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政治其它相关>邓小平的国际战略析论(一)

邓小平的国际战略析论(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邓小平理论  时代主题  国际战略
  论文摘要:“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就是邓小平的国际战略的核心内容。本文从三个层面分析邓小平的这一国际战略:第一,时代主题战略的基本涵义;第二,时代主题战略的与时俱进的特征;第三,时代主题战略的实践意义。
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的论述,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和平与发展”是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重要内容。
一、时代主题战略的基本意义分析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的意义是什么?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一般谈到这个主题的内容,大多的讨论者通常引用邓小平谈话的这样的段落:“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①把世界的问题归结为两个,一个是和平一个是发展,这似乎没有问题,但这是断章取义的引用,邓小平是在分析经济问题的角度来说的,并且落脚点在南北问题。而这次谈话的前半部分则讲了政治问题以及中国和世界争取和平和中国对和平的贡献问题。因此,对这个主题判断必须从过程中才能把握它的全貌。
这个主题判断的提出本身经历了一个过程。第一阶段,从战争与和平的对比中提出和平的可能性。1980年1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干部会议上的讲话时指出:“我们有信心,如果反霸权主义斗争搞得好,可以延缓战争的爆发,争取更长一点时间的和平,这是可能的,我们也正是这样努力的。不仅世界人民,我们自己也确确实实需要一个和平的环境。所以,我们的对外政策,就本国来说,是要寻求一个和平的环境来实现四个现代化。”②这就提出了世界需要和平我们需要和平来搞国内建设的问题,但是这个和平不是既成的而是需要争取的;1984年5月邓小平又明确说:“现在世界上问题很多,有两个比较突出。一是和平问题。现在有核武器,一旦发生战争,核武器就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损失。要争取和平就必须反对霸权主义,反对强权政治。二是南北问题。这个问题目前十分突出。发达国家越来越富,相对的发展中国家越来越穷。”③核武器的拥有国都不可能真正地发动大规模的核战争,因为战争的结果是没有胜利者,全球将进人核冬天,人类也可能趋于灭亡,核武器逼迫霸权国家进行裁军与军控,进行哪怕是煞有介事的和平谈判解决争端和分歧,而此时邓小平开始以世界力量发展与对比的态势和全球地缘政治关系来综合分析世界形势:1984年10月,在接见缅甸总统吴山友时,他提出:“国际上有两大问题非常突出,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南北问题。还有其它许多问题,但都不像这两个问题关系全局,带有全球性、战略性的意义”。④
第二阶段,在和平与发展的对照中看到两者在不同环境中的侧重。到1985年3月,他对这一问题的阐述上升到理论阶段,在分析了中国是世界和平的稳定力量后,接着从经济角度分析道:“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是东西问题,发展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⑤应当说,把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分开又结合起来分析,看到相互的制约关系,中国的发展定位就比较明晰了。同时,这里用东西南北的地缘政治来分析中国的战略环境,是对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世界主题的问题已经形成,此后,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和十五大也因此将和平与发展概括为“世界主题”、“时代主题”。
第三阶段,从和平与发展遇到的挑战和国家建设的关系,阐明时代主题的发展性。1985年6月,邓小平又对军队干部讲:“苏美两家还在进行军备竞赛,世界战争的危险还是存在的,但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战争力量的增长……但一分析,真正支持战争的没有多少,人民是要求和平、反对战争的。还要看到,世界新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经济科技在世界竞争中的地位日益突出,这种形势,无论美国、苏联、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不能不认真对待。由此得出结论,在较长时期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1987年7月邓小平在会见孟加拉国客人时又说:“现在看来第三次世界大战短时期内不会打,当然战争的危险仍然存在,但是可以争取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和平。如果世界和平的力量发展起来,第三世界国家发展起来,可以避免世界大战。……过去我们过多地认为世界大战很快就要打起来,忽视发展生产力,忽视经济建设。现在根据新的观察、新的分析,下决心一心一意搞建设。"0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强调,“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社会主义中国应该用实践向世界表明,中国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永远不称霸。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⑧中国的对外政策要为解决这两大主题服务,“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是争取世界和平。在争取和平的前提下,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发展自己的国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⑨

第四阶段,结合世界发展的新局势,把对世界主题的判断发展成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问题。”早在1974年,邓小平在联合国大会的发言中,就讲到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问题。1988年9月,他提出要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也要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同年12月,他在会见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时进一步阐述说:“世界总的形势在变,各国都在考虑相应的新政策,建立新的国际秩序。霸权主义、集团政治或条约组织是行不通了。”苏东剧变,二战以后长期对峙并带来世界不稳定的两极格局解体,冷战结束冷战思维仍然存在,世界关系处于变化调整和改组当中。邓小平在分析国际形势时认为:“现在旧的格局在改变中,但实际上并没有结束,新的格局还没有形成。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和平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发展问题更加严重。”接着他又在认定世界将走向多极化,中国将是多极中的一极之后指出,“我们的对外政策还是两条,第一条是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第二条是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和经济新秩序”。
由此看出,中国发展以后,促进在全世界建立国际政治经济的新秩序,才是这位战略家一直努力奋斗的目的。
二、时代主题战略的与时俱进特征形成分析
和平与发展战略是着眼于国际局势的,然而却直接指导了国内全方位的改革开放政策。“和平与发展”的战略也是可能作为国家领导人独立思考国家总体地位和发展方向的条件下,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才能做出的。关于邓小平如何作出这个判断,讨论者有几种典型或者代表性的叙述格式:
第一种,“毛、邓对比式”。即关于国际形势的现状和走向,认为前者是“战争与革命论”,后者是“和平与发展”论,毛泽东长期认为世界形势是处于战争与革命的,因此制定国内外的战略策略都要服从“准备打仗”这个基本战时政治经济,而邓小平则认为世界是和平与发展的,于是国家就可以建设和发展。⑩这是一种典型的静态看问题的方法,以为毛就只懂得革命和打仗,不会搞建设,毛的战略思想是铁板一块,没有发展,须知,毛的“三个世界”的战略和“一条线”以及“一大片”的策略转换,早已走出意识形态的局限,着眼于中国国家生存和发展利益了,或者从另一方面说“超英赶美”就是发展的某种设计;邓小平也不是只懂得搞建设就不抓军事和战略力量的斗争,作为军委主席来建军,中国的几次裁军和“两弹一星”绝对不仅仅是服从和平建设,可以看作是中国“新军事革命”的起步。任何一个国家领导人,不可能天真到认为天下真的可以全部相安太平无事,只有和平与发展,而毫无战争与革命的准备的。
第二种,“时局所迫式”。那些文章先是论述科技革命和全球化的浪潮和势头锐不可当,然后国际关系越来越倾向于以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实力的竞争,最后指出邓小平无非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做出了一个正确判断而已。。这种分析方法首先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新科技革命或者经济全球化、或者现代化浪潮、或者“第几波”等等现象并不开始于20世纪七十年代,即邓小平第三次复出以后,可以作为国家领导人,从国家总体层次来思考国家发展的战略这样的一个时间段。现代化或者说回应经济全球化从新中国建国就开始了,而现代化最晚的说法也应该从英国十七世纪的工业革命开始,从那时起科技革命也就一直持续不断;而新科技革命也最迟可以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在发达国家就开始兴起了,只是中国没有全面回应,只理解为核技术、卫星技术等等,当然正是这些尖端技术带来了整个材料科学、计算机信息科学、生物工程、空间技术等等高科技的全面革命。并且带动了世界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新格局。中国一直都在进行着科技发展,只是小平同志认为要看到科学技术和知识的第一生产力作用,并且要同世界接轨这样的间题。其次,这不符合现实状况,现实世界中国家间的竞争乃至斗争从来都没有停止过,除了军事的较量,文化中的“新殖民主义”,经济中的国际不公平分工、掠夺资源和愈演愈烈的贸易战和贸易保护战,从来没有停止过,某些理论者显然太不懂得资本的本性了。所以许多持本说法的人根本无从对话“世界并不太平”的根本缘由。
第三种,理论发展、历史发展和实践发展的结合式,这种分析和讨论首先根据中国生存和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从毛泽东的国际战略转换,到邓小平的时代主题的提出,再到第三代领导集体的继承和发展,进行总体分析。强调国际战略理论的发展,世界历史的发展和中国在国际交往与国内建设几个方面多个层次是交叉与复合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种观点符合认识与实践、历史与逻辑一致的基本原则。俞正梁等人持这种观点。。不可否认,邓小平首先是维持了中国的稳定,然后才有可能带领全国人民谋发展。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巨变,虽然有各种外在的原因,最根本的恐怕还是自己搞乱了阵脚,不断否定和全盘颠覆过去的历史经验。因此,“和平与发展”的主题是针对世界而提出的,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当然也是适用的;也可以说,正是看到了在中国的合理性,领导人才把它扩展到了世界的范围。实践表明,这个战略判断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促进了世界和中国的向前发展,世界和平的因素增加,发展的要求扩大,理论和实践互动而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