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时期的俄罗斯对外经贸发展战略(一)
详细内容
[内容提要]2000年3月26日,经历了短暂总理及代总统生涯的普京,带着民众的厚望和重托,担负着发展经济的历史使命,怀着消除贫困、改善民众生活的良好宿愿,登上了权力的最高峰,成为继叶利钦之后的俄罗斯第二任民选总统。2004年3月15日,在新一轮的总统竞选中,普京又以71.2%的选票连任总统,再次担负起领导俄罗斯继续改革和发展的重任。普京连任总统标志着俄罗斯经济和社会又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此阶段既是前一任期既定改革道路的延续,同时在具体改革措施上又必将有新的内容出现。本文在分析俄罗斯选择社会市场经济体制模式作为改革新道路的基础上,试图就普京的对外经贸思想和与此相关的新时期对外经贸发展战略作一论述。
[关键词]俄罗斯,普京,市场经济,对外经贸战略
一 普京时期的市场经济体制新模式
众所周知,叶利钦时期经济改革的理论基础是新自由主义和现代货币主义。在改革上奉行新自由主义理论,试图建立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在反危机上奉行货币主义理论,长期实行紧缩政策。结果因为不符合俄罗斯国情的改革使整个社会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激进式改革方案所憧憬的自由市场经济变形为“资本积累”式的野蛮无序的市场经济,国民经济长期在滞胀性危机中煎熬。对此普京在1999年发表的纲领性文章《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中是这样评价的:(1)俄罗斯已不属于当代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高水平的领先国家。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下降近50%,仅相当于美国的1/10,中国的l/5。(2)俄罗斯的经济结构更加畸形,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产业仍然是工业化时期形成的基础工业,主要是燃料工业、电力工业、黑色和有色冶金工业,它们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约占15%,在工业产值中占50%,而在出口中所占比重超过70%。(3)产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极低,除了原料和动力部门之外,其他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比美国低20%~24%。设备陈旧,试用期5年以下的设备在全部设备中的比重,从1990年的29%下降到1998年的4.5%,70%以上的设备服役期已超过10年。(4)结构失衡和技术落后,使俄罗斯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的产品大大减少,尤其是被挤出了科技含量高的民用产品市场,俄在该市场上所占的份额不到1%,而美国占36%,日本占30%。(5)居民的实际货币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断下降。1998年年初,世界人均年收入约为5000美元,而俄罗斯只有2200美元,相差1倍多,金融危机以后这一指标更低了,俄罗斯人的收入还不到美国人收入的10%。
在对俄罗斯的社会经济现实作出客观评价的基础上,普京提出了实现其“富民强国”愿望的经
二 普京的对外经贸关系思想
与建立“有秩序的市场经济”或“社会市场经济”的改革道路相适应,普京形成了自己的对外贸易关系思想。
(一)自力更生为主、外援为辅
由于“休克疗法”的制定者把改革建立在依靠大量外援的基础上,导致俄罗斯对西方的大规模负债和严重依赖,形成改革和发展的主要政策的实施都需得到西方的首肯和援助。针对这种情况,晋京指出,国家是靠别人的建议、援助和贷款来发展,还是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发展,这是俄罗斯长期面临的重要选择。如果国家经济的发展要一次次地依靠国际贷款和世界经济领袖们的恩典,那么俄罗斯将难以作为一个民族、作为一种文明存在下去。因此,俄罗斯惟一现实的选择是做强国,实行自力更生为主、外援为辅的方针。当然,这一方针的实施,并不意味着俄罗斯放弃吸引外资的政策,相反普京提出了“与外资共建俄罗斯新经济”的口号。外资在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但外资在俄罗斯国民经济的总投资中只占10%左右,不可能取代国内资本而占主导地位。同时,过去引进外资的结构不合理,应增大直接投资比重,而在直接投资中增加对非能源部门的投资,特别是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
为了落实自力更生为主、外援为辅的方针,普京执政以后把注意力转向内部的经济调整与改革。经过近4年的调整,俄罗斯的经济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在没有举借新债的情况下,按期偿还了独立以后发行的第一批欧洲债券。还准备提前偿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使俄罗斯同该组织的关系从被动走向主动。俄罗斯的外债总额已减少了1/4,2002年年底为1283亿美元。国家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大大下降,正在逐渐成为负债水平正常的国家。
(二)循序渐进地实现同世界经济的一体化
面对经济的全球化进程,俄罗斯应该同世界经济接轨,否则就不可能达到先进国家经济和社会进步的高度。而科技落后和资本短缺则更加重了这一问题的迫切性。因此,应该实行对外开放,实现同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这是必须坚持的对外经济方针。但是,任何目标的实现都是有条件的,即使是大方向正确的目标的实现,也不能不顾条件地盲目地进行。俄罗斯前一时期盲目自由化的教训是深刻的,外贸自由化(一度对所有商品免征进口关税)导致国内市场被外国商品占领,民族工业受到排挤;资本项目盲目开放导致外资操纵金融市场,成为金融危机的重要条件。因此,普京提出必须循序渐进地实现同世界经济的一体化。
过渡经济国家实现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渐进性,不仅为历史所镜鉴,而且为理论所支持。首先,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强调经济自由化和完全开放的总是当时在世界经济中居于先进和主导地位的国家,而后进的国家为了发展民族工业总要实行一定程度的保护关税政策。昔日英国成为“世界—正厂”,与斯密、李嘉图主张自由放任和自由贸易的经济思想左右不无关系,而德国相对落后,李斯特便从历史的角度论述采取保护关税政策的必要性,使德国的工业得以迅速发展。因此,在制定对外经济政策上,既要熟悉斯密、李嘉图的“世界经济学”,也要熟悉李斯特的“国民经济学”。特别是在资本项目的开放上,必须充分考虑金融风险,保证国家经济安全。俄罗斯1998年金融危机的教训表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资本项目开放上只考虑西方的利益,而不管过渡经济国家的具体条件。俄罗斯就是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苛刻贷款条件下,被迫于1998年1月1日对外资完全放开国债市场的。随之而来的是金融市场不断剧烈动荡,最终于1998年8月爆发金融危机。
其次,经济理论界对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和比较利益理论提出了质疑。从理论上来讲,如果每个国家都按照比较成本和比较利益原则进行国际分工、生产和交换,那么每个国家的确都可以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获得好处。但是,这只是理论上的假设。在一系列假设中,最重要的是出口商品的生产和销售没有市场容量的限界。然而,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由于市场的有限性和竞争的加剧,哪个国家也不会自动放弃自己所能进行的生产,而是都在努力生产自己所能生产的一切产品,出口所能出口的一切产品,至于能生产和出口多少,则完全取决于竞争。这里通行的是“绝对竞争优势”原则,而不是“比较优势”原则。如果这种质疑能够成立的话,那么转轨国家在初期竞争力太弱时,就不应盲目实行对外经济自由化方针,而应随着条件的成熟逐步地对外开放。