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客家的开拓创新精神对中央苏区红色设计的影响(一)
详细内容
客家精神是客家人在长期的迁徙过程中和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客家文化的深刻内涵,是客家人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它的形成与客家人的迁徙过程、迁入地的社会条件、自然环境、生存方式等是密不可分的。客家精神,一方面是对中原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一方面又吸取了入居地的文化因素;它存在于中华民族精神之中,与中华民族精神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因而,客家人在具备中华民族精神的同时,又彰显出自己鲜明的精神个性。①客家精神特征,便是艰苦创业,开拓创新,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尊祖爱国,为了民族利益和正义不惜舍弃自家生命,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的英雄气概。其中,开拓创新又是客家精神最显著的特征。
中央苏区红色设计是指苏维埃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由中央苏区人民大众积极参与并创造出的设计作品,如漫画、插图、纸币、邮票等。中央苏区红色设计在其形成与发展中受到了客家开拓创新精神的影响。
一、中央苏区红军官兵的客家缘
赣南闽西,既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又是中央苏区所在地。红色革命根据地界与客家区域几乎是重合在一起的。中国的苏维埃革命运动,肇兴于客家人聚居或土客籍人混居的地区。在红军中有多位重要的领导人都是客家人,②而在红军战士中,则多数是来自赣南、闽西的客家人。1929年1月,当时的红军主力只有3000多人,而在赣南、闽西建立中央革命根据地后,却发展到“十万铁的红军”。这些红军战士绝大多数都是客家儿女。例如,“在人口仅有200余万的赣南苏区(以1932年秋中央苏区所辖赣南各县和湘赣苏区所辖上崇苏区人口计),从1928年春‘八七’会议精神在赣南贯彻,至1935年春中央苏区沦陷的7年中,参加主力红军和地方红军的共约33万人,差不多平均每六七人中就有一人参加红军。赣南,成为中央苏区主力红军和地方红军的主要兵源区域。”③又如,“据资料不完全统计,在闽西就有10万余人参加红军游击队。”④
二、客家的开拓创新精神与中央苏区红色设计事业的发展
客家人以其迁徙流动和勇于在陌生地方开基立业的特征,形成了开拓创新的优秀精神品质。已有的研究成果充分表明,客家先民从中原来到赣、闽、粤交界处,通过顽强拼搏,与当地土族人一起将寂静闭塞的山地开辟成了文教兴盛、农业发达、人口兴旺之地,形成了客家文化。客家文化,概括地说,是以汉民族传统文化为主体,融合了古越族和畲、瑶等少族民族文化而形成的一种多元文化。⑤
客家文化的源头在中原,但是客家文化并不等于中原文化。客家人在其长期的迁徙流动中不断吸取不同地域的文化的过程,就是对中原文化不断改造的过程,这个过程体现出了客家人的开拓创新精神。例如,“安土重迁”是中原古代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根深蒂固。早在春秋时期孔子的《论语》中就有“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教导。而事实上第一代客家人毅然决然地改变了这一中原的传统文化,他们越过淮河,跨过长江,到达赣、闽、粤结合部,落籍生根,逐渐形成客家民系。后来又不断向国外迁徙流动,目前已经遍布于80多个国家和地区,人口发展到约一亿。又如,来自北方中原地区的客家人有包饺子的食俗,到了南方后发现面粉奇缺,于是他们就用豆腐中间塞肉馅的方法,创造出客家的传统菜——酿豆腐。酿豆腐是客家第一大菜。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