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新品种泉豆7号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一)
详细内容
摘要介绍了大豆新品种泉豆7号的特征特性,提出了其栽培技术,包括适时播种、合理密植、科学施肥、加强田管等,以供参考。
关键词大豆;泉豆7号;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大豆在东岭镇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常年种植面积310 hm2。为进一步提高东岭镇大豆产量,引进了泉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大豆新品种泉豆7号进行试种示范,现将其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特征特性
1.1品种来源
泉豆7号系泉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以穗稻黄为母本、福清绿心豆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的春大豆新品种,2004年在惠安县旱作试验基地进行生产试验,经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大豆与油菜专业组现场验收,产量达2 299.5 kg/hm2,比莆豆8008增产217.5 kg/hm2。2005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1.2农艺及品质性状
根据几年来的试种和观察考种,泉豆7号春植生育期113~115 d,秋植生育期85~90 d,该品种植株直立,株型收敛。叶片卵圆形,幼茎紫色;花紫色,荚弯镰形,成熟时呈黄褐色;株高58.7 cm,主茎节数10.8~12.2节,有效分枝2.3~3.2条;结荚高度10.8~13.8 cm,单株结荚16.5~20.0个,以2.3粒荚居多,占70.86%~75.84%。籽粒椭圆形,种皮黄色,具微光泽,子叶黄色,脐褐色。单株粒重12.3~12.9 g,百粒重22 g左右,蛋白质含量42.57%,脂肪含量20.80%。
1.3产量表现
东岭镇于2007年春从泉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引进大豆新品种泉豆7号,且对泉豆7号与莆豆8008进行简单对比试验,2007―2008年试验结果都是泉豆7号产量居第1位;2007年泉豆7号产量1 594.5 kg/hm2,比对照种莆豆8008增产207 kg/hm2,增幅14.92%;2008年泉豆7号产量1 570.5 kg/hm2,比对照种莆豆8008增产189 kg/hm2,增幅13.68%;2009年继续扩种,在湖边、东埭、西埔等3个村扩大种植,种植面积分别是5.3、4.4、3.6 hm2,结果泉豆7号3点平均产量为2 046 kg/hm2,分别比对照莆豆8008增产13.9%、12.35%、11.31%,增产极显著。2010年惠安县辋川镇许厝村引进种植1.8 hm2,泉豆7号产量表现较好,平均产量为1 876.5 kg/hm2,比当地平均产量增产10.2%。
2栽培技术
2.1适时播种
泉豆7号生育期略长,适时提早播种能延长其营养生长期,利于营养物质的积累,为生殖生长打下良好的基础,达到增加开花数和结荚数、提高库容量的目的。春大豆在土温稳定达到12 ℃以上时即可播种,而14 ℃播种较为安全。在适期播种范围内,播种期推迟,产量直线下降[1]。一般掌握春植于2月下旬至3月上旬播种,秋繁于立秋前播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