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汪区二化螟大发生原因及综防措施(一)
详细内容
摘要介绍了贾汪区二化螟的发生特点,分析了其发生原因,提出了防治措施,以期为二化螟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二化螟;发生特点;发生原因;防治措施;江苏徐州;贾汪区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1],紫庄镇水稻种植面积达1 666.67 hm2,其中杂交稻1 400.00hm2,粳稻266.67hm2。二化螟是水稻上的主要害虫,近年来发生日趋严重,1代螟虫发生期间,依据发育进度调查及灯光诱虫信息预测、预报,2009年为大发生,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生危害最重的一年。提出主治秧田,普治大田,压低2代二化螟繁殖基数的防治对策。5月底至6月上旬,防治1~2次,6月下旬至7月上旬,根据不同水稻栽插期进行不同时间的本田普治1次,防治面积为1 333.33公顷次,失治面积约33.33hm2。8月上旬对2代二化螟进行了全面普治,防治面积为
1 666.67公顷次。
1发生特点
1.11代发生早、持续时间长、为害重,2代发生峰次多、时间长
2009年由于5月线路不通没有开灯,到6月4号灯光通电正常,当天1代灯下蛾量为215头,整个6月上旬每天平均蛾量为147.4头,雌雄比为1.9∶1.0,6月12日为终见期,累计蛾量1 099头。田间4月25日在稻桩上对越冬基数剥查,蛾量为8 116.5头/hm2,较2008年多2 334.0头/hm2。秧田6月1~3日进入发蛾高峰,当时秧田有卵1.0万块/hm2,6月10日止累计卵量为3.0万块/hm2,秧田发蛾盛期为5月27日至6月8日,持续了12d。2代灯下7月27日始见,而峰次较多、时间长,到8月24日一直为盛期,9月15日终止,其中8月1日、19日、27日3次峰日,当日蛾量分别为19、35、29头,9月12日下旬仍零星出现。10月上旬,田间还能见到二化螟成虫。从7月22日至9月30日,各旬累计蛾量分别为54、109、118、100、43、115、1头,累计为540头。
1.2螟害损失率高
由于2009年二化螟发生重,提出了秧田防治1~2次,本田普遍防治1次,甚至有的农户防治3次,结果秧田危害较轻,本田危害较重。7月中旬调查被害穴率0~30%,平均8%,枯心苗率平均1.6%,高达5%,为害重的田块“枯心塘”率均占全田的4%左右,严重达10%左右,残虫量9 450~30 001.5头/hm2,平均为19 726.5头/hm2,是2008年同期的2倍,一般杂交稻重于粳稻,部分失治田螟害穴率达40%以上,“枯心苗”达15%以上,失治面积约33.33hm2。2代同样为大发生。由于1代残虫量较高,造成2代加重危害,9月15日调查(收获前)失治田,“枯心塘”率占全田的15%以上,严重的达20%左右,螟害穴率平均为1.05%,残虫量19 863.75头/hm2。失治面积100hm2左右,9月25日对产量损失测定,粒重下降11.8%,直接稻谷损失105.9t。
1.3地区差异均等
近几年来,原紫庄镇西部几个村二化螟发生较重,东部发生轻,特别是中西部,如阮庄、赵庄、董庄、彭庄、徐台等村,麦、稻年年连作,常年发生偏重,近2年东部螟虫危害同样加重,已遍及全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