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新闻传播学>高校学报的困境、症结与出路(一)

高校学报的困境、症结与出路(一)

详细内容

学报要想走出困局,就必须求新求变。就必须大打“精品牌”、“特色牌”、“人才牌”、“市场化运作牌”,尽快做大做强学报。
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加入WTO后我国出版业对外开放的发展进程,为学报的做大做强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同时也要面临严峻的挑战。在新世纪新阶段,如何找准位置、把握方向、明确任务、守土有责,使学报发展有新的思路,改革有新的突破,开放有新的局面,工作有新的举措,已是高校学报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一、高校学报的困境

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高校学报沐浴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春风,得到了长足的、快速的发展,办刊规模不断扩大、办刊人数不断增加、办刊层次不断提高、办刊实力不断增强、办刊影响力日益显著,它连续、集中、全面反映高校教学科研成果,现已成为传播先进生产力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展示高校学术水平的重要窗口,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桥梁,发现、培养学术人才的重要园地,塑造学校品牌的重要途径,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为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为科教兴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高校学报虽在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服务社会中发挥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发展要求相比,和学报在科教兴国中所具有的地位和应起的作用来看,我们学报仍有不小差距,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当前,学报的不足主要表现为“八多八少”:
  1.水平一般的学报多,质量高的学报少
据统计,全世界共有近20万种期刊,其中学术性期刊约10万种;我国有期刊9000余种,其中学术期刊有6000种,在我国期刊中,高校学报有2000多种,占我国期刊总数的近1/4,占全国学术期刊总数的1/3。从规模数量上我们已跨入学报出版大国的行列,但还不是学术期刊出版强国。还没有创出像Science、Nature那样世界顶级的学术期刊,甚至在国内有影响的名刊都很少。在全国性评奖中,高校社科学报仅有《北京大学学报》、《中国人民大学学报》、《文史哲》等先后荣膺全国优秀期刊奖、百种重点社科期刊奖和国家期刊奖称号;2001年,在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组建的由1518种期刊构成的中国期刊方阵中,高校社科学报只有47种入选,仅占入选期刊总数的3.1%,和高校学报的地位极不相称。不少学报从未被SCI、SSCI、EI等国际检索刊物收录,也未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国内权威性文摘类期刊转载。北大图书馆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国内核心期刊推选工作,在大量的统计过程中,发现有的学报从未被任何检索工具收录过,也从未被作者引用过,连图书馆都很少有收藏,其影响因子(CSSCI)和被引频次为零。高校学报有日益被边缘化的倾向。
  2.出版周期长的学报多,出版频次短的学报少
现在学报基本上为季刊和双月刊,甚至还有半年刊或年刊的。出月刊、半月刊的寥寥无几,还没有旬刊。学报是学术期刊,是连续出版物,是介于报纸和图书之间的一种平面媒体。可由于周期长,业界人士和读者老埋怨,出学报就像出书一样。
  3.发行量小的学报多,发行量大的学报少
发行是刊物生命力的保证,是刊物最主要的经营内容。这种观点主要是针对学报以外的刊物而言的。对于由学校全包全揽、计划经济色彩很浓的学报来讲,发多少,算多少,反正死不了。据说一个有40年历史的学术期刊,发行量才40册,实在是可悲可叹。学报的发行量虽然是学报主编和编辑缄默其口的,但据调查,在邮局发行的学报大多数在300份~2000份之间,5000份以上都很少。这和中国期刊三巨头:《读者》500万份、《知音》423万份、《家庭》305万份的2001年的月发行量不可同日而语。虽然学术期刊和时政、经济、社会生活类等期刊不具有可比性,但我们确实在发行上还有努力的余地和发展的空间。
  4.内向性的学报多,外向性的学报少
学报的内向性决定了学报是为本校教学与科研服务的,是为本校的教职工服务的,代表了本校的学术研究水平。内向性虽能保证本校研究成果的及时发表,但对外稿却造成了排斥性,这种封闭保守型的办刊理念和方式,有碍于质量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发挥,也容易造成近亲繁殖,不利于学术创新,同时也容易产生职称稿、关系稿、人情稿,不利于学报向更高层次迈进。现在一些学报已扩大了外来稿的比重,在办报资源开放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内外稿大抵还是8:2、7:3或6:4,打对折的都很少,离真正的开放还有一段距离。现在学报还主要以各高校的校名为刊名,但这并不意味着学报就是各高校的附属品,只为本校服务。学报首先是个传媒,它虽称不上大众传媒,但也是“小众传媒”,它是为特定的层次较高的有需求的受众服务的。学报以哪一个学校为刊名并不重要,最关键的是要为读者提供精品。
  5.综合性的学报多,专业性的学报少
综合性学术期刊是中国独有的特色。正如有人所说:“学报是个筐,什么学科的论文都可往里装。”学科的大而全,论文的多而杂,不但吸引不了更多读者,影响了利用率,反而淹没了优势学科的研究。这样收集“学科大全”,为大家“办展览”,我想是不会有几个人爱看的。学报不能成为“杂”刊,而应是小而精的专业性学术期刊。
  6.纯理论性的学报多,应用性的学报少
科研成果和生产实践相脱节,重理论研究、轻应用研究,是高等教育的弊端,也是高校学报这个载体的一大特点。这种现象虽是长期的计划经济的办学体制造成的,但也反映了学报办刊理念和办刊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我们要立足国情,放眼世界,加强对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社科研究力求为党中央、各省市自治区党委提供决策参考和理论依据,自然科学研究则应直面经济建设主战场,使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
  7.“等米下锅”的学报多,“找米下锅”的学报少
学报是由学校主办的,没有任何忧虑,不愁发行,不怕亏损,经费由学校全包,不少学报还“免费赠阅”。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学报安于现状,等、靠、要思想严重,没有竞争的紧迫感,在组稿方面也表现出“守株待兔”、“等米下锅”的消极状态,缺乏工作主动性和进取精神,有的学报因采撷不到真正的“好果”,弄得学报像一份加上了英文摘要和关键词的“工作总结报告”。
  8.共性多的学报多,有个性的学报少
雷同是目前学报存在的大问题。由于找不准自己的定位和特色,出现了严重的同质化倾向。如果你留心一下学报,最大的区别就是刊名不同,刊号各异。如果隐去刊名,仅看内容,确实弄不清到底是哪一家学报。你只要到资料室随手翻一下赠送交换的学报,栏目设置大多是以政治学、哲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文学、艺术学、语言学等依次排开,很少有专题性研究和地方特色研究;封面设计虽有所改观,封二封三却大多空白一片;目次页也设计得单调陈旧,缺乏新意。办学报不是开百货店,而是要开专卖店、品牌店。
综上所述,学报虽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但从整体和全局看,仍不够强不够大,仍不能直面国内其他期刊和国外学术期刊的竞争和挑战,学报“全、小、弱、散”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

    二、制约高校学报发展的症结

学报所表现出的“八多八少”现象,仅仅是学报面临困境的外在表现形式,制约学报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体制性障碍所造成的。
当前,我国期刊正处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期,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已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改革开放的需求。而期刊中的“大家族”――学报则仍沿袭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办刊理念、办刊模式和办刊方法,在诸如领导体制、责任机制、保障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等方面都存在着不适应的问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办刊体制和投资体制,一方面造成了单一的办刊主体和投资主体,限制了非校方渠道的资金投入,使得学报融资能力、资本和资产运作能力非常脆弱,其结果是学校微薄的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学报自身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非校方资金难以进入学报,也加剧了学报资源短缺的程度。在经营自主权方面,由于学报没有建立期刊出版法人制度,而是实施主管和主办单位制度,从而使任何一个学报都必须找一个“婆家”(主管机关和主办单位),由于主管单位和出版单位之间责、权、利不明确,使出版物成为主管部门的行政附庸,使学报也成为了安排不同级别富余官员的地方。新闻出版总署政策法规司司长王涛明确表示:新闻出版总署将修改原有的主管、主办单位的管理规定,在要求主管主办单位继续对出版物保证正确方向负责任的前提下,从制度上保证出版单位具有经营自主权,使它们能够在出版物市场上自主经营、自主发展。在学报的退出机制方面,是生亦难,死亦难。学报办得再差也死不了;办得再好,也没有在出版资源的配置上给予倾斜。学报体制上的问题是根本的,旧的体制的长期沿袭既形成了封闭僵化的办刊机制和办刊模式,也制约了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从而影响了办刊的思路。
伴随着加入WTO和期刊的日益市场化、国际化,这种体制上的障碍在办刊模式上的表现就更为突出:“学报的综合性与读者专一的矛盾,读者面窄与期刊信息传播广度的矛盾,刊载的信息量低和期刊信息密度的矛盾,论文发表的周期长与传播速度的矛盾”日益尖锐,不实行改革创新,不实行从出版观念到出版体制、机制,从出版技术、出版手段到出版管理的全方位、多侧面、宽领域的改革创新,无异于贻误战机,坐以待毙。在创新中,还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学报工作者的承受程度结合起来,防止一管就死,一放就乱。
体制性障碍也造成了结构性障碍。在不同地区和各高校学报之间存在着生存性短缺和发展性短缺,这种短缺,可归纳为结构性短缺。它主要反映在高校的各类学报之间,重点院校学报与一般院校学报之间、发达地区学报和欠发达地区学报之间,在办刊上存在着结构不合理,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问题。一方面,“一校一刊”的办刊模式虽然照顾到东中西部的地区平衡和机会均等,但办刊水平的良莠不齐和实力的差距则更加凸显这种结构的不平衡,中西部的不少学报存在着生存性的短缺。办刊经费的奇缺(有的学报年办刊经费只有2万元),办刊稿源的奇缺,办刊人员的奇缺(有的学报仅1人),办刊质量的低水平,从而造成了办刊资源的浪费,为学报的外延式发展和集约化经营带来阻碍,是否每个学校都要办一份学报,这的确需要慎重考虑,这种平均主义式的办刊模式,也有违效率与公平的原则。另一方面,东部学报大多处于发展性短缺阶段。虽然和中西部相比,学报总体质量较高,办刊条件较好,但学报在国际上影响力还有限,能被世界六大检索系统收录的期刊仍很少,办刊实力也相差甚远,现在国际上很多纯学术期刊都自负盈亏,我们的学报自然甘拜下风。如果不靠学校的扶持,要生存和发展都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