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一艺何以通天下之志(一)
详细内容
内容摘要:随着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学生投入到学习各种乐器的行列中。在培养学生一技之长的过程中 ,同时应注重培养持久的集中注意能力、细致的观察能力、敏锐的反应能力、良好的记忆能力、快速的协调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才能使学琴真正体现出素质教育的精神。
关键词:素质 兴趣 习惯 学习方法 练琴效率
随着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我们高兴地看到越来越多的学生投入到学习各种乐器的行列中,不仅学习了一门乐器,并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早期智力开发和音乐艺术美的陶冶。然而,许多学生在学习一门乐器的过程中,学习兴趣渐渐不高,学习效率大打折扣,甚至半途而废。教师怎样教好学生,除认真研究教学规律外,也应宏观地研究与学琴相关的各种因素,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素质。
学琴应注重素质的培养
音乐不仅是美育的组成部分,它有着其他手段不易达到的智育开发的作用。学生学琴的目的,绝不仅限于会演奏几首乐曲、掌握一些演奏技巧,应从开发学生整体素质的高度来认真对待,不仅注重智力因素(观察力、记忆力、反应力、想象力、思维力和注意力)的培养,而且更要在非智力因素上(兴趣、动力、求知欲、毅力、自信心、情感)加以重视。让学生在学琴中,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形成良性的相互作用与促进,从而让他们真正在学琴中提高全面素质。
1.循序渐进。学生的注意力、反应力、定力等素质都是有限的,大体上分两类:一类反应快,坐住的时间非常短,男孩居多;一类反应较慢,但坐住的时间相比要长些。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分几次练习,一点一点地延长时间,逐渐达到他们能承受的有效时间。一般学生唱谱或练琴时,最容易犯练琴结巴,很容易出错、赶快的毛病,教师不要抱怨,要通过正确地辅导和时常打节拍器的练习逐渐解决。起初只有慢速练习,才能让学生真正是在自我头脑的指令下奏出音符,而不是用头脑跟在手指运动的后面或下意识的习惯动作来练习。当学生真正是在自己指控下慢速连贯后,方可逐渐加快。弹琴的指触使手指末梢神经频繁精细地刺激大脑神经源,大脑反过来指令手指快速运动,手指快速运动又刺激大脑神经,长久的训练会使学生心聪眼明。可想而知,瞬间奏出一串闪电般的音符,足以说明他们头脑神经运动的信息传递有多快。
2.凡事想办法。学习一门乐器常是眼、耳、手、脚、脑同时参与的一种综合性的活动,在练习中应引导学生充分地调动各器官的敏锐和精确,从开发智力的高度来培养各种素质的能力。如初学容易识错音,这就需要从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方面,从儿童心理的角度多思考,这时学生读谱慢,回忆慢,有意识记忆的时间短,需耐心反复地练习。教师不要急于指导,应让学生停下来仔细看一看,听一听,想一想,看错误在哪里。这时一定要等一等、憋一憋、逼一逼,学生想不出来可一点一点地提示,提示回忆上课时老师的讲解,启发学生联想,或比较曾经学会曲子中的音符,引导他们走向解决问题的思路。学生经过数次练习便可印记在心。练新谱前提醒学生先把不熟悉、易错或升降的音拿铅笔圈上以示提醒,如还在圈上的音出错就把这个音再圈成三角,把错音与正确音反复用耳听辨,并提醒在将练到易错音前想好再奏下去,很快就能解决粗心马虎的行为,逐渐养成自觉细心并用耳听辨的习惯。不过养成了粗心习惯的毛病改起来就困难多了,甚至每次上课仅变成了查改错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