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音乐走进职教语文课堂(一)
详细内容
【摘要】音乐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陶冶思想情感,激励他们奋发向上,使学生“富于灵敏”,促使语言发展,提高思维和想象能力。在语文教学中适时适度地进行音乐欣赏,将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音乐;语文;兴趣;意境;审美;情感
梁启超认为:天下最神圣的莫过于情感;用情感来激发人好像磁力吸铁一般,有多大分量的磁,便引起多大分量的铁,丝毫容不得躲闪。学生也呼唤这种情感教育的出现。梁启超进一步指出:情感教育的最大的利器就是艺术,音乐、美术、文学这三件法宝把情感秘密的钥匙都把握住了。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原教育部副部长柳斌同志也指出:“要把美育渗透到各个学科中去,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全体老师的任务,而不仅是音乐、美术教师的任务”。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善于分析教材,挖掘教材的美育因素,而且要努力钻研教学艺术,使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获得教学美的愉快感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职校学生普遍存在着学习兴趣不浓的问题,但是他们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音乐却有着浓厚的兴趣。笔者正是抓住这两者之间的矛盾来思考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作为“法宝”之一的音乐,它能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陶冶思想情感,激励他们奋发向上,使学生“富于灵敏”,促使语言发展,提高思维和想象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适时适度地进行音乐欣赏,将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一、引进音乐,导入新课,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运用音乐,创设情境,导入课文。如《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课,播放《周总理,你在哪里》歌曲精彩片断后,用深情的语调叙述。在周总理逝世一周年的日子里,著名男高音家李光羲演唱了这首歌,当“―想―念―你……”一句结束后,台上、台下、演员、观众都是热泪盈眶。同年,他将这首歌带到了法国,轰动了整个巴黎,博得了崇高的荣誉。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首歌不仅唱出了中国人民的心声,而且唱出了世界人民的心声。今天,我们以同样的心情学习这首歌的歌词,缅怀人民的好总理。
又如在上《六月,我们看海去》这首诗歌时,我抓住现在的很大一部分学生比较喜欢流行音乐这一心理,首先让同学们欣赏周迅演唱的《看海》,让周迅那沙哑而又率真的歌声引领同学们“仰起海风吹红的脸悄悄飞去东南边,其实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和你去看海”。然后启发同学思考歌曲里的“看海”和诗歌里的“看海”是不是一回事,从而引到对本诗“看海”象征意义的理解,进而引到对本诗主旨的探讨上来……
在教《最后一课》时,可以播放反映民族危难的歌曲《松花江上》,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当歌曲播放到人们发出愤怒的呼声“九・一八”时,抓住这个情境导入新课,有利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敕勒歌》时,可以让学生欣赏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从而了解草原概貌,有利于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
教《愚公移山》时,让学生欣赏由江涛演唱的江涛歌曲《愚公移山》,使学生产生对愚公的敬佩之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导入新课。
在学习《鸿门宴》时,我首先让学生听歌曲《霸王别姬》,音乐声响起,学生立即被歌曲中所体现出来的项羽对虞姬的万丈柔情以及英雄末路的无奈深深吸引,然后我问:“曾经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怎么会沦落到这样一种下场呢?”这就将学生的思维引入了恰当的轨道,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
二、运用音乐,理解课文,加强审美教育
有的课文本身就是歌词、唱词,引入相关音乐,给课文插上音乐的翅膀,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加强审美教育。唐朝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以凝练的语言、真切的感情,成功地展现了送别友人赴西域的动人情景。“此辞一出,一时传诵不足”,并很快谱成歌曲。全曲基本上以一个曲调变化反复,演唱三次,故又称《阳关三叠》。由于诗中有“阳关”、“渭城”两个地名,又称《阳关曲》、《渭城曲》。课堂上播放合唱曲《阳关三叠》,便于学生理解诗词的别名,作为歌词演唱的形式以及作者表现的依依惜别之情。
又如“音乐教父”罗大佑的歌词――《现象七十二变》入选《大学语文》教材诗歌篇,这首歌唱出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海峡两岸中国青年面临社会转型时期所特有的迷惘、困惑、痛苦和思考。它比较贴切这个时代学生的内心体验,因而会产生情感共鸣,收到音乐在语文教育过程中特有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