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升级面临的困境与路径依赖锁定效应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的分
详细内容
一、产业升级中的路径依赖 (一)路径依赖转向制度变迁的研究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是指,受到外部偶然性事件的影响,某种具有正反馈机制(positive feedback mechanism)的体系如果在系统内部确立,便会在以后的发展中沿着一个特定的路径演进,其他潜在的(更优的)体系很难对它进行替代[1]。所谓正反馈机制就是一种经济观察 系统的自我强化机制。路径依赖概念最早是由生物学家Gould提出的,并由美国斯坦福大学PaulA.David教授在1975年首次纳入经济学的研究范畴之中。随后,美国圣达菲研究所的W.Brain Arthur将其用来探讨报酬递增对于经济系统运转的影响,开创了路径依赖在经济学中应用的 先 河。 从20世 纪90年 代 开 始,诺 思(North)等人逐渐把路径依赖研究由技术变迁转向制度变迁,提出了制度上的路径依赖理论。David[2]在研究QWERTY键盘的发展历史过程中发现:效率较低的QWERTY键盘比效率较高的DSK键盘更能够占有市场的支配地位。于是他通过研究得出结论:一种先发展起来的新技术,由于技术变迁的自我积累、自我强化性质和规模巨大促进的单位成本降低、普遍流行导致的学习效应和协调效应,以及人们对其进一步流行的适应性预期,使这种新技术通常能够凭借其先发优势,实现报酬递增的良性循环。相反,一种具有较之更有效率的技术却可能仅仅因为晚进入市场,而没能获得足够的追随者从而陷入困境,甚至锁定 (lock-in)在某种恶性循环的被动状态中难以自拔。所以,技术变迁存在路径依赖,流行的技术可能是缺乏效率的。Arthur[3]提出相似观点:一种技术的市场份额不是依赖偏好和技术的可能性,而是由于递增报酬导致的 “锁定(lock-in)”的历史小事件(historical smallevent)。“历史小事件”是指“那些在观察者的事前知识之外的事件或条件”,他们决定几种可互相替代的方案中哪一种可能产生。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诺斯将路径依赖的研 究 重 点 由 技 术 变 迁 转 向 了 制 度 变 迁。North[4]认为,Arthur的路径依赖分析的是具有报酬递增性质的技术竞争,而竞争的主体是使用技术的组织,因此技术变迁中的路径依赖分析框架也能运用到制度变迁之中①。诺斯认为,在制度变迁中同样存在着自我强化的机制,制度的自我强化机制产生了大规模的收益递增,而递增的收益决定了制度变迁的方向,并最终使得制度变迁可能呈现出两种截然相反的轨迹:当报酬递增普遍发生时,制度变迁得到巩固和支持,并沿良性循环轨迹发展;当报酬递增不能普遍发生时,制度变迁就朝着非绩效方向发展,且愈陷愈深,最终锁定在无效率状态。即一旦某种制度在外部偶然事件的影响下被采用了,它沿着既定的路径,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变迁可能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迅速优化,也可能顺着原来错误的路径下滑,甚至被“锁定”在某种无效率的状态下,导致停滞。一旦进入“锁定”状态,要脱身而出必须借助外部效应,要引入外生变量或依靠政权的变化。而且诺斯还提出了制度变迁的四种报酬递增制约:(1)大量的创设成本或固定成本;(2)与现行的制度框架、网络外部性和制度矩阵有关的学习效应;(3)通过合约直接与其他组织和间接诱致政府在互补性活动中投资的协调效应;(4)以制度为基础增加的因签约持久而降低了不确定性的适应性预期[4]。它们的共同作用,不仅有效降低了单位成本,完善了初始制度的支撑体系,也日益强化了人们的心理预期。由此,即使有更好的选择,在个体意义上的转换成本也不高,人们的选择将还是锁定于既定的制度框架之中。(二)产业升级的路径形成古典贸易理论认为,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是基于比较优势或在资源禀赋的基础上参与国际或区域贸易。我国的产业发展之所以走上路径依赖,主要源于自身资源禀赋和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以及后发优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充分利用了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并藉此实施了出口导向的战略,市场导向的机制和对外开放的条件吸引了国外资本、技术、管理和其他我国短缺要素的进入,并通过要素和产品的内外交流,显著提高了我国的资源配置效率和产业竞争力(本论文由://shlunwen.整理提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或联系我们的客服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