流机会”.新课程的知识将在三个方面分布:一是教科书及教参所提供的知识;二是教师个人的知识;三是师生互动产生的知识.因此,教与学必须合作,这是要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完成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和沟通以及思维的相互启迪,出现“视界融合”.这个“视界融合”的过程就是学习任务完成的过程,也是新课程目标实现的过程.
新课程还强调“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主张数学课程内容应源于生活、贴近生活、引导生活,在课程意义的建构过程中,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传统的数学教学只强调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果,忽视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强调训练,忽视学生的感悟;强调认知能力,忽视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因而在教学中造成师生缺乏交流与合作.教师要有“合作学习”的理念,积极参与到“合作学习”中去.唯有如此才能保证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才能真正完成新课程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