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图书馆管理>试论图书馆在避灾、减灾及抗灾中的职能创新(一)

试论图书馆在避灾、减灾及抗灾中的职能创新(一)

详细内容

论文摘要:提出图书馆应围绕避灾、减灾及抗灾工作开展职能创新,对我国避灾、减灾及抗灾所涉及的经济、社会、法律及文化等方面急需解决的问题和灾后重建等进行研究,在利用虚拟社区进行危机通信、促进灾区社会和谐、为政府部门高起点规划灾后重建提供决策支持、推介避灾减灾技术成果、引导农民发展避灾减灾农业及加强灾害科学教育等方面另辟蹊径,以充分发挥图书馆的社会作用。
  论文关键词:图书馆社会和谐灾害职能创新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当我们为汶川大地震中数万生命的猝然离去而哀伤的时候,我们也在深深反省、思索,面临这已经发生的、将来还可能避免不了的自然灾害,图书馆的职能是什么?每一个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责任又是什么?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围绕避灾、减灾及抗灾工作开展职能创新
  1.1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职能,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当天灾无情袭来后,社会稳定工作将面临许多新问题,如处理不当,极易诱发不稳定因素,影响灾区和谐社会的建设。舆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为了营造和谐的灾后重建舆论环境,图书馆应在启迪思想、陶冶情操、舆论引导、鼓舞人心方面发挥积极作用,采取教育引导、道德教化促和谐之方式,运用先进的、和谐的文化资源,对广大群众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思想教育,提供有利于灾后重建和社会和谐的舆论力量、价值观念和文化条件,提高广大群众的道德水平和整体素质:运用先进的、和谐的文化资源.去疏导化解灾区各方面的矛盾纠纷和突出问题,协调社会利益关系,帮助灾区群众在优秀文化作品的潜移默化中达到心理平稳和思想稳定,激励他们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投入到灾后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工作中去.为灾区的稳定、和谐与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四川汶川5·12特大地震发生后,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四川省分中心情系灾区.组织技术人员迅速开辟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四川省分中心“众志成城,抗震救灾”专版栏目.涵盖地震时时报到、灾后疫情防治、地震知识与自救、地震中重生等内容。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及时、客观、准确、畅通发布汶川地震的震情、灾情、天情、社情等民众关注的系列信息,消除过滤了信息杂音,极大地安抚了民众的焦虑恐慌烦燥情绪,服务公众心理需求。保持了社会和谐稳定,万众一心共同抗震救灾。
  1.2创新情报传递职能,减轻灾害损失
  科学是对人类的终极关怀,要做到避灾、减灾,重要的一点是要使人们了解科学、掌握科学。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维持生态环境的合理承载力与人类开发使用的平衡,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需要科学发展观的深人人心,需要图书馆工作者扮演科学文化普及工作者的重要角色.利用情报传递职能,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以大量生动的内容和范例,向农民宣传国内外科技信息,用丰富的科技信息开阔他们的眼界,促进他们知识结构和知识水平的现代化,帮助他们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及增效技术体系建设,使农民能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合理保护自然资源,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增强农田对自然灾害的“免疫力”,提高农业避灾、减灾能力。实现农业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1.3创新社会教育职能,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文化是一种特殊的产业,作为精神文明阵地的图书馆,要突出其意识形态的属性和教育人、鼓舞人的功能,去承担更多的、更崇高的社会责任,发挥图书馆的社会教育作用及社会引导作用,为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精神支持。可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好书推荐、读书征文等形式,用科学的、先进的、优秀的理论武装广大群众,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使中华民族英勇不屈、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深入人心。同时,广泛宣传灾区干部群众与灾害作斗争的顽强精神和感人事迹,振奋精神,激励斗志,夺取抗灾救灾的胜利,以实现凤凰涅粲、重建家园的美好愿景。
  1.4创新文化传播职能,普及避险和自救互救知识
  在避灾、减灾及抗灾工作中,图书馆要强化文化传播职能,深入基层,深入农村,宣传国家政策、法规,宣传抗灾救灾知识。利用科技读物阅览、图片展览和读者咨询等多种方式,进行避灾、减灾的常识教育,使更多的人了解避险和自救、互救的知识,做好避灾、减灾预防工作,最大限度地避免自然灾害对人类的伤害。
  2寻找避灾、减灾及抗灾工作中职能创新的路径
  2.1利用图书馆虚拟社区进行危机通信
  虚拟社区是一个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网络空间,核心是参与者的交流和互动,并且在参与者之间将形成一种社会关系,如BBS、聊天室、论坛、博客等。虚拟社区可以快捷方便地传递信息。将虚拟社区应用于危机通信是未来的一种趋势。伴随着大的灾害来临,交通中断、通信线路中断。人们就像处在信息孤岛,失去与外界的联系。图书馆可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利用虚拟社区平台进行危机通信。通过BBS、聊天室、论坛、博客等,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发布灾情、社情等民众关注的信息,安抚民众的焦虑恐慌情绪;图书馆还可利用虚拟社区平台,强化社会成员之间的联系、互动,把社区公众团结起来,增强社区的灾害响应和恢复能力:社区成员也可利用图书馆的虚拟社区平台,发布留言,寻找亲人。
  2.2为灾区群众身心和谐提供援助
  图书馆要成为灾区群众的心灵圣地和精神家园,将人文之光照射到灾区每一个需要关爱的人身上,为灾区人民提供精神支持、“心灵关护”,以带动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着重抓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一是为灾区伤残人员身体康复提供服务。如在汶川大地震中,有许多人被倒塌的楼房深埋在瓦砾之下,造成了肢体残缺,给将来的学习、生活及就业带来了极大困难,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忧虑。为此,这些伤残人员经受着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折磨。图书馆应伸出援手,为他们提供人性化服务,使其障碍程度降到最低,潜能得以发挥。二是为灾区群众心理和谐提供服务。和谐社会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心理上的和谐,保持人们心理上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经过了惨重的灾难,无论是失去亲人的幸存者还是灾难的亲历者和目击者,心灵都受到了创伤,他们常常会陷入恐惧、悲伤、痛苦、自责和内疚之中。图书馆应利用文化抚慰心灵的作用.尽力做好受灾群体的心理抚慰和精神救援工作,整合信息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充分运用哲学、人文学、心理学、教育学及医学等多学科知识.为那些心理创伤者提供心理咨询援助,使他们走出心灵的“黑夜”,实现心理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