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中等教育论文>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创设引入问题情境的基本策略(一)

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创设引入问题情境的基本策略(一)

详细内容

【摘要】:本文通过设置坡度策略、巧设悬念策略、以形助数策略、联系实际策略等,系统在论述了高中数字教学中,创设引入问题情境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坡度策略巧设悬念策略以形助数策略联系实际策略
新课标强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和理解数学,“问题―情境”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模式。它包含两层含义:首先是要有“问题”,即当学生利用已有的认知还不能理解或者不能正确解答的数学问题,当然,问题的障碍性不能影响学生接受和产生兴趣,否则,至少不能称为好问题;其次是“情境”,即数学知识产生或应用的具体环境,这种环境可以是真实的生活环境、虚拟的社会环境、经验性的想象环境,也可以是抽象的数学环境等等。因此,在新课的引入过程中,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二次开发,精心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同时还要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探究新知识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成功的兴奋和学习的乐趣,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注意把知识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精心设问。那么,创设引入问题情境的基本策略是什么呢?如何在引入中设问呢?
1、设置坡度策略
心理学家把问题从提出到解决的过程称为“解答距”。并根据解答距的长短把它分为“微解答距”、“短解答距”、“长解答距”和“新解答距”四个级别。所以,教师设计问题应合理配置几个级别的问题。对知识的重点、难点,应象攀登阶梯一样,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已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案例2:已知函数,
(1)它是奇函数还是偶函数?
(2)它的图象具有怎样的对称性?
(3)它在()上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
(4)它在(-,0)上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
上述第(3)、(4)问的解决实际上为偶函数在对称区间单调性的关系揭示提供了一个具体示例。在这样的感性认识下,接着可安排如下训练题:
(1)已知奇函数在[]上是减函数,试问:它在[]上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
(2)已知偶函数在[]上是增函数,试问:它在[]上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
(3)奇、偶函数在关于原点对称区间上的单调性有何规律?
根据“解答距”的四个级别,层层设问,步步加难,把学生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引向求知的高度。
在面对这样一个题目时,学生心理已经有了准备,不会感觉到无从下手。同时上一个问题解决也为一般结论的得出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方向。这样知识的掌握的过程是一种平缓的过程,新的知识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理解起来就显得比较容易接受,掌握起来就会显得更加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