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领导干部政绩观实践(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政绩观实践
[论文摘要]毛泽东曾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而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领导干部是关键。他们的政绩观,即他们的思想,认识和行动,将直接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否得以正确地贯彻落实。
一、领导干部的政绩和政绩观
政绩,主要是指领导干部在任期内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履行岗位职责中所取得的成绩和贡献。政绩是准确评价干部的重要因素,也是一个领导干部从政思想、为政风格、施政目标等综合素质的全面反映。政绩观,是人们对政绩的价值取向,是对政绩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的看法,包括什么是政绩,为谁创造政绩,如何创造政绩和怎样衡量政绩问题的认识和态度。
以往很多领导干部对政绩观存在着片面的思想。把发展视同于增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片面理解为“以GDP为中心”,把“发展才是硬道理”片面理解为“增长才是硬道理”。没有考虑科学、教育、卫生、环境、道德、社会文明的全面发展。结果破坏了资源和环境,影响了经济建设,侵害了群众利益,恶化了党群关系。
二、科学发展观对基层领导干部政绩观提出新要求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它制约着人民对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的选择,从根本上影响人类谋求发展的社会实践。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面性的重大影响。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即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实践证明,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与领导层、决策层的政绩观联系在一起的。领导的政绩观决不仅仅是领导者个人思想观念的小问题,而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发展的大问题。领导者的政绩观若出现误区或偏差,不仅会影响到一个部门,一个单位,一个地区,甚至会影响到社会的发展。
(一)科学发展观为正确政绩观提供科学的内涵。首先,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明确了创造政绩的价值目标。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最大追求,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最高目标,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政绩的最终标准。其次,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准确地把握了政绩的内涵。背离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政绩,只能是虚假的、表面的、暂时的政绩。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求我们既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要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的全面统一发展。
(二)正确政绩观的实践促进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正确的政绩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证。正确的政绩观,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政绩观的灵魂和指南,以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追求政绩的根本目的,把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创造政绩的重要内容。
(三)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领导干部政绩观的实践。正确的政绩观实践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发展观从根本上明确了追求政绩的价值取向,衡量政绩的根本标准和创造政绩的基本途径,为广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指明了方向。科学发展观要求地方政府领导在区域发展中要以人为本,坚持区域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注重统筹兼顾,促进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地区与地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与之相适应,领导干部政绩观的实践也应体现科学的精神、全面的观点、协调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