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社会主义>论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一)

论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

  【论文摘要】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的思想,这是我们建党和执政以来在国家发展观上的历史性突破。“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努力实现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深刻而全面地理解并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深刻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
  
  从孔子的“仁者爱人”“泛爱众”“修己以安百姓”到孟子曰:“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以及《尚书》提出的“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在人身依附关系严重的封建社会,这种民本思想对于抑制过度的剥削和压迫、保护生产力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有历史的进步性。但是,在笃信“君权神授”、讲究“三纲五常”的封建帝王眼里,“民”从来不是也不可能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真正主体力量。由于封建统治阶级与广大民众在根本利益上的冲突,期盼开明君主实现“民本”思想,只是一种幻想。
  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本质上就是“以人为本”的历史观和发展观。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发展,离开了人的发展就不可能有社会的发展。人既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也是社会发展的目的。马克思认为未来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认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全人类的解放是衡量社会发展的最高标准。
  在我们党的思想体系中,以人为本就是以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就是无条件地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奋斗。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衡量党的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也是衡量党的先进性的根本标准。毛泽东同志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要求全党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
  邓小平同志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要的地位,把生产力的发展看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本。这就在最根本的意义上抓住了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实质。“人是生产力中最根本的要素”从根本上说,生产力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生产力的发展就是人的发展。他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判断改革开放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成败的根本标准。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根本利益放在突出的位置。
  胡锦涛同志说,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试金石。党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与以人为本的关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努力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强调的发展,应是全面、协凋、可持续的发展,不仅要关注经济指标,而且要关注社会发展指标、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