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毛泽东的早期民主观(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健词:民本思想 斗争意识 反思 文化批判
论文摘要:毛泽东是将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结合的实践者之一。少年毛泽东在乡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双重熏陶下自觉地吸收了传统文化,使之内化于人格中。青年毛泽东在批判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主精华的同时形成了毛泽东的民主观。中国传统文化是毛泽东民主思想的一个重要渊源,它对毛泽东民主思想的形成发展产生过极大的影响。
一、青年毛泽东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里的民本思想
在毛泽东早期的民主的思想里,既有近代民主观念的痕迹,也有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的火花,但更多是展现出的是中国古代“民本”的思想。民本思想或曰民本主义,就是以民为立国之本。民本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思想资源。它发端于商周时代,从“敬天保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老子认为,统治者须顺乎民意,“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到儒家最核心的价值理念之一“民为贵,社攫次之,君为轻”这一千古不衰的命题。秦汉以来,历代政治家和思想家不断丰富和发展,儒家的民本思想,经几千年的发展流变,已经无孔不人地渗透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层面,深刻地积淀在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之中。中国传统的佛教也讲求“众生皆苦”,主张“普渡众生”。隋唐以后,民本思想已完全融人到由儒、道、佛等构筑的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毛泽东作为深受儒家文化传统熏陶的现代知识分子,相当自觉地继承了古代优秀知识分子坚守民本主义的精神传统。毛泽东后来说:“我过去读过孔夫子的四书、五经,读了六年……那时候很相信孔子,还写过文章。”在《讲堂录》中,将天命等同于人心,将民心视为社会兴衰治乱的最高决定力量。“人心即天命,故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命?何理也。能顺乎理,即不违乎人;得其人,斯得天矣。然而不成者,未之有也。毛泽东抄录了张载的著名格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并对“为生民立道”作了进一步的阐释:“为生民立道,相生相养相维相治之道也。“仁政”是儒家政治思想的中心概念。孟子提出了“仁政”学说,反对“严刑峻法”,主张“以德服人”。“施仁政于人民内部”的命题以后成了共产党及其政权的性质所在。毛泽东正是批判地改造了儒家仁学与仁政思想,清除了“治人”,“治于人”这些术语,颠覆了封建的等级,“施”者与建设者是“公仆”与“主人翁”的关系,用“领导”取代了“统治”,这就是民主的仁政的思想的发源。
二、传统文化中不畏强权反抗压迫的斗争意识对青年毛泽东民主思想的影响
少年的毛泽东从母亲身上继承了中华民族许多优秀的品质,在晚年,毛泽东戏称年轻时他身上有不少的“猴气”。猴子,天生好动,不循规蹈矩。《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是“猴气”的集大成者,敢于造**闹天宫,把所谓的上天世界搅了个天昏地暗;晚年的毛泽东年在《七律・和郭沫若同志》还吟唱:“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由此可见孙悟空在毛泽东心里地位与影响。在接受传统教育的同时,毛泽东绝不是一个苦读死书的书呆子,他超过了同时代的其他的知识分子。他喜欢那些富有人民性的描写造**故事的传奇小说,对“里面没有种地的农民。人物都是勇士、官员或者文人学士,没有农民当主角”感到了相当的不满。1919年11月14日,长沙发生了赵五贞因不满父母包办婚姻刘颈自杀的令人震惊事情。引起社会强烈反响,此事也激怒了青年毛泽东,他在十几天中,接连在湖南《大公报》等报章杂志发表了《论赵女士自杀事》、《改革婚制的一个先决问题》、(“社会万恶”与赵女士)等9篇文章,猛烈抨击传统文化里那些吃人的封建旧道德、旧礼教的糟粕,急切的呼唤一种新文化、新风尚的到来。
正是产生这种朦胧的阶级觉悟,青年毛泽东毅然选择了救国救民的道路。对普通劳动人民的真挚的感情正是这种朴素的民本思想在毛泽东的心里生根与发芽。毛泽东对农民起义的高度评价也正是他这种思想的延续。后来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热情地赞美了中国的农民运动“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对明末李自成及其领导的起义,毛泽东寄托了无限的感慨,一生数次提到李自成。除引做反面教材外,李自成的平民造**勇气引起了毛泽东深深共鸣,寄托了毛泽东与李自成某种共同的反抗压迫、反抗剥削的斗争意识。
三、新文化运动中青年毛泽东对传统文化的反思
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平民”、“平民主义”等,代替往日的“君子”、“小人”、“王道”等,成为毛泽东政治思想新的主题词。这一时期的毛泽东把“平民主义”的走向,视为整个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视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在《湘江评论》的创刊宣言中,他曾提出:新文化运动以来的“各种改革,一言蔽之,‘由强权得自由’而已。各种对抗强权的根本主义,为‘平民主义’。”毛泽东提出,“克莫克拉西,’(民主)可译为“平民主义”和“民本主义、民主主义、庶民主义”,这正可以作为青年毛泽东思想意识上将泊来的民主的概念同中国的民本的思想相混淆,而正是这种混淆反映了毛泽东的民主思想同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是紧密结合的。正如何显明先生指出的:“中国古代发达的民本主义思想传统,对毛泽东及其同时代的知识分子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丰富的民本主义思想资源为他们迅速地接受民主主义思潮,架构了一座桥梁,使得他们在还缺乏较为系统的民主主义思想训练的情况下相当牢固地树立了主权在民,以及人民是国家的目的等价值理念;另一方面,由民本主义直接而迅速地转人民主主义,又容易使他们从民本主义的似曾相识的亲和感中,丧失对民本主义历史局限性的警觉,甚至在现实的政治实践中不知觉地沿用民本主义为民做主的运作思路,去完成民主政治的课题。毛泽东在新文化运动中,极力地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的转换。他要求抛弃以“服从”为最高的价值观念,树立国民自我主宰的价值观念。这既是打破家族主义、专制主义的需要,又是建立人民政治、民主政治的需要。革命之后,他在此基础上提出打倒封建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的口号,以后又进而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最高宗旨,提倡干部当群众的勤务员,要为大多数人的利益而奋斗。这是他民本主义思想的升华,实现了由民本思想到人民思想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