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英语语言文化>浅议预设触发语(一)

浅议预设触发语(一)

详细内容

摘要:本文从语义和语用两个层面出发找出英汉语中预设触发语,并分析其特征,最后指出识别出他们对成功交际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预设触发语;预设的特征;可分析性因素

A Study of Presupposition-triggers
Abstract: The paper tries to find the presupposition-triggers from the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level of the language. Then on the base of the above analysis, it gives out the features of presupposition. It also points out the great significance of telling from the presupposition-triggers to munication.
Key words: presupposition-triggers; features of presupposition; analyzable factors

一、导语

  预设(presupposition)是自然语言逻辑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也是语言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它由德国哲学家,逻辑学家和数学家Frege于19世纪末提出,近年来已成为逻辑学与语言学共同关注的研究范畴之一。

最开始的预设研究可追溯到P. F. Strawson(1950)在哲学方面著名的攻击Russel的有定描述的观点。因为在他之后预设被引入研究, 预设的概念很复杂,一个世纪以来,仍然没有形成公认的一致的定义。在语言学界和哲学界, 预设现象开始被认为是有定描述的(Frege 1892; Strawson 1950)即专有名词和有定描述总是指向客观实体,否定一个句子或命题,预设现象仍不受影响。后来预设很快被扩展到各种句法结构和词汇的研究(Horn, 1969; Lciparsky and Kiparsky 1970; Fillmore 1971; Kaottnnen1971)。例如:I’m sorry John is not here.句中的预设有’John is not here’,而且这点是说话人和听话人都知道的。在20世纪70年代前学者们都把研究范围限制在真值条件的语义学。1970年之后,出现了语用学,打开了研究预设的门,语用预设的概念是Stalnaker(1975)提出的。

我们一般都认为预设分为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两方面。比如,作为句子的‘The King of France is bald.’ 和‘The King of France is bald’。当分析其语义预设时,我们从句子的语义、逻辑等出发,可以得到“There is a king in France”,这就是其语义预设,而不管其有没有存在的价值也不管其命题为真为假。从语用方面进行分析,预设是指那些对语境敏感、与说话人(有时还包括说话对象) 的信念、态度、意图有关的前提关系。比如“请关门!”这一句子就预设了1)门开着,2)发话人希望关上门,3)受话人有能力关上门,4)发话人有资格使受话人关门,如果缺乏任何一项条件这句话都难以成立。可见语用预设对语境具有依赖性。可见,单有语义预设是不够的,语用预设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比语义预设更重要,引入语用预设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二、预设触发语

在分析句子的预设时,有一个因素非常重要,就是“预设触发语”,又叫“前提触发语”,是产生预设的特定语词。如“小明又迟到了”、“他后悔买了这本书”,前一句的预设是“小明曾经迟到”,后一句是“他买了这本书”,其中词语“又”、“后悔”就是预设的触发因素,即“预设触发语”。常见的预设触发语有各类动词、限定性或修饰性的词语、各类句型等。这是语义层面上的预设触发语,根据它们辨识预设是一个有效的方法。同时文化的差异也可能导致预设触发语的不同,这就是语用层面上的预设触发语了。正是因为有预设触发语的存在,使得语句不偏离也照样能引起人们的重视。

2.1 语义预设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语义预设,其触发语形式主要反映在一些词、句子、句型等方面。语言学家发现,一些特定的词、句式和语调核心常常能够产生预设效果,这些能作为预设基础的词项或表层结构形式被称为预设触发语(presupposition triggers) 。尤尔将它们称之为潜在预设指示语(indicators of potential presupposition ) 。列文森从卡图南在《预设现象》( presuppositional Phenomenon) 一书中所收集的31 种预设触发语中挑出了其中的13 种, 何自然在其《语用学讲稿》中把触发语分为3 大类, 即动词类( 含蓄动词、叙实类动词和谓语形容词、状态变化动词、评价动词) 、重复词和附加语、短语和从句。如:

A 各类动词

a. 含蓄动词( implicative verbs) manage , fet等。例如:

(4) He managed to get the ticket. & He tried to get the ticket. (表示预设)

b. 叙实动词( factive verbs ) regret , realize ,know ,还包括be aware , be odd , be sorry that , be proud that , be indifferent that , be glad that , be sad that 等词语。例如:

(5) John realized that he had made a mistake. & John made a mistake.

c.谓语形容词(adjective)

评论性的形容词和副词(mentary adjectives and adverbs)往往预设说话人所持的观点或看法, 如good, bad, lucky, fortunate, happily, innocently, wonderful 等

(6)It is wonderful that you can bee aware of these experiences. & You can bee aware of these experiences.

d. 状态变化动词(change - of - state verbs) stop ,begin , continue 等。例如:

(7) He stopped smoking cigars. & He had been smoking cigars.

e. 评价动词(verbs of judging) criticize , charge ,ause 等。例如:

(8) Peter aused Smith of fery. & Peter thinks that fery is bad.

B 限定性或修饰性词语,如表定指描写的词a ,the , another , either , only , ’s 属格以及表重复的词again 等。例如:

(8) John got married last week. & There existed a person called John.

C 短语或分句。包括时间短语或分句,比较短语或分句,非真实条件句,非限制性关系分句,分裂句,带重音成分的隐性分裂句,疑问句等。例如:

(9) After his father died, he stepped into a large fortune. & His father died.

(10) Your house resembles ours. & We have a house.

注:‘&’后为前句预设的信息。

以上的词、短语、结构为英语中的一些常见预设触发语形式。汉语中的预设触发语与英语的大致相同 ,通过使用这些预设触发语来产生预设,不但节省篇幅,而且能达到顺利交际的目的。

2.2 语用预设

2.2.1语调的预设

在口头言语交际中,语调重音在语句中的位置就是信息中心的所在。但是,重音在语句中的位置是受预设制约的,重音是随着预设的变化而转移的。如“小王打了小张”,如果重读“小王”,则是以“有人打了小张”为预设的,说话人以“小王”为信息中心,告诉听话人打小张的是小王而不是别人;如果重读“小张”,则“小王打了某人”是句子的预设,说话人以“小张”为信息中心,是告诉听话人小王打的人是小张;如果重读“打”,则句子的预设为“小王和小张之间发生了某事”,说话人以“打”为信息中心,告诉听话人小王是打了小张而不是对小张干了别的事情。以上表明,语调在传递信息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重音的位移变化是根据不同的预设而变化的。

2.2.2词语位次

再来看看词语位次是如何影响句子的预设,英汉语中有些词具有聚焦的作用,可以出现在语句中的不同位置上,预设也会发生变化,此时句子的意思也随着预设的变化而变化。如“老李连这件事都知道”和“连老李都知道这件事”,根据“连”字在句中的位置,前一句的信息中心是“这件事”,而后一句的信息中心则是“老李”。因此,前一句的预设是“老李知道某件事”,说话人要告诉听话人,老李除了知道别的事之外,还知道这件事;后一句是以“某人知道这件事”为预设的,说话人以“老李”为信息中心来说明除别人外,还有老李知道这件事。

2.2.3句法手段或语序

人们在言语交际中还可以根据不同的预设,利用句法手段或语序的调整来达到突显信息的目的。在汉语中的“是..的”式和“..的是..”式,“it is … that/who …” 强调结构中,焦点信息总是紧跟在“是”或“is”字之后的部分。句子“小李昨天去了图书馆”,可以根据不同的预设而变换为如下几个强调句:(1)昨天去图书馆的是小李;(2)小李是昨天去图书馆的;(3)小李昨天去的是图书馆;(4)小李昨天是去图书馆,而不是去干别的事了。从(1)到(4),信息中心均为“是”字后面的成分。在(1)中,信息中心是“小李”,(1)的预设是“有人昨天去了图书馆”,说话人要告诉听话人,是“小李”而不是别人昨天去了图书馆;在(2)中信息中心是“昨天”,(2)是以“小李在某天去了图书馆”为预设的,说话人在(2)中告诉听话人小李是在“昨天”而不是在别的时间去的图书馆;(3)突出的信息中心是“图书馆”,其预设为“小李昨天去了某地”,(3)说的是小李昨天是去了图书馆而不是别的什么地方;(4)的信息中心是“去图书馆”这件事,因而,(4)的预设是“小李昨天做了一件事”,说话人在(4)中以“去图书馆”这件事情为信息中心,所传递的信息是,小李昨天是去了图书馆(查资料或者借书)而不是去干别的事去了。

由上可知,在言语交际活动中,交际者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来传递所要表达的重要信息。然而,无论采取何种方式来突出信息,交际者心目中总有着某种预设。除了在言语交际活动中可能出现的诸多预设触发语之外,语篇也往往利用预设来达到连贯的目的,同时还能节省大量篇幅。那么它们是如何做到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