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申论》考试的几点建议(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作文 申论 主要问题 畏怯心理 考试; 阅读时间 主要内容 试题 对策方案
【论文摘要】《申论》的备考首先要消除畏怯心理。《申论》虽然不同于古时的“策论”、现时的作文,但它与“策论”与作文都有其相通之处,经过认真的研读和多次练习,你就会发现考《申论》并不难:第一,固定的模式:总体题型是固定的,试题分为三个部分:说明、资料和要求;第二,不变的要求:都是要求做好三个题,一概括,二对策,三论证;第三,作文的基础,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对作文的训练一直很重视,不管是一、二题的概括表述,还是第三题的论证,只是形式稍有变化,考生都会有作文的功底基础。所以,只要了解了题型,把握了规律,不断总结技巧,做到精炼表述,《申论》考试不能说难。要考好《申论》,除了借助于学习的积累及实践的总结、作文的功底之外,作答技巧还是很值得讲究的。
1.精心阅读。所谓精心阅读,是要求阅读时聚精会神、精力集中,忌走神,忌懒散。因为试题已提示了阅读资料的时间,首先不能轻率地缩短,当然也不宜延长。在给定的时间里可以从粗读到细读,从每节资料的大意到关键词句,从把握资料概况到分门别类,都可以在阅读时间里进行。有经验者对给定资料至少读三遍,在第二遍细读时会在每节旁简记节意,第三遍读时会勾画重点的、关键的词句。然后进人分类、分层、分析、归纳。因为试题给定的阅读时间是科学合理的,你可尽量用足,不应图快,否则欲速则不达,造成对资料图圈吞枣、一知半解,丧失解答第三部分三个问题要求的基础,使其或偏离主题,或不中要害。阅读时间的充分利用,是每个考生绝对不可忽视的问题。然而不少考生存有一种浮飘、肤浅、缺乏耐心的毛病,蜻蜓点水式的短时阅读确实是一大忌。
2.善于概括。第三部分中要求解答的第一个问题,一般要要求“概括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这种概括是经过分层分类、综合归纳之后,由个别到一般,由分散到综合,从宏观上分析,提出所反映的问题的结论。没有对一个个资料所讲事件的分析归类,难得准确的反映问题的概括。这种概括不能是一个个资料事例的累加,而是它们的融汇提取。所概括的“所反映的主要问题”,可能是一个重点方面的,也可能是几个方面的。这第一个问题,有时是要求“概述资料主要内容”的,这“主要内容”和“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是不同的,考生应该看清楚要求,“概述主要内容”是对所给定资料的归类综合,这与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的综合提炼有不同的概括思路。
3.敏于感触。这是指思维的敏感性,阅读着资料自然地敏锐地产生一些感触,一些见解,也能容易地在每则资料中发现亮点,读后能把握要点。这种敏感与一个人的性格、智力有关,也是平时学习积累、实践锻炼的凝聚。这种敏感特性对一个考生是很有帮助的,如果多作些练习,从中增强这种读题、概括的敏感性,改变思维的迟钝状态,应是备考的练功项目。
4.立足对策。《申论》试题的第二个要求是提出对策,或说方案、建议。这是申论的关键环节,是显示考生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部分。解答此题要注意三点:第一,看清身份的设定。对这个要求的题干有时会为考生设定身份,如某政府调研室人员、某职能部门工作人员等。如遇有这种设定身份,考生应立即进人身份角色.,去设想解决问题的方案及对策。有些《申论》试题不设定具体身份,考生则可以以一个普通公务员的身份去提出对策、方案、建议。第二,对策可列项排序。对这一答题的要求,最好的形式当是排序列出几项,你以为解决主要问题的对策方案或建议,有几项则列几项,当然应是主要的,并非越多越好。一般情况下会列出三至五项。第三,所列对策方案应突出针对性,同时注意其可行性、可操作性,避免所列是大而空的、难以操作的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