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征理论在语言中的应用(一)
详细内容
〔摘 要〕 本文详细论述了特征理论在语言的三大要素中的应用,特征理论能够使我们对语言获得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但也存在不足。
〔关键词〕 特征理论;音位;语义;义素 ;语法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和思维工具。语言又是一个不断变动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语言随人类对世界认识的逐步加深而愈加丰富。人类对这一系统的研究也在探索中日益成熟。
《现代汉语词典》对“特征”一词的解释为事物可供识别的特殊征象或标志。唯物辩证法也告诉我们,认识事物一定要抓住特征,这样才能深入把握。语言学中同样也存在众多的特征,需要我们去辨别。聪明的人类学家将“特征”概念引入语言分析中,以下就来分析特征理论在语言的三大要素(语音、词汇、语法)中的应用。
一、特征理论的萌芽——语音中的运用
“特征”一词在语言中的使用最早见于19世纪50年代美国人雅柯布逊、范特、哈勒合着的《语音分析初探——区别特征及其相互关系》一书,他们根据声谱分析结果和声学原理,把各种语言音位的发音特点归为12种2分的区别特征。
“特征”首先可以用来区分构成音节的各个音素。音素是从音色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单位,可分为元音和辅音〔1〕,它们同样拥有作为〔音素〕这一共同特征,但众多的区别特征则让它们分道扬镳,各司其职,如±〔气流受阻〕、±〔气流强〕、±〔声带振动〕、±〔响亮〕等。
“音位”这一概念较音素更加社会化。它是一个语音系统中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是按语音的辨义作用归纳出来的音类〔1〕。在分析音位时,必须同某种语言的特定语音系统相联系。“特征”在音位归纳中起作用。如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声、韵、调都可起到一定的区别意义的作用。
A组中/t/∶/t‘/、B组中/u/∶/e/、C组中/214/∶/51/分别将三组类似音节区分开来,得到三组音位。而音位之所以能产生区别作用,就在于这些音具备互相对立的特征:
/t/∶/ t‘/——不送气∶送气
/u/∶/e/——后、高、圆唇∶前、半高、不圆唇
/214/∶/51/——降升∶全降
但在普通话中,/n/与/l/为两个音位,因为“南”〔nan35〕与“蓝”〔lan35〕代表不同的意义;而在一些地区话如兰州方言中,人们在发音时意识不到差别,将两者随意调换着用,语音中不产生区别意义的作用,所以同归于一个音位。因此,特征理论运用于语音尤其是音位,在汉语普通话与方言以及外国语音的比较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特征理论的成熟——词汇中的应用
语言是一个由语素、词、短语、句子构成的层级表意系统。19世纪末兴起的语义学,一直将词义学作为语义学的代名词,随着人类认识的深入,语义是人类所使用的各级语言单位的意义这一观念才得以确立。特征理论被引入语义学,取名为语义特征,语义学正是要透过各个表义单位的表面,深入到微观层去理解其意义的本质。语义特征主要体现在词的义素分析上。
1.语素的特征分析
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它往往是作为一种构词单位来使用的。现代汉语的语素一部分是完全自由的,可以当作词来使用,如单纯词就是二者的统一体,这样对于语素的分析也就是对词的说明。但还有一部分不自由或不完全自由,必须与另外一些语素组合成词来使用,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语素特征及语素之间的关系,研究语素义与词义之间的关系。
(1)词义与构成它的语素的意义有密切联系。按结构可分为:1)并列联合(如:山水);2)偏正修饰(如:巨人);3)补充说明(如:说服);4)主谓合成(如:冬至);5)动宾支配(如:革命)。语素双方都有实在的意义,表达完整意义时则缺一不可。
(2)词义由其中一语素义决定:如国家、窗户、忘记等,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这类偏义复词在发展的过程中一方已经完全失去意义,只作为一个构词手段存在,剩下的语素义即词语的意义。
(3)构词语素义发生转化。实际上词义是由构词语素所蕴含的种种特征比喻、引申而来。如领袖:原指衣服最上端和两侧部分,是构成整件衣服的重要部分,由这一特征比喻一个国家、政治团体、群众组织的领导核心。巾帼:由头巾、发饰的相应特征引申指妇女。
(4)词缀。词缀本身不具有独立的词汇意义,不能独立成词,只能联结一定的词根才能起构词或构形作用。有的词缀用以表示辅助意义或表征词类,如“者”具备〔从事某种活动的人〕和〔名词性〕特征,因此就有读者、作者、记者、劳动者等;有的词缀用于表示语法意义,如“们”具有〔复数〕的语法特征,所以就有先生们、同志们、孩子们等。
2. 词汇的特征分析
相对于“语素特征”是为了了解词的组织结构,“词汇特征”则是为了明晰词的义项。
词汇中最重要的一级单位就是词,词是重要的表义单位。特征理论运用于词这一层单位,当然是对词义的分析,主要体现在 “义素分析法”。
义素是构成词义的最小意义单位,也就是词义的区别特征或叫语义成分或语义特征。利用这种方法解释词义时,把词的属性统统排列出来,通过类属关系同别的非本类事物相区别,再根据某些特征同本类内部其他事物相区别。通常用〔+〕或〔-〕符号表示有或无哪一个义素。如表1所示:
可以看出,义素分析法的使用能够简明、直观、精确地解说词义,把词义的分析往更加深层的方向推进,使词义研究更加深入、细致。
中国语言之所以丰富,很大程度在于有大量的同义词。同义词词义“大同小异”,运用义素分析法可以对它们的〔意义范围的大小〕、〔程度的轻重高低〕、〔感情色彩的褒贬〕、〔语体色彩〕等进行比较,得出词的精确含义。如:“恳求”与“央求”有共同义素〔诚恳的请求〕,不同就在于区别义素〔词义轻与重〕;“布”与“布匹”之间存在〔具体或概括〕的差异,“成果”与“后果”则存在〔结局好〕或〔结局坏〕之分;“愿望”与“希望”则存在着〔词性〕不同与〔可作成分〕的不同。
3.短语的特征分析
短语是词与词的语法组合。利用语义特征可以判断其组合是否成立。
如“书痛”、“搬动心灵”、“流树”三个短语显然搭配不当,因为“痛”是一种感知的触觉与心灵反映,要求前面与之搭配的成分具备〔有生命〕的特征;“搬动”是一种具体行为,它的对象要具备〔有实在形体〕特征;而“流”要求搭配对象具有〔液体状〕特点,即使“流星”中的“星”也是形象地表现星星从天际滑落的轻盈如水柔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