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水利工程论文>21世纪淮河治理规划应重点思考的几个问题(一)

21世纪淮河治理规划应重点思考的几个问题(一)

详细内容

摘要:淮河流域是南北气候、高低纬度和海陆相三种过渡带的重叠地区,是典型的孕灾环境地带;人口密集、物产丰富、交通发达,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历史上洪涝与干旱交替,具有多灾性。建国以来,虽经多年整治,已取得一定成果,但随着社会经济与人口的发展,自然条件也在演进变化。现状中行蓄(滞)洪与人民生产、生活交织在一起,灾与利皆源于水。面对这些变化,21世纪治淮规划应在历年治理原则基础上加以新的调整。

关键词:21世纪淮河流域治理规划对策思路

  淮河是新中国成立后进行全面治理的第一条大河。建国之初,毛泽东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1950年10月14日中央政务院又作出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提出了“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1991年淮河发生洪水后国务院作出了《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提出“蓄泄兼筹,近期以泄为主”的治水方略。经过50年的治理,淮河流域初步形成了山丘区水土保持、水库、堤防、河道、控制枢纽、行蓄(滞)洪区、调蓄湖泊、水文水情预测报、洪水调度、防汛通信等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组成的综合防洪体系,改变了历史上长期遗留下来的“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悲惨状况。初步分析,累计减免洪涝造成的灾害面积2×107ha以上,经济效益达2000余亿元,为总投入的6倍多。治淮成绩虽然巨大,但目前淮河流域防洪标准仍然不高,难以防御建国以来的最大洪水;淮河干流在防御10~20年一遇的常遇洪水时也要以牺牲行蓄洪区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甚至生命为代价。干旱较为频繁,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趋势更加明显。因此,淮河的治理任务是艰巨的、长期的和复杂的。
  1基本情况
  淮河水系原本完善,独流入海,水流畅通。12世纪以后,由于黄河南泛夺淮近700年之久,使颖河以东的干流淤塞破坏,排水能力显著下降,洪涝旱灾十分频繁,且长期得不到系统治理。
  1.1自然特征
  淮河流域位于长江与黄河之间,东临黄海。现状以废黄洪为界,分为淮河与沂沐泗两大水系,总面积27万km2,其中淮河水系19万km2。淮河干流发源于河南桐柏山,流经河南、安徽至江苏扬州的三江营入长江,全长1000km,总落差196m,平均比降为万分之二,淮源至豫皖两省交界的洪河口为上游,面积3万km2,长360km,比降万分之五。从洪河口至洪泽湖出口的三河闸为中游,面积约16万km2,长490km,比降为百分之零点三,洪泽湖以下为下游,长150km,比降为万分之零点四。
  沂沭泗水系是沂河、沭河和泗河水系的总称,均发源于山东沂蒙山区,流域面积8万km2。
  淮河流域是我国南北气候、高低纬度和海陆相三种过渡带的重叠地区和典型的孕灾环境地带。流域跨豫、鄂、皖、苏、鲁5省39市(地区)176个县(市),现有人口1.6亿人(1997年统计数),平均密度600人/km2,(平原达700人/km2以上),是我国平均人口密度的5倍。耕地1.22×107ha,约为全国的八分之一,耕地率为鞘44.6%,是全国的4.5倍,居各流域之首。1997年粮食产量850亿kg,占全国产量的六分之一;煤炭探明储量700亿t,占全国的八分之一;现有火电装机2000万kw,京沪、京广、京九、陇海等7条铁路通过流域腹部。淮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油、棉生产基地。
  淮河流域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侯区,多年平均降雨880mm,时空分布极不均匀,6~9月份降雨占全年降雨量的60%~80%。丰水年的雨量为枯水年的5倍之多。
  1.2洪水和灾害
  据史志记载,建国前400年间曾发生过特大洪水9次;10年左右就发生一次中等洪水。建国后淮河水系最大洪水年是1954年,沂沭泗水系为1957年和1974年,1968、1975年为淮河干流上游和洪汝河、沙颖河特大洪水。1991年属淮河流域的较大洪水。
  淮河洪水造成的灾情都很惨重。1593年7月下旬的特大暴雨,雨若倾盆,致使鱼游城关,舟行树梢,“方数千里,滔天大水,庐舍禾稼,荡然无遗,浮尸遍野”。1931年运河堤溃决,从淮阴至扬州,纵横三四百里,一片汪洋。洪水所及,荡然无存。受灾5.13×106ha,灾民近2000万人,死亡10.9万人。1954年洪水,受灾面积4.31×106ha,死亡2000多人。1957年沂沭泗洪水成灾面积达2.00×106ha,倒房300万间,1200多人死亡。1975年洪汝河、沙颍河洪水为历史罕见,造成我国第一次2座大型水库垮坝,生命财产损失惨重。1991年淮河洪水,受灾耕地5.52×106ha,倒房196万间,受灾人口540多万,损失粮食66亿kg,直接经济损失达340亿元。公路被淹、工厂停产、铁路几度中断。
  淮河流域干旱成灾与洪涝灾害相近。据统计80年间,全流域旱灾的面积在1.33×105ha以上的大旱年有20多年。1989年流域四省旱灾成灾面积近4.53×106ha。南四湖、洪泽湖的水位处于死水位以下的年份越来越多,时间也有延长的趋势。
  1.3主要特点
  流域地处过渡地带,天气系统复杂多变。地形大体由西北向东倾斜,西部、南部及东北部山丘区环绕广阔平原,中下游地势平缓,极易形成洪涝灾害。受黄河夺淮影响大,人工河道多。人口众多,人与水争地越来越激烈。无论是洪灾还是旱灾,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