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评论:在重大事件重要节点发挥引领作用(一)
详细内容
摘要 本文以“5.12”特大地震以来四川日报新闻评论的具体实践为研究对象,对党报评论在重大事件中的引领作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党报 新闻评论 舆论引导
已经过去的“5・12”汶川特大地震,是四川人民遭受的一场巨大灾难。面对突如其来的灾情,面对困难重重的灾后重建,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及时传递党委、政府声音,有效提振全省人民抗震救灾夺取胜利的信心,是各级党报肩负的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和神圣使命。在严峻的考验面前,四川日报社全体总动员,以昂扬的精神和奋进的姿态积极投身于抗震救灾、恢复重建的宣传战役之中,高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主旋律,高奏团结一心抗灾难、迎难而上促发展的“两手抓”大合唱,强力营造主流舆论场,在抗震救灾、恢复重建的非常时期有力有效地发挥了省级党报的非常作用。
党报是新闻纸,更是思想纸;是信息纸,更是观点纸。党报要发挥其影响力、引导力,不仅要成为读者的信息源,更重要的是要成为读者的思想源。有思想的传播才是有持久影响力的传播。在“5・12”特大地震之后,言论、评论总是以“报纸的旗帜”的形象出现在四川日报的各类策划与专题报道中,这些应时而作、缘事而发、先声夺人的评论文章,在历史的重要关头、事件的重要节点。起到了释疑解惑、引导舆论和鼓舞士气、增强信心的作用。
一、先声夺人,非常时期凸显非常作为
评论是党报的灵魂和旗帜,是党报直接影响社会舆论的最权威、最有力的宣传形式。评论既反映党报新闻评论工作者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理解的深度,也体现党报同受众及社会各界联系的广度,先声夺人、导向鲜明的新闻评论,能够最为直接地反映党报的整体宣传水平。在“5・12”特大地震发生之后,面对惨重的伤亡和被毁的家园。面对各种意想不到的复杂情况,党报舆论引导之责尤为重大。缘于对自身责任的清醒认识,四川日报坚持将新闻评论摆到重中之重的位置,言论、评论形成“井喷”态势,有力推动了党委、政府各项工作的落实,有效营造了坚定坚强坚韧、自立自强自救的良好氛围。
“5・12”特大地震一年来,四川日报新闻评论宣传总体可以概括为三个“前所未有”:一是力度前所未有。一年来发表的与抗震救灾、恢复重建主题相关的各类言论、评论高达200余篇,加上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评论,一年时间刊登的言论、评论数量是过去每年的近3倍。二是影响前所未有。相当数量评论见报后即引起广泛的社会影响,或被中宣部《新闻阅评》表扬,或被省级电台、电视台摘要播报,或被国内知名网站、省内各市州党报全文转载。三是创新前所未有。“川江评论”个性鲜明,“蜀平”文章立意深远,“川评”稿件短小精干,“新闻立即评”强调时效,“天府时评”灵活新颖……形成了立体化、多形态的评论表现形式,尤其是长篇政论文章”蜀平”的推出,填补了川报创办以来深度评论报道体裁的一项空白。
言论、评论如火山般“喷发”,成为四川日报持续推动新闻创新、着力强化主流舆论阵地的一个缩影。
二、特色鲜明,在重大事件中锤炼风格提升品质
党报新闻评论,表达的是一级党委机关报对某个事件、某项决策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特别是面对社会上的不同声音、不同见解时,通过党报新闻评论的强势介入,形成主流共识和统一意志,从而正确引志社会舆论。需要注意的是,面对越来越有思想、有主见、有个性的受众群体,党报新闻评论也应该与时俱进,形成自身特色,讲究双向互动,注重宣传效果,这样才能在重大事件、重要节点有效发挥其舆论引导作用。
“5.12”特大地震发生以后,四川日报充分发挥自身理论性、权威性、指导性强的传统优势,牢牢把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以新闻评论为重要载体,主动、及时亮明观点,表明态度、指导实践,为抗震救灾、恢复重建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不断强化并巩固了党报主流舆论阵地。为把观点喊响,“5.12”特大地震一年来,四川日报在言论、评论报道中不断探索创新,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快、新、实、深、活”等报道特点。
快速反应。快而有为,增强党报竞争力。新闻报道重在“快”字,新闻评论也必须强调其时效性。当重大事件发生时,发挥党报舆论引导的龙头作用,就应该在第一时间,抓第一落点,快人一拍,先人一步,率先发出党报的权威声音。比如在特大地震发生次日,川报就刊发了题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战胜特大地震灾害》的评论员文章,抢在全国各级党报的前面,成为全国党报反映抗震救灾的第一篇评论。此后,在抗震救灾、恢复重建的各个重要节点,四川日报均以评论“开路”,紧贴实际推出系列策划,在媒体的新闻竞争中进一步凸显了党报的核心竞争力。
观点新颖。新而有益。增强党报引导力。评论是一种思想表达,是一种观点传递,贵在推陈出新,见解独到,中肯有理,言人所未言,言人所欲言。四川日报在评论报道中注重用新观点、新见解,阐释新思想、新理念,力争“观点首发”,影响高层决策。抢险救人期间发表的《以人为本是抗震救灾的一面旗帜》、奥运火炬在四川境内传递时刊发的《奥运圣火与抗震救灾精神同行》等评论,标题就是观点,且都是首次喊响的观点,均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有些观点还被省级领导原文引用。中宣部《新闻阅评》认为,《以人为本是抗震救灾的一面旗帜》这篇评论员文章,论述深刻,入情入理。这次抗震救灾的事实有力地说明了“以人为本”是抗震救灾的一面旗帜。在历史罕见的灾难中,党和政府坚持的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让中国人心目中的“人”更加光彩夺目,一个国家、民族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让世界看到了一个坚持万众一心、不屈不挠、友爱互助、自强不息精神的民族,看到了一个开放透明、以人为本的中国。
联系实际。实而有效,增强党报感染力。既为党立言,又为民说话。决定了党报评论不能高高在上,必须注意“三贴近”。“5・12”以来,四川日报在评论报道中采用更为平实的视角,联系实际,注重实效,力求新闻评论更具针对性、贴近性,力戒空泛空谈、说教灌输。因而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与好评。体现百姓视角的青川县两幅标语系列评论,以群众自强不息的鲜活事例切入,并生发开去,由点及面、以事说理,深刻诠释了“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的重大意义,增强了新闻评论的表现力和说服力,达到了“入耳、人脑、人心”的效果。灾后重建期间推出的《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系列“天府时评”,均立足具体事例、民生议题,在典型个案中发掘普遍意义,及时展开评论,如《灾后重建,民生是“牛鼻子”》表达了灾后重建民生为重的观点,《令人鼓舞的“草根智慧”》、《超级“大嘴”的启示》等则及时捕捉灾后重建中的智慧闪光,引导灾区群众走科学重建之路。文章见报后,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深入理性,深而有力。增强党报影响力。党报评论。必须处理好“快”与“慢”、“长”与“短”、“深”与“浅”的辨证关系,高度与深度,决定了党报评论的影响力。这种高度与深度,集中表现为评论主题、立意、中心思想等“高屋建瓴、高人一筹”,站得高、份量重、气势足,深入、深刻、深透,不就事论事,具有较强的思辨力和宏观把握能力,透过事件看本质、透过表象析意义,以深入的思考和建设性观点,体现出深度与理性的融合与统一。值得一提的是,“5・12”以来关于抗震救灾、恢复重建的几个重要时间节点,四川日报均推出大型政论式“蜀平”文章,切实体现了党报评论以高度和深度取胜的思想,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四川抗震救灾百日启示录》于抗震救灾100天的关键节点发表,布局宏大。承前启后。《冬去春来,我们收获信心与力量》于严冬过去之时,提炼战胜困难的精神内核,树立走向未来的坚定信念。《灾难中站立四川人》在“5・12”周年之际从10个方面回顾8800万四川人民,在灾难面前,身处逆境,书写坚强,宏观大气的政论式笔触受到中宣部《新闻阅评》的高度评价。
灵活多样。活而有度。增强党报亲和力。过去。党报评论总给人严肃刻板的印象,套路化、模式化、说教化,一个面孔、一成不变的语言表达风格,让一部分读者逐渐远离,其传播效果自然也打了“折扣”。新时期党报新闻评论无论是内容展现还是外在形式,都应该是活而不僵、灵活多样、引人入胜的。四川日报在抗震救灾、恢复重建的新闻评论报道中,评论表现形式生动活泼、不拘一格,表现内容的个性张扬、情理交融,社论、本报评论员、蜀平、川评、个人署名短评、个人署名专栏、新闻立即评、天府时评、网友评论、刊首语等各种评论体裁立体呈现,丰富的表现形式吸引了越来越多读者的阅读兴趣。“天府时评”采用“事件回放”、“立即评”、“评后评”三段呈现方式,“事件回放”简明扼要交代新闻事件的缘起;“立即评”紧紧围绕事件本身展开评说。紧扣主题,陈述影响:“评后评”再由事件延伸开去,放到一个更为宏大的时代或社会背景中进行论述,阐释意义。予人启迪。三个部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再加上平实个性的文字表达,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如《农房重建――切忌“夹皮沟”和“方块楼”》这篇时评,将党委、政府关注的焦点,及时以新闻评论的形式表现出来。强调农房重建要因地制宜,突出个性和特色,体现出鲜明的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