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复合模式探讨(一)
详细内容
[摘要]本文对农林复合经营模式的定义,发展历史、经营类型进行了简单阐述,对其系统结构、生物物种设计原则、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以及今后研究的重点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农林复合模式 类型 结构 效益评价
近年来,由于人口数量的增加,森林面积的锐减,耕地面积的减小,粮食能源日趋紧张,生态平衡严重失调,土地利用从过去传统单品种栽植向多种经营、从单层结构利用向立体复合式结构利用转化,在注重当前利益的同时更侧重于长期综合效益。因此,农林复合经营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各种形式的农林复合经营在世界各地蓬勃发展。农林复合经营模式又称混农林业、农用林业、林农间作等,指在同一土地经营单位上,以生态经理学原理为指导运用生态工程的方法和技术,把林、农、牧、渔等多种产业结合起来,实行多物种共栖、多层次配置、多时序组合的一种生产经营方式。实践证明,经过在空间上的科学配置与时间上的合理设计,农林复合模式把农业、林业有机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建立生产力高、综合效益大、稳定持续的生产体系。
1.农林复合经营模式的发展历史在北魏《齐民安术》中就有记载,记载的是桑园间作的经验。中国的农业起源于森林,从来就是以农林结合的形式发展至今。从人类历史文明的发展史可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原始农业复合经营阶段、传统农业复合经营阶段、现代农业复合经营阶段。“刀耕火种,游种轮作”是原始农林复合经营的主要方式;定居种植和土地私有化后的自给自足小农生产方式则是传统农林复合模式的写照;而现代农林复合模式始于商品生产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直至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保护生态的同时追求合理利用资源、开拓开发资源、争取资源永续利用等。
2.农林复合经营模式的类型通常根据农林复合经营的经营目标、组成和功能的不同,可将其分为四大类,即林―农复合型、林―牧(渔)复合型、林―农―牧(渔)复合型和特种农―林复合型。
(1)林―农复合型就是在同一土地单位上,通过时间序列、空间配置,进行结构搭配,相继把林木与农作物结合在一起的种植方式。从经营的目的不同组成比例的轻重又可将其分为以林为主、以农为主、农林并举三种经营模型。其中又可细分成:林农间作型―即林木与农作物混合种植的经营方式,例如:农桐间作、枣粮间作、果农间作;绿篱型―在农田、庭院周围种植绿篱,既起美化作用、又有保护果园的作用;农田林网型―在我国三北和沿海的平原农区广泛采用农田林网型,能有效地改善农田小气候,抵御风沙、台风、干热风、寒露风等自然灾害。同时,还可以提供木材、薪材以及经济林产品;农林轮作型―把农作物与林木在同一块土地上进行轮换种植的模式。
(2)林―牧(渔)复合型是指在同一经营单位的土地上,林业与牧业或渔业相结合的经营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林牧间作型、牧场饲料绿篱型、护牧林木型、林渔结合型。总之,是将林业与牧业进行间作或者把林业与渔业相结合的复合经营系统类型。
(3)林―农―牧(渔)复合型它可分为林―农―牧多层种植型、由林农型转变为林―牧型、林―农―牧庭园兼营型、林―农―渔结合型。在注重农业、林业的同时,不放弃牧业与渔业的发展。
(4)特种农林复合型,这种复合经营模式以生产特种产品为目的,它由林木混交型、林―药间作型、林―食用菌结合型、林木―资源昆虫结合型等复合系统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