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民生思想简论(一)
详细内容
内容摘要: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民生思想的核心,具体内容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各个方面,对现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毛泽东 民生思想 为人民服务
毛泽东民生思想可以高度地概括为五个字:为人民服务。他指出:“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这个军队的唯一宗旨”。所以“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党的事业本质上是而且只能是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的事业,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之外,党没有任何私利可图。而且“为人民服务,不能半心半意,不能三心二意,一定要全心全意”。他要求“我们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为中国人民服务就是为中国人民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等服务,即为民生服务。
毛泽东民生思想中关于经济问题的分析
人民首先要解决衣食住行的问题,这是人们生存的基础,所以,经济利益是人民的最根本利益。毛泽东指出,我们“必须给人民看得见的物质福利”。关注民生,就要解决人民的实际问题,“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问题,婚姻问题。总之,一切群众的实际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当把它放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应当讨论,应当决定,应当实行,应当检查”。对于群众的这些生活问题,一点也不能疏忽,一点也不能看轻。因为这是人民群众最实际的,也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当然应该成为党首先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这不仅是党的根本宗旨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党赢得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的手段,从而团结和领导人民群众向着更高的目标奋进,更好地解决民生的根本途径。这是目标与手段的统一。
“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是解决民生的主要方法。“供给”就是人民生活的来源,怎样才能保证“源”的不竭、“源”的充裕呢?只有发展生产,发展经济。“未有经济无基础而可以解决财政困难的,未有经济不发展而可以使财政充裕的”。这里的财政就是保障军民生活供给的“源”,而这个“源”的“源”就在于生产,在于发展经济,也就是在于开辟财源。只有军民自己动手,开展生产、发展经济,才能丰衣足食,才能解决军民的生活问题,即民生问题。
怎样才能发展经济呢?毛泽东提出了更为具体的办法:公私兼顾,军民兼顾;精兵简政。
公私兼顾,军民兼顾,是发展经济的正确方针。“我们一方面取之于民,一方面就要使人民经济有所增长,有所补充。……使人民有所失 ,同时又有所得,并且使得大于失”,不能“不顾人民困难,只顾政府和军队的需要,竭泽而渔,诛求无已”。同时“要注意赋税的限度,使负担虽重而民不伤。而一经有了办法,就要减轻人民负担,借以休养民力”。这就是说,在困难的时期,民生会受到一定影响。但此刻也不能不顾民生,而是要让人民失去的尽量少,得到的尽量多。情况一有可能,就应该着力减轻人民负担,解决民生,让民生能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改善,人民能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这不仅是党的目的,而且也是党能更好地实现目标的有效途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调动积极因素,发挥聪明才智,聚民力,集民智,才能一步步实现目标。
精兵简政也是与民生息息相关的一大措施。精兵简政,“必须达到精简、统一、效能、节约和反对官僚主义五项目的。……精简之后,减少了消费性支出,增加了生产的收入,不但直接给予财政以好影响,而且可以减少人民的负担,影响人民的经济”。政府精简统一,工作效能增强,这对党的各项事业,当然包括经济民生,都是有利的;精简节约,可以减少很多消费开支,增加生产投入,从而发展生产,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精兵简政,对于官僚主义,“例如贪污现象,摆空架子,无益的‘正规化’,文牍主义等等”腐败现象有遏制作用,这些都是直接损害人民利益、影响民生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