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地区伊斯兰教因素探析(一)
详细内容
【摘 要】中亚地区是世界上宗教问题最为复杂的地区之一。自伊斯兰教传入以来,宗教就成为该地区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因素。前苏联解体后,其加盟共和国相继独立,中亚再次成为各种政治力量角逐的焦点。在各种势力的争夺中,伊斯兰教势力的影响尤为突出。它凭借与中亚国家天然的宗教联系,积极渗透自己的势力,深刻地影响着中亚各国的意识形态与未来走向。
【关键词】中亚;伊斯兰教;复兴;激进势力
中亚是一个多宗教地区,东正教、基督教、犹太教在此都有信徒,而其中以伊斯兰教影响最大。九十年代初期,这里大约有3850万穆斯林,是世界主要的穆斯林聚居区之一。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除5个国家的主体民族哈萨克、吉尔吉斯、塔吉克、土库曼、乌兹别克外,还有鞑靼人、东干人以及维吾尔人等。他们多属伊斯兰教中的逊尼派。逊尼派在中亚伊斯兰教势力占据着优势地位,并对中亚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发挥着重要影响。
一、伊斯兰教与中亚国家间的历史渊源
中亚地区最初没有统一的宗教。在伊斯兰教传入之前,中亚地区的居民信奉佛教、祆教、摩尼教等原始宗教。但是,这些宗教(佛教除外)的教义相对比较简单,缺乏丰厚的文化底蕴,没有形成完善的宗教体系。
公元7世纪末8世纪初,阿拉伯帝国进军中亚,使得伊斯兰教在这一地区迅速传播开来。从8世纪后半期到9世纪初,伊斯兰教逐步成为中亚当地居民所信奉的主要宗教。在倭马亚和阿巴斯王朝时期,伊斯兰教在中亚的统治地位不断巩固加强,并战胜当时的唐帝国,确立了伊斯兰教在中亚的优势地位。其后的突厥民族虽然在政治上获得统治地位,但是在信仰上却出现了突厥民族伊斯兰化。蒙古人的入侵并没有使得中亚地区的伊斯兰教走向衰微,为巩固统治,蒙古统治者对伊斯兰教实行宽容政策,甚至有些中亚的蒙古统治者倒向伊斯兰教。而在沙俄时代,它对中亚居民宗教信仰采取谨慎态度,通常不干涉,并对伊斯兰教实行怀柔政策,试图将伊斯兰教改造成为沙俄在中亚统治的工具。前苏联统治中亚时代,在政权建立的头十年间,苏维埃政权采取较为审慎的策略,在中亚实行了一些既有别于俄罗斯又符合中亚实际情况的宽松政策和措施。但随着苏维埃政权的巩固,苏联开始了伊斯兰教的世俗化进程。在斯大林、赫鲁晓夫、波烈日涅夫在位期间,伊斯兰教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压制,期间苏联有计划的大规模移民中亚等措施更是使得中亚的伊斯兰教势力长期衰微。
二、冷战后伊斯兰教在中亚国家中的复兴
前苏联解体后,独立后的中亚国家实行政治多元化政策,各种思潮泛滥,原先就有很强群众基础的伊斯兰教开始走向了复兴之路。独立初期,中亚国家领导人从维护自身执政地位出发,为赢得主体民族的支持,在一些场合发表了支持伊斯兰教复兴的言论。土、乌、哈三国总统还曾访问过沙特阿拉伯,并专程赴麦加朝觐,到麦地那拜谒穆罕麦德陵墓,这些对中亚伊斯兰教的发展无疑起到推动作用。此外,穆斯林世界的积极推动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伊斯兰国家不仅积极为中亚各国培养伊斯兰宗教人才,而且出钱出物在中亚各国修建各种宗教设施。在吉尔吉斯斯坦,早在1991年就由沙特阿拉伯提供资金修建了新的清真寺和经学院。在科威特的积极倡导和组织下,在哈萨克斯坦首次举行了独联体国家的《古兰经》比赛。官方的推动加上民间的基础和外部伊斯兰教世界的大力支持,伊斯兰教在中亚迅速复兴起来。20世纪90年代,伊斯兰教进入全面复兴阶段。其主要表现是随着各国宗教政策的调整,教民、宗教团体、清真寺及祈祷点的数目猛增。
随着伊斯兰教的复兴和发展,它对中亚国家的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这些国家的主体民族基本上是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独立以后原来很多由俄罗斯人或其他民族担任领导的岗位逐渐被主体民族干部替代。这些人在制定政策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伊斯兰教的影响。同时,面对占全国人口较大比例的穆斯林,各国领导层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领导地位,都在不同程度上对宗教活动给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