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视译训练提高导游讲解质量探讨(一)
详细内容
摘 要:从事入境接待的外语导游工作的核心内容就是给客人讲解,而这其中又以景点讲解为主。在讲解景点时,导游员会自觉不自觉地、时不时地对照景点的中文内容调整自己的外语输出。作为一项基本的工作技能, 长期以来视译往往被旅游界和导游英语教学所忽视。通过解读Gile口译模式,探讨通过视译训练来提高导游员的讲解质量的可行性。
关键词:导游;景点;讲解;视译
1 视译——被旅游行业忽略的技能
导游员是旅游服务的直接组织者和提供者,是推动我国从世界旅游大国向世界旅游强国迈进的生力军。从事入境接待的外语导游员工作的一项主要内容就是给客人讲解,而这其中又以景点讲解为主。要将景点讲解得让外国游客满意,尤其是回答外国游客在景点提出的各种千奇百怪的问题,除了平常历史文化知识的积累外,还有一项重要的基本技能往往被绝大多数旅行社和导游忽略了,这就是视译(Sight Translation)能力。
根据笔者自身经历和与同行交流得出的一致观点是,讲解景点时,导游员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时不时地对照景点的中文介绍调整自己的外语输出,尤其是在讲解接续不上来时,在讲解自己熟悉的景点有时都如此。虽然,很多景点有英语或其他外语文字介绍,但往往翻译的错误较多,而且也太书面化。所以在景点讲解时,最重要的还是在理解中文的前提下口译出来。
2 导游景点视译的机理及模式
相对于笔译研究,口译研究在我起步较晚,作为口译的分支,视译就更难引人注目了。它融合了一点笔译和一点口译,包括阅读理解、断句、记忆、口译、阅读和口头表达的协调(这一点尤为重要)。这一独特性给口译工作者提出了相当的挑战。显然,导游景点视译与视译的起源还是有较大区别的。我国很多景点提供的文字资料很简略,而游客又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和地区,导游在讲解时还要针对客源情况补充许多说明。据此,我们可以将导游景点视译定义为:基于景点文字介绍,加以适当补充的边阅读边口头翻译。
Daniel Gile (1995) 通过口译实践和观察强调口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及其应对措施,并进一步提出了能力负荷模式(Effort Models)。他认为能力负荷模式可以帮助译员了解口译的困难所在,并选择合适的应对策略。能力负荷模式是以“加工能力”(Processing Capacity)的概念和“某些脑力活动需要较多的加工能力”的事实为理论基础的。Gile提出连续传译包括两个阶段:即听取和理解信息阶段以及信息重组阶段:
第一阶段:CI (Phase One) = L+M+N+C
CI=Consecutive Interpreting
L=Listening and Analysis Effort
M= Memory Effort
N= Note-taking Effort
C= Coordination Effort
第二阶段:CI (Phrase Two)=Rem+Read+P
Rem=Recall from short-term memory(从短期记忆中提取并解构源语信息)
Read=Deciphering of the notes(读取笔记)
P=Production Effort
Gile对同声传译的阐释为:
SI=L+M+P+C
SI=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Gile对于视译的阐释为:
ST=Reading+Production〕
3 对Gile视译模式的再解读
Gile提出的视译模式是“阅读+产出”,认为视译中没有速度的要求、无需记忆,只需阅读理解后产出译语。相对于他的另外两种口译模式,笔者认为过于简略了,至少对于导游景点视译不能全面科学地概括。根据笔者多年的实践经验,导游景点视译有如下独特性:
(1)各种教科书及论文强调的主要是外语→母语的视译,而导游景点视译却刚好相反,属于母语→外语的视译。
(2)与连续传译和同声传译相比,景点视译虽然无需紧跟发言人的速度,但是为了译出语准确和连贯流畅,导游员必须对句法结构差异大的部分进行先储存(记忆)再移位的处理。
(3)导游员不能光看着文本口译,还必须时不时地与游客进行目光交流。
(4)针对不同的客源,导游员在视译时可以采取增译和省略及其他的一些翻译策略。因为旅游毕竟不同于法律纠纷,不必对字眼和细节“锱铢必较”。
因此,笔者参照Gile的模式,推导出景点视译模式:
(Scenic Spot) ST= Reading+Rem +Coordination+Reproduction (Amplification/Deletion);
景点视译=阅读+记忆解构+整合+产出(增译/省略)
这其中,增译和省略伴随着后三个步骤的始终,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