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中的实验教学(一)
详细内容
物理学从本质上说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必须以严格的物理实验为基础,并受到实验的检验。因此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等手段增强学生的创新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究能力尤为重要。如果在实验的设计、操作过程中多体现探究问题的功能,则对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和思考,使学生获得生动的感性认识。
一、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在一定的情境中去研究一个具体问题总比直接面对问题来的生动,更能激发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物理是来源于生活的,教师要深挖教材内容,捕捉好材料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究物理问题的热情。在这样一种实验创设的情境下组织教学,学生兴趣浓厚,求知欲望强烈。实验从猜想到设计到实验证明整个过程都让学生参与,学生能够从中体会到获取知识的乐趣,也能深刻的理解知识,教学效果良好。
二、利用实验的探究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验具有趣味性,它能充分运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习兴趣。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产生动机的重要条件,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心理表现,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开阔视野、推动学习的一种内部强劲的动力。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验为学生展现出生动直观的学习环境,将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学生去研究物理现象,探索物理规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例如,在学习“摩擦力”之前,不妨先来活跃一下课堂的气氛。拿来一支玻璃棒,选一名男生与一名女生上讲台,让他们各持玻璃棒一端来比赛,看谁把棒拉过去。第一次交锋结果很可能是男生取得“胜利”。接着先让学生想办法,如何让女生胜过男生,再按照学生的方法进行第二次表演(例如把男生手持的那端玻璃棒擦上一层机油)。第二次再赛的结果,毫无疑问将是女生获“胜”。一个小小的实验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学生就想弄明白为什么,为讲解滑动摩擦力公式打下一个良好的铺垫!
三、利用实验探究和理解物理概念
中学生涉世不深,生活经验不足,实践经验更是匮乏,因此对抽象的物理概念理解与掌握,往往因人而异,存在着或多或少、程度不等的困难,这就必须借助教师在课堂上安排实验去补偿,通过演示实验,特别是设计探究性演示实验重现前人已经发现物理现象,建立物理概念的过程,学生参与进来,身临其境,耳闻目睹,亲自获得具体的直接经验,得到清晰的感性认识,以便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经过分析和推理、归纳和概括,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物理概念,从而进一步理解物理概念。因此,利用演示验探究功能帮助学生建立概念,理解概念的重要手段。通过演示实验促使学生在观察中和观察后进行深入细致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深度和广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