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问题的复杂性——“文化战略”的理论反思(一)
详细内容
一、引言
社会伦理道德问题,是现代化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现代化研究中所讨论的“文化”或“传统文化”,主要指伦理价值观念。它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与行为方式,从而影响现代化进程,而“文化”的其他内容(如文学、艺术、文物等)则与现代化没有这样直接的关系。因此,许多经济学家、政治学家、社会学家们在自己的理论遇到困难时,就转向求助于伦理的解释或转向研究伦理问题。
现代化进程中伦理道德问题十分复杂,人们却习惯于对它作直观的理解。比如,许多学者一谈到“腐败”,便提出“道德教育”的方案,认为只要发生一次伦理观念上的变革,什么问题都解决了。这种简单化的认识更经常出现在文化学派的现代化研究中。典型的例子是大量关于东亚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的研究,半个多世纪的争论几乎没有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学术界以往对“东亚文化”的研究集中在“儒教伦理”上,可以大致分为三个具有倾向性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 50年代到 60年代 ,主要的倾向是批评儒学。“韦伯学派”是突出的代表。这个学派认为 ,儒教伦理由于赞扬历史、崇尚过去、反对商业、反对私利等特征 ,而与现代化格格不入 ,是阻碍现代化的重要因素 [1]。第二个阶段大致从 70年代中期到 90年代初期。 70年代中后期,随着东亚的经济崛起而兴起了“新文化学派”。新文化学派修正了韦伯学派的观点 ,重新估价儒学在现代化中的作用。新文化学派内部有不同的观点,比如有“新儒家伦理”派,认为对东亚现代化起作用的不是传统的儒教伦理 ,而是变化了的儒教伦理;有“民间伦理”派,认为对东亚现代化起了积极作用的是“民间伦理”而不是“正统思想”或“精英价值体系”;还有“全盘肯定”派,认为儒教思想带来的“组织机构的精神特征”推动了东亚的商业繁荣 ,而不只是某一部分伦理因素起了作用 [2]。第三个阶段是 1997年东南亚爆发金融危机之后。鉴于日本、韩国深深卷入危机,香港、台湾、新加坡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正升温中的“东亚热”突然冷却,一些学者又开始批评东亚文化,比如指责东亚的“家长制作风”和“团队精神”阻碍了社会创新,等等。
上述三个阶段说明,以往研究的总的倾向是根据一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来评论文化,经济发展状况好了便赞扬文化,经济出了问题便批评文化。这样的研究只能导致认识和文化决策上的错误。因为,各种观点尽管不同,但潜在工具效用是一样的:或者可以作为发动“精神革命”或“思想运动”的支持,或者在制造一个 myth使人们感情激动而理智迷失。
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只能走向认识的歧途。伦理与现代化的关系十分复杂,不对这种复杂性作深入的学术探讨 ,就很难有真知灼见,尽管这个话题有点激动人心并且谁都可以发表意见。
二、传统伦理的相对不变性或相对独立性
同样一个伦理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存在 ,这就是传统伦理的可延续性或相对不变性。可以将社会要素分为四个主要的层面或系统 :
A:真、善、美大文化系统 :变化缓慢或相对不变的系统
B.政治制度 :变化的系统
C.社会与经济的组织 :变化的系统
D:社会个体 :选择系统
在这四个层面中 ,最高的层面即“真、善、美大文化系统”是人类社会的知识系统 :“真”是由关于社会与自然的科学知识所组成 ,“善”由道德的知识所组成 ,“美”是由艺术审美的知识所组成。由于“知识”的可积累特征 ,大文化大系统的变化就是数量的增加。对于社会个体来说 ,可能出现知识减少或倒退现象 ,但对于社会群体来说 ,知识只可积累而不可减少。伦理规范属于大文化系统 ,它与“真”和“美”互相影响和渗透 ,构成大文化系统的可积累性、不变性或相对独立性的特征。
伦理的相对不变性还在于 :许多基本的道德规范都具有生物学和社会进化论的基础。对于解释基本道德规范的延续性 ,休谟和达尔文的自然主义或进化论 ,可能比康德的自然与道德二元论更具有坚实的经验基础 ,而“阶级斗争论”的道德学说则是建立在不可证实的假说之上的。达尔文揭示 ,由于人类抚养孩子的持久性和强度而产生的“同情” ( sympathy)与“慈善” (benevolence)的感情 ,是社会合作得以展开的道德基础 [3]。 90年代初兴起的、以 R·马斯特尔斯 (Roger Masters)、 R·麦克夏 (Robert McShea)、 Q·威尔逊 (Q· Wilson)为代表的政治学“新达尔文主义” ,把亚里斯多德、休谟、达尔文等人的理论结合起来 ,反对把“自然”与“人”、“是” (is)与“应该” (ought)作绝然的区分 ,认为“人类道德是建立在自然的道德感的基础之上的” [4]。新达尔文主义代表了一种思潮 ,即面临后工业社会时期的各种问题 ,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应该指出,达尔文主义的道德起源说只是许多假说中的一种,难免具有某种片面性。但另一方面,很难否认道德具有自然的根源。只要人类以家庭形式繁衍 ,“慈”、“孝”、“节欲”等道德规范就有存在的基础 ;而“诚实”、“信用”等道德信念是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 ,只要人类有社会交往的存在 ,这样的道德信念就会有生命力。如果思想家们愿意用经验来填补自己的理论抽象 ,比如到街头观察一下小商小贩是怎样养成勤劳、节俭和守信用的习惯的 ,那么就不会否认进化伦理道德说的合理性。可以推断 ,只要人类社会有疑难问题 ,“智慧”的信念就会存在 ;只要社会有等级分层、有竞争 ,“勤奋”、“刻苦”的训诫就会存在。生物学或社会进化论的基础 ,给了这些道德规范以持久的生命力。这些基本的道德规范派生出的其他伦理教条 ,比如忠诚、勇敢、义气等等 ,也具有同样的存在基础和持久的生命力。这些都是普遍的伦理规范 ,隶属于普遍的人性。
社会基本道德体系的形成 ,在欧洲早于基督教、在中国早于儒教。宗教常常把一些普遍的道德规范纳入自己的体系之中 ,对各种伦理规范进行“包装” (甚至以夸张与歪曲的方式 ),从而加强自己的生存力。至于孔子创立的“儒教” ,则是一种世俗的宗教 ,是对夏、商、周三代就已经存在的道德规范的概括和体系化。只要作一认真的思考 ,就会找出儒教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忠、孝、节等道德规范的生物学和社会进化论的起源或基础 ,以及各个道德教条相互间的派生关系。
在现实中 ,普遍的伦理规范除了宗教意识形态体系的包装形式外 ,还有教会的制度、规定、仪式、社会风俗、习惯等包装形式。人类社会既不是抽象的存在 ,也不是纯经验性的生物界。所以 ,包装形式十分重要 ,它们构成文化氛围 ;有时候 ,新的包装会带来新氛围和社会生气。但是 ,包装形式常使一些伦理规范被夸张了 ,甚至被扭曲成某种反人性、反生物学的东西。因此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 ,一些旧的伦理教条和风俗常被作为陈腐之物抛弃了。比如儒教中的关于妇女在丈夫死后不改嫁的“节”、妇女裹脚的习俗、印度教将“殉节”妇女同死去的丈夫的尸体绑在一起焚烧的习俗、欧洲中世纪教会对“不洁”的妇女的惩罚、各种限制人们自由的教规等 ,都被抛弃了。在现代化过程中 ,许多反传统运动 ,其积极意义在于否定各种扭曲人性的伦理教条或不合时宜的习俗 ,而不是否定基本的道德规范 ;基本的道德伦理规范在这些运动之后依然存在。
“阶级斗争论”的鼓吹者很难理解这个道理 ,他们坚信社会进步需要彻底抛弃旧的道德体系。然而 ,他们总是受到历史事实的嘲讽。比如 ,“文化大革命”时期 ,“四人帮”否定普遍的人性、激烈地批判传统 ,但是他们利用的恰恰是儒教传统伦理中的“忠诚”的观念来煽动红卫兵 ;“斗私”的口号也只是“克己”的传统伦理的翻版 ;“团结”、“搞五湖四海”的口号来自于“和为贵”;“天下为公”口号古已有之;“献身”、“牺牲”等道德口号也都不是新事物。名义上是铲除旧道德观念的“文化大革命” ,实质上是用一种新包装来代替旧包装 ,以达到一时的政治目的。
在上述四个层面中,政治制度(包括法律、法规等)、社会与经济的组织这两个层面的因素则与大文化系统的因素不同 ,它们不具备可积累性和不变性。奴隶制、农奴制、地主制、皇帝制、许多社团性的组织 ,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或者在部分国家范围内被消灭、被新的制度或组织取代了。三、社会个体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选择性
虽然大文化系统中的道德规范具有不变性、统一性 ,但是社会个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却是多样性的。社会规范是“一般” ,个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则是“个别” ,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 ,却不等于个别。
个体选择性有三种情况 :其一 ,同一大文化系统中的不同地区、不同类别、不同阶层的人实践伦理教条的方式不同。比如 ,虽然同是在儒教伦理的支配之下 ,中国的城市人与农村人、北京人与上海人、官员与商人等 ,在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上有很大的区别 ;其二 ,同一地区、同一类别、同一阶层的人实践伦理教条的方式和道德境界可能不同。比如 ,有的人忠诚、有的不忠诚 ,有的讲和谐与团结、有的善于勾心斗角 ,有的诚实、有的虚伪 ,有的节俭、有的奢侈 ,等等 ;其三 ,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下实践伦理教条的方式和程度可能不同。比如 ,一个懒惰而奢侈的官宦或绅士在家道破落后可能变得勤劳而又节俭。
选择性的这三种情况决定了社会个体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不仅是千差万别的 ,而且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前述用“民间伦理”来解释东亚经济成功的观点 ,并没有说出什么新东西。可以说无论哪个国家、哪种文化 ,都有“精英价值体系”和“民间伦理”的区分。在现实生活中 ,没有同普遍道德规范的要求完全一致的行为个体。社会道德规范是群体理念 ,是“一般”道德理想的目标 ,是不可能达到的。即使是孔子本人的行为 ,也不可能同儒教伦理完全一致。孔子自己谦虚地说 :“君子之道四。吾未能一焉。”因此 ,虽然儒教有歧视商人和商业活动的思想观念 ,但它并不能支配所有社会成员的价值观。
个体选择的倾向性决定了社会的道德风气。当大量的社会成员偏离道德规范的要求时 ,便出现社会道德失范 ,例如春秋时期所谓“礼崩乐坏”的局面 ;当大多数社会成员接近某些伦理规范的要求时 ,就会形成一种道德风尚 ,如节俭的风尚、勤劳的风尚等。当然 ,一个社会要发生像西欧清教主义那样的倾向性 (即大部分人具有商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必须有相应的制度与环境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