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政治其它相关>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实现社会公平的途径探析(一)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实现社会公平的途径探析(一)

详细内容

  〔摘要〕自古以来,实现社会公平就是人类追求的一个目标。本文主要论述在现阶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社会公平的具体途径。要真正实现社会公平必须从发展、观念、制度、民生、政府等多方面采取措施,从根本上为实现社会公平奠定基础、创造条件、提供保证。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社会公平;实现途径

  Abstract: Since immemorial time, it has been a goal for human beings to seek social equity. This paper involves some tentative approaches to realize social equity at the present stage, with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The difference in personal ine of a society is a mirror and a scale to measure social equity. However, the ultimate realization of social equity depends much on the effective measures based on the social development, social values, social systems, people's livelihood and government's policies, etc. Only in this way, can the ideal social equity be fundamentally achieved.

  Key words: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social equity; realization approach
  
  自古以来,实现社会公平就是人类追求的一个目标。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涉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但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也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体现,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本文主要论及的是在现阶段,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索实现社会公平的具体途径,真正实现社会公平。
  
  一、现阶段实现社会公平的提出
  
  社会公平总是和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具体实际相联系的,是历史的、具体的。因此现阶段实现社会公平必然也是与当前社会发展的特定条件分不开的。当前我国最大的实际就是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总体水平还很落后,人民生活的富裕程度还比较低,社会的主要矛盾依然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特别是目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国社会正处于巨大的社会转型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人们之间的收入差距在逐渐地扩大,如果任由其发展下去,势必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本质不符,有违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与宗旨。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邓小平曾经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1〕邓小平晚年十分关注这个问题。1993年在一次谈话中深刻指出,12亿人口怎样富裕起来,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我们讲要防止两极分化,实际上两极分化自然出现。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邓小平同志曾就可预计的贫富差距问题指出:“什么时候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在什么基础上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要研究。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2〕现在应该说已经到了邓小平同志所说的“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了。
  为解决经济发展进程中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扩大的问题,党的十六大提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既要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又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过大的收入差距,规范分配秩序。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强调要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采取切实有力措施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针对当前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矛盾比较突出的问题,提出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使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这就把公平问题提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这充分说明,收入分配问题和社会公平问题已经成为现阶段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亟待解决的问题。
  尽管有关社会公平的概念历史悠久,但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公平的。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真正实现社会公平提供了政治保证和制度保证。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也为实现社会公平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二、影响社会公平实现的主要因素
  
  社会公平是指人在社会中都应获得公正、平等的地位和待遇,它包括权利平等、机会平等、法规公正、分配公平。收入分配最能够体现出社会公平与否,是衡量社会公平的最直观的尺度,此外还有其它一系列因素。探析实现社会公平的途径就要从根本上找出影响社会公平的主要因素,对症施治,才能治标又治本,真正实现社会公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公平的实现取决于多种因素,主要的有以下诸种:
  1. 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任何社会的公平都是历史的、相对的,总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而言的。我国近30年来尽管经济发展速度很快,经济有较大增长,但总的来说,经济的实力还较薄弱,在较大程度上制约着社会公平的实现。
  2. 制度因素。社会制度或体制的最主要功能就是规范和调整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不同群体之间、民众与政府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社会中各种资源的配置关系,制度对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
  3. 社会公平集中体现在如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方面。对一般民众而言,教育程度的高低决定了人们的劳动技能及综合的能力与素质,从而决定了就业状况及收入水平,尤其是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可以说,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同时良好的教育制度还具有规避社会冲突的潜力,有助于和谐社会建设。实现充分就业是缓解贫富差距、大面积地消除贫困现象的有效途径。对于劳动者来说,就业意味着拥有了相对稳定的经济收入,意味着能够进行一些必要的平等的社会活动,意味着能够积极地融入社会〔3〕。对于实现广泛意义上的公正、维护社会稳定,从而确保社会的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医疗关系到人们的健康和生活水平,与每一个人都密切相关。社会保障主要是通过社会救助、社会养老保险、医疗社会保险、失业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以及社会优抚等多个方面的措施来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安全,确保每个人有一个合理的基本生活水平。社会保障是对社会成员基本生存底线的确保,从而实现社会的公平和社会的安全运行。从某种意义上讲,保障程度的高低同社会的公平程度、稳定程度是成正比关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