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艺术文献资料的分类及其作用(一)
详细内容
摘要:高等院校的图书馆为高校的科研教学工作提供了必要的文献保障,在图书馆未来的发展趋势中,图书馆的文献资料的特色化、深度化、多维化和共享化决定了高校图书馆在收集、整理民族艺术文献资料必然要走多维发展的道路。如果能把这个理论问题探讨清楚,将会对高校图书馆收集、分类、管理和利用这些民族艺术文献资料提供理论依据,为这些资料发挥最大作用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关键词:民族艺术文献资料;分类;作用
高等院校的图书馆为高校的科研教学工作提供了必要的文献保障,代写论文 随着图书馆的不断发展,怎样选择日益增多的文献资料成为高校图书馆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在图书馆未来的发展趋势中,图书馆的文献资料的特色化、深度化、多维化和共享化决定了高校图书馆在收集、整理文献资料必然要走多维发展的道路。本文从高校图书馆建设的角度对民族艺术文献资料的基本含义和分类方法及其作用进行了探讨。
一、民族艺术文献资料的内涵
对于“民族”一词,在中国近代以前,没有形成真正科学的概念。一说是清代著名思想家梁启超“最初把这两个字合而为一,称为‘民族’⋯⋯是1899年梁启超的《东籍月旦》一文”,[1]至此民族这个概念得以明确。另一说是1903年梁启超把瑞士一德国的政治理论家、法学家J.K.布伦奇利的民族概念介绍到中国来以后,才产生了民族的概念。可以肯定的是在中国,“民族”这个词缘起于梁启超。对于“民族艺术”一词,梁启超20世纪之初在1902年发表了《新民说》介绍了民族主义,肯定了美术、文学等看作是民族精神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有学者认为民族文化和民族艺术的理论滥觞于此。关于民族艺术的系列概念的确切提出者是毛泽东,其1940年的《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的观点,主张“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民族的。它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它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带有我们民族的特性”;1956年《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中认为“艺术的基本原理有其共同性,但表现形式要多样化,要有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作为民族艺术的理论研究则始于我国现代民族学创始人蔡元培先生在最早的民族学论文《说民族学》和1934年的《民族学上之进化观》中包括了美术、音乐这些艺术现象的民族学研究。上世纪90年代,国内学者李心峰第一次在《民族艺术学试想》一文中提出了“民族艺术学”的概念,主张以“民族艺术”作为核心范畴建立一门民族艺术学的分支学科,至此,这门分支学科的建立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究竟什么是民族艺术文献资料?笔者认为,民族艺术文献资料是指承载有民族艺术的各类信息载体,狭义的文献资料主要指各类印刷文献和电子文献,广义的文献资料则指包含有各类民族艺术信息的载体,包括物质资料和非物质资料,除印刷文献和电子文献外,还有口头传统、民间艺术、民俗传统、手工技能、衣食住行等承载了民族艺术信息的载体。
二、民族艺术文献资料的分类方法
高校图书馆作为文献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代写毕业论文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高校图书馆面临着数字化、特色化、信息化、多样化、人性化这五个方面的重大变化,图书馆呈现出了多维化发展的状态。数字化图书馆无疑已经成为各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共识,由于高校图书馆一般是根据各自学校的发展目标、教学科研要求,依据各自的馆藏基础和地区条件来文献资源进行统筹布局,加上资金有限,使得各个高校图书馆更加注重本校特色的馆藏体系建设,从而导致了一些专业图书馆在专业化、深度化上有优势,随着信息化和信息共享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信息化共享服务使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范围扩大,图书馆也由信息的储藏者全面转变为信息的提供者,不同院校图书馆的专业特点决定了图书馆建设中馆藏资料的多样性,不仅要有各种物质文献资料,也要有各类数字化资料和非物质文献资料。对于在民族众多地区的高校图书馆来说,面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民族艺术文献资料,如何收集、如何整理、如何加工这些文献资料,如何对其进行分类、如何建成特色艺术文献信息资料库,成为这些图书馆需要考虑的问题。
纵观中外对艺术的分类,主要有四种模式:一是艺术本体分类,如音乐、美术、舞蹈等:二是艺术的存在形式分类,如时间艺术、空间艺术、时空艺术、动态艺术、静态艺术等;三是人的感知方式分类,如知觉艺术、视觉艺术、听觉艺术等;四是功能作用分类,如实用性艺术、欣赏性艺术、表现性艺术、再现性艺术等。对于图书馆来说,对印刷文献一般可以按照《中图法》对艺术类印刷文献来进行分类,但是带来的问题的,有些艺术文献资料无法归类,比如乐器实物资料、多媒体艺术资料等就无法找到相应的分类。
因此,高校图书馆应该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根据艺术文献资料的不同特点来进行分类。可以分为以下类型:
1.按照艺术文献资料不同的载体形式来分类,可以将民族艺术文献资料分为:物质资料和非物质文献资料,物质文献资料包括音像文献资料、印刷文献资料、数字文献资料、多媒体文献资料、影像文献资料等;非物质文献资料,可以根据联合国科教文卫组织2003年10月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而来,即“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
可以“分列为以下五个领域: (1)口头传统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 (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2] 这个分类方法,涵盖了民俗学、人类学、文学、艺术类型学上、艺术阐释学等学科对艺术的分类。故此,笔者认为,对高校图书馆来说,我们不仅要注意收集物质文献资料。同时也要注意收集非物质文献资料,特别是承载了民族艺术信息的非物质文献资料,所以,民族民间的带有艺术性质的口头传统、民间艺术、民俗传统、游乐竞技、手工技能、衣食住行、生态科技等文献资料均可以作为收集之列,并建立相应的文献资料库(室)。
2.按照民族艺术文献资料的形成时间来分类,也就是按照艺术资料形成的年代进行分类,代写硕士论文 可以将民族艺术文献资料分为:史前艺术资料、古代艺术资料、近代艺术资料、现代艺术资料、当代艺术资料。
3.如果按照艺术文献资料的主题来分类,可以将民族艺术文献资料分为:族系艺术资料、器物艺术资料、地域艺术资料、民俗艺术资料、手工技艺艺术资料、民间美术资料、等。
4.按照艺术门类米划分的话,可以将民族艺术文献资料分为:音乐、舞蹈、戏曲、工艺、建筑、文学、石刻、美术、摄影、影视、书法、园林、建筑、曲艺、电影、电视、杂技等。如建立民族乐器陈列室、民间美术陈列馆、民族工艺品陈列室、民族舞蹈影像室、民族戏剧资料室等。
5.按照艺术出现的地域来分类,可以分为:西方艺术文献资料、东方艺术文献资料、中国艺术文献资料、西南地区艺术文献资料、省份艺术文献资料、州市县区艺术文献资料等。
6.综合分类法。各个高校图书馆应该根据的实际情况,可以采取综合分类法(各种分类法相结合的方法)对民族艺术文献资料进行分类、整理、管理和利用。例如:可以采取地域——时间——艺术门类相结合,建立中国当代美术陈列室。采用艺术门类——地域相结合的方法,如建立当代云南少数民族音乐资料室、民族戏曲资料室、民族工艺品资料室等;采取地域——主题——艺术门类相结合,建立云南彝族舞蹈资料室、白族建筑资料室等。一些高校的图书馆已经做了这些方面的尝试和探索,如西安美术学院图书馆建立了民间美术品陈列室,用于展览陕西省的民间美术品,他们将美术品4千余刊(幅):分为:“剪纸、民间绘画、刺绣、陶瓷、皮影、布玩具、泥塑、木雕、染织和壁挂、竹和草编、金属工艺品、石雕”等l2类民间美术品。沈阳音乐学院建立了按照地域——民族——主题——时间相结合的民族乐器陈列馆,分为汉族民族乐器展、东北少数民族乐器展、西北少数民族乐器展、西南少数民族乐器展4个展区,共展出民族乐器150多种200余件,其中既有春秋时期的编钟、商周时代的埙、东汉时期的箜篌,也有现代蒙古族的马头琴、汉族的三弦、傣族的葫芦丝、苗族人唢呐等等珍贵的民族乐器。笔者所在的云南艺术学院也在积极建设云南少数民族艺术资料室。目前已经收集了部分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