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艺术理论论文>浅谈《恰空》的原版与改版(一)

浅谈《恰空》的原版与改版(一)

详细内容

  内容摘要:文章以巴赫弦乐作品《恰空》为例,分析布索尼的改编版本,重点论述《恰空》的改版对巴赫音乐的创新理解与阐释,对二度创作的更新认识。

  关 键 词:《恰空》 巴赫 布索尼 钢琴 原版 改版
  
   J.S.巴赫(1685—1750)是巴托克时期著名的德国作曲家,说起巴赫弦乐作品的钢琴改编作品,最典型也是最成功的要数1720年所创作的《六首无伴奏小提琴组曲》中第二首的恰空舞曲。
  恰空是一种结构严谨的曲式:乐曲在三拍子的基础低音之上,不断的反复旋律线条和变奏。早在巴赫时期,恰空是一种流行于西班牙的舞曲,巴赫把恰空作为基本的框架,以一个四小节的主题为基础,发展出六十四个变奏,即使对当代小提琴家的精湛技艺也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这首《恰空》是一部最为著名和演奏较难的作品,也是巴赫所有作品中最有激情的一部。然而由于小提琴很难完全做到多声部同时演奏,并且在单独演奏时只具有旋律性,略显得单薄,所以在古典和浪漫时期,有许多作曲家将它改编为钢琴版本,其中尤以布索尼所改编的恰空舞曲最为著名。
  对于巴赫恰空舞曲改编得最成功,也是最富争议的钢琴改编版本出自于意大利作曲家布索尼(Ferruio Benvenuto Busoni 1866—1924)。布索尼是一位风格多变的作曲家,早年一直没有能够建立起作为作曲家自有的风格,但是他不停地改编包括巴赫在内的伟大音乐家的作品,也留下了一大批优秀的改编作品。这些改编作品当然都是级别相当高、难度大的作品,过多的改编作品也使得布索尼差点把自己给埋没了。
  相对于其他改编作曲家,布索尼在改编他人作品,或用他人作品主题变奏作曲的时候,考虑的结构太复杂,音响构成也非常复杂,原来就已经将一个音乐空间做得相当庞大,同时在这个空间内填满了音符,使得不仅是演奏变得困难,就连欣赏和分析也变得困难,这就给演奏者和欣赏者带来另一个问题,巴赫心中的恰空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根据那个年代的记谱习惯和演奏习惯来说,巴赫没有也不会对演奏做什么明确的说明。不但如此,同时代大多数作曲家都不会有这样的习惯,理由是即兴演奏的空间变得全没有了。原谱没有太多的对于演奏的条条框框的限制,也是促成日后有那么多改编曲的另外一些缘由。
  布索尼也正是将他所经历的浪漫派晚期的音乐创作特征与巴赫的音乐进行融合,最终将恰空舞曲成功改编成为近乎完全独立的钢琴曲。布索尼的这个改编曲虽然有些偏离了原作风格,比如:原作的恰空主题并非鲜明,而是通过音乐的流动过程中的和声混合来体现的。但是改编曲中四分音符上的恰空主题在背景上十六分音符的和声衬托下显得相当突出,且光彩夺目。而这种强调主题并且多次重复渲染的做法,确实也并非巴赫原作应有的风格。倒是非常符合后期浪漫派复调音乐流派的习性。布索尼在恰空改编曲里用尽各种应有的技巧,旋律左右的装饰也是极其复杂和饱满的,让人听起来的感觉就是相当充实的感觉,也才有人曾用“厚重的和声”来形容布索尼的这个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