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文化战略论文>文化建设中的民主主题(一)

文化建设中的民主主题(一)

详细内容

 近代以来中国文化与三个概念发生主要联系:民族、发展、民主。如果要寻找中国近代160年来思想文化史这部大书的“主题词”,入选的拟为以上三词。如果将中国近现代文化建设比喻为一部宏大乐章,那么此乐章即是民族、发展与民主三大主题的交响变奏。为此,我们研讨中国文化建设问题时,既注意“民族”与“发展”(经济发展)也强调“民主”的重要地位。

  注重民主启蒙在文化重构中的作用,是因为中国原典文化中民主资源的严重缺乏。因为格外缺乏,故须格外注重。①

   “民主”此一概念在中国出现得很早。如《书·多方》:“乃惟成汤克以而多方简代夏作民主”。《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赵孟将死矣,其语偷,不似民主”。有关民的词汇与论说在中国古籍中还有不少。如以下:

  “民天”。《汉书·郦食其传》云“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宋史·乐志十二》云“土爰稼穑,允协民天”;“民生”。《左传·宣公十二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民时”。《汉书·五行志上》:“妄兴徭役,以夺民时”; “民贼”:“今之事君者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民本”:《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不过我们无法从以上记载中找到“民主”的现代意义。五四运动所提倡的民主在英文为“democracy”,是人民(市民)自己作主。

  而在中国的古典词汇中,“民主”是“为民作主”,或作“民”的“主人”解。人民自己做主与别人(或天)为民做主,意义上完全不同。如果说“民主”指的是“民”的“主人”则更与民主的现代含义南辕北辙。

  中国古代思想(主要是儒家思想)中,与“民”有关的概念表现以下的思想:

  其一,反映封建君主对“民”的管理思想与统治策略。古代君主与官僚已经看到了“民”的物质生活本质是“食”,即民以食为天。认识到惟注意民的物质生活的满足,才能维持自己的统治。才能从根本上阻止农民的“造**”,而使“天下久安”。需要补充的是,“民以食为天”的思想也表达了中国古代支配思想对社会经济规律的初步认识。中国古代是一个以农为本的自然经济的社会。农民靠从土地收获粮食与棉麻养活自己并维持整个社会人群的生存。所谓“食”也可以理解为农业生产。“农”兴则国兴,“农”衰则国衰。统治者看到这一点,天下“贤君”无不将农业视为头等大事,以此维持国运。

  其二,表现了中国的“君民” 辩证关系。中国文化意识视君民如舟与水。水既可以载舟也可以复舟。中国不存在如日本所有的天皇万世一系的情况,皇朝处在不断更迭过程之中,而造成这种现象的是农民起义。中国古代思想承认“革命”的合理性,对“汤武革命”抱首肯与认同的态度,这在世界文化中是比较突出的。也正是中国统治文化对君、民辩证关系的认识,也正是中国有悠久的农民“革命”传统,使“君”对民即有肆意的一面,又有畏惧的一面。而其畏惧的最大本质是皇权的丧失。也是在这个意义上统治者才提出“以民为天”及“民为本”的思想。但这样的理论中并没有现代“民主”的真正含义。

  其三,中国有关“民”的思想,“君”为主体,“民”为客体。体现中世纪的强烈的君民、官民的不平等性与“养民”思想。从中国来看,从古代起就有所谓“养民”思想。《左传》云:“天生民而树之君”,“命在养民”。孔子说:“其养民也惠”(《论语》)。中国文化只是承认国君与官僚有养民的义务,而不承认民众与以后的市民的社会权利。养民思想如果说还可体会到在“上”的贤良精神,但确实找不到民主思想的痕迹。民主思想建设是中国近代以来文化发展演化的必然结果。我们有意将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做作160年 (近现代)、100年(20世纪、现代)与50年(当代)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