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政治其它相关>关于中国传统和谐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一)

关于中国传统和谐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一)

详细内容

论文摘要:和谐是中国传统伦理的理想追求,是用来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的规范和要求。中国传统和谐伦理思想主要包含了“和合”体系和“人伦”体系,提倡“仁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修身养性”、“和为贵”的和谐理念;积极推崇“天和”、“人和”、“心和”的“太和”境界;强调“五伦”的人伦规范。中国传统和谐伦理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学校的德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伦理资源。
  论文关键词:和谐伦理天人合一五伦德育工作
                       一
  中国传统和谐伦理思想是扎根于具有几千年中华文明、具有独特的形成路径和文化特征的伦理文化,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符合中华民族传统的思想体系。在长期的文明碰撞和文化选择过程中,儒家和道家文化逐步地成长为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主流伦理文化,其中又以儒家的伦理文化精神为正宗。在长期的文化演化过程中,“和合”体系和“人伦”体系也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和谐伦理思想的主要精髓。
  中国传统和谐伦理思想以“天人合一”即“天和”为最高目标。《易经》乾卦文言中提出“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的思想,认为天地之德在于生育万物,而人类之德则在于保障万物的生生不息。《中庸》中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荀子也认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苟子・天论》),强调天地万物都是相辅相成的,是相互依存的有机体。道家思想更加强调天人合一,天道自然的观念。老子认为天道的本性为和谐,人道应师法自然之天道。庄子强调“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
  中国传统和谐伦理思想强调人与人及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即“人和”。中国传统和谐思想以仁爱思想为核心。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孔子提倡的社会学说和最高道德准则。孔子认为,仁的基本要义和精神实质就是爱人,故具备仁德者应坚持“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第十二》)。爱人从“我”出发,自己怎样对待自己,也就应该怎样对待别人。孔子提出“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和而不同”的命题,追求“和合”的君子境界,主张社会中的人际关系要和谐。中国传统儒家另一代表人物孟子提出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思想,成为中国传统和谐伦理思想中处理人际关系非常重要的伦理规范。孟子还提出“正人先正己”的主张,以此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强调“与人为善”,每个人都在良好的伦理氛围中改过自新,自为至善。在处理人与社会关系问题上,中国传统伦理思想提倡“家和”为基础,天下和为目标,“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大臣法,小臣廉,官职相序,君臣相正,国之肥也。”(《礼记・礼运》)荀子在讲到人与群体关系时提出:“人能群,彼不能群也。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苟子・王制》),强调人要合群,人与群体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中国传统和谐伦理思想强调人自身的身心和谐统一,即“心和”。“心和”是“人和”和“天和”的基础和前提,没有人的身心的自在和自为,就不可能有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也不可能有人与自然之问的协调。心和是中国传统和谐伦理思想追求的首要目标。心和即人自身的身心和谐,它既指自然人意义上人自身的形体与精神之间的和谐,也指社会人意义上人的精神心理秩序或状态的和谐宁静。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强调人的身心的协调,主张自我修为,强调修身养性,追求高风亮节的思想境界,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保持一种豁达淡然的心态,使身心各安其所。心和强调以中庸的境界规划自己的修为。孔子就指出人的行为应“无过无不及”:一个人的行为,不能走极端,既不要过分,也不要不及,“过犹不及”(《论语-先进》),以此来达致理智、健康、平和、心灵和谐的价值目标。
  强调人、自然、社会三者相互之间的和谐统一,即“太和”。和谐始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旨归。中国思想家重视人、自然、社会三者关系的和谐协调,致力于构造一种“太和”、“大同”盛世。在“天和、人和、心和”所构筑的“太和”状态中,“心和”是前提基础,“人和”是内在动力,“天和”是最高价值目标。正如田广清先生所言:“和谐,成为古往今来人类普遍的理想和共同的目标,它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全人类向往和追求的美好境界。”
  要达到这样的理想目标,首先就是加强人自我修养,达到“心和”,只有达到了“心和”,人才能真正摆脱“自我”的纠缠,达到“仁”的境界,从而“与人为善”,“以天下为己任”,达到“人和”的境界。无论人类自身多么强大,多么富有智慧,但只要一旦脱离大自然,脱离对其他物种的依赖关系,不按照大自然及其他物种的存在规律办事,也就失去存在和发展的可能。可见人类与自然及其它存在本来就同根同源,它们虽然各归其类,各遵其道,但相互之间应该是共生共荣,这是达到“天和”的唯一选择。爱人、爱生、爱所有存在,遵行苏宝梅提出的“万有价值定律”,不仅直接体现了整个自然和人类一样具有生存和发展的权利,而且从根本上代表了人类的最高利益,是保证人类发展的基本条件。只有这样,人类才能真正融入整个宇宙的“生命流变”之中,使人类成为世界万物的同胞,世界万物成为人类的朋友。

                         二
  中国的儒家注重人伦,形成了偏重道德生活的伦理文化,中国传统和谐伦理体系中的“人伦”体系中的典型的范式就是“五伦”的伦理规范及“三纲”的道德律令所谓“五伦”规范,即是指“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五伦”体系是几千年中华伦理文化传统中最重要的,也是最符合中国古代传统社会的道德规范,经过了几千年的演化和沉积,经受住了历史和时间的考验。所以有学者认为:“五伦的观念是几千年来支配了我们中国人的道德生活的最有力量的传统观念之一。它是我们礼教的核心,它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群体的纲纪”。五伦规范中的所涉指的五种人伦关系是人的常道,是人正常的也是永恒的关系,是人不应规避,不能规避的五种关系。也就是说,人不能逃避这五种关系中所指称的五种责任,即,人不应规避政治责任,不应规避家庭责任,不应脱离社会,规避社会责任。
  而“三纲”的道德律令又是五伦中的核心规范,所谓“三纲”就是将五伦中所注重的道德义务的双向互动关系简化为臣、子、妇对君、父、夫的绝对服从关系,“五伦观念在中国传统伦理中权威之大,影响之大,支配道德生活之普遍与深刻,亦以三纲说为最。”五伦所规制的是人的五种常道,“三纲”是一种理想性的观念。“三纲”比“五伦”更有力量,也更为苛刻。从“五伦”到“三纲”的内在原理是一致的,仍然强调个人对“家”、“国”必须履行道德责任与义务。从内在逻辑方面来说,两者都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从“家”的和谐出发,求取国家、民族、天下的和谐太平;整个伦理体系都需要体现在每个人的人生追求中,每个人都必须进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进阶的路径。
                         三
  在中国传统和谐伦理思想体系中“和合”体系和“人伦”体系都是其极其重要的内容,而且两者之间的关系还有互补之功。
  首先,中华传统的五伦体系和三纲律令特别注重人及人与人的关系。若用天人物三界来说,这一体系特别注重人,而不注重天与物;特别注重人与人的关系,而不十分注重人与天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如果说注重天(神),就会产生宗教,而注重物(自然),则会产生科学;注重审美的自然,更会产生艺术。中国传统的五伦体系只注重人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就产生了道德。换言之,在种种价值中,五伦说特别注重道德价值,而不甚注重宗教、科学和艺术的价值,可以说“五伦”体系是专业研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学说,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其次,中国传统伦理体系中的“和合”体系则以“心和”、“人和”、“天和”三者为体系,求得“太和”的总体目标。
  在这一体系中以“心和”为基础,就是以人的自我修为为基础,注重人的身与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其人与人的和谐关系中双包含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家庭,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之问的和谐关系。特别是在“天人合一”方面,注重自然、人周围所有存在的生存权利和存在价值,讲究人的“无为”即是对自然的有为的辩证思想。这刚好是对“五伦”体系这方面不足的很好的佐助。
  再次,中国传统和谐伦理思想体系中,家庭伦理实体具有举足轻重的核心地位。中国在长期的社会形态更迭中,为解决社会和国家的治理,中华民族的祖先们经过长期的摸索,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文明的特殊路径,就是通过“西周维新”运动,探索了一条“家国一体,由家及国”的特殊文明路径。“由家及国”的体系强调了家庭伦理实体的基础性和核心地位。如“五伦”中有三伦涉及家庭伦理规范,“三纲”中有二纲为家庭伦理律令,这充分体现了家庭伦理实体在中华传统和谐伦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决定了血缘之爱和“亲亲”是中国传统和谐伦理的逻辑起点。中国传统伦理的特殊体系最大限度地开发了人类在最漫长的历史积淀的文化资源和文明财富,中华文明日后的五千年延绵不断的历史辉煌和文明演化都是基于这一路径之上。
  第四,中国传统和谐伦理思想是一种积极的理念和思想。虽然中国传统和谐思想体系对于解决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文化建设和社会治理问题具有积极的意义,由于中国传统和谐伦理文化的时代背景的变迁,这一体系中也包含了许多消极的成份,如:他们主张通过妥协退让、与世无争、“无为”的思想来实现社会的和谐。这种消极的观念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人类的智慧性,在当今社会是不宜提倡的。在借鉴中国传统和谐伦理思想过程中,我们提倡采取“扬弃”的路径,主张积极的和谐观,因为和谐伦理思想是人类的共同的价值目标和追求,是真善美的别称,应该成为人类积极追求的价值对象,也需要人们去积极的争取,以促进事物的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