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艺术理论论文>浅论企业内的设计管理(一)

浅论企业内的设计管理(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设计资源/设计管理/设计师管理/设计部门管理
 【论文摘要】在知识经营作为企业发展核心的大趋势下,企业内的设计已经不是从前的工业设计,而是把经营资源转变成了知识设计。随着对设计理解的改变和设计作用的增大,企业如何管理设计就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本文从设计师的管理和设计部门的管理两个方面来探讨企业内的设计管理。
  
  在生产和消费紧密结合的现代产业社会里,判断消费的欲求动向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部分。在经济学里作为消费心理的研究参照,以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提出的“欲求五阶段”最为著名。这五个阶段是从最初的生存欲求阶段,到安全欲求阶段,到亲和欲求阶段,再到尊严欲求阶段,最后是实现自身价值的欲求阶段。现代社会已经从欲求的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转变,企业只生产具备使用机能的产品已经满足不了向高级阶段过渡的消费心理,含有人情味、实现个性化、引导新生活方式的产品才是这个时代的需要。
  在欲求向高级阶段转化的过程中,企业的经营资源也发生了变化。从前的企业经营资源是由人、物、资金、信息这四个要素构成的。企业利用这些经营资源只能实现产品的基本使用机能,满足初级阶段的消费欲求。为了寻找生产和消费的最佳结合点,实现高级阶段的消费欲求,设计开始融入到了以生产和消费作为最大目的的产业社会当中,成为四个基本经营资源之后的第五个经营资源。
  随着我国消费市场的日趋成熟,大多数制造业企业开始认识到设计作为经营资源的重要性。作为设计管理的重要一环,只有明确设计师的管理和设计部门的管理,才能确保企业生产出满足消费欲求的产品,实现企业向知识型(品牌型)的转变。
  
  一、设计师的管理
  在企业经营中,如果不考虑专门技能,设计师只是企业雇用的一员,在他所属的职能范围内活动。而如果这个普通的一员具备了设计技能,他的活动范围就不仅仅限于产品设计,也可以把企业活动的整体作为设计对象,将权限扩大到设计企业。如何合理活用这种技能性人才,已经不单纯是人力资源分配的问题,也是企业经营管理方法的问题。在设计管理方法中,对设计师的管理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来理解:
  1.企业最高经营者对设计师的定位
  设计师是设计资源的执行者,企业活用设计资源是通过活用设计师实现的。所以能否实现设计的经营资源化就取决于企业对设计师如何定位。作为活用设计和设计师的典范,日本的索尼公司是最有代表性的企业。下面具体看一下它的经验。
  先进的技术和强大的设计是索尼保持独特风格的武器。1979年SONY的创始人之一盛田绍夫任命设计师黑木靖夫领导开发的第一代Walkman,彻底改变了人们听音乐的传统方式。随后,他又任命黑木靖夫为“商品本部”部长,确立了设计师在企业管理层的地位。获得权力的设计师也会把设计的权限扩展到设计企业。在索尼的品牌设计,以及整个产品宣传上设计师黑木靖夫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1982年,以将技术、设计、音乐完美结合为理念,新一代最高经营者大贺典雄带领索尼开发成功了在今天最为广泛使用的音乐载体—CD。随后,大贺典雄将担任了13年的最高经营者职位交给了负责广告、设计及宣传部门的常务董事出井伸之。大贺典雄的选择表明,SONY此后的发展方向是用设计为已有的技术增加价值,满足不断出现的消费欲求。
  索尼的特点是,最高经营者都是从本人出发认可设计,从而提高设计师在企业内的地位和影响力,同时,也认识到把设计师培养成高级管理者的重要性。和索尼相比,在工业设计概念导入我国20余年后的今天,大多数企业经营者仍然认为设计是附属品,工业设计师、设计部门可有可无。而企业的经营领导层里设计师出身的管理者更是寥寥无几。正是因为这种轻视,导致我国在法制还不规范的市场竞争下,模仿品大量泛滥。这种现象持续10年之后,根据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调查统计,亚洲地区生产的模仿品已经占全世界的70%,其中中国占到了一半。直至今日,中国留给世界的印象还是“擅长模仿”和“精通加工”。所以,许多学者认为中国企业发展的关键是学会活用设计。笔者认为,企业最高经营者认识设计师的作用是活用设计资源的第一步。
  2.设计师能力的提高
  设计的伸展空间很大,不同资质的设计师会使设计发挥不同的效应。设计师要提高自身能力,企业对设计师的培养也同样重要。
  (1)设计师自身能力的提高
  现代知识企业对设计师能力的要求不仅局限在造型能力上,更强调设计师的协调和假说提示能力。
  随着自然环境、人口动态、政治、经济、文化、技术、消费欲求等等因素的变化,设计师不仅和本企业其它部门接触,与企业外部关联机构的接触也日趋频繁。目前由于企业之间技术的共同性,技术所有权的保持越来越困难。伴随高级阶段消费欲求的到来,一些学者认为仅凭获取技术是不能维持竞争优势的,企业还要与顾客建立良好的关系,从中获取新的价值,也称之为顾客价值。顾客价值=What(顾客需要什么)+How(企业如何满足顾客)。设计师是消费者的代言人,可以直接告诉企业顾客需要什么。同时设计师也是企业的一员,可以根据顾客的需求解决问题。所以设计师的协调能力是企业对设计师的新要求。这种协调不仅体现在字面的协助和调停,更是和内外关联机构解决产品在开发、生产、销售、流通等方面的问题的能力,也是从消费者的立场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设计师的协调,企业与顾客可以建立良好的关系。
  另一个重要能力是假说提示能力,这也是近年日本设计界对设计师教育研究提出的课题。假说提示能力的定义是根据感性和各种各样的数据构成假说的能力。理论世界和非理论世界是组成想象方法论的两个部分。假说提示就是在理论世界里,从过去或者是现在的经验中,提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非理论世界里,从偶然、类似和假想的经验中,提示可能的抽象的解决方法。假说提示能力要求设计师在产品开发中具备超越制品本身模样的思考能力。今天,社会问题越来越多,设计师作为生产者和生活者的代言人,在推进设计项目和提示假说的过程中已经和整个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了。
  (2)企业对设计师的培养
  除了学校教育之外,对设计师的培养更重要的是企业内的培养。如果从企业的角度看设计师成长过程的话,可以归纳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设计师从设计专业毕业之后进入企业,开始接触实际具体的设计项目。第二阶段是设计师通过设计项目的积累,逐步成为设计项目的管理者。第三阶段是设计师成为企业的开发核心,为企业创造更高的效益。在成长的第二个阶段里,一般都是30至35岁的设计师,无论从年龄还是发展空间来看,将来他们都会成为企业开发核心的中坚力量,所以对这个阶段设计师的培养是最重要的。大多数企业都希望这个阶段的设计师非常熟悉产品从开发、研究、设计、生产到销售的整个过程。虽然设计师灵活应用企业内部资源可以提高设计师的工作效率,但企业外部更广泛的学科和文化是刺激设计师灵感的重要方面。所以,企业应该给设计师提供与不同学科、不同文化以及研究机构等外部环境交流的机会。近来,日本学者大胆地提出,可以把具有管理水平的设计师调配到其它部门,使其体验不同组织的氛围。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培养设计师的协调能力,还可以更加广阔地推进设计在企业整体中的作用,将会是设计在企业内发展的趋势。
  企业对设计师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设计部门的管理模式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设计师应该集中管理还是分散管理、设计部门应该在企业内还是在企业外等资源组织化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下面将具体分析目前大多数日本企业采用的几种管理模式及其优缺点。
  
  二、设计部门的管理
  1.日本企业内设计部门的管理模式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导入设计的日本企业,在探索设计管理方法过程中针对如何有效地配置设计部门的方法形成了一定的管理模式。主要管理模式有以下几种:集中管理模式、分散管理模式、独立模式、委托设计机构模式。
  目前,采取第一种集中管理模式的企业有日立、东芝、佳能、索尼、丰田、日产等。集中管理是在企业内部设立设计研究所或设计中心负责整个企业的设计工作。这种模式的最大优点是设计部门主体性强,具有独立性。特别是在品牌设计上勾画企业整体活动的能力较强。缺点是如果开发现场的问题不能迅速反映到设计中心,重新审议就会造成预算透支。采用第二种分散管理模式的企业有松下、夏普和三洋等。这种模式是设计师隶属于事业部,根据事业部的大小和事业部之间的共通项目的多少,设立小规模的设计部门。为了避免这些设计部门过分分散和独立,成立了综合设计中心,对设计师的采用、培训、技术研究等方面进行综合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