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政治其它相关>浅析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一)

浅析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发展阶段 问题 对策
  [论文摘要]从1994年至今,我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先后经历了酝酿萌芽、快速成长、逐渐成熟等三个发展阶段,取得了开创性成就。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研究、网站建设、运行机制等方面仍沉积不少问题,其对策是:紧扣实践,加强研究,构建完善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创新制度,完善机制,不断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化和标准化水平;以人为本,培育团队,不断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人才队伍结构;整合资源,打造品牌,构建国家级思想政治教育门户网站。
  1994年,我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由此拉开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的序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在此背景下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萌芽到不断成长和成熟的过程。
  一、我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
  根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各个时期的不同特点,笔者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概括为三个阶段,并进行分析,以期探求其中的发展规律和趋势,为进一步推进和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参考。
  (一)酝酿萌芽阶段――初步探索时期(1994―1999年)
  从1994年接入国际互联网开始,我国进入了网络时代。在网络时代背景下,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同时面临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适应网络化的需要,进行了一系列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和探索,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诞生积累了重要经验和前期基础。这一时期,信息网络硬件建设快速发展,尤其是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建成投入使用,促使教育软环境初步形成;高等院校校园网建设也快速发展,大学生对互联网的使用走在全社会前列。与此同时,色情、暴力等信息也充斥网络,使网民受到了强烈的消极影响。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方式在网络环境中显得苍白无力,因此,一种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方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与网络负面影响的矛盾斗争中探索前进并经历数年的酝酿之后初露端倪,呼之欲出。到了1998年末,处于应用互联网前沿的部分高等院校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工作中,实际上已经完成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由酝酿向萌芽的过渡。从总体上看,1994―1999年我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尚处于酝酿和萌芽时期,其主要特点是:在实践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处于离散状态,分属两个不大相干的系统,在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显得较为被动,辐射范围窄小,主要限于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能采取的措施也较为单调,主要是“防”(即监控网络信息和行为,防止网络越轨行为和网络危害)、“堵”(即建立入网信息审查制度,监控网络信息的内容,并运用技术手段阻止不良信启、进入校园网,堵住有害信息的传播)、“管”(即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行为管理,开展正面的宣传教育);在理论研究方面,研究工作滞后于教育实践,尽管在当时在实践上已经出现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萌芽,学术界也意识到互联网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和挑战,但还是没能及时提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概论及相关理论。
  (二)快速成长阶段――主动建设时期(2000―2002年)
  2000年2月,我国网民由1999年初的400万跃升到890万,居世界第八;2001年网民达到2000万人,跃居世界第二位;2002年6月30日,我国上网用户人数为4580万,半年增加了1210万,增长35.9%,与1997年10月首次调查的62万网民相比,5年内网民人数增长了73倍。网民数量的迅猛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并为其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2000年6月28El,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随后,教育部下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社政[2000]10号),吹响了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向网络进军的“冲锋号”,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迎来了第一个主动建设的高潮,进入了快速成长阶段。这一时期,信息网络硬件建设加速发展,教育软环境进一步改善,以校园BBS、学生网站为主要形式的校园网络媒介和各类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一些大型公益性专题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也相继开通,如“民族魂”、“血铸中华”等,为思想政治教育抢占了一片网络阵地,深化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探索。从总体上看,2000―2002年是我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快速成长阶段,其主要特点是:在教育实践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逐步走向融合,各类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不断涌现,但多数还处于把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复制”到网络的粗放层次;在理论研究方面,学术界已经正式提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探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形式、机制等问题的论文纷纷涌现,但也还存在一定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缺位和错位的问题。这一阶段出现两大标志性成果:一是2000年由谢海光主编的《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该书主要探索了基于互联网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和机制的途径,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构、制度设计和操作范式等建议,并介绍了创办思想政治工作特色网站的基本思路、方法、过程和管理模式。该书的出版标志着我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迈进了由萌芽到快速成长、由被动适应到主动建设的新阶段。二是2002年由曾令辉、邓军等编著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论》。该书主要从理论上探索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的基本特征,理论基础及相关学科知识,原则与方法及内容构建等,在应用上重点介绍了如何在互联网上开展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及伦理教育等内容。该书的出版标志着我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框架初步形成,成为这一时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成果的集大成。

  (三)逐渐成熟阶段――深入发展时期(2003年至今)
  2003年以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互动中继续深入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体系El趋形成,我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入了逐渐成熟阶段。这一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较大的发展,各行业、各单位充分利用自身的网络基础设施,开设行业性、部门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高等院校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应用方面继续走在前列,许多高等院校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开辟网上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并逐步形成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相互结合、联动协调的教育格局。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在教育实践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整体水平不断提升,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和富有针对性、时效性,教育资源得到进一步整合,出现了更多的多部门联合创办网站共同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面;在运行机制方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逐步规范化,内部运行、保障、协调等机制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完善;在理论研究方面,研究工作与教育实践更加紧密结合,研究方法由单学科领域的研究发展到多学科的综合研究,由局部研究发展到系统研究,研究成果层出不穷,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初步形成。这一阶段最具代表性和标志性的成果首推由新华出版社2005年8月出版的韦吉锋博士专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该书作者在收集、整理国内外网络资料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用辩证的、系统的方法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一系列前沿性问题,诸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成和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特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价值,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和开发等,进行了概括和阐释,初步建构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理论体系。
  二、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策略
  (一)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历上述三阶段的发展,我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开创性成就,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从全国宏观范围来看,当前我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仍然沉积不少的问题,概括起来可分为三个方面:
  1.在理论研究方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仍存在着理论研究与实践相脱节、错位、缺位的问题,研究成果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指导性不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影响,许多研究成果跳不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框架,甚至有些成果仍存在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等同化的倾向;而理论研究上的错位、缺位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上的错位、缺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所迫切需要的科学系统的理论成果较为欠缺。
  2.在网站建设方面,各类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建设技术水平和内容质量参差不齐,不少网站缺乏专业网络技术人员和思想政治教育专家的维护,网页制作较为粗糙;部分思政网站只限于发布工作信息,成了纯粹的工作网;有些网站的内容和信息的思想性、针对性和创新性较差,表现形式不鲜活,缺乏知名品牌栏目和原创优秀作品的支撑,照抄照搬现象较严重;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专题网站太少,多数网站缺乏对网民的细分,没能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和需要层次科学定位、设计网页及相关专题;综合性的国家级思想政治教育门户网站尚未开通,全国知名的优秀品牌栏目仍然空白。
  3.在运行机制方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内部关系没有充分理顺,经费投入、技术支持、人才培养、网站管理、网上与网下互动等保障、协调、创新机制还不完善;尤其缺少对网站的科学定位、宏观规划和策划,网络教育资源整合和共享程度不高,在某些行业或单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问题严重。如一些高等院校中学工处、团委、宣传部以及各二级学院、系等都分别建立本部门所谓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把本来十分有限的资源进一步分散,这不仅影响网站的整体质量,也造成了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