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学科教育论文>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一)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一)

详细内容

摘要: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兴趣教学的地位显得尤为重要。心理学认为:兴趣是诱发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的内部动因,而兴趣教学这种方式,以心理学为依据,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断变换教学方法,使学生产生新鲜感,即新颖效应。
关键词:好奇心;创新思维能力;学习动机

兴趣是指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和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理想的地理教学应该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同步发展的过程。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为活跃的一个,是入门的向导,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因此,地理教学中应注重对兴趣这个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一、通过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来激发兴趣
  心理学认为,好奇心是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因之一。揭示地理知识中的新异之处,可使学生猎奇喜新的心理,转化为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地理知识内容丰富多彩,上至天文,下至地质,近及家乡,远及全球。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在的吸引力,或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描述绚丽多姿的地理事物和现象;或采用直观手段,在学生面前展示无奇不有的大千世界,或创造地理意境,把学生带入“想象”的王国中探索,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要注意不能停留在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的浅表,而应引导学生对地理事物和现象加以分析比较,揭示其间的共性与差异,进而探索其所以然,深化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也可适当联系地理科学的新资料、新发现、新理论、新问题,如南北极考察、太空探索、外星文明、厄尔尼诺现象等,使学生产生耳目一新之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增加兴趣
  直观的教具和形象的语言,往往可以把复杂纷繁的地理事物由近及远、由陌生变熟悉、由难于理解变得易于掌握,而科学的记忆方法则可降低难度,增加学习的兴趣。这种课型主要是结合课内的知识,给学生上地理景观录像课,在帮助学生认识了解地理景观方面,此课型可以起到独特的效果。这是一般讲述式无法与之相比的。因相当多的地理知识本身以景观的形式存在。“百闻不如一见”,这样就把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同时调动起来,既激发了兴趣,又强化了课本知识。如结合《印度》的学习,以录像《莫卧尔王朝的建筑》展现世界七大建筑奇迹之一――泰姬陵这一人文景观。她的清新典雅之美,使学生在欣尝伊斯兰文化与印度文化完美结合的艺术精华中,得到美的享受。色彩鲜明的图片,伴以形象生动的描述,给予学生的已不再是静止的画面,而是动态的拟人化的情景,学生学来有趣,记忆牢固。
  再比如热点问题最富吸引力。这也是热点问题之所以成为热点的原因。热点问题往往是全球、或一个国家与地区各种矛盾冲突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把握世界形势的关键。选择热点问题,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活跃学生思维。但这类问题往往跨度既大又复杂,这就要求教师知识面广,且有深度。如,1990年海湾战争,在讲述能源问题时插入介绍,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妙用。首先提问:在海湾战争中,美国为何那么卖力,出兵出炮,充当世界宪兵?日、德等国为何如此慷慨解囊,支付巨额军事费开销?(石油是当今世界的主要能源。石油产销的波动必然导致石油价格的波动,从而波及美、日、德等西方石油进口大国的切身利益。)等等问题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巧借古诗文和歌谣谚语教学也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古诗名句中优美的诗情画意,结合地理知识的内容在课堂上讲解,大有使人耳目一新、引人入胜之感,由此创设听课之最佳境界,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打下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