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县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
详细内容
摘要阐述了互助县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指出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对策,以期为实现互助县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问题;对策;青海互助
水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作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在互助县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处于重要的保障地位。实现山川秀美、生态良性发展、经济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绝对离不开水的支持。“十二五”期间要实现水利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配置和保护[1,2]。
1互助县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互助县境内有6条流域面积较大的河流,年水资源总量为5.103 3亿m3。其中,湟水入境水量12.2亿m3,出境水量16.9亿m3;大通河入境水量22.04亿m3,出境水量26.72亿m3。经对现状年水资源利用分析,该县多年平均降水深为482.4 mm,折合降水总量16.5亿m3,占青海省2 064亿m3的0.8%,天然降水明显不足。全县年产水模数为15.2万m3/km2,按37万总人口和6万hm2耕地面积计算,人均占有水资源量1 379m3,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55%,平均占有水资源量7 365m3/hm2,为全国平均占有量的27.9%,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属贫水县。
20世纪60年代以来,互助县修建了大量的蓄、引、堤水工程,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截至2004年7月,全县共建成各类水利工程622项,其中水库37座(中型水库1座、小(一)型水库7座、小(二)型水库29座),涝池50座,治沟骨干工程15座,淤地坝29座,电灌站87座,机井48眼,水电站8座,水轮泵站3座,万亩灌区10个,民营渠道71条,人畜饮水自流工程223项,人畜饮水机井工程3座,人畜饮水小高抽工程9座,人畜饮水人工井工程22座,喷灌工程6项,集雨利用工程1项,完成坡改梯3.2万hm2。上述工程可控制灌溉面积1.42万hm2,可解决17.6万人、18.05万头(只)牲畜的饮水困难。这些大小水利工程,在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资源型缺水问题突出,缺水程度加剧
一是天然降水资源地区间差异较大。互助县水气主要来自印度洋孟加拉湾上空的暖湿气流和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东南沿海台风输送的暖湿气流,因水汽历经山脉,受高山阻挡,进入境内已成强弩之末,含量甚微、造成干旱少雨。又因全县各地海拔高低不一,年降水量地区差异较大。位于湟水河谷地区的沙塘川、哈拉直沟、红崖子沟等地区以南,降水量在300~400mm,中部浅山地区,包括蔡家堡、西山、东山乡以及五峰、威远镇、丹麻、五十、松多等乡南半部,降水量在400~500mm,靠近仙米达板山南侧的南门峡、边滩、林川、东和以及东沟等乡北半部地区年降水量在550mm以上,属大通河流域区的扎隆沟、浪士当沟和甘冲沟等地区的降水量在500~600mm。二是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降水的年内分配很不均匀,6~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9%~78%,10月至翌年3月降水量仅占全年降水量的10%左右,降水的年际变化较大,反映年际变化的Cv值一般在0.13~0.22,并且存在着Cv值随海拔的增高而减小的趋势,经分析计算,多年平均降水量519.6mm,不同频率的年降水量分别为:P=20%时,降水量596mm;P=50%时,降水量513mm;P=75%时,降水量454.1mm;P=95%时,降水量380.3mm。三是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价值不大。根据互助县河流水系分布状况,地形地貌及水文地质特点,将全县分为马圈沟流域区,沙塘川流域区,哈拉直沟流域区、红崖子沟流域区、水磨沟流域区、湟水干流区、大通河流域区等7个水资源利用分区,根据2003年《互助县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报告》,只有马圈沟流域与沙塘川流域水资源利用属于绿区(有开采潜力区),而其他5个区为红区(即无开发利用区)。全县地下水实际年开采量为1 119.49万m3(2003年基数),除了沙塘川流域区地下水开采量大外,哈拉直沟流域区、红崖子沟流域区地下水目前开采量很小,而水磨沟流域区、湟水干流区、大通河流域地下水只有个别地段有开采价值外,总的开采价值不大,属无开采价值区。
2.2工程型缺水严重,保障措施不力
一是综合开发利用程度低。虽然互助县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但由于受经济、技术等因素的制约,水利工程的建设速度远远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求,水资源的开发程度仍处于一个较低水平。互助县各类水利工程年供水总量7 879.57万m3,其中按水资源类型分,地表水6 671.45万m3,利用率为13%,地下水1 028.12万m3,利用率为16%;按供水用途分,农业用水6 654.42万m3,工业用水291.06m3,城镇生活用水706.04万m3,农村生活用水229.45万m3,年需水总量8 369.05万m3,其中农业灌溉需水量7 141.9万m3,平均灌水量5 400m3/hm2,工业企业城镇生活、农村人饮需水量1 227.15万m3,供需相差489.48万m3。二是拦蓄骨干工程少。互助县水资源之所以匮乏,最根本的原因是拦蓄骨干工程少。虽然境内有湟水河、大通河经过,但2条河流6~9月占全年径流量52%的洪峰径流,白白流走,没有发挥应有作用。三是水资源利用率低。由于基础设施落后,管理水平低下,互助水资源的利用率低,浪费现象严重。农业灌溉渠系配套率低,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系数平均为0.4,大多数地方存在大水漫溉的现象,农业用水浪费现象十分严重。加上长期以来工程维修费用不足,供水工程老化失修,跑、冒、滴、漏造成的流失率至少为20%以上,严重影响了供水工程效益的发挥。
2.3水资源管理水平较低
一是近年来国家虽已制定了一系列涉水法律,互助县也制定了一些相应的配套法规,但仍然存在着执法难的实际和执法不严、执法水平不高的问题。二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缺乏统一规划,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配置缺乏科学依据,影响了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配置。三是水资源的管理体系还未完全理顺,虽然成立了水务局,但水资源统一管理的体制尚未形成,有些部门和单位往往站在局部利益的立场上,不重视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管理工作。四是全社会的水忧患意识还未形成,对浪费和污染水资源的现象缺乏自觉的抵制和监督。
3对策
3.1围绕资源型缺水实际,大力开展节水改造,推广节水措施,推动建设节水型社会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通过社会制度的建设来解决缺水问题,要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从而使水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生态环境发展能力得到增强,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3.1.1要在水资源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突出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和公众参与。政府调控,就是充分发挥政府在水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中的宏观调控作用,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通过制定规划、建章立制、形成制度保障,为实行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提供体制保障,为建立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2套指标体系,奠定技术基础,将全县的用水权总量分配到乡、村、社,明晰到户,配水到地,初步做到“水权明晰”。市场引导,就是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发挥市场对水资源配置引导作用,利用经济杠杆促进节水。一是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合理核定基本水价,定额内用水执行基本水价,超定额用水实行累进加价制。二是允许水量自由交易,鼓励用水户将节约的水量有偿转让出售,出售价在政府宏观指导的前提下,随行就市。三是农业灌溉用水实行 “水票制”,由用水户持水权证向水管单位购买亩灌溉轮次水量,水管单位给票供水,确保总量控制,促进水价到位,方便水量交易。公众参与就是建立公开透明,公众参与的民主管理水资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