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世界理念及其体系构建(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和谐世界理念和谐社会和平与发展体系构建
【论文摘要】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及其实践,是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和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是对中国传统外交思维的继承和发展,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时局的深度把握,以及对世界采采发展的高度责任感和深刻思考。由于和谐世界理念刚提出不久,还没有形成体系,因此,要加快理论建设、更新思路。以求尽早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和谐世界理论体系,服务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历史经验证明,一个有价值的外交构想既要源于对国际关系现实的认识,又要具备对国际关系的反思。‘’马(P1’.l)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大背景下,西方许多国家开始重新审视其外交政策结构,权衡“软权力”与“硬权力”的相对重要性。“和谐世界理念”正是中国根据国际形势变化,增强中国软实力、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本文试图对’‘和谐世界理念”进行系统研究,着重探讨理论来源,挖掘其时代背景,再思其体系构建。
一、理论溯源
20p5年9月15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讲话。在讲话中,胡锦涛提出r建设和谐世界的构想。和谐世界理念率先由中国提出,有其深刻的理论渊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源于中国传统的“和合”文化
“和合”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重要特质之一,是中国思想文化中被普遍接受和认同的人文精神,它纵贯整个中国文化发展的全过程,横摄于各个时代的各务实派思想文化之中,是中国思想文化中最完善、最富有生命力的体现形式。其内涵主要体现在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而不同的价值观、包容和仁爱的精神以及和为贵的处事哲学等方面。这些内涵无不包含着和谐、和平的理念,在古代就成为国际关系中处理民族及国家间关系的法则。“和合”思想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往、吸收、融合,也对推进人类文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今天全球化加速发展,不同民族和地域的文化特点与差异依然存在的情况下,减少摩擦、增加共识,发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显得更为重要。胡锦涛在联合国首脑会议_仁提出“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的重要思想,正是对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是“和合”思想在全球化时代的必然演化。中国提出这一理念,旨在依此向世界表明,不断发展的中国,将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共存、共生、共赢的“和合”思想,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其次,与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一脉相承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新中国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的《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建国初期,由于面临严峻的国际环境,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领导人,把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维护国家独立和领土完整作为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目标和历史任务。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把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增进国际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建立公正合理的政治、经济新秩序作为中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此后,以江泽民和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国第三代、第四代领导人继续坚持独立自卞的和平外交政策,把推动自身和世界的发展放在维护自身安全与世界和平同等重要的地位。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外交政策的宗E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胡锦涛在联合国首脑会议上提出的“和i皆世界”新理念,显示r在当今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中国外交政策的鲜明特点。既是对我国传统外交政策继承和升华,义充分体现了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宗旨和目标的进步性、崇高性和创新性。
再次,是中国对战争灾难的历史记忆与现实反思
美国总统一肯尼迪曾在1969年评论说:“人类必须避免战争,否则的活战争就会毁灭人类。”肯尼迪的这番话绝不是危言耸听。战争是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开始而出现的,在人类有记载的历史中,出现战争的年数远远超过和平的年数二在核武器时代,一旦爆发核战争,战争的死亡人数将会从每年百万飘升至瘫分钟百万,完全有可能毁灭人类。胡锦涛指出:“和平是人类社会实现发展目标的根本前提。没有和平,不仅新的建设无以推进,而且以往的发展成果也会因战乱而毁灭。无论对于小国弱国还是大国强国,战争和冲突都是灾难〔:?,n正是源于对人类战争灾难以及战后国际关系演变的深刻反思,胡锦涛提出了和谐世界的构想,指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终极目标,反映了世界人民渴望和平、寻求发展的愿望,契合了时代主题
第四,是对“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问题”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早在1989年邓小平就曾指出:“中国革命胜利后,一直奉行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政策。’0LalcE}ztss}并认为:“如果反霸权主义斗争搞得好,可以延缓战争的爆发,争取更长二点时间的和平。这是可能的,我们也正是这样努力的。”川}uu“人们都讲南北问题很突出,我看这个问题就是发展问题,我曾多次对一些外国朋友讲,这个问题要从人类发展的高度来认识。・、一要从这个高度去观察间题和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会明了发展问题既是发展中国家自己的责任,也是发达国家的贵任。?}sJzarzs}z}此后,邓小平运用马克澎主义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站在全球发展的制高点,纵观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幻,根据对世界发展潮流的准确预测,提出了战争在相当长时期内打不起来,和平与发展将是当今世界两大问题的著名论断。
当今世界,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特别是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给世界和平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争取较长时间的和平国际环境是可以实现的。同时,中国也清楚地看到,世界上仍存在着诸多不稳定的因素,人类还面临许多严峻的挑战,但机遇大于挑战。只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就能够逐步实现建立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目标。胡锦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发展了邓小平的“和平与发展”理论,提出了和谐世界的思想,希望通过构建“和谐世界”,使世界各国在和谐的氛围中,加强团结与合作,为建设世界经济新秩序、维护世界和平、谋求世界共同发展而努力奋斗。
二、时代背景
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孤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严重阻碍了当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虽已成为时代的主流,但是,霸权主义并未随着冷战的结束而退出历史舞台。“文明冲突论”、“单极稳定论”、“人权高于主权”、“新干涉主义”等一系列论调的出现,仍然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现今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美国,在冷战后积极鼓吹美国治下和平的霸权理论,欲凭借其强大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实力,企图建立以其为主导的单极世界,对持不同理念的国家经常挥以大棒。从科索沃战争到伊拉克战争;从委内瑞拉政变到朝鲜、伊朗核间题;从邪恶轴心到对中国人权问题的无端指责;在世界各地都能见到美国霸权的影子。正如乔治・索罗斯所批评的:“开放社会承认人们有着不同的观点,谁也不能掌握最终真理,而霸权主义意识形态则断言,正是因为我们比其他国家更强大,所以我们更有道理,因此也更有权力。f6lca”因此,如何制约霸权主义,构建有利于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秩序,成为国际关系理论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其次.和谐世界理念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思想的国际延伸
外交是内政的延续,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相互关联。如果国内社会失调,对外倡导共建和谐世界就缺乏说服力。因此,内构和谐社会是外建和谐世界的基础;同时,外部环境同样影响内政的建设,和谐的世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外部条件。如果我们面临的外部世界总体趋向和平与发展,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就会顺利的进行;相反,如果外部世界不稳定,甚至爆发大的战争,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必然会受到严重的干扰。
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要目标,随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明确提出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此后,建设和谐社会就成为国内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目标,成为中国共产党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大战略举措。为此,中国共产党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与此同时,胡锦涛根据当前国际形势,在总结国内和谐社会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内构和谐社会、外推和谐世界的和平发展理念。从而把我国自身发展与促进外部环境的和谐统一起来,保证了我国治国理念与外交思维的统一,防止了外部事务与国内建设可能出现矛盾;同时进一步明示了我国的外交理念,减少了因不确定因素而引起的误解的可能。
再次,要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时代的主旋律,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期望
当今世界并不太平,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严重威胁世界的安全,国际形势继续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早在1980年代,邓小平就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两大问题,要解决这两大问题,既得要和平,更得谋发展,两者缺一不可。在新世纪、新阶段这一理念仍然适用。近年来,由于某些国家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又造成了新的国家和地区陷人战争漩涡之中。因民族问题、宗教问题、恐怖与反恐怖而引发的冲突相互交织;发展也面临许多困难,在发展过程中又出现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但这些挑战都改变不了和平、发展、合作是当今世界主流的现实。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提倡多边主义和发展模式的多样化。各大国之间的关系也总体保持稳定,利益相互交织。同时,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的深人发展也给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发展空间。
因此,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世界局势仍将保持总体和平、稳定的基本态势。但局部战争、局部紧张、局部动荡仍会持续,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并不和谐。面对机遇和挑战,世界各国应顺应历史潮流,加强协调合作,共同应对挑战,让世界少一些战火,多一些安宁;少一些贫困,多一些富足;少一些对立,多一些合作。“让我们携手合作,共同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而努力!”“别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大会上提出建设和谐世界的倡议,正是顺应了时代发展的基本潮流,符合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利益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